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春节刚过,苏、浙、闽、沪三省一市的大批渔船和广大渔民就从嵊山岛出发,到中央渔场捕捞大黄鱼。中央渔场位于29.5~32°N、124.5一126°E的远海上,60—80匹马力的机帆船从嵊山到中央渔场需航行20多小时,这样就要求做好48小时海上气象服务工作。对于我们  相似文献   

2.
夏季(主要是1979年)的资料分析表明,当北半球西太平洋地区有一个或几个低压系统形成并在其南侧10°N附近出现大片热带西风时,即使南半球没有寒潮爆发,赤道附近偏东风没有加强,也会使低压南侧0°—10°N地区(-Δu/Δy)出现很大的负值,有利于赤道缓冲带或赤道反气旋的发生发展。相反,当北半球热带及副热带地区受高压影响时,赤道两侧都盛行偏东气流,赤道附近(-Δu/Δy)值很小,此时即使南半球有寒潮爆发,也不会形成赤道缓冲带和赤道反气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浙江沿海渔场(舟山渔场,大陈渔场)海面短期风力分级 MOS 预报方法(简称通用型)和舟山渔场冬季(11月~2月)0—48~h 偏北大风分级 MOS 预报方法(简称北大风型)。该方法通过1987年4月以来一年的业务应用,预报正确率已超过1984、1985年的平均成绩。一、资料来源1.1983~1985年逐日日本数值预告产品网格点资料:FSFE02、03,FUFE502、503,FXFE782、783为5×5经纬度[20—40°N,100—130°E],与2.5×2.5经纬度[25—35°N,  相似文献   

4.
1958—2007年福海县大风天气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58—2007年福海县大风天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50—70年代福海县为大风天气的多发年代,80年代开始呈明显下降趋势,1993年之后年大风日数稳定在20 d左右;春季大风最多,冬季最少;大风持续时间多在0—5 h之间,持续时间大于等于19 h的大风过程多出现在春秋季;大风出现月份为5—8月,以下午机率最多,其他月份无明显差异;平原地区大风最多,中低山区次之,沙漠地区最少;春夏季多偏西风,秋冬季多偏东风,且偏西风风速大于偏东风风速,最大风速多为偏西风。  相似文献   

5.
通过台风大风半径产品对热带气旋风圈的评估,可确定台风大风分布特征,应用指导于防风减灾。通过对近年来华南周边区域(13°N—28°N,108°E—123°E)的台风大风半径资料统计,验证了“危险半圆”的经验说法,证明在这一地区,台风前进方向右侧的北半圆大风半径往往更大,大风更具威胁。沿海台站可利用台风大风半径产品,结合台风路径的70%概率预报,以大风半径叠加预报概率圆的思路实现台风大风影响的精细化预报,从而指导台风预警的升级或变更。  相似文献   

6.
《气象》1977,3(3):12-13
每年3、4月,是福建闽东渔场的春汛期。这时,做好沿海及渔场的大风预报,对于广大渔民及渔业生产的安全,关系极为密切。经普查发现,造成闽东渔场大风的地面天气系统有气旋、冷锋及冷空气扩散南下三种类型。其中尤以气旋对风的影响更大,既有西南大风,又有东北大风,因此,我们首先分析气旋及其大风预报的问题。 我们运用了1964—1973年3、4月地面及700毫巴高空图资料。大风的标准是:福鼎县台山站平均风速达12米/秒,或虽平均风速不足12米/秒,但阵风风速超过16米/秒,就算大风。实践证明,台山站的风力基本上能代表闽东渔场海面的风力。  相似文献   

