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DNA分子标记在水生动物遗传学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传变异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决定着生物的存在和发展,因而成为人类一直极力要揭开其奥秘并进行能动性改造的方面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以及与水生生物遗传学的相互渗透,近十几年来,分子标记、基因克隆和基因转移技术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一些新基因目前已稳定地转人多种水生生物中。目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转移已成为培育新品种的有效手段。与主要的农作物相比,水生生物大多数性状均表现为数量遗传、个体基因组高度杂合、进行传统的遗传育种非常耗资、费时和费力。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介入,特别是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水生动物遗传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DNA分子标记大多是以DNA片段的电泳谱带形式表现的。依据其遗传特性,可分为显性和共显性标记两种。依据其在基因组中的出现频率,又可分为低拷贝序列标记和重复序列标记。依其多态性检出所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分为以Southern杂交技术为基础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子鉴定方法,是指通过选择一段DNA基因序列片段作为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系统发育研究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海洋贝类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些非常见及疑难物种不能快速、准确地鉴定。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物种诊断技术,DNA条形码技术在海洋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DNA条形码的产生、原理、分析步骤、优势、局限及在海洋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4.
现代生物技术在紫菜属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紫菜生物技术的发展与研究。在细胞生物学方面,介绍了紫菜原生质体制备、组织培养和细胞融合等技术,及其在新种质创建,工业苗种生产、单细胞活饵料开发和基因组操作等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而细胞分光光度技术(MSP)和流式细胞技术(FCM)的加盟使得对紫菜细胞DNA的了解达到量化,快速分选细胞并实现对其生理代谢动态 观测,在生物化学方法中,讨论了用同工酶电泳技术来评价紫菜群体遗传结构、鉴别种质和描述系统发育等研究,以及利用生化方法对糖类等其它化合物进行提纯与测定等工作,在分子生物学方面;总结了如何获得高纯度DNA,并将其应用于DNA分析研究,RFLP、RAPD和DNA-序列测定等分子标记技术所揭示的紫菜的多态性,以及利用DNA-指纹和消减DNA文库的技术来构建紫菜的质体基因图谱和cDNA文库,并进行紫菜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此外还介绍了紫菜基因转移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6个虾种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玉德  孙晟 《海洋科学》2001,25(1):9-11
采用RAPD方法检测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绿须虾(Aristeus virilis)、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日本对虾(P.japonicus)、斑节对虾(P.monodon)和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等6个虾种的基因组DNA的多态性。用20个随机引物扩增得到492个DNA片段,根据这些片段的共享度计算出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树。所得结果从DNA水平上反映出虾类在科属种不同分类阶元亲缘关系的远近,并为虾类现行的分类系统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海洋生物DNA条形码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海洋生物种类多样,分布广泛,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趋同性等特点,为了对物种进行更快速、准确地鉴定,急需在传统形态分类学基础上,建立并结合便捷准确的分子鉴定手段。DNA条形码提供了可信息化的分类标准和有效的分类学手段,已成为近年来分类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重要的技术依托。本文概述了DNA条形码当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并介绍了DNA条形码技术在主要海洋浮游植物(红藻、褐藻、绿藻、硅藻、甲藻)、无脊椎动物(海绵动物、刺胞动物、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等)和鱼类中的研究进展,以及不同条形码基因针对于不同生物类群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指出了目前条形码技术在各海洋类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的相关工作做了展望,希望为今后我国的海洋生物DNA条形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鱼类浮游生物的准确鉴定是鱼类浮游生物研究的基础。传统的基于形态特征的鉴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由于缺乏足够信息,鉴定存在困难,导致物种多样性被低估。为了对物种进行准确、快速地鉴定,急需在传统形态分类学基础上,建立并结合便捷准确的分子鉴定手段。DNA条形码技术是利用一段较短的DNA序列实现快速准确物种鉴定的工具,就像在商店里扫描仪读取条形码那样,对每一种生物也能通过快速分析其DNA中的一小段(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mt COI)加以识别。DNA条形码提供了可信息化的分类标准和有效的分类学手段,已成为近年来生物类群的研究热点。文章介绍了DNA条形码的概念、原理、工作流程及其优点,分析了其在鱼类浮游生物鉴定中的应用可行性,并展望未来鱼类浮游生物学发展的前景:分子技术鉴定鱼类浮游生物相关规范标准的建立,传统形态鉴定与分子方法相结合的分类学研究,以及鱼类浮游生物的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碱解旋法及其在检测DNA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涛  郑微云 《海洋通报》2001,20(4):76-82
碱解旋法(DNA alkaline unwinding assay,DAU)是一种快速,灵敏,简便,廉价的检测DNA单链断裂的方法,目前已应用于检测辐圾化学物质引起的DNA损伤。本文对该实验技术的发展,检测分析方法,基本理论及其在遗传毒理学研究,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紫菜属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遗传学的发展,遗传标记经历了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DNA分子标记4个阶段。DNA分子标记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其他遗传标记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1)直接以DNA的形式表现,在生物各个组织、各个发育阶段都可以检测到,不受季节、环境限制;(2)数量极多,遍及整个基因组;(3)多态性高,自然存在许多等位变异;(4)表现“中性”,既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也没有必然的连锁;  相似文献   

10.
