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陆家屯的一完整恐龙头骨及下颌。它代表侯氏红山龙(Hongshanosaurus houi You,Xu et Wang,2003)一成年个体。比较研究表明红山龙,作为鹦鹉嘴龙科的第二个属,与鹦鹉嘴龙属区别于具有较长的吻部(约头骨长的一半),和椭圆形且长轴指向背后方的外鼻孔,眼眶和下颞孔。 相似文献
3.
4.
根据发现于辽宁省西部下白垩统义县组的一近乎完整翼龙骨架 ,确立了鸟掌龙类一新属新种 :崔氏北方翼龙Boreopterus cuiae gen. et sp. nov.。崔氏北方翼龙以其数量多的牙齿 ,且前部的九对牙齿大于后部的牙齿 ,上下颌的第四对牙齿稍微大于第三对等特征不同于辽西及其周边地区所发现的任何具有头骨保存的翼龙类。总的来说 ,它的牙齿大小和形状的变化不及变化很大的其他鸟掌龙类如Anhanguera piscator和 Coloborhynchusrobustus。这一新分类单元与其它的鸟掌龙类共有相对大的第三和第四对牙齿。辽西早白垩世一新的鸟掌龙类化石@吕君昌$中国地… 相似文献
5.
6.
本文记述了由中加恐龙合作计划发现于内蒙古巴音满都乎晚白垩世的一几近完整头骨化石。新材料代表原角龙科恐龙一新属种:道德森巨吻龙(Magnirostris dodsoni gen.et 相似文献
7.
8.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巴音塔拉一带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一件甲龙类不完整头后骨架,其愈合荐骨至少由4枚背荐椎、4枚荐椎组成,最后1对背荐肋中部和远端强烈加宽且显著向后弯曲,游离尾椎10枚,后部尾椎神经棘、前关节突与脉棘明显拉长且包裹后部尾椎椎体,应被归入甲龙亚科Ankylosaurinae的绘龙属Pinacosaurus,但种名暂未确定。阿拉善右旗巴音塔拉也成为绘龙属在内蒙古自治区继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阿拉善左旗“栅栏呼都克”之后的第3个分布地点,扩展了该属化石的地理分布范围,并为阿拉善右旗巴音塔拉与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发现于中国辽西九佛堂组一几乎完整的成年中国翼龙的头后骨架,对中国翼龙的鉴定特征进行了修订。翼龙的修正特征包括头骨相对长且具有不发育的头骨嵴;一些肢骨元素之间的生长比率不变,比如第二翼指骨与第一翼指骨的长度之比率为0.73;翼掌骨与第三跖骨长度之比率为4.5;第三跖骨与胫骨的长度之比率约0.21,以及第一和第二翼指骨骨干直。通过对中国翼龙的非成年个体和成年个体肢骨元素比率的比较,显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些肢骨之间生长比率是不变的,比如第一和第二翼指骨之间,翼掌骨和第三跖骨之间,第三跖骨与胫骨之间;而另一些则不同,比如肱骨比翼掌骨生长得快,及股骨也比胫骨都生长得快。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中国翼龙(爬行动物纲:翼龙目)新材料@吕君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刘金远$大连自然博物馆!116023 @王旭日$大连自然博物馆!116023 @高春玲$大连自然博物馆!116023 @孟庆金$大连自然博物馆!116023 @季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相似文献
10.