7.
余蓉  张小玲  李国平  高倩 《气象》2012,38(10):1207-1216
提要:应用1971—2000年华北、华中、华东各省1084个站的地面天气现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江南(31°N以南)、江淮和黄淮(31°~37°N)及黄河以北(37°N以北)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发生频率呈减少趋势。其中江南地区雷暴年代际递减更明显,黄河以北地区冰雹年代际递减最明显,而雷暴大风在三个区域的年代际递减均明显。雷暴大风常与冰雹伴随发生,高原和山地多于平原,高值区位于华北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对流性天气的减少与水汽和动力条件的减弱有关系。包含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的综合指数SWEAT无论在空间分布上,还是在30年的演变趋势上,均与对流性天气的分布和演变趋势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夏季黄、渤、日本海高压与华北暴雨的观测事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66—1987年夏季(6—8月)逐日500hPa环流图,把在30°—50°N、110°—140°E范围内出现的高压过程按其形成的性质分为五类,即西风带高压、高原高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高压与副热带高压联合和高原高压与副热带高压联合五类高压过程。分析了上述五类高压过程的时间和地理分布的气候特征,并指出盛夏(7—8月)华北地区,尤其是华北东部和东北南部地区出现的暴雨和大暴雨天气过程与这些稳定的高压形势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南侧复杂地形下冬季大风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东南侧复杂地形下大风形成的物理条件有一定认识,利用NCEP资料和WPR、PBL等非常规资料,以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为代表站,选取近年大理的5个大风个例,对高原东南侧复杂地形下的冬季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东南侧大风环流背景具有相似性,15°N附近的低纬地区有多个高压系统出现,35°N以北的中高纬地区有长波或者低压槽活动;高原东南侧大风的发生受垂直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垂直运动对高空动量的牵引作用;高原东南侧大风有低空急流的背景,低空急流的向下传输受低层风场的旋转影响;感热向下传输和潜热释放给大风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热力条件;WPR探测高度和信噪比强度可以作为大风预警的定性指标之一,并且当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呈反位相变化时,可对大风天气进行预警指导。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61—2020年阜新市阜蒙县和彰武县两县气象资料,应用Morlet小波系数模和模方、MTT和MannKendall等方法对阜新地区的大风日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阜新市两县大风日数年变化均呈减少趋势;彰武县的大风日数明显多于阜蒙县的大风日数,其中以两县春季和4月最多;两县大风日数的第一主周期为50年左右,第二周期为10年左右;彰武县的大风日数在2014年发生了突变,阜蒙县在1980年和2003年都发生了突变,突变后大风日数都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阜新地区大风主要以偏南风为主,其次是偏北风,东风占比最低;大风日数减少的原因与近年来全球变暖使得海陆温差变小、西伯利亚高压显著减弱、气温日较差减小、日照时数变少以及人类的工、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改造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NCEP的1.0°×1.0°和2.5°×2.5°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的方法对2014年6月5日广西区域性强雷暴天气过程的雷达特征和环境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地区此次强雷暴天气过程是在500 h Pa前倾槽与地面静止锋配合的有利天气背景下,由两个弓形回波造成的。广西北部地区的弓形回波强度较弱,移动较慢,呈低质心和垂直上升结构,属强降水雷暴系统,造成了短时强降水重复出现,导致大范围暴雨;广西南部地区的弓形回波强度较强,移动较快,具有前侧和后侧入流缺口、前倾结构、中层径向辐合等雷暴大风的典型特征,造成大范围雷暴大风和局地短时强降水。中层环境湿度及垂直风切变的差异是造成广西北部和南部地区雷暴天气类型差异的环境背景原因。广西南部地区中层干区是由副热带高压环流内的干空气在西南急流作用下向北输送造成的。850—500 h Pa西南急流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则是由高空槽与副热带高压快速靠近导致的强气压梯度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钮学新 《气象》1977,3(4):11-12
春季东海低压往往造成东海渔场的偏南大风转偏北大风,强低压造成的这种大风天气,对东海渔业生产影响极大,其危害程度甚于冷空气大风。 为了进一步落实敬爱的周总理关于“气象工作就是保护人民的,首先是保护劳动人民的”的指示,更好地掌握对东海低压的预报,我们普查了1963—1966年和1970—1975年4—6月份的资料,对资料完整的85个东海低压过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月2—5日乌兰察布市大雪、大风、寒潮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环流形势的演变过程及各种物理量变化,对2010年1月2—3日乌兰察布地区普降中雪,其中集宁和兴和大雪、卓资山大到暴雪及雪后大风、寒潮过程做了客观分析。分析发现:这次过程是高空横槽转竖与地面河套气旋共同影响的结果,下游的阻塞高压是降雪的必要条件,极地冷空气南下在横槽北部堆积是出现大风、寒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台风“莫拉克”影响期间浙江大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楚  王忠东  郑峰 《气象科技》2013,41(6):1109-1115
利用常规资料、浙江省自动站加密资料、NCEP/NCAR1°×1°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影响期间浙江大风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此次台风大风影响具有影响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和大风强度强的特点。副热带高压快速加强西进是造成台风大风提早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鞍型场、3个台风相互影响使得“莫拉克”台风移速减慢,导致台风大风对浙江沿海的影响时间增长。“莫拉克”登陆福建后其西北侧华北高压以及东南侧海上高压的存在使得地面气压梯度维持,导致大风影响时间增长和影响范围增大。垂直方向环流将高层动量下传导致低层风速猛增。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产品VCP21进行速度退模糊后可以作为台风大风分布范围和极大风速预测的一个参考依据,预测时其在沿海海面效果要较内陆好。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陆干旱指数及其年际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江剑民 《大气科学》1991,15(1):43-52
本文应用正交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我国大陆1952—1987年间大气干旱指数s=ΔT/σ_T-ΔR/σ_R的地域相关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可以将我国大陆上旱涝异常的变化大致按43°N和30°N为分界线划分成三个基本相关的纬带。1954—1957年间和1963、1969年前后大部分地区相对湿润多雨。70年代以来,长江以北相对少雨干旱,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与撒亥勒(Sahel),以及英格兰中部和威尔士等地区相类似。年度干旱指数年际变化的短周期大部分地区以2—3年为主,具有准两年振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风集中程度及气候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博  张录军  谭慧慧 《气象科学》2013,33(5):543-548
利用1961—2010年中国553个地面气象站大风资料,并且定义和采用大风集中度和大风集中期的方法,讨论了大风日数年内分布形态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风日数呈现出西多东少的空间分布特点。近50 a来全国范围内,大风日数都具有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青藏高原地区减少趋势最显著。在大风天气的年内分布形态上,青藏高原地区出现的大风天气较为集中;而内蒙古地区的大风天气较为分散。青藏高原地区大风集中期最早;而东南沿海地区大风集中期最晚。近50 a来中国大风集中度均有增加的趋势,其中东南沿海地区增加最显著;内蒙古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大风集中期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北半球极涡强度和欧亚经向环流型与中国大风集中度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一、大风标准及气候概况武威地区6—7月多大风天气,我们规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时,定为我区一个区域大风日。①全区6站中有4站或以上出现≧17米/秒大风,②全区6站中有3站出现≧17米/秒大风,其中川区的武威、永昌、景泰、民勤4站中,必须有2站或以上有大风。从1971年至1982年6—7  相似文献   