东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DNA的提取及细菌多样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太平洋海隆附近深海柱状沉积物为材料,通过化学裂解和酶消化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沉积物微生物的总基因组DNA,并进行了纯化。结果表明所得到的DNA分子片段大小在21kb左右,纯化后的DNA可直接用于PCR等分子生物学操作。细菌16SrDNAV3可变区的PCR—DGGE图谱展示出15条以上条带,表明深海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较高,群落结构比较复杂。对其中9条主要条带进行回收、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序列分属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γ-变形细菌亚门(Gamma—proteobacteria),α-变形细菌亚门(Alpha—proteobacteria)和嗜酸菌门(Acidobacteria)5个大类群。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微藻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生物活性物质已成为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以转基因微藻作为生物反应器的技术并不十分成熟,然而许多科研人员及生物医药公司将微藻作为新型生物反应器生产有用的外源蛋白。本文对微藻生物反应器构建中的有效核转化方法的建立、转基因微藻中所用的启动子、筛选标记、稳定表达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目前转化成功的以及未来可能转化成功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微藻。  相似文献   

12.
The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gion is a useful genomic region for understanding evolutionary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s.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Pectinidae (Mollusca: Bivalvia)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nuclear ITS region in nine species of this family. The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scallop species Argopecten irradians, Mizuhopecten yessoensis, Amusium pleuronectes and Mimachlamys nobilis, and compared with the published sequences of Aequipecten opercularis, Chlamys farreri, C. distorta, M. varia, Pecten maximus, and an outgroup species Perna viridis. Th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by the neighbor-joining and maximum parsimony methods.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ITS1, ITS2, or their combination always yielded trees of similar topology.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s of bivalve and are nearly consistent with classification of two subfamilies (Chlamydinae and Pectininae) formulated by Waller. However, A. irradians, together with A. opercularis made up of genera Amusium, evidences that they may belong to the subfamily Pectinidae. The data are incompatible with the conclusion of Waller who placed them in Chlamydinae b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se result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among scallop speci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exist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13.
牡蛎不同组织细胞核DNA含量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太平洋牡蛎新鲜的鳃、闭壳肌及性腺组织为试材,利用流式细胞计分别测定三个组织细胞核DNA的含量。其中,鳃及闭壳肌组织细胞核DNA相对含量在个体间及组织之间比较恒定,而性腺组织细胞核DNA含量受温度影响比较大,个体间差异明显,且与鳃及闭壳肌组织细胞核DNA含量均呈明显差异。结果说明,鳃及闭壳肌组织是测定牡蛎细胞核DNA含量用于倍性鉴定的理想试材。  相似文献   

14.
