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引言随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业务网络的安全也越加重视。尤其最近暴发的“红色代码”、“蓝色代码”及“尼姆达”等病毒,加深了认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的生命在于其安全性。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搞好网络的安全,成了网络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结合对WINDOWS NT网络管理的一点经验与体会,在技术方面提出对业务网安全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王蔚  江小雪 《黑龙江气象》2007,(1):34-34,36
1引言在自动站投入使用前绝大多数气象站使用的是EL型风向风速计,其瞬间风速是通过风速指示计人工测得的,人为因素大,精度不够,但人工测量给大风重要天气报、大风危险和解除报提供了依据,不会出现大风记录和报文之间的矛盾现象,而自动站的大风记录却不一样,其记录的大风的起止时间,极大风速及出现的时间是非常精确的,要求值班员实时注意查看自动站的大风记录,避免漏报、错报。由于自动站采集控制软件SAWSS在处理大风记录时存在不足,当大风达到不同的发报标准时不能及时报警,以提醒值班人员作出相应的处理,所以极易造成过时报,甚至漏报。  相似文献   

3.
精细农业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精细农业是随着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农业新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它将给农业生产带来深刻的变革.从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出发,分析了精细农业概念产生的必然性及其核心指导思想,并阐述了精细农业的技术组成、形成过程、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和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4.
1引言伊春自动气象站是国家基本站(现改为一级站),每天担负8次天气报,资料参加全球交换。当计算机出现故障时,天气报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的编发出是至关重要的。出现故障时,在短时间内准确的手工编发出报文难度很大,容易出现错情或造成迟报等重大错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编发报,降低了出错的几率。  相似文献   

5.
不同显式方案模拟对流风暴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M5模式选取mixed phase、graupel(gsfc)、graupel(reisner2)和schultz 4种显式方案对理想的对流风暴进行水平分辨率为2 km的全显式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显式方案模拟的对流风暴不确定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显式方案模拟的对流风暴的最大垂直速度、水平结构和降水以及云物理量的演变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说明要对实际降水进行全显式的数值预报可能需要对不同显式方案导致的预报结果的不确定性作出进一步的估计,集合预报中可能要考虑不同显式方案对预报结果不确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在建立HDF数据图像显示、数据提取和分析平台的基础上,利用乌鲁木齐地基的GPS水汽数据,对比分析了2004年6月2日-8月2日之间37d的MODIS近红外大气可降水含量的精度.发现MODIS反演的近红外PW系统性地比GPS探测的PW偏小,但在变化趋势上是相似的,说明MODIS反演的近红外大气可降水含量还是能够反映水汽的变化趋势.37d中降水出现的日期对应于PW的大值日期,尤其与GPS的大PW日数非常吻合.MODIS近红外大气柱可降水含量能够提供大面积水汽空间分布数据.每天一次的水汽分布数据能够用于研究水汽的时空分布和气候特征.该研究开发的MODIS水汽数据分析处理平台也可应用于其它MODIS反演产品的分析,如地表面温度、气溶胶光学厚度等.  相似文献   

7.
吴悟涯 《气象学报》1936,12(8):450-453
本篇原名Meteorology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是Sir Napier Shaw应The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会长的嘱托而作的。他以为观测,列表,制图,图解,预报等基本工作是一个中学生的能力所能及的,对观测结果的物理原因的探求,则非大学程度不行,所以在这中间划了一道高等气象学(Meteorology forColleges)和初等气象学(Meteorology for Schools)的界线。本篇的内容,注重在指示一个中学生或初等气象学者,须怎样地去修养,才能使他自己成为一个研究高等气象学的学者。依照我们的环境,也许这篇是值得我们读一下的吧。  相似文献   

8.
秋天     
风就那么轻轻地扇了一下,整个荒原就着了火,不停奔忙的救火人却面带微笑。站在垄上,我的心在随着他们的韵律激动地博跳。金黄色玉米,黄金样水稻,所有的稼禾都积极地  相似文献   

