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越南巨型芝麻耐高温干旱,若能利用烟地茬口种植,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增加了社会经济效益。现就两年种植试验,作如下简介:1试验目的与方法目的:对越南巨型芝麻的适宜气候进行鉴定,确定其在南雄种植的适宜播种期。方法:采用分期播种法,在1991、1992年的6月20日和7月20日各播一期。短期面积1.5公顷,划分成相等的两个小区,试验地选局内旱地,芝麻在自然天气条件下生长,各播期和小区采取相同的裁培管理措施。试验过程进行芝麻生育状况及气象要素的平行观测。2试验结果由于各播期及生育期内气象条件不同,试验结果也有差异,见表1…  相似文献   

2.
1998年6月28日~7月2日淮河流域暴雨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文中对比分析了 1998年 6月 2 8~ 2 9日和 7月 1~ 2日淮河水循环试验期间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红外卫星云图上降水云系的特征及其水汽来源。结果表明 :(1) 6月底的暴雨是一次东移的西南低涡引发的暖性切变线降水 ,β中尺度对流系统起主要作用。 7月初的暴雨过程是一次移动缓慢的锋面降水 ,锋面上有中尺度的云团活动 ,这是一次大中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2 )两场特大暴雨的水汽源地都为中国南海北部地区 ,而强度达到18~ 2 2m/s的西南低空急流是水汽的输送带。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讨论了2006年龙凤山本底站SO2的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浓度频率分布,还简单的阐述了SO2浓度与温度和湿度的关系。通过分析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2006年1~12月近地面SO2的监测数据,得出年平均浓度是(2.6±3.5)ppb,春、夏、秋、冬的平均浓度分别是(1.6±2.2)ppb、(0.7±1.0)ppb、(1.8±2.8)ppb、(6.2±5.8)ppb。  相似文献   

4.
甘肃河西走廊两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NCEP 1°×1°6小时再分析数据和张掖CINRAD/CC雷达观测数据,对2006年7月7日、8月10日发生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两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大气稳定度、相对风暴螺旋度(SRH)、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生这两次强对流天气环流形势不同.7月7日飑线对流系统产生于北部沙漠戈壁由北向南移动,右移飑线前部结构为气旋式旋转;8月10日对流系统产生于青藏高原由南向北移动,来自高原上的暖湿气流水汽充足,不稳定层比7月7日深厚,产生冰雹的左移超级单体结构为反气旋式旋转.7月7日右移飑线相对风暴螺旋度降雹前为正值,降雹开始后转为负值;8月10日左移反气旋超级单体相对风暴螺旋度在发展期为负值,降雹开始后跃增到60m2·s-2以上.  相似文献   

5.
经统计,1995年7~8月沈阳降水量为460.2mm,比常年同期多117.1mm。而7月份降水特多,其降水量为332.6mm,比常年多149.4mm,是1951年以来第3个降水高峰月(1953年为365.2mm,1963年为336.9mm);7月出现两次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而且集中在下旬,旬降水量231.9mm,是建国以来同期最大值。两次区域性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分别出现在7月25~26日、29~30日(附表)。  相似文献   

6.
体感温度预报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凤云  杨玉霞 《气象》2002,28(4):1-2
引 言人类在大气环境中活动 ,经受着气象要素的综合作用 ,体感温度作为人体舒适度的一项预报指标 ,历来为人们所关注 ,本文通过统计 2 0 0 0年 7月 1 3日至 2 0 0 1年 7月 1 2日与体感温度关系密切的气温 (包括露天与百叶箱内最高、最低温度 )、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分布情况 ,得出体感温度的经验计算公式 ,从而为常年从事户外活动人群提供温度方面的参考。1 资料来源与选取德州市气象局于 2 0 0 0年 7月 1 3日至2 0 0 1年 7月 1 2日在小百叶箱附近露天架子上安装了干球、最高、最低温度表 ,其安装高度、观测时间与小百叶箱同类温度…  相似文献   

7.
廖荣俊 《贵州气象》1995,19(6):42-43
本文在对比试验的基础上,探索在平塘自然气候条件下,烤烟、玉米、水稻示范推广FA抗旱剂的抗旱增产情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2001年7月1日佛坪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由佛坪县袁家庄东面山梁迁移到佛坪县袁家庄镇。新观测场位于旧址的西南方,二者直线距离约1500m。新观测场海拔高度比旧址低260.5m。为掌握新、旧站址因地理位置和观测环境不同所造成的气象要素均一性的差异,2001年1、4、7月在新、旧站址(见表1)进行了对比观测。  相似文献   