微藻是单细胞小型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食品、能源、医药和环境等行业领域有重要应用。微藻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优良微藻株系,除了通过筛选获得外,还可以利用基因诱变或者基因工程等方法获得。利用基因诱变方法获得的突变株,不是转基因作物,且具有更适宜生产需要的优良性状。本文主要综述基因诱变在微藻育种中最新的应用研究进展,为微藻产业化研发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蟹类线粒体DNA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线粒体DNA作为理想的分子遗传标记已被广泛用于蟹类种群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本文阐述了蟹类线粒体DNA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蟹类线粒体DNA序列的研究概况及其多态性在蟹类系统学、种群识别、起源和进化、地理分化等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九龙江口红树植物分子分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涵韬  林鹏  郑文竹  孙晟  郑志强  林凡  陈鹭真 《台湾海峡》2001,20(1):66-71,T005
本研究工作以福建九龙江口龙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浮宫种苗园内7种红树植物为材料,采用改进的CTAB法获得了纯度较高(A260/A280在1.6~2.0之间),得率高(DNA平均得率约为120×10-6m/m,FreshWeight),片段完整(片段大小约为23kb左右)的基因组DNA,并运用RAPD技术对这7种红树植物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30个10-me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个有效引物,并利用这9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352条DNA带.利用UPGMA法对红树植物的7个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聚类分析,得出7个种的DNA分子分类系统图,并与传统的分类进行比较,发现结果相符,从而确定了RAPD技术用于红树植物分子分类研究的可行性,并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红树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开发和利用红树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海链藻目核糖体RNA基因片段的扩增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链藻目(Thalassiosirales)的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和骨条藻属(Skeletonema)微藻是形成春季赤潮的主要种类。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表层海水主要赤潮形成藻的动态变化、快速鉴定赤潮形成藻种,设计了海链藻目特异引物,扩增了胶州湾近岸表层海水海链藻目18S核糖体RNA基因片断。随机测定10个序列,其中4个与海链藻属的Thalassiosi-ra concaviuscula的完全相同,其余的可确定属于海链藻属。表明该引物对能选择性地扩增海链藻目18S核糖体RNA基因片断。  相似文献   

18.
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植物分子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涵韬  林鹏  孙晟 《海洋科学》2001,25(8):42-46
运用RAPD技术对福建九龙江口龙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浮宫种苗园内白骨壤(Auicenmia marina),桐花树(Ageiceras corniculatum),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atala),秋茄(Kandelia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thiza),海莲(B.sexangula),尖瓣海莲(B.sexangula var,rhynchopetala)等7种红树植物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30个10-me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个有效引物,利用这15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630条DNA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35条,占总扩增条带的84.92%,利用Nei指数法得出7种红树植物间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并运用UPGA统计分析法对红树植物的7个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聚类分析,7个种分为A,B两个大组,白骨壤,酮花树,无瓣海垒同属于A组,秋茄,木榄,海莲,尖瓣海莲分聚类在B组,分子聚类结果和传统的分类学相吻合,由此表达这15个有效引物的PAPD分子标记技术能较为客观地反庆出红树植物种间的遗传亲缘关系,并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红树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开发和利用红树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节旋藻(螺旋藻)高分子量DNA的两种制备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DNA的简便高效制备方法是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及开展其它各项研究的基础。首次报道了针对节旋藻的结构和组成特性而建立的制备节旋藻高分子量DNA的两种方法。其中第一个方法是常规方法,可大量提取纯度较高、分子量达50kb的节旋藻DNA,可用于构建节旋藻质粒库、Southern杂交和PCR操作等;第2种方法是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分离DNA片段,制备的DNA片段达数百kb,可用于构建节旋藻噬菌体库、粘粒库、BAC库等,从而为构建节旋藻物理图谱,定位克隆基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乐清湾泥蚶血细胞周期和DNA含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乐清湾泥蚶血细胞DNA含量,得出组方图中只有一个峰(G0/G1),表明了乐清湾泥蚶血液不存在合成期(S)、合成后期(G2)和分裂期(M)细胞,血细胞已失去分裂功能,不存在周期现象,以小鸡血细胞做标准对照物(DNA含量以2.3pg/N),测得乐清湾泥蚶血细胞DNA含量为3.08pg/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