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乃岗 《华南地震》2001,21(4):27-32
用强震概率增大时段判定法M8方法判断近年来广东省及邻区几个主要震区(粤闽赣地区、粤桂琼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期地震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997年5月福建永安5.2级地震,1999年5月海南5.1级地震,震前约1年半,地震所在区域均出现了强震概率增大时段.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计算结果未发现强震概率增大时段.  相似文献   

2.
何熙平 《华南地震》1997,17(1):71-74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地震点监视防御区,也是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九五”计划的重点地区,本文叙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战略意义及震害特点,提出了该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以及当前需做好的几若工作。  相似文献   

3.
叶秀薇 《华南地震》2001,21(2):42-47
利用粤闽交界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连续10年左右的地下流体资料,研究利用多层次跟踪法进行地震短期预测的效果,结果表明,该法的粤闽交界及近海地区的应用效果较好,但在珠江三角洲及近海地区暂不宜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投入产出综合平衡模型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珠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的条件下,结合该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了宏观经济发展的动态递推模型。利用该模型,借助系统优化算法,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宏观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最优规划,对该区未来的震害提出了最佳的恢复方案。由震害所致间接经济损失的系统分析,是结合原发展规划方案的对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作出的动态分析,可作为未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调整、投资、方向的改变,以主  相似文献   

5.
由滨海相沉积样品反映的东南沿海海岸升降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起浩 《华南地震》2001,21(1):6-13
收集了闽、粤、桂、琼4省(区)海岸带的^14C测年自45000aB.P.以来共490个演海相样品,依据文献[1]广东中山石歧45000aB.P,以来的渐进上升水动型海平面变化曲线,计算了相应地区晚更新世及全新世以来海岸地壳的升降速率,结果表明,除粤西和粤东一些地区及海南省外,东南沿海海岸部份地壳的升降速率,结果且明,除粤西和粤东一些地区及海南省外,东南沿海海岸份地区晚更新世及全新世时期和中期地壳主要表现为下沉,全新世中晚期特别是晚期主要反映为上升,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主要表现为继承性下沉,现代地壳形孪测量反映的地壳升降较多地区与一述趋向大致相似,广东惠来县东60km下新礁海域及珠江三角洲灯笼沙等15个地区,是地壳升降异常速率较高地区。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区中深部地壳结构,在芦苞—佛山—中山—三乡地区开展了密集台阵勘探工作,使用接收函数方法处理反演,获得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区40 km以浅Vs速度结构.结合研究区的地质、重力异常特征对反演成果分析获得初步成果: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壳结构可分为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和上地幔四个大层位,上地壳厚度在临海一侧变厚,在中山三乡镇一带,厚达14 km;莫霍面隆起、上地幔物质侵入下地壳和高密度岩浆侵入上地壳这个三个因素共同导致研究区重力异常高;获得了沿线中深部断裂构造空间展布特征信息,速度结构和断裂构造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沿测线地壳在15~20 km深的深度上不存在低速层;三水盆地基底深度在3 km左右,与该地区沉积层厚度一致;莫霍面深度北深南浅,深度在27.5~30 km之间,其波速特征明显,由3.6 km/s突变为4.1 km/s.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地震活动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二十世纪末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地震活动的特征,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与东南沿海地震带在地震序列分布上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在1970~1997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b值滑动时间曲线从1984年起至1986年的高值异常可能是东南沿海地震带1986年开始的活跃幕的中期前兆。地震活动指数A(b)值曲线1988年及1994年的两处低值异常,则可能是本区1989年及1997年两个地震能量释放高峰的中期前兆。从本区及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发生的时间进程上来看,本区很可能是东南沿海地震带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单元。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地区新构造运动年代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陈伟光  张虎男 《地震地质》1991,13(3):213-220
本文发表珠江三角洲地区14个不同时代的地貌体的年代数据,并据此初步探讨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时间、空间序列以及运动的幅度和速率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五桂山南麓断裂第四纪活动新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工作期间 ,在珠江三角洲五桂山南麓发现两个切割第四系的断层剖面。这是首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见到的断裂第四纪活动的直接地质证据。对两个剖面作了详细介绍 ,并通过三角洲第四系的分析和对比 ,确认五桂山南麓断裂在中、晚更新世时期是活动的  相似文献   

