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在格尔木以南小南川地区测制了一条近s—N向的剖面。通过详细的野外接触关系、露头地质体组成、变形一变质特征观察,结合室内显微结构研究,在小南川昆南构造混杂岩带识别出6种不同的构造岩片.自北往南依次为含斜长角闪岩透镜体绿片岩岩片、块状大理岩岩片、粉砂质板岩岩片、片理化火山碎屑岩岩片、板理化沉凝灰岩岩片和片岩岩片,岩片之间主要以不同性质的脆性或韧性断层接触。对构造混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和片理化英安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同位素测定.获得的年龄分别为1123Ma±1lOMa和499Ma±11Ma。对比分析认为,舍斜长角闪岩透镜体绿片岩岩片与块状大理岩岩片应属于中元古代万保沟群,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粉砂质板岩岩片、片理化火山碎屑岩岩片、板理化沉凝灰岩岩片分别为火山弧及与弧相关的弧前一弧后盆地建造;片岩岩片为增生楔内部的物质。昆南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和年代学研究为细化昆南增生杂岩带的增生一就位过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时代限定,进而为昆仑造山带乃至青藏高原北缘的构造过程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格尔木以南小南川地区测制了一条近S—N向的剖面。通过详细的野外接触关系、露头地质体组成、变形-变质特征观察,结合室内显微结构研究,在小南川昆南构造混杂岩带识别出6种不同的构造岩片,自北往南依次为含斜长角闪岩透镜体绿片岩岩片、块状大理岩岩片、粉砂质板岩岩片、片理化火山碎屑岩岩片、板理化沉凝灰岩岩片和片岩岩片,岩片之间主要以不同性质的脆性或韧性断层接触。对构造混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和片理化英安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同位素测定,获得的年龄分别为1123Ma±110Ma和499Ma±11Ma。对比分析认为,含斜长角闪岩透镜体绿片岩岩片与块状大理岩岩片应属于中元古代万保沟群,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粉砂质板岩岩片、片理化火山碎屑岩岩片、板理化沉凝灰岩岩片分别为火山弧及与弧相关的弧前-弧后盆地建造;片岩岩片为增生楔内部的物质。昆南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和年代学研究为细化昆南增生杂岩带的增生-就位过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时代限定,进而为昆仑造山带乃至青藏高原北缘的构造过程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蓝闪石 硬柱石是羌塘中北部红脊山地区首次发现的呈北西-南东走向展布的硬柱蓝闪片岩带中典型的低温高压变质矿物组合.蓝闪石呈浅蓝灰色,纤柱状;硬柱石无色,多呈团块状,较均匀地与蓝闪石混杂分布.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蓝闪石主要为铁蓝闪石和青铝闪石,硬柱石为较典型的硬柱石.硬柱蓝闪片岩呈(透镜状)构造岩块分布,与围岩呈断层接触,原岩主要为变质玄武岩及少量辉(长)绿岩、基性火山碎屑岩,围岩为变质砂岩、板岩和少量碳酸盐岩.红脊山硬柱蓝闪片岩带伴有构造混杂岩发育,二者共存构成红脊山地区北羌塘甜水河陆块与南羌塘查多岗日陆块之间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4.
蓝闪石 硬柱石是羌塘中北部红脊山地区首次发现的呈北西-南东走向展布的硬柱蓝闪片岩带中典型的低温高压变质矿物组合.蓝闪石呈浅蓝灰色,纤柱状;硬柱石无色,多呈团块状,较均匀地与蓝闪石混杂分布.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蓝闪石主要为铁蓝闪石和青铝闪石,硬柱石为较典型的硬柱石.硬柱蓝闪片岩呈(透镜状)构造岩块分布,与围岩呈断层接触,原岩主要为变质玄武岩及少量辉(长)绿岩、基性火山碎屑岩,围岩为变质砂岩、板岩和少量碳酸盐岩.红脊山硬柱蓝闪片岩带伴有构造混杂岩发育,二者共存构成红脊山地区北羌塘甜水河陆块与南羌塘查多岗日陆块之间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长石梯沟—西流水河断层(以下简称长—西断层)位于甘肃省张掖盆地西南80余公里,榆树山活动断层之南,同属祁连山北缘断裂的组成部分。长—西断层北西起黄羊大沟,向南东经长石梯沟、黑河、西流水河、黑石头沟、大野口水库到柳谷城南消失,在黑石头沟附近断层呈右阶错列,航、卫片上线性影像清晰。断层走向N40°~45°W,倾向NE,倾角65°;在大野口水库断裂走向N40°W,倾向SW,倾角50°,全长56km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大陆是由地体增生引起大陆生长的一个最好实例。该区内有外来地体的复杂组合,它们是在晚古生代和新生代归并和增生的。地层学、沉积学、古生物地理学和古地磁证据表明多数(也许全部)东南亚地体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起源于冈瓦纳大陆。地体缝合线的标志有大规模走向滑移断层和狭窄活动带,后者包括有蛇绿岩、混杂岩和增生杂岩。该  相似文献   