9.
对1992年7月10日、19日和1997年7月1日3个个例,进行了实时海温和气候海温的对比数值试验,研究实时海温对月尺度数值预报的影响。个例试验结果表明,实时海温对10天以下的数值预报影响较小,但对月时间尺度的数值预报的影响则十分明显,实时海温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同模式大气的初值和预报模式包含的物理过程以及海温异常的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芦苇湿地与玉米旱地近地层小气候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大气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并相互作用形成特有的区域小气候特征,本文采用小气候梯度观测法对比分析了2015年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与同纬度锦州地区玉米旱地的近地层(0—30 m)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年平均气温为9.91℃,比玉米旱地年平均气温低0.58℃,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具有降温作用,冬季具有保温作用。芦苇湿地和玉米旱地年平均气温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7.50—12.92℃、6.16—15.59℃,芦苇湿地平均气温振幅和层次间气温差小于玉米旱地,玉米旱地存在明显的逆温现象;芦苇湿地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4.58%,比玉米旱地年平均相对湿度高7.97%,芦苇湿地月相对湿度主要受水文和植被蒸腾作用的综合影响,芦苇湿地和玉米旱地平均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51.78%—74.38%、41.00%—73.00%,二者均存在逆湿现象但高度不同;芦苇湿地春季风速为玉米旱地的两倍以上,风速随高度升高呈指数增大,芦苇生长季湿地具有较高的粗糙度,随高度降低风速下降明显,挡风作用明显好于玉米旱地。太阳辐射影响地表湍流是玉米旱地风速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芦苇湿地风速日变化体现了海陆热力差异的特点。芦苇湿地由于地表有水层覆盖,植被蒸散能力较强,叶面积指数较高,减小近地层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速率,可有效降低风速,调节区域小气候的生态功能比玉米旱地强,本文研究可为辽河三角洲湿地对区域气候形成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气候概况1.1气温年平均气温13.0℃,比常年偏高1.3℃,与去年持平。年极端最高气温37.2℃(7月31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7.5℃(12月20日),日最高气温≥35℃日数达8天,稳定通过0℃积温日数278天,积温4821.0℃。终霜出现在3月30日,初霜日出现10月17日,无霜期200天。冬季(199年12月-1999年2月)气温持续偏高又是一个典型暖冬年份。冬季平均气温0.8℃比历年偏高3.1℃,特别是12月下旬平均气温比历年偏高5.2℃。春季(199年3月-5月)气温比历年偏高1.5℃。气温先降后扬,自3月19日以后,气温明显下降,下旬平均气温比历年偏低0…  相似文献   

12.
11996年榆林地区冰.雹天气气候概况1996年是榆林地区发生雹日17个,34县次,其中区域性冰雹2次,造成灾害的5次。多雹时段在6月下旬~7月中旬。其中7月9日~14日持续6d,是历年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的冰雹过程。1996—06—26,神木、佳县、横山、绥德、子洲、清涧等县降雹,子洲境内冰雹最大直径40mm,该县成灾面积4220ha。2冰雹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雷达回波分析2.1天气形势分析影响榆林地区冰雹天气的环流形势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西北气流型,另一种为蒙古低槽或低涡型。2.1.1西北气流型。此型是造成榆林地区对流性天气的主要形…  相似文献   

13.
分析贵定县1957-2009年出现的134次暴雨日样本。结果表明:贵定县暴雨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增长率为0.2d/10年,年暴雨日数在0~7d次之间,暴雨日平均每年出现2.53次,最大降水量为234.9mm,1h最大降水量为63.5mm;2—10月均有暴雨日出现,暴雨日发生的季节性明显,夏季暴雨日占全年的54.3%,暴雨日频发于6—7月,且6月下旬为暴雨的高峰期;暴雨日降水对月、年降水量的贡献显著,5-9月的暴雨日雨量对月降水量的贡献较大,6月为最大。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无暴雨日出现。  相似文献   

