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东亚石炭-二叠纪有孔虫迁移与海水进退规程的相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炳川 《地球学报》1996,17(Z1):155-163
亚洲东部石炭-二叠纪生物地层,沿北纬42°左右存在一条质变线。此线南北海水进退呈现互为消长的关系,反映了海水南北方向的4次活动过程:早石炭世早与早二叠世,自南而北;中晚石炭世与晚二叠世,自北而南。生物最低层位的变化情况,反映了生物也经历了相应的南北方向的4次迁移过程。这种迁移可能与气候的冷暖变化有关,而海水运动可能源于地球自转速率的不均衡,甚至气候的变化最终也是地球自转不均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南京地区下二叠统各段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认为本区早二叠世的沉积环境演化为:滨岸沼泽~开阔台地和局限海~盆地,经历了海进~海退~海进的循环。同时将各岩性段与其相应的沉积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反映了本区早二叠世的海水进退规程。  相似文献   

3.
古生物迁移理论的历史、现状及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生物迁移与古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它既是古地理环境变迁的结果,又是古地理环境变迁的标志。古生物迁移研究是当今古生物地理学与进化论结合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外此项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尚未见他人从事此项工作。系统阐述迁移概念的第一个人是Darwin(1859)。他认为,每个物种都仅有各自的一个起源中心,他称为“创造的单一中心”。只要环境允许,它会从这个中心尽可能地向外迁移。此后,迁移研究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发展之路,也显示出这一命题的生命力。迁移可分为3类:扩散、转移和隔离。迁移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最低层位的地理追索方法,演化程序的地理追索方法和相应环境的追索方法。70年代问世的离散学说向传统的迁移理论提出了挑战。古生物迁移理论可能将发展成为古生物地理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4.
钟蓉  傅泽明 《地质学报》1998,72(1):64-75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华北地台共发生过4次二级大海侵,海侵来自地台的东、西两个海域。随着时间推移,沉积中心、沉积范围、海侵方向、海岸线位置、可采煤层分布均不断变化。早二叠世早期初第三次大海侵是最大海侵期。最大海侵前夕——晚石炭世晚期末是大区域发育成煤环境最佳时期。第二、三、四次大海侵时华北地台北部始终处于陆表海海侵边缘,从晚石炭世晚期末至早二叠世由于该区长时期保持成煤环境,成为厚煤带分布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5.
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地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津 《地球学报》2009,30(6):717-731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提出的依据:论述了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由于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了大洋中脊、洋底扩张,解释了大陆张裂的机制,并建立了全球板块构造理论,形成现代地学思想的革命;李四光在大陆漂移说提出的同时已在积极地探讨和论述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问题,并结合中国大陆实际,发展了陆内碰撞变形理论,即包括全球大陆构造体系在内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他强调地质力学是一支脚站在地质上,另一支脚站在力学上来研究地壳运动和变形现象.后来更扩大了其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应用.文章对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全球板块构造理论及地质力学三者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论述了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方法的现代意义、超前意义,提出要重视和发扬李四光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建议深入学习李四光的著述,结合地质调查新成果去丰富它和发展它.  相似文献   

6.
从古元古代至晚古生代,华北地台西缘经历了坳拉槽、槽后坳和坳陷发育阶段.笔者在大区域地层对比及详细的沉积环境分析基础上,对晚古生代海水进退与聚煤作用关系作了较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华北地台西缘主要为潮坪和三角洲沉积发育区,在空间上沉积环境具有东西有别南北分带的特点;西部由潟湖潮坪沉积环境逐渐过渡为河控潟湖三角洲和受潮汐影响的河控滨海三角洲沉积环境;东部为潮坪沉积环境,东侧边缘还出现近山滨海平原沉积环境.研究区在晚石炭世早期一早二叠世早期发生过4次2级海水进退,其中第三、第四次海侵全区发育.早二叠世早期初的第三次2级海侵是最大的一次.最大海侵前夕——晚石炭世晚期末是大区域发育厚—巨厚煤层的最好时期.潟湖三角洲平原和陆源碎屑潮上泥炭坪及泥炭沼泽是最佳的聚煤场所.  相似文献   