18.
将2000—2021年影响山东的15个台风,按大尺度环流形势进行分类,以台风登陆之后500 hPa中纬度是否存在槽进行分类,可以分为3类:(1)中纬度有槽且形成闭合中心,台风与槽结合,在山东产生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2)中纬度只有高空槽,降水范围最大;(3)中纬度无明显槽脊,降水量和降水范围最小。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位置分类,可分为3类:(1)副高西伸脊点过120°E且北部边缘过40°N,台风沿副高外围移动,降水最少;(2)副高西伸脊点不过120°E且北部边缘过40°N,高空槽与副高在中国沿海交汇,降水范围广,山东降水与台风位置有关。位置偏西,降水范围大;位置偏东,降水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地区;(3)副高西伸脊点不过120°E且北部边缘不过40°N,台风环流中心较强,降水最强。以700 hPa环流形势分类,分为3类:(1)700 hPa有高压坝,降水范围最小;(2)700 hPa无高压坝,东北地区有冷涡,山东降水量和降水范围最大;(3)700 hPa无高压坝,中纬度存在大槽,降水量均可达大暴雨量级。  相似文献   

19.
500毫巴环流指数、环流型及环流特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00毫巴月平均环流指数分亚欧地区(45—65°N、0—150°E)和亚洲地区(45—65°N、60—150°E),其计算公式, 其中φ_1、φ_2表示计算纬向环流指数Iz的纬度范围,Z_(1i)、Z_(2i)分别是在φ_1、φ_2两纬圈上第i点的500毫巴高度读数,L为分别在φ_1、φ_2纬圈上均匀取点进行高度读数的点数。计算经向环流指数Im时,先将所考虑范围分成n个小区,在m个纬圈上分别读取经度间距为Δλ的相邻两点间高度差ΔZi,然后进行计算(详见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论文汇集》1965年9月)。这里所附的月平均环流指数值是根据上式计算的逐候平均环流指数,  相似文献   

20.
2009-09—2010-03贵州特大干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1971—2000年necp全球逐月的2.5°×2.5°再分析资料作为平均场与2009-09—2010-03的necp全球逐月的2.5°×2.5°再分析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了2009-09—2010-03特大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其同期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与常年同期相比,贵州降水量均为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少值;贵州省平均气温12.4℃,为历史同期第3高。此次贵州特大干旱与大气环流异常有很大的关系,中高纬度环流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环流(冷空气活动)、低层流场、水汽输送以及垂直运动等都持续异常,不利于该地区的降水产生,再加上西风环流以及中高纬度环流配置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因而该时段贵州干旱少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