9.
江西一次突发性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郭艳 《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30(1):30-36,F0002
对2004年4月11日赣中出现的突发性局地强对流雷达回波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过程虽然从天气形势上很难做出预报,但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上仍可分析出一定的预报特征:最大反射率(DBZM)和最大反射率高度(HGT)的突降,与降雹和龙卷的发生时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的变化,尤其是跃增的特性,对于判断冰雹的增长非常有效,而对于判断降大冰雹的可能性,尤其是微型超级单体的降雹,VIL密度比VIL具有更明显的指示意义;冰雹指数(HI)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尤其当持续出现"PRO"或"POS"报警时,往往表示风暴已发展成熟,极有可能产生剧烈的强对流天气;三体散射回波(TBSS)的出现,预示风暴中可能有大冰雹生成;风暴追踪信息(STI)产品能有效地预报出回波未来的移动方向和影响区域,但对于转折时间,则需结合反射率等产品来进行预报预警服务;风暴内出现中气旋特征时,应做好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0.
气象水文灾害的防灾减灾教育培训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综述了第十届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与培训大会的主题报告内容.本次大会主要讨论防灾减灾的气象水文教育与培训等问题,集中讨论了"备灾-预防和早期预警"、"减灾-应急、救援和重建"和"跨学科培训"等3个主题,强调集合数值预报系统对于估计出现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非常重要,同时必须培训气象、水文工作者使用集合预报中的概率预报信息.中国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和预警已经从单纯提供一般意义上的气象灾害信息提升到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气象灾害服务,既考虑自然因子也考虑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跨学科培训方面,将管理知识和气象知识结合起来,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大会建议提高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以及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培训单位的培训能力,主要通过提供防灾减灾的专门培训单元,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短期课程进行指导,重视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对于管理和传播领域培训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阐述了气候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主要领域和前景,并初步提出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对策建议,揭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2.
论江西气象预报预测体系改革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改革思路、主攻方向和业务分工等方面,对江西气象预报预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认为预报预测体系是整个基本业务系统的核心,是实现预报预测准确率提高的关键,应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结合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农业气象与生态、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多轨道的预报预测业务,并紧紧依托气象基础业务系统,加强与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合作,围绕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依托,综合利用多种监测资料和预报预测技术方法,以预报人机交互系统为工作平台,加强雷达、卫星等遥感应用产品对多轨道业务的支持,充分发挥预报员的作用,发展多轨道、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连续滚动制作空间上完整、时间上连续的预报预测产品。  相似文献   

13.
对北海市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气候灾害防灾减灾对策进行分析,为北海市乃至广西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用C++Builder结合SQL语言进行C/S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的主要过程,并对ODBC的设置、从程序中如何导出Word文档等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同时对该系统的使用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论江西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改革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别对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和技术保障系统改革与建设中的主要任务、各级分工进行了论述,认为江西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改革与建设,应坚持综合性、先进性、可行性、开放性、集约化和标准化原则,坚持发挥国家和地方2个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规划,不断强化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对江西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内容和方向进行了论述,认为江西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与建设,应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明确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定位,深入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业务与科研的结合,形成科技创新引领事业发展的研究型业务,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气象科技水平和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提高气象队伍素质,培养造就具有创新能力、既懂科研又懂业务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广西气象视频电视会商及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广西气象远程视频电视会商及会议系统的设计、功能简介及具体应用。该系统利用当今先进的动态视频编解码技术并通过广西气象部门新建SDH数字电路宽带网络平台实现了区内不同地理位置各市气象局与区局面对面交流的全新模式。系统主要应用于天气会商、行政会议及教学培训,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介绍广西气象远程视频电视会商及会议系统的设计、功能简介及具体应用。该系统利用当今先进的动态视频编解码技术并通过广西气象部门新建SDH数字电路宽带网络平台实现了区内不同地理位置各市气象局与区局面对面交流的全新模式。系统主要应用于天气会商、行政会议及教学培训,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Turbulence Spectra And Dissipation Rates Above And Within A Forest Canopy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ree velocity componentsand temperature were measured usingthree-dimensional sonic anemometers/thermometers attwo levels, above and within a forest canopy, in theChangbai Mountains of northeast China. Turbulencespectral structure, local isotropy anddissipation rates above and within the forest canopy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eddy correlation method.Results show that the normalized turbulent spectralcurves have -2/3 slopes in the inertial subrange.While the shapes of the spectra are in good agreementwith the Kansas flat terrain results, the atmosphericturbulence is anisotropic above the forest canopy. Dueto breaking down of large eddies by the foliage,branches and trunks, the spectral peak frequencies for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are higher withinthan above the forest canopy. Compared withmeasurements from previous studies over flat terrain,the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spectra above andinside the forest canopy appear to shift toward higherfrequencies. The turbulence is approximately isotropicin the inertial subrange within the forest canopy, and isanisotropic above the forest canopy. The turbulentkinetic energy and heat energy dissipation rates aboveand inside the forest canopy are much larger thanthose obtained by Kaimal and Hogstrom over grasslandand grazing land. The distinct features in the resultsof the present experiment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dynamic forcing caused by the rough surface of the forestcanopy.  相似文献   

20.
Mixed-layer depth and entrainment zone thickness areextracted from two large lidar data sets with arecently developed technique. The entrainment fluxratio (which is often used to model entrainment inatmospheric boundary-layer models) can be calculatedfrom these two quantities. This ratio is generallybelieved to be in the range of 0.1 and 0.4. A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ime series (MERMOZ II dataset) confirms this range of values under equilibriumconditions (afternoon hours), but also shows that itclearly underestimates the importance of entrainmentduring the morning hours when the mixed layer isgrowing most rapidly. An examination of the spatialdistribution of the entrainment flux ratio (Pacific'93 data set) shows that this parameter is spatiallyhighly variable, even during equilibrium hours inthe afternoon. In regions where the boundary layerhas to adjust to new boundary conditions at theground, values much larger than 0.4 can be observed. Although these results can only be interpretedqualitatively, they suggest that currently usedentrainment parameterisations in boundary-layer modelsare not sufficient to capture the entrainment processproper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