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怀龙  张海 《地理教学》2021,(17):38-41,53
如何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地理技能是当前地理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日本地理教科书和指导要领为研究材料,首先梳理了日本地理教科书中地理技能的整体规划;然后分析了地理技能背后的《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解说(社会编)》的依托;接着从日本学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地理技能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回归研究材料,总结出日本地理技能教育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地理技能教育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日本新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指导要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部科学省于2001年颁布了《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下称“指导要领”),类似我国学科课程标准。该“指导要领”规定了日本高中学科课程的设置、学分管理、选课课程规则等相关内容。另外,“指导要领”详细地规定了各个学科的具体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内容处理指导等。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作用一样.日本“指导要领”也是日本基础教育中教材编写、教学过程以及考试评价的主要指导性件。  相似文献   

3.
为拓展学习进阶在地球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深入学习日本中小学新修订学习指导要领的特征十分必要.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学习指导要领"中《理科·地球》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进行翻译和提取,深入探讨课程目标的要素与特征、分析内容标准的组织形式与结构.研究发现,《理科·地球》部分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都具有明显的进阶特点.研究建议,相关机构在制定、完善课程标准时,基于学习进阶设置具体化和可操作的课程目标,建构内容标准的核心概念体系,最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正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地理研究性学习往往与真正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潘攀 《地理教学》2021,(9):53-56
学习是学生以自身所拥有的前概念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前概念可能造成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地理学科前概念产生的主要途径,然后以"大气的保温作用"为例进行教学实践,探究促使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展开地理深度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新教材”对教师学习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给教师学习带来了新契机,为教师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专业化素材。本文以上海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为例,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上海版新教材特色,主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技能四个方面分析了高中地理新教材对地理教师学习的价值。通过实例,说明地理教师利用新教材学习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课程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指导着高中地理课堂实施、教材设计、学业评价等各个方面。本文通过绘制中国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结构、分解语义内容,在归类、统计、比较后深入挖掘四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内涵,并发现四地课程目标在结构和语义上各有特点,从而为课堂实施提供更多指导。  相似文献   

8.
课程制作是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地理课程制品在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中能起到整合内容、创设情境、培育师生地理核心素养等作用。本文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中的“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为例,选取“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设立”为情境,探索课程制作在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设计中的一般实施路径,同时融合思政元素,为国家安全教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其内涵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能够有效促进综合思维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解读课程标准,指引综合思维,引领深度学习;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提升综合思维,实现深度学习;通过建构思维导图,深化综合思维,整合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0.
钱海义 《地理教学》2022,(8):30-32+6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地理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日常教学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存在一定难度。本文运用鱼骨分析法分析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布局及其变化的原因,并通过鱼骨图的形式分级表示其原因,以达到整体把握地理现象和事物的目的,实现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12.
朱思扬 《地理教学》2024,(4):27-30+46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19年提出了《学习框架2030》,确立了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本文在分析《学习框架2030》内涵及其子项目课程图谱分析(CCM)基础上,以上海版高中必修《地理1》为例,构建了发展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学路径,并尝试将其运用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可为教师开展地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发展“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普及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海量网络资源和新技术的支撑下,深圳市南山区在地理教学方面尝试探索新型混合式学习方式,即线上开展以培养文献检索等信息获取及分析能力为主的学习活动,线下开展以田野考察为主的调查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项目式学习.本文以疫情期间火神山医院的修建为例,线上指导学生综合分析服务业区位的方法,线下以南山区中医院的选址利弊为案例进行实地考察.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方式开展,用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影响服务业区位因素的过程中获得不同角色的身份意识,并将其与相关的生活经验及认知性任务真实融合,完成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5.
拼图合作学习法是模拟拼图游戏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实现了每个学生在合作中成长的目标,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方向.文章以"洋流"(第一课时)为例,以Earth Null School网站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洋流的概念与性质;再通过拼图合作的方式从要素、地区与时空角度依次进行探究,深化对洋流动因与洋流分布规律的认识,试图探索基于拼图合作学习法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及地理核心素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使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两家报纸《联合报》和《中国时报》1994-2010年的电子数据库进行研究,以焚风事件报导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厘清台湾地区焚风事件报导的时空分布特色和其报导取向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报导议题可分为诱发原因、灾害影响和科教产销三大类。在报导地点上,以台东县报导次数最多,其次为彰化县和花莲县。诱发原因以台风和热带性低压所诱发的焚风最多,最常诱发焚风的台风路径以1、2、3和6为主,为通过台湾中北部向西或西北和沿东岸向北行进路径。对农作物造成的灾害影响最大,其中以释迦和稻米的影响最严重,中部地区则是葡萄和蔬菜类。科教产销方面,以灾害补助类和教育研究类为主,报导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意味着焚风所导致的灾害和影响已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此外,许多受到焚风影响的农作物,也因销量的下降而衍生出各类的因应产业。其中,焚风事件的报导次数,取决于对民众造成灾害事件的严重程度,而新闻报导同时亦扮演着社会民众和政府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使用改进的S—T分析法和ThomaL.Good&JereE.Brophy的课堂观察技术对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行为进行分析,以《百节名师风采课》中“荒漠化的防治”一节为例,得出的结论如下:“荒漠化的防治”这节课主要是在提问行为为主的对话型教学模式下完成的;注重了问题引入方式的多样性;提问方式采用群体与个别提问相结合和鼓励性的教学反馈等四大亮点。同时,该节课的课堂提问行为有四点待改进:需要注意高层次的提问类型与低层次的提问类型相结合;减少教师自问自答;鼓励学生提问;适当增加提问后停顿时间,正确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前,"同课异构"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集中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华中师范大学高中地理班在武汉市育才高级中学举行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复习课为切入点,对来自不同省份的两位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各自的独特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探索高中地理复习课的教学方法,为地理教师进行复习课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正确阐明人地关系需把握的要点 地理学家从“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及“人与地的协调”等三个维度总结了正确看待人地关系的要点。我们认为,地理学家有关“人地关系要点”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审视地理课程是否“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肖捷  张琦 《地理教学》2020,(4):18-21
学习行为的发起和持续需要学习动机作为驱动力,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促进地理教学双向质量的提高。本文基于已有的学习动机理论,以人教版“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尝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ANEW学习模式强化高中生地理学习动机,以期推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促进高中生地理学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