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以人工越冬的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为材料,以切除亲虾单侧眼柄的方法配合适当的生态条件,给予优质的饵料和精心饲养管理,促进亲虾提前成熟产卵,并培育出虾苗。亲虾越冬的存活率为52.91%。手术后亲虾存活率和促熟率分别为65.74%和59.12%。手术后10天即有一尾亲虾促熟产卵,大批成熟产卵是在手术后第25天。产卵后的亲虾经过4—7天的培育又能恢复成熟多次产卵,最多的产4次。从亲虾初次所产的卵径大小、受精率、孵化率及幼体成活率都与海区亲虾相接近,唯有产卵量比海区亲虾少,这是因为人工养殖的越冬亲虾个体小,同时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远远不如自然海区的生态条件和营养条件等缘故。越冬期间的水温为13.8—16.5℃,海水比重1.020以上。促进卵巢成熟期间的水温为20.3—27.2℃,海水比重为1.017—1.021。投喂新鲜的贝类、小杂鱼虾,投喂量以第二天略有剩余为度。  相似文献   

2.
蔡心一 《台湾海峡》1991,10(1):63-68
1987年11月至1988年6月在福建佛昙湾两口换水条件好、砂泥底质的深水养虾池进行长毛对虾室外越冬和性腺促熟试验,结果表明:这两口池长毛对虾越冬成活率分别为75%和84%,性腺促熟率分别达到82%和61.3%,每尾亲虾的育苗量分别为3.5万尾和2.5万尾,切除眼柄促熟率的亲虾每尾育苗量也分别达到3.8万尾和2.5万尾,达到了生产的要求。文中还分析了这两口池促熟率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是利用海捕日本对虾,根据它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特点,在室内水泥池内采用模仿自然条件,在不损害其生理机能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其性腺成熟所需要的生理生态条件的方法,即在自然水温下,采用弱光(在501X以内),雌雄比1:1,池底铺砂(铺砂面积占全面积的1/2,厚度为10~20cm)以及投喂新鲜牡蛎等进行人工越冬促熟。本试验,越冬的水温最低为14.2℃;比重为1.0215~1.0240;pH为8.0~8.5;亲虾越冬池为15m×2m×1m。其结果:越冬亲虾的存活率为85%;成熟率为74%;亲虾的产卵量为15×144~30×104粒;受精率为95%以上;孵化率为90%~95%。试验表明,不采用切除眼柄的方法,同样可达到日本对虾性腺成熟的目的;个体较大(20cm以上),其成熟率和存活率都较高,产卵量亦较多,因此应选用个体大的对虾进行越冬促熟,效果较好。本试验进行了日本对虾生产性育苗,其育苗工艺与其它虾种大同小异。育苗时,幼体的饵料应多样化;当变态进入Z2时,就兼投少量的刚孵出的卤虫幼体,能提高幼体的存活率。采用本方法进行越冬促熟,操作和管理方便,易于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对虾弧菌制剂试制实验及其在长毛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进行了实验室弧菌扩大培养方法比较试验,制备成弧菌制剂。实验表明长毛对虾幼虾口服液弧菌制剂或经弧菌制剂浸泡处理,地于预防弧菌感染有一定作用。1995年连江大官坂垦区长毛对虾现场养殖实验证明,所采用的一套以弧菌制剂预防虾病的应用方案是可行的,可抑制弧菌引起的并发症,延慢病毒性疾病发生,减少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Ⅰ.1. 实验时间及亲虾来源 越冬实验分別于1985~1987年的11月1日~4月30日进行。亲虾购自蒲田市乌垞、江口对虾养殖场,这些亲虾为从自然海区采捕的野生种虾经产卵繁殖在虾池养成的子代。用容量为55~60L的塑料桶装载(桶内约25~30L海水,5~14尾/桶),途中水体连续充气,以减少运输造成的死亡,到达目的地后,把虾分放于各种规格的室內池。  相似文献   

6.
亲虾越冬是对虾全人工养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保护我国沿海对虾资源的首要措施。由于对虾越冬是在人工条件下进行,加上入池前的捕捞、选择和运输等操作,使虾体难免受伤,所以较天然条件下更容易生病。近几年来对虾人工越冬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生产不稳  相似文献   

7.
8.
在中国对虾室內越冬中,越冬池四周是否需要挂设防护网,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赞成者认为挂网可以提高越冬成活率;反对者则认为挂网对提高成活率无明显益处,且给操作带来诸多不便。  相似文献   

