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周期形变波与慢地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长周期形变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一些大地震前观测到的短临和临震地震前兆异常资料,综述了多年来长周期形变波观测事实和研究状况.利用地震前后记录到的典型震例异常图像的特点、形态、量级,多层次分析了长周期形变波的异常持续时间,有效监测范围,主震震级范围,异常形态,周期及传播速度特性.结果表明:长周期形变波异常持续时间多为震前几个小时到6.5天,对应地震...  相似文献   

3.
1960年5月22日智利地震(8.9级),在它发生前大约15分钟美国帕萨迪纳台贝尼奥夫应变仪记到异乎寻常的长周期(300—600秒)波。这可能是震前予滑所引起的长周期波动。以往由于我国尚缺长周期地震仪,所以未能取得大震前予滑的仪器记录。近几年我们用地倾斜仪进行观测,记录到一些强震前发生的长  相似文献   

4.
墨西哥城成了因地震而遭受巨大灾害的第一个现代化都市。关于城市与地震,已有许多问题变得突出起来,其中之一就是比普通周期长的地震波使许多现代化大厦倒塌。这种长周期波的危险性对于日本也并不是事不关己的。1.缓慢晃动强度大且时间长有两个地震波的记录大相径庭,它们都是由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教授普林斯等人安装的地震仪(加速度仪)在墨西哥城内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5.
判定震前出现的形变显著异常是否与地震相关,是认识地震孕育过程及开展地震预测研究最为重要的基础问题.本文分析了汶川地震前一些显著形变异常特征,发现震前在震中区附近异常较少,而外围则较多.针对其中一些距离震中较远的异常,借助前兆异常与地震震中距、震级间物理统计模型,提出了远距离形变异常与地震关联的判别准则,给出了红柳峡跨断...  相似文献   

6.
地震前长周期事件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积累了许多地震前长周期事件的观测资料。这些长周期事件可以被很多不同的观测系统记录到,如跨断层形变、超低频电磁异常、次声波异常、井下低频导波、井水水位等。理论上对地震前长周期事件已给出了许多论证,例如,震前的断层蠕动、静地震与慢地震、断层的断裂预扩展和地震成核等。解决震前长周期事件的地面可测性,对突破“震前平静”带来的短临预测的困惑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网络化的系统观测和对物理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昆仑山强震前的震颤波并非源自慢地震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11月14日的昆仑山Ms8.1级地震前几天,中国地震台网多个台站都观测到了持续数天的低频震颤波信号.由于这些震颤波发生在强震前,所以备受关注.多年来研究人员对该震颤波的产生原因进行过多方探讨,但没有定论.该震颤波信号是否源自强震区的慢地震?是否是地震前兆?或为其它因素?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从多方面分析和研究了昆仑山强震前中国大陆宽频地震仪所观测的震颤波信号的特征、持续时间、震颤波强度变化与大规模大气运动的关系、信号强度随观测空间的衰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宽频地震仪在昆仑山强震前观测到的震颤波由两个信号组成,其中11月10日开始出现,主要频率范围0.15~0.22 Hz (周期约4~7 s)、持续时间在10-13日的震颤波,主要由同时间段内发生在西太平洋的强台风玲玲(Ling Ling)引发;而11月11日开始出现,主要频率范围0.1~0.13 Hz (周期7~10 s)、持续时间在11-12日的震颤波,不是来自昆仑山强震区的慢地震,而是由来自欧洲北部及欧亚大陆的强温带气旋引发.  相似文献   

8.
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孕震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双绪  江在森 《中国地震》1997,13(4):338-348
本文用分段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滇西水准监测网80年代以来的水准复测资料,并进行了形变速率多面函数拟合和垂直形变场信息分离。研究了1996年2月3日发生于滇西水准监测网北部的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和信息分离得到的垂直形变剪切变形、扩张变形、体积变化及准加速度等信息指标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80年代中前期,在滇西的丽江、永胜及其附近地区出现的大规模形变速率高梯度带和信息指标高值分布所反映的剧烈垂直差异运动,是丽江70级地震前10余年孕震应变能开始快速积累的显示;而1985~1992年形变场趋势转折与垂直差异运动显著减弱,可能意味着孕震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孕震区处于相对闭锁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丽江7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分析和不同地区强震孕震形变对比,进一步研究了强震前形变场非均匀态特征和孕震信息的识别提取,得出了一些用大地形变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9.
10.
<正>1研究背景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首都圈地区无6级以上地震发生,5级以上地震也只有文安MS 5.1等少数地震,焦青等(2007)和王武星等(2009)对此地震发生前监测数据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得到一些地震前兆异常信息识别方法。作者利用GPS连续站观测资料获得2014年9月6日涿鹿MS 4.3地震前不同时段的水平形变场,意图通过分析震前水平形变场研究地震孕育过程的形变特征,为首都圈地区的震情预测预报提供参考。2研究内容收集整理2011—2014年研究区23个GPS连续站观测数据,使用GAMIT/QOCA软件进行解算(GAMI软件获得单日松弛解,QOCA软件对解算所得的单日松弛解进行综合平差),在此基础上,通过IGS核心站求解相对于全球参考框架ITRF2005的相似变换7参数,从而获得ITRF2005框架下的单日解,即GLOBK的NEU坐标值,运用郭良迁等(2009)提出的研究方法,采用线性拟合求解GPS观测站不同时间段的运动速率。为能够更好地揭示震区各局部的相对运动,即突出本区构造活动,计算出各GPS站点在ITRF2...  相似文献   