7.
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是主大陆拉张作用的结果,此时,受破裂和拉伸上地壳之下的中、下陆壳受到向外的拖拽,能够产生这种效应的运动带随着时、空而变化。下盘的变形岩石抬升经由不同变质和变形环境,从而产生了特征的(叠加)小型构造和微构造序列。运动带(movement zone)发生褶皱,一是由于下地壳发生弯曲上拱形成一个开阔基底顶,二是由于构造剥蚀(tectonic denudation)而引起均衡补偿(isostatic rebound),但也更可能是由于花岗岩在中部地壳的侵入导致局部均衡调整的结果。在深部,由主拆离断层派生出一系列分支序列,切除连续的拆离断层向上穿入并越过上部岩板底部的坚硬部分,同时,尽管由于运动多集中在下部岩板的近乎同一高度上而使得下切量有限,但拆离断层却也逐渐切入下岩板的较深部位。现时在变质核心杂岩中所观察到的拆离断层是相对年轻的特征,它们形成于这些地质体地质演化晚期过程中,而且在科迪勒拉伸展造山带中,切过缓倾主韧性剪切带顶端上部地壳的一系列低角度正断层中,它们是最晚的。铲形断层底部的切割能够解释一些难以置信的骨牌状断块及这些地体中所能观察到的其它构造关系。南内华达的科罗拉多河区,东南加利福尼亚以及西亚利桑那的拆离地体都能提供支持这个横式的证据,这些地区多世代的拆离断层展示出标志性的切除(excisement)和深切(incisement)几何特征。  相似文献   

8.
蓝闪石+硬柱石是羌塘中北部红脊山地区首次发现的呈北西—南东走向展布的硬柱蓝闪片岩带中典型的低温高压变质矿物组合。蓝闪石呈浅蓝灰色,纤柱状;硬柱石无色,多呈团块状,较均匀地与蓝闪石混杂分布。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蓝闪石主要为铁蓝闪石和青铝闪石,硬柱石为较典型的硬柱石。硬柱蓝闪片岩呈(透镜状)构造岩块分布,与围岩呈断层接触,原岩主要为变质玄武岩及少量辉(长)绿岩、基性火山碎屑岩,围岩为变质砂岩、板岩和少量碳酸盐岩。红脊山硬柱蓝闪片岩带伴有构造混杂岩发育,二者共存构成红脊山地区北羌塘甜水河陆块与南羌塘查多岗日陆块之间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9.
《地学前缘》2017,(5):207-217
木嘎岗日岩群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标志性单元,其内部构造变形复杂,很难作为连续的沉积层序进行分析,因而其板块构造背景有待进一步解释。本文在野外工作基础上,对西藏改则地区木嘎岗日岩群地质特征取得了如下认识:(1)木嘎岗日岩群由有序地层和混杂岩组成,有序地层可以分解为4个非正式地层分段,各自具有不同的沉积学、岩性和物源特征,且具有较为稳定的走向延伸,有作为填图地质单元的可能,这为解体和细分木嘎岗日岩群提供一种可行方案;(2)混杂岩以构造接触关系伏于有序地层之下,且混杂岩内部物质成分具有分层特征,上部富"原地"砂岩块体,下部富"外来"洋壳块体,这表明在混杂岩形成过程中洋壳位于混杂岩之下;(3)木嘎岗日岩群内部发育北倾南冲的逆冲推覆体系,叠瓦式发育的逆断层可能在深部汇入由构造混杂岩组成的主滑脱断层。组合的地质特征表明木嘎岗日岩群是羌塘南缘增生楔杂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壳北向俯冲背景下的羌塘南缘增生过程。  相似文献   