9.
人工越冬对虾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组织及防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虾体表损伤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纤毛虫通过伤口进入虾体内,寄生于心脏血淋巴,吞噬血细胞,破坏组织尤其是鳃组织。致使组织机构损伤,缺血、变性,对虾呼吸困难,贫血、窒息而死,防止对虾体表受伤是预防该病的唯一途径。一些外用消毒剂如福尔马林、孔雀绿等对该病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长毛对虾、短沟对虾和日本对虾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前,利用高新技术,如实行生殖和遗传操作进行对虾品种改良的设想正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加紧实施,但对虾遗传和生殖学研究尚欠深入,限制了这项研究的进展。其中对虾染色体知识的贫乏和研究技术的短缺就是突出的一例。  相似文献   

11.
对虾清洁养殖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虾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导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对虾养殖面积达16×104hm2,最高年产量超过22×104t,约占全球对虾养殖总产量的30%.但是,1993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暴发性对虾流行病给我国的对虾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影响,由此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据估计已达上百亿元.如何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使我国的养虾业走上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路子,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长毛对虾杆状病毒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我国沿海各省市养殖对虾发生了特大的暴发性流行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报道1993年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ck)暴发性流行病的症状与危害,在病虾中肠、肝胰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以及腹肌纤维间质细胞质等组织中发现了大量的无包涵体的具有囊膜的C亚群杆状病毒,描述了该病毒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及其引起宿主细胞的主要病理变化等,而正常虾组织无这些情况,为一类新的病毒病.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一个对虾养殖防病新模式,并进行了小规模试验,获得初步成功。在4个30~40m^2的露天水泥池中,各放入3cm的大苗500~700尾(每亩约10000尾),经90余天的养殖,对虾成活率80%左右,个体10cm,平均体重80尾/kg,饵料系数约1.5。新模式的立足点是防病,特点是设置一蓄水沉淀池,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养殖用水,配备充气增氧设施,选择优质配饵,合理投喂,使各种水质理化因子及生物因子尽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虾卵细胞中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国对虾卵巢和受精卵细胞进行了电子显向镜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卵巢内有球状病毒粒子,大小为80nm左右,受精卵细胞内有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感染,其严重影响对虾受精卵的发育,从获得的结果来看,中国对虾病毒(IHHNV)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15.
长毛对虾精子形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1993-1994年在厦门海区采集长毛对虾雄性成虾,取其精巢,输精管和精荚,采用JEM-100CXⅡ透射电镜观察长毛对虾精子形成过程的超微结构,并根据顶体形成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期。结果表明:长毛对虾精子形成过程分为早期精子细胞,中期精子细胞,晚期精子细胞及成熟精子四个时期。在早期精子细胞阶段,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其周围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囊泡,囊泡融合前顶体囊,囊内合成前顶体颗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域已报道的约90种对虾中,半数具有经济价值。其中中国对虾、墨吉对虾和长毛对虾无论在捕捞还是在养殖业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3种虾的形态非常相近,特别是在早期生活史阶段,它们的幼体和仔虾很难区分,因而给对虾种群补充、预报和其它有关研究造成困难。尤其在热带海域,对虾生殖季节重叠,幼体和仔虾的鉴别更加重要,各期仔虾的数量统计需以严格的形态鉴别作为依据。作者对三种对虾的幼体的形态,区别已有专文报道(Liu and Liu,1994)。本文深入细致地研究了中国对虾、墨吉对虾和长毛对虾仔虾的发育形态学,并进行了比较,使3种对虾的仔虾得以区别,并为今后的对虾生态学研究及资源管理奠定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19.
对虾越冬期蟹栖拟阿脑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对虾人工越冬期经常会发生一种危害极大的纤毛虫病,1986年我们在河北省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越冬对虾体内发现了该纤毛虫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了研究,几年来,青岛海洋大学,水科院黄海所都对该纤毛虫进行了研究,通常鉴定认为是一种旋毛蟹栖拟阿脑虫本研究与同类研究的区别在于探索比较了几种人工培养方法,对拟阿脑虫的生存温度与增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长毛对虾卵子发生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洪水根  朱燕 《海洋学报》1990,12(2):231-235
本文利用细胞化学的方法研究长毛对虾卵子发生中主要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糖类及酶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