7.
从古元古代至晚古生代,华北地台西缘经历了坳拉槽、槽后坳和坳陷发育阶段。笔者在大区域地层对比及详细的沉积环境分析基础上,对晚古生代海水进退与聚煤作用关系作了较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华北地台西缘主要为潮坪和三角洲沉积发育区,在空间上沉积环境具有东西有别南北分带的特点;西部由泻湖潮坪沉积环境逐渐过渡为河控泻湖三角洲和受潮汐影响的河控滨海三角洲沉积环境;东部为潮坪沉积环境,东侧边缘还出现近山滨海平原沉积环境。研究区在晚石炭世早期-早二叠世早期发生过4次2级海水进退,其中第三、第四次海侵全区发育。早二叠世早期初的第三次2级海侵是最大的一次。最大海侵前夕晚石炭世晚期末是大区域发育厚-巨厚煤层的最好时期。泻湖三角洲平原和陆源碎屑潮上泥炭坪及泥炭沼泽是最佳的聚煤场所。  相似文献   

8.
地质力学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从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及应用传播体系等方面提出地质力学再创新的新思路,从许多方面具体地提出如何发展地质力学,建立面向21世纪的地质力学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札达盆地及周缘高山区的第四纪冰川堆积在空间分布上大致可分为:①盆地周缘高山区U形谷中及山麓地带的冰川堆积;②盆地周边深切峡谷区的冰川堆积;③盆地面上的冰川堆积;④盆地河谷高阶地与沟谷中的冰川堆积;⑤盆地周缘高山区山前地带的冰川堆积等。不同区域分布的冰川堆积,在砾石成分、磨圆度、结构构造、地貌特征等都有较明显区别。依据冰川堆积物的特征、分布等,可将本区第四纪的冰川发展,由老到新划分为:冰缘阶段→冰进阶段→最大冰川阶段→冰退阶段。对应的冰川类型为:山谷、山麓及冰帽冰川发育阶段→大规模冰帽冰川发育阶段→冰帽、山谷及山麓冰川发育阶段。现有资料研究表明,札达盆地及周缘高山区,是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堆积发现最多、最全、分布最连续和保存最好的地区。为该区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第四纪冰川研究、冰期的划分和对比、气候地层的建立、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生物迁移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迁移命题是由达尔文(1859)提出来的。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认为,一个物种只能有一个起源中心;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它会从这个中心迁移到力所能及的地区。然而,当布克曼(1922)的"迁移炮弹"理论问世之后,迁移研究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差不多50年。李四光是在"迁移炮弹"阴影下,依然坚持迁移观点的少数科学家之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达尔文迁移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屡见不鲜的化石"穿时"现象和时代差异,大量的生物地理新资料,使人们从不可知论的桎梏中逐渐解脱出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由于地壳运动理论研究的新需求,以及大陆漂移和海水进退规程研究的新进展,掀起了重新认识迁移的高潮。作者依据自己的积累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迁移的研究方法可概括为:最低层位的地理追索方法、演化程序的地理追索方法和相应环境的追索方法。迁移如同演化,在达尔文力的全弥漫作用(All pervadins action)下时刻在进行着。迁移与其说是生物自身的一种能力,倒不如说是环境给予的一种机会。迁移造就并维系着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系统。迁移研究必将发展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古生物迁移学(Palaeobiomigratology)。生物迁移思想是与地质力学的诞生和发展共存的。李四光(1927,1928)在研究海水进退规程时,曾列举了伴随海水南北方向的运动,生物作相应迁移的许多事实。生物迁移和海水运动,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运动,其间必然存在着一个联系两者的中间环节;这个环节被李四光(1962)暗示为气候的变化,或两者共同导源于地球自转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11.
侯读杰  张林晔 《地质论评》1997,43(5):524-528
通过对我国东部盆地洪泽凹陷和临清坳限德州凹陷第三系相沉积泥岩中生物标志物分析,检测到了丰富的甲藻甾烷异构体和24-正丙基胆甾烷。结合它们的分布特征与产出的地层微体古生物资料,笔者推断它们可能是海侵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由塔里木及邻区古新统剖面分析,石膏层位于海侵层位的上部,并沿自西向东的海进方向渐次升高.结合生物相分析认为,石膏是在海进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模式符合“分离盆地说”成盐理论.  相似文献   