10.
库尔亚诺宾(Koolyanobbing)山区是由夹少量岩脉、岩床和苦橄岩的中性—超镁铁质熔岩所包围的数层条带状含铁建造单位构成的。绿岩带长约60公里,宽约8公里,区域走向NW—SE,倾向NE,倾角中等。其西南边缘受断层控制,并使变质火山岩系与片麻状花岗岩与糜棱岩平行排列。但其东北部边缘界线不清,并过渡到花岗岩围岩,之间隔着首尾相连的侵入岩体和悬垂状构造的地带。  相似文献   

11.
北塔山构造混杂岩(带)为阿尔曼泰古生代板内缝合带,该构造混杂岩(带)是由无序基质和外来岩块组成,划分为蛇绿质混杂岩和泥砂质混杂岩2种类型,并分别建立了索尔巴斯陶岩组和柯克阿得尔岩组2个构造岩石单位。综合研究证明,阿尔曼泰小洋盆洋壳形成的时代为早泥盆世—晚泥盆世,与西伯利亚古板块和古准噶尔地块再次拉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秦岭勉略缝合带组成与古洋盆演化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岭勉略构造带是典型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带内组成复杂、变形强烈,其主导构造样式表现为以系列北倾逆冲断层为格架,不同岩片推覆叠置的叠瓦状构造。详细的组成及构造研究表明,缝合带由洋盆形成演化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陆缘沉积岩系、不同类型蛇绿岩以及洋盆俯冲-碰撞造山过程中以不同方式出露的构造岩块组成,同时区域地层对比表明勉略古洋盆形成过程具有自西而东“剪刀式”打开扩展的性质与特点。  相似文献   

13.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南迦巴瓦构造及组构运动学   总被引:30,自引:13,他引:17  
喜马拉雅东端-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构造格架总体呈现由叠置构造岩片构成的复式背形构造.自NW到SE由比鲁构造岩片、直白构造岩片、南派乡构造岩片和多雄拉变质穹隆组成,它们之间的界限分别是直白-丹娘-南伊沟韧性拆离断裂、直白-丹娘韧性逆冲断裂和多雄拉韧性逆冲断裂.由高压麻粒岩相组成的直白构造岩片被直白-丹娘-南伊沟韧性拆离断裂和直白-丹娘韧性逆冲断裂所夹持,为挤出构造岩片.根据印度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缝合带西侧和北侧的变形特征及石英组构运动学的EBSD测量结果,表明大拐弯缝合带存在各段的差异,并具有逐渐演化的特征.大拐弯缝合带的北端为拉月-迫隆乡韧性逆冲剪切带;西段为鲁朗-拉月左行走滑剪切带,西南段为嘎马-米林左行伸展转换剪切带,指示南迦巴瓦变质体相对拉萨地体的运动转为水平走滑运动.根据大拐弯缝合带东侧右行走滑和西侧左行走滑特征,推测在印度-亚洲碰撞之后,南迦巴瓦变质体受制于这两条走滑断裂,而相对喜马拉雅地体向北推移,并深深插入拉萨地体之下,形成东构造结.由于南迦巴瓦变质体的强烈上隆,其上部原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古生代-中生代盖层沉积被俯冲和被剥蚀贻尽.南迦巴瓦变质体中直白组高压麻粒岩相中石榴石辉石岩形成的温压条件(T=800~900℃,P=2.6~2.8GPa)表明,岩石经历了相当于80km~100km深度的峰期榴辉岩变质作用的条件,印度板片深俯冲于拉萨地体之下又折返挤出到由派乡组和多雄拉组角闪岩相(混合岩化)组成的南迦巴瓦变质基底之中.  相似文献   

14.
《江西地质》2001,15(1)
阿索构造混杂岩,位于东径85°30′~86°30′,北纬31°40′~31°50′,分布于尼玛县敌卡觉、亚勒那才杰勒、土古-带,面积约300km2。其产出于班戈-八宿地层分区,相当于班戈-倾多拉退化弧中。除其北西侧被少量第四纪堆积所覆盖外,与周边白垩纪多尼组、郎山组均呈断层接触(被白垩纪地层掩盖?)。构造混杂岩总体呈NWW-SEE向延展,北西侧可与改则蛇绿混杂岩相邻,南东可与果忙错蛇绿混杂岩同属一构造带层位。 阿索构造混杂岩,为复理石和类复理石沉积的砂、板岩为基质的泥砂质混杂岩。基质为早白垩世砂岩、粉砂质泥板岩、硅质岩、灰岩…  相似文献   

