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继志 《气象》1987,13(1):30-34
一、引言 最近十年来,气象科学飞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气象信息的高速收集与传送及数值天气预报的业务化和天气分析、预报、服务的自动化。通过世界气象组织的协调和各国与地区间的协作逐步建立起配有高速气象通讯电路的世界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和国家气象中心,获得的信息急剧增多,通讯速度加快。北京气象中心每日可收到的气象信息量达10兆字节,这还没有包括卫星资料、无线传真资料及本中心加工的外传信息。这样庞大的资料信息汇入气象中心,给预报业务人员的实况监视和资料选取使用带来新的  相似文献   

2.
60年代以来,高速电子计算机及气象卫星的发展为数值预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短期数值天气预报有了很大改进,同时长期预报和气候变迁的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天气预报技术将面临重大变革。在这个变革过程中,首先,全球的观测系统会有重大的变化。与此相应,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技术也将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仅对国外这方面的动态,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气象》2019,(8)
<正>张小玲主编该书精选了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自2009年成立以来发表的部分科技论文,共计36篇;涵盖了强对流天气业务预报与技术进展综述、中国强对流天气及其环境条件气候分布特征、中国国家级强对流天气分析和预报技术、中国强对流天气个例机理分析等五大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4.
局地天气业务预报中数值预报产品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鉴于我国省以下台站应用数值预报产品的背景条件不同于发达国家,本文论述如何针对我国的特点和弱点提出新的方案,来改进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工作,包括预报因子的分析和选择,不同数值预报产品的结合应用,综合统计方法(SSM),MOS方程对数值预报模式的自适应性以及在微机上建立客观天气预报的应用软件等。经历三年余业务应用,表明此方案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对流天气临近预报业务系统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是近年来中国气象局重点发展的一个新的业务领域,目前临 近预报业务系统中主要的算法,仍然是基于雷达资料的外推预报。本文基于2008年奥运会期间在北京实施的世界天气研究计划临近预报国际示范项目一B08FDP的运行情况,介绍了国际先进的临近预报业务系统及其在临近预报算法方面的新进展,并给出了奥运示范期间临近预报系统总体预报性能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气象台预报位于天气预报服务第一线,加快发展气象台业务预报技术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着重分析省、地气象台预报技术发展的进展和现状,利用新一代业务技术体制专题研究报告和国外考察报告及近年国内发表的技术文献,作二次分析研究,评估技术发展现状,试图理清气象台预报技术今后发展的环境、发展前景的基本图像和某些规律,并就某些重要技术工作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黄炎  张家澄 《气象科学》1992,12(1):39-47
文章介绍了1989年夏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的强对流天气业务预报试验中基地中心的系统硬件设置,加密观测站网,GMS卫星实时接收和图像处理系统,数字化雷达站网,短时预报中心工作站及产品,短时预报业务工作流程,预报技巧评分等。通过与中心气象台互封闭式地作预报结果的比较和一些实例分析,指出建立VSRF系统后对强对流天气的预瞥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并超过美国PROFS 1983年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气象台预报位于天气预报服务第一线,加快发展气象台业务预报技术为当前急需。本文继时省地气象台预报技术现状的评估之后,利用新一代业务技术体制专题研究报告和国外考察报告作二次分析研究,试图理清气象台业务预报技术今后发展的环境、发展的前景和基本框架及某些发展规律,并就其中某些重要技术工作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10.
目前,业务平台、预报制作系统技术已成为气象台天气预报的关键技术,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发展的主要差距之一。本文从科学技术论的角度,研究气象台预报制作系统发展的历史及其发展的阶段性,归纳了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提出了预报制作系统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年我国出现了罕见的南涝北旱的异常天气。为了加深对这一异常天气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和天气过程的认识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预报服务能力,继今年四月在济南召开的长期预报讨论会之后,又在武汉召开了侧重于中短期预报的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25个省市和水利部  相似文献   

12.
1993年12月,由兰州大学、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鉴定组对《兰州区域气象中心数值天气增强预报业务系统》认真审查评估后认为:该项目选题准确,优化后的技术方案起点高,功能全,设计新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该系统是在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复杂地形条件下嵌套细网格模式基础上,自主开发研制的适用于区域气象中心和省级气象台的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它突出了实现模式业务化  相似文献   

13.
初步设想是:从现在起,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以接收各级中心台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综合运用动力学、天气学和统计学等各种预报方法制作天气预报的业务系统。逐步实现天气分析和预报操作的客观化、定量化和自动化。促进要素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报质量稳定提高。 一、大力提高预报人 员的技术素质 技术队伍的素质,是实现上述设想的基础。作为一个预报员,应能独立做到三件事:一是能当好每一个班,比较准确地预报天气,并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二是注意不断积累,总结经验;三是善于学习,自我提  相似文献   