兰州—民和盆地位于中国西北横跨甘肃和青海两省的毗连地区,其中广泛发育出露良好下白垩统河口群。近年来,在该盆地东部的兰州盆地产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脊椎动物组合,其中以诸多的足印化石和世界已知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巨齿兰州龙(Lanzhousaurus magnidens)为代表,还包括一类宽臀的基干巨龙型类蜥脚类——刘家峡黄河巨龙(Huanghetitan liujiaxiaensis),以及许多其他尚未发表的恐龙、鱼类和龟类。本文报道在该地区河口群中所发现的第二种新的蜥脚类恐龙——炳灵大夏巨龙(新属新种)(Daxiatitan binglingi gen.et sp.nov.)。炳灵大夏巨龙的正型标本现存于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兰州)。该标本包括最后的10枚颈椎,10枚背椎,2枚近端尾椎,部分颈肋和背肋,1枚脉弓,右肩胛骨,右乌喙骨和右股骨。估计其颈部长度为12.2m,整个身体长度为26m,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恐龙之一。大夏巨龙是巨龙类的一个基干分子[其支干定义为:与盐龙(Saltasaurus)而不与腕龙(Brachiosaurus)更具亲缘关系的巨龙型类],其以如下特征区别于其他巨龙类分子:颈椎的前关节面后移;肩胛骨骨体的远缘与其长轴斜交;股骨远端髁相对于股骨体向背侧方倾斜10°,而且从远端看,该远端髁处于后内—前侧方向。大夏巨龙独特的股骨构造指示出一种强烈外撇的走步姿态。同时,这种姿态也得到了保存于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同一层位(河口群上段)的强烈外转的、宽间距的蜥脚类恐龙行迹的进一步佐证。炳灵大夏巨龙的发现丰富了兰州盆地脊椎动物组合,对研究巨龙类恐龙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所有鸟臀目恐龙都是植食性或杂食性。鸟臀目恐龙中的奇异辽宁龙是一种体型很小的甲龙,以往均认为与其他甲龙一样生活在陆地上,主要以植物为食。报道了中国发现的一件新的奇异辽宁龙标本,该标本体腔内保存了很多鱼类化石骨骼,认为这些鱼类残骸是甲龙胃或肠里的残留物,因此可以作为该恐龙食肉的有力证据。奇异辽宁龙颊齿齿冠具有长而分叉的齿饰,这种齿系可以穿透像鱼类一样的小动物。恐龙前、后肢指(趾)爪演变得非常锋利同样可以证明其适应吃肉的生活方式。奇异辽宁龙腹部甲板演化成盾状及荐骨-腰带关联疏松也说明其适应水生生活,腹部甲板可以保护腹部身体免受水下攻击。同理,神经弓与椎体之间缝合线开阔不能再作为正型标本的幼年特征。奇异辽宁龙是自18世纪发现恐龙以来已知的第一种肉食性鸟臀目恐龙,不仅代表了第一种水生或半水生有甲类恐龙,更是目前已知最小的鸟臀目恐龙。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辽宁义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件初鸟类(Avialae)化石——中华神州鸟(Shenzhouraptor sinensis)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再研究。新发现的中华神州鸟嘴里无牙而是角质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由25~27节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形,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根据其肩带、腰带、 相似文献
13.
192 2年 ,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H .F .Osborn派出的中亚考察队在蒙古吴启盆地下白垩统吴启组发现一种双足行走的小型鸟臀类恐龙化石。经Osborn研究认为是一个新的恐龙科 ,命名为鹦鹉嘴龙科的蒙古鹦鹉嘴龙。甘肃哈拉吐老街及内蒙古等地下白垩统也有发现。特征 :成年个体长达 2m ,幼年个体长约 0 2 5m。头窄长 ,鼻短 ,高位鼻孔 ,喙嘴形似鹦鹉嘴。头骨后有短棘刺向后伸 ,形成不明显颈盾 ,枕骨大孔小 ,耳缺发育。牙齿三叶形 ,上下颌骨复侧各约 7枚 ,适于咀嚼植物茎叶。胃里有胃石 ,以助磨碎食物。颈短 ,背椎 16枚 ,荐椎… 相似文献
14.