15.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陆内变形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焰  Wolfgang SIEBEL  王猛 《地质学报》2006,80(9):1274-1285
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识别出“南向挤出”与“北向楔入”两大构造。前者包括倾向北、头朝南的一条正断层和两条分别被称为上部和下部的逆冲断层。南迦巴瓦和派乡杂岩借助这些断层从北部的冈底斯构造单元之下向南折返至地表附近。后者包括一个北东走向的推覆体和两个北北东走向、南倾的低角度推覆体,将东久、南迦巴、派乡等杂岩又北(东)向楔入冈底斯构造单元之中。独居石TIMSU-Th-Pb测年表明“南向挤出”构造中的正断层和下部逆冲断层可能分别在7.9Ma、10.7Ma时活动。锆石SHRIMP与金云母K-Ar测年结果限定上部逆冲断层活动时限介于6.2±0.2Ma和5.5±0.2Ma之间,即“南向挤出"中的上、下两条逆冲断层为逆序的逆冲断层。锆石SHRIMP和角闪石Ar-Ar测年还表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核心部位的“北向楔入”很可能发生于3.0Ma和1.5Ma之间。  相似文献   

16.
内华达北中部的新月谷-独立金矿区线性构造(CVIL)是一个呈20°~30°走向、具多期变形、侵入及热液活动的构造带,该带从独立金矿区向南至科特兹矿山附近延伸达90 km,经过科特兹-派普来恩、卡林及独立三个主要的沉积岩型金矿区,含有罗伯茨山异地岩(可能是奥陶系Vinini组)的强烈构造岩,NE向的断层,白垩或第三纪的NE向的岩墙.变形带的组构具混杂岩的特点,但混杂岩中也显示有与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之间形成的褶皱展布方向一致的定向组构.此外,沿CVIL带局部出现有第三纪的碧玉状岩石、角砾岩、方解石脉及脱钙蚀变作用.CVIL构造带南北两端成群出现的沉积岩型金矿床具有与卡林矿带金矿床相同的矿物特征.上述二个矿区都有NE向的断层,穿越罗伯茨山异地岩上盘中的构造窗和构造高地.CVIL可能是形成某些金矿床的主要热液通道.  相似文献   

17.
澳洲大陆向海洋方向的生长是现今保存在新英格兰造山带的地体逐渐增生的结果。这个造山带是众多以断层为界的构造地层地体的拼贴,其中包括火山弧(大陆边缘火山弧和洋内岛屿火山弧)、前弧盆地和俯冲杂岩。其主体属中晚古生代时期。在每一地体向澳洲大陆边缘增生期间或期后,都有横推断层作用造成某些地体解体成一系列不连续的构造岩块。含有各种外来岩块且以蛇纹岩为基质的混杂岩带标志着主要地体缝合线的存在。这些  相似文献   

18.
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岩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岩带为西金乌兰一金沙江缝合带的西端,由于以往研究程度低而认识较为模糊。通过1:25万区调系统研究表明.混杂岩带组成复杂。由基底岩块、海滩砂岩、辉长(辉绿)岩墙群、蛇绿岩、硅质岩、灰岩(海山)、复理石和磨拉石组成。蛇绿岩环境分析表明。部分为洋中脊环境。大部分为洋岛环境。明确了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岩带由一系列向南俯冲的逆冲断层分隔的岩块组成。初步总结了西金乌兰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是中生代特提斯洋消亡的遗迹。根据西藏1∶25万日土县幅、喀纳幅地质填图成果,将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的时空结构划分为南、北两条亚带;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本区中特提斯洋的演化经历了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扩张,中晚侏罗世双向俯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残余洋(海)盆和晚白垩世陆(弧)-陆碰撞等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铧厂沟金矿床石英脉中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铧厂沟金矿床位于陕西省略阳县郭镇,处于扬子板块以北、勉略构造带南侧、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北界(张国伟等,2004)。矿区构造由一系列的北西西向断层及韧脆性剪切带构成。矿区主要出露的地层为一套泥盆系三河口群混杂岩系,产状北倾,单斜,局部倒转,无褶皱。无侵入岩体出露。矿体主要赋存于混杂岩系细碧岩、凝灰质绢云千枚岩及灰岩中,受韧脆性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