14.
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技术的发展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11,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临近预报技术主要包括雷暴识别追踪和外推预报技术、数值预报技术以及以分析观测资料为主的概念模型预报技术等。其中,识别追踪和外推预报技术主要以雷达资料为基础,在这方面,交叉相关外推和回波特征追踪识别外推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已经用于许多的临近预报业务系统中,其缺陷是预报时效较短,准确率也不是很高。随着精细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其它中小尺度观测资料进行数值模式初始化,来预报雷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该技术发展很快但还不成熟。概念模型预报技术主要是通过综合分析多种中小尺度观测资料,包括雷达和气象卫星资料等,在此基础上建立雷暴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概念模型,特别是边界层辐合线和强对流的密切关系等,再结合数值模式分析预报和其它外推技术的结果,然后建立雷暴临近预报的专家系统,其不但可以获取雷暴和对流降水移动、发展的信息,还可以预报它们的生成和消亡。检验和定性评估也表明,将多种资料和技术集于一体的概念模型专家系统,其临近预报的准确率最高,时效也最长,是临近预报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NCAR的Auto Nowcaster系统是雷暴临近预报概念模型专家系统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5.
16.
武汉区域气象科技开发基金课题《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业务预报应用与开发》研讨会于1990年12月21-22日在武汉召开.江西、安徽、湖南省气象台以及武汉暴雨研究所等课题组成员出席了会议.会议交流了有关各省运用数值预报产品的经验,讨论了武汉暴雨所提供的  相似文献   

17.
《气象科技》1975,(6):25-25
本书(Synoptic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in the Tropics 0f Asia and South-WestPacific)为世界气象组织于1970年12月2—15日在新加坡举办的区域气象人员培训讨论会的部分讲义和论文汇编,1972年出版。全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参考讲义,内容涉及到季风、台  相似文献   

18.
热带气旋研究和业务预报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去半个世纪, 我国对热带气旋作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热带气旋的运动机理和路径预报方法、发生发展及结构和强度变化、登陆和变性过程、登陆后的衰减和维持机制及其引起的暴雨分布等。在此院庆之际, 该文主要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热带气旋领域的研究作一回顾, 与此发生关联的国内其他单位的工作也可能提及, 但决非全面总结。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数理统计、天气动力机理分析、数值模式发展和模拟研究、物理诊断分析及外场科学试验等, 这些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在不同时期对推动国内热带气旋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上述研究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实际紧密结合, 研究成果在实际台风预报业务中应用并不断改进, 研究成果不断转化为业务能力, 对改进预报技术、提高业务预报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郑婧  许彬  许爱华 《暴雨灾害》2017,17(4):329-338

利用GFS 0.5°×0.5°再分析资料、中国地面与CMORPH融合0.1°×0.1°逐小时降水产品、FY2E卫星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7月14—15日江西东北部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15日远距离台风与高空西北气流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在副高北缘和高空为西北气流的背景下,低层存在台风“康森”的远距离水汽输送,低涡切变、副热带高压、远距离台风、西风槽、中尺度低压等多尺度系统协同作用导致了强降水的发生,其中远距离台风“康森”与西北气流起了主导作用;(2)由于副高结构不够深厚强盛,强降水发生于南亚高压东侧偏北气流、500 hPa大陆高压和海上副高之间的西北气流、700—850 hPa副高西侧的西南急流中:台风“康森”北侧强劲的东南急流和副高西侧西南急流叠加将低纬大量的水汽和热量沿着大陆高压和海上副高之间的甬道向北输送,使江南北部成为高温高湿高不稳定区,200 hPa上16~20 m·s-1西北气流带动500—700 hPa干空气向南移动,与同步加强的暖湿气流相遇形成斜压锋区,使辐合系统稳定于江南北部;(3)高空西北气流和远距离台风的共同作用使斜压锋区的水平和垂直梯度加大、垂直风切变加强,有利于气旋性涡度发展、锋生加剧,强烈的上升气流穿越锋区,引起强的水汽辐合,加大了层结不稳定,在斜压区激发出多个中尺度涡旋,促进对流发展、强降水发生。(4)预报业务中,关键在于对副高、500 hPa冷槽、台风等外强迫系统强弱的预估,一方面需关注上下层系统作用对比的强弱,找出占主导地位的天气系统,另一方面应注意低层扰动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气象》2021,(2)
正该书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结合最新收集整理的资料,对浙江省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天气背景、大气环流分型、突发强对流天气的物理机制做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并将一系列强对流天气分类监测和预报预警的对流关键参数特征、环境指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二是详述了近年来浙江省利用多源资料融合等技术在分类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监测及预报预警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