13.
微体化石在海侵研究中的应用与错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1992,12(4):321-331
微体古生物分析已经证明是沿海平原和陆架海侵研究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我国第四纪海侵研究大量工作是在海陆过渡相地层中进行,而对于过渡相化石群古生态和埋葬学方面复杂性认识不足,往往会导致微体化石的错用。河口微体化石的溯流搬运,海岸带低pH环境下钙质壳体的溶解作用,氯化钠型盐湖中有孔虫的产出以及河床摆动造成与海侵、海退相似的化石序列,都可能引起微体化石在海侵研究中错误解释和应用。本文通过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实例进行论证,并提出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苏北平原MIS 3阶段海侵事件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MIS 3阶段的气候与环境是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的热点,该阶段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侵过程是沿海平原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根据苏北平原宝应By1钻孔的 14 C年代结果和沉积特征、微体生物组合特点,确认苏北平原MIS 3阶段存在明显的海侵事件,潮滩与泻湖相沉积层的厚度约7m,深度在By1孔19~26m,海相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末次冰盛期的硬粘土层之下,14 C年代在距今26~39ka之间,属于MIS 3阶段的沉积,岩芯沉积物的沉积构造以水平的薄层砂质粉砂沉积为主。沉积物中大量的海相有孔虫壳体在研究的岩芯段中是最丰富的; 此外,还发现咸水环境下的Sinocytheridea impressa (Brady),Spinileberis pulchra与Spinileberis furuyaensis,Neomonoceratina chenae Zhao,Keijella bisanensis (Okubo)等形类壳体; 该段岩芯中的植物残体、碳屑也很丰富,有机质含量丰富,显示比较封闭的弱动力环境,指示了潮滩、泻湖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5.
范国清 《地质通报》1991,(4):349-355+372
本文根据华北区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中的海相层,(虫筳)科带化石的区域分布和对比研究,并结合区域构造对石炭纪海侵的控制作用等,将石炭纪划分为早、中、晚世三个阶段,对其海侵的进退的变化规律作了详细的描述。作者认为,华北石炭纪海侵的主体方向是由东南往西北推进的,但在早石炭世—中石炭世早期的海侵,仅限于郯庐断裂以东的苏北—辽东—吉南地区,这时的海侵方向是由南往北扩展。中石炭世晚期海侵有所扩大来自苏皖北部的海水侵入到山西等地。晚石炭世时海侵面积最大,它北部抵达辽东,往南延伸到华北板块的南缘一带。  相似文献   

16.
MIS 3阶段以来河北黄骅北部地区海侵与气候期对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渤海湾顶南侧、河北省黄骅北部地区4个钻孔岩芯样品微体古生物学、孢粉地层学研究以及沉积构造与地球化学背景分析,讨论了该地区MIS3阶段以来海侵期与气候期对比、海侵层中潮坪与浅海沉积单元的判别、沉积作用对孢粉和海侵记录的影响。依据海相世系微体生物出现确定的海侵层,可分为滨岸浅海~河口湾、潮坪、泻湖、分支河道、边滩、滨海低地、河间地~洪泛盆地等不同环境;含有孔虫或广盐海相介形类的地层,除了局部河流进积~退积作用,尚不能排除风、水、鸟的搬运,包括风暴潮的影响,并非是与海水体积变化有关的海平面变化;海侵层中的潮坪~浅海沉积单元才与海水深度有关,其他海水之上形成的地层所见海相微体生物,是地壳沉降背景下风暴潮和其他动力搬运的埋葬群,与海面变化无关,甚至仅是在东部沿海大平原构造沉降背景下河口位置向陆地移动的结果;海侵的发生与海域的扩大以及夏季风强度增大,物源区植被状况好转,造成海侵层出现乔木花粉,但是为异地埋藏。一般说来,还原背景下的沉积地层孢粉记录丰富;弱氧化~弱还原背景下的沉积地层孢粉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出现孢粉丰富的特例,氧化背景下沉积地层孢粉更稀少,全新世大暖期结束于约5kaB.P.。沉积学研究,包括对同期异相和突发事件沉积作用的理解,对晚第四纪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地质力学在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查中的重大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笔者在塔里木盆地进行石油地质研究和勘查工作中,运用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了塔里木盆地的成生发展及构造体系的划分,通过确定含油气区-选择油气富集带-寻找油气田-评价油气田的全过程的实践,在塔里木盆地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的重大突破;并提出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   相似文献   

18.
山东乳山海滩岩及其重要科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福志  袁又申 《现代地质》1991,5(2):201-207,T002
乳山海滩岩,经过室内对微体化石、大化石和沉积岩石学研究,查明该岩体具有典型的海滩岩特征:含有两种文石胶结物、滨海相微体古生物和热带大化石。该岩体形成在全新世最佳气侯期,至少有3次成岩期,对研究古环境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