<正>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者尤海鲁、徐星和汪筱林,发表了对产自内蒙古赤峰市附近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的一种新恐龙属种化石的描述。因发现地点位于著名的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分布区,故以此命名属名,种名则以同一研究所学者及化石保管者侯连海命名:侯氏红山龙(Hongshanosaurus houi)。特征:小型素食恐龙。两足行走,上、下颌前端有骨质喙,脸颊两侧有咀嚼用齿列。头骨与鹦鹉嘴龙很像,主要区别是:红山龙的头颅骨比鹦鹉嘴龙低平,眼框椭圆形而非鹦鹉嘴龙的圆形。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一件产自辽西北票地区早白垩世义县组陆家屯层中的燕子沟辽角龙(Liaoceratops yanzigouensis)化石标本。该标本保存了燕子沟辽角龙的一些典型特征:前颌齿3颗;较大的三角形的眶前窝,外颧骨不发育;前齿骨上翘呈钩状;下颌后腹缘的边棱脊发育,并在其后部发育瘤状结节。根据对化石的CT扫描和三维图像重建,笔者对燕子沟辽角龙吻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包括吻骨前缘呈龙骨脊状,后侧发育一棱柱状纵脊等。此外,首次对燕子沟辽角龙的头后骨骼进行了描述,其中,股骨第四转子的特征可能对基干新角龙类的分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质学刊》2016,(2)
所有鸟臀目恐龙都是植食性或杂食性。鸟臀目恐龙中的奇异辽宁龙是一种体型很小的甲龙,以往均认为与其他甲龙一样生活在陆地上,主要以植物为食。报道了中国发现的一件新的奇异辽宁龙标本,该标本体腔内保存了很多鱼类化石骨骼,认为这些鱼类残骸是甲龙胃或肠里的残留物,因此可以作为该恐龙食肉的有力证据。奇异辽宁龙颊齿齿冠具有长而分叉的齿饰,这种齿系可以穿透像鱼类一样的小动物。恐龙前、后肢指(趾)爪演变得非常锋利同样可以证明其适应吃肉的生活方式。奇异辽宁龙腹部甲板演化成盾状及荐骨-腰带关联疏松也说明其适应水生生活,腹部甲板可以保护腹部身体免受水下攻击。同理,神经弓与椎体之间缝合线开阔不能再作为正型标本的幼年特征。奇异辽宁龙是自18世纪发现恐龙以来已知的第一种肉食性鸟臀目恐龙,不仅代表了第一种水生或半水生有甲类恐龙,更是目前已知最小的鸟臀目恐龙。 相似文献
17.
The anurognathids are a rare group of ‘rhamphorhynchoid’ pterosaurs although increasing numbers of specimens are being described (e.g. Bennett, 2007, Gao et al., 2009). 相似文献
18.
辽西喀左早白垩世鞘翅目、蛇蛉目、双翅目化石(昆虫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记述辽西喀左沙海组昆虫化石5个属6个种,其中4个新属6个新种,系本区独特种类。这些属种为古昆虫分类提供新的资料,也为地层对比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魏氏准噶尔翼龙(Dsungaripterus weii)是一类翼展可达5米的大型翼龙类化石,已知的化石材料均产自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德仑山一带早白垩世吐谷鲁群地层中。最近,一件新的保存完整的头骨化石发现于准噶尔盆地东缘五彩城附近,进一步扩大了魏氏准噶尔翼龙的地理分布范围。同时新材料还显示出该翼龙头骨的一些新特征:鼻骨具有长的较细的腹突、鼻骨后突上存在前后排列的一小窝及一小孔,丰富了我们对该翼龙头骨形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描述了产自中国辽宁省北票市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伤齿龙类化石——柯氏辽宁猎龙(Liaoning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它具有伤齿龙类以下特征: 数量众多且密集的上颌齿与下颌齿; 牙齿的齿冠与齿根之间显著收缩; 齿骨侧表面具有一沟, 营养孔位于该沟内; 远端尾椎背部的神经棘减弱为一个沟。它不同于其它伤齿龙类的特征主要为坐骨靴大, 侧面观近乎三角形, 坐骨闭孔突细长; 尾椎形态转变点位于第7尾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柯氏辽宁猎龙与短羽始中国羽龙(Eosinopteryx brevipenna)构成姊妹群, 位于同一分支内。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上颌骨和下颌骨前面部分的牙齿前隆无锯齿; (2)颈肋较其相关节的椎体长; (3)肠骨前缘直。辽宁猎龙代表了辽西同等层位发现的第5个伤齿龙类。骨组织研究显示辽宁猎龙的骨骼已接近成熟, 死亡时至少4岁。它为该地区的基干伤齿龙类恐龙提供了新的解剖学信息, 并丰富了目前中国已知早白垩世伤齿龙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