11.
选择昆明地震台2012—2014年形变仪记录,利用形态法、年变曲线、矢量合成法,分析云南省M_S≥5.0和全球M_S≥8.0地震前出现的短中期和临震异常特征。分析表明:形态法分析甄别出较好的临震异常,日均值年变曲线和矢量合成图分析获得较好映震效果的中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9月6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40.3°N,115.4°E)发生MS4.3地震,震源深度10 km,发震构造位于延庆—矾山盆地北缘断裂。涿鹿地区位于首都圈西北部的延怀盆地。在研究区域内有北北东向唐山—磁县地震构造带和北西向张家口—渤海隐伏构造带。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河—平谷MS8地震(1679年9月2日)和唐山MS7.8地震(1976年7月28日),因此,本区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在西藏地区专设的长周期地震台网所记录的圣萨尔瓦多地震,计算了穿过大陆型与海洋型岩石圈介质的地震面波群速度(30~300秒周期),并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讨论了反演所得地壳与上地幔的横波速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这种差异一直延续到地幔深处330公里的介质中。  相似文献   

14.
地震前数字形变固体潮变化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提取2003年内蒙巴林左旗和2004年内蒙东乌珠穆泌旗两个5.9级地震前辽宁数字化形变固体潮汐短临信息,探讨了中强地震前震源区附近的应力状态及异常产生和传播机理。  相似文献   

15.
孙毅  汪智 《四川地震》2005,(2):35-39
研究了定点连续形变长周期频段信息和块体构造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川滇菱形块体内,定点连续形变观测获得的长周期频段信息中的长期趋势变化除去仪器零漂等局部干扰外,基本上都和块体运动方向或者块体边界主干断裂活动方式相一致,表明在定点连续形变长周期频段信息中,也存在有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地壳形变信息。对其在预报上的作用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应用锦州地震台井下摆倾斜仪的观测资料,对大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的形变异常形态及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地壳形变与地震博克不断发展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台阵正在连续不断地测量南加州的地壳形变。这些测量是试图用数量表示板块边界形变与地震发生之间关系的开端。板块构造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地球表面是由大约10个大的刚性板块组成的。虽然板块内部是刚性的,但沿着它们...  相似文献   

18.
把走时CT结果作为地震衍射CT(DCT)的背景场可以改善DCT之成像质量。本文由Radon变换、泛函分析变分原理和微分几何导出程函方程后,采取有限差分法求解,实行波前追踪。通过对反射地震勘探和VSP 结构的源——接收系统编程实际运算,表明该波前追踪程序输入简单,适合于多层介质模型,各网格点的走时能迅速确定。  相似文献   

19.
20.
长周期形变波及其所反应的短期和临震地震前兆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断裂力学和流变介质中波的传播理论来研究震前长周期形变波的波动源以及这类波传播的一些主要特征,在理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多次较大地震前观测到的短临地震前兆进行了剖析,并从中识别出一些可能与长周期形变波有关的短临地震前兆.首先,从粘滑与破裂这两类主要地震机制出发,提出了粘滑前的预滑与破裂前断裂的预扩展(亚稳态扩展)可能是产生震前长周期波的两类波动源的看法,并着重从理论上讨论了后一类波动源.其次,以地壳流变介质模型为基础,对长周期形变波的传播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选用地壳的广义流变介质模型,求解了所述的两类波动源在这种流变地壳介质中引起的长周期形变波传播的动力学问题,从理论上得出了长周期形变波在地壳内传播的某些一般特征.然后,专门分析了我国多次大地震前实际观测到的短期和临震地震前兆资料,并着重讨论了唐山地震的短临前兆.在这些不同类型的短临地震前兆中,我们得出地下水位、地倾斜及潮位自动记录曲线等的某些振动式及阶跃式短临地震前兆与长周期形变波的理论探讨结果基本相符,因而可以认为它们属于由长周期形变波所反映的地震前兆.在理论研究与实际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归纳了由长周期形变波所引起的短临地震前兆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传播速度、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