14.
岑士良 《贵州气象》1999,23(4):22-24
暴雨是花溪区主要灾害性天气,尤其是连续暴雨天气或大暴雨往往会形成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更为突出。按我国气象部门的规定,凡24h降水量达50mm以上,称为一次暴雨过程;达到或超过100mm为大暴雨,200mm以上为特大暴雨。花溪区是暴雨频繁发生的地区,暴雨天气对生产、生活危害较大。1991年6月21日-7月11日降水特多,其中6月下旬降水量多达215.4mm,7月1日~11日上午9时共降雨达416.2mm。在这短短21d时间内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尤其是7月8、9日连续两天出现暴雨和大暴雨天气,8日降水量89.0mm…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纳木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依据中国科学院纳木错综合观测研究站设立的自动气象站和气象塔观测(30°46.44′N,90°59.31′E,4730ma.s.l.)资料,初步分析了2005年7月14日至2006年7月13日一年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水和风等气象要素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纳木错站年平均气温为0℃,最冷月为12月,最热月为7月;全年降水量为281.8mm,多集中在5—10月;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2.6%,雨季和干季分明,全年夜雨率为78.6%;年平均气压值为571、2hPa,9月最大,1月最小;年平均风速为4m·S^-1,1月风速最大为6.1m·S^-1,上午风弱、午后风强;全年大风日数为53天,1月大风日数占全年的36%;全年盛行风处在东南至西风(135°--270°)之间,夏季有明显的湖陆风。  相似文献   

16.
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领导和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批准,大气成分中心郑向东研究员和气候系统研究所陆龙骅研究员,于2008年6月29日至7月5日赴挪威北部城市特罗姆瑟(Tromso)参加了4年1次的国际臭氧学术会议(Qos:Quadrennial Ozone Symposium);7月7~11日赴荷兰气象研究所(KNMI)参加了第10次地表辐射基准站网(BSRN:Baseline Surface Radiation Network)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7.
1前言水稻抛秧栽培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栽培方式,1992年于洪区试种2.7ha,后经示范推广,到1996年大面积种植73O0ha,增产幅度为6.8%。几年种植实践表明,利用此新技术已收到省工、省力和增产节支的效果,为实现水稻生产的高产高效开辟了新途径。为探索水稻抛秧技术的科学依据,在几年种植经验基础上,我们于1995一1996年进行了抛秧田小气候、生育性状及产量效应关系的对比试验。2材料与方法两年的水稻抛秧田对比试验均在大兴乡东风村,1995年试验田O.53ha,对照田O.33ha,1996年试验田O.73ha,对照田O.92ha,供试品种为辽粳32…  相似文献   

18.
1前言夏季大到暴雨,特别是区域性暴雨常造成洪涝灾害,给我市的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也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如:1994年7月9日受贝加尔湖气旋和河套低压合并的影响,7月13日受减弱的热带低压水汽和华北气旋北上的影响,全市四县一区均降暴雨。两次暴雨的最大落区是扶余和长岭,7月9日扶余降水量82.8mm,长岭59.7mm;7月13日扶余降水量177.8mm,长岭171.5mm。这两场暴雨过程使全市农田受灾面积440.757hm2,大牲畜死亡954头,羊18063只,倒塌民房95303间,直接经济损失8.13亿元。因此分析过去36年来松原市夏季大到暴雨的…  相似文献   

19.
7月及7月以前诸月的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对7月的天气变化有着明显的前期效应。这为制作7月份的降水趋势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咸阳7月降水概况咸阳1965~1994年7月份平均降水量为820mm。最多18o.5mm,最少8.9mm。根据用户要求,月降水量小于月平均值20%为偏少月份,月降水量大于月平均值20%为偏多月份,月降水量在月平均值上20%之间属正常月份。30年中,咸阳7月降水共出现偏少月份11次,正常月份9次,偏多月份10次。2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在500hPa月平均图上,当7月份降水出现偏少、正常或偏多时,前期的环流形势有着截然不同的演变特征。2…  相似文献   

20.
使用遗传算法优化雷达测量降水Z-R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徐枝芳  熊军  葛文忠 《高原气象》2006,25(4):710-715
将遗传算法应用到雷达测量降水的Z-R关系参数优化问题中,通过引入改进的误差函数加入总降水量误差控制,对1998年6月28日~7月2日阜阳地区的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参数优化试验,并和常规的最小二乘法、最优化方法及M-P参数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方法在总降水量估测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好的动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