10.
全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地层层序和演变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对90个拥有全新世14C年代数据的钻孔进行详细的沉积物特征和年代地层分析,讨论了全新世珠江三角洲的地层特征及全新世以来的充填过程.全新世珠江三角洲沉积物覆盖在末次冰期冰盛期形成的风化侵蚀面与底砾层之上.最大海侵面位于松软海相淤泥层位.在受潮汐冲刷区域,最大海侵面表现为侵蚀面.全新世沉积层序自下向上在古河谷为河流相、河漫滩-河口湾相、河口湾-三角洲相,在古河间地为滨海相、河口湾相和三角洲相.全新世沉积层垂向堆积序列绝大部分表现为下粗上细的正向序列,且不具有典型Gilbert三角洲的前积层、顶积层等沉积层序.受控于独特而复杂的地貌边界,古珠江河口湾在高水位体系域的演变模式不同于世界其他大型三角洲,而是一个多源复合、不同尺度河流沉积体独立并行发展,最后复合成的三角洲.全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的演变可以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12~8kaBP,全新世海侵未达三角洲中部地区,直至约9kaBP以后,南部一些地势较低的地区才开始受海进影响,出现一些海陆交互相沉积;第二阶段8~6kaBP,海面快速上升,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接受海进沉积;第三阶段6~4kaBP,全新世海侵达到盛期,古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面积为河口湾,且受系列岛屿的阻隔分为两部分,上部是与河流相接的半封闭的内古海湾;下部是与海洋相接的外古海湾,两部分仅由若干峡口相通,河流沉积物主要在内古海湾中堆积充填;第四阶段4~2kaBP,在复杂边界对河流与海洋动力的重塑和改造作用下,内古海湾各区域的沉积同时进行,独自发展;第五阶段2kaBP至今,该阶段三角洲的演变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过程,而是自然和人类共同塑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广东中山晚更新世最早海侵层与水动型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山市珠海格力商业大厦场址钻孔表明,距今(45120±910)a海水已经侵入珠江三角洲地区,当时海平面约在-34.7m。沉积剖面及其比较研究表明,场区从晚更新世海侵以来是连续的滨海相沉积;场区还是晚更新世海侵以来差异构造运动显著的珠江三角洲(乃至东南沿海)地区地壳的一块“稳定小岛”。其晚更新世以来的滨海相沉积反映了渐进上升的实际水动型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未来几年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马陵 《华南地震》2001,21(4):14-21
在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现今地震活动性和前兆观测资料后认为,今后几年该区将处于地震活动水平较低的平静时段,陆地区域发生MS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很小.未来地震的可能性将主要来自陆地4级地震、周边地区和近海海域5级地震.  相似文献   

13.
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反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37个震源机制解的资料,反演了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获得了12个地区的构造应力张量数据. 结果表明,福建西南部、江西南部、广东河源、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大主应力sigma;1的方位大致为WNW;广东阳江地区最大主应力sigma;1的方位为NW,广西东部两区和北部湾地区最大主应力sigma;1的方位为近NNW. 从东到西,最大主应力sigma;1方位大体上呈WNW-NW-NNW变化;最小主应力sigma;3的方位大体上呈NNE到ENE变化. 中等主应力sigma;2相对大小R值在北部湾地区最小,福建龙岩地区最大. 断层运动以走滑型为主.   相似文献   

14.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布格重力资料系统处理、研究、解释,确认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壳深部存在近EW向、NW向、NE向三组断裂。近EW向断裂是深部主要断裂,大部分断裂深及30km以上,其中有些断裂是以往很少为人们关注的。NW向断裂分布也比较广泛,但深度相对较浅,大都在10km左右,不超过20km。NE向断裂虽然地表出露最广,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的新构造运动及其与三角洲演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已有资料。重新对珠江三角洲的新构造运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以断裂活动和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为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在珠江三角洲的演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在第四纪形成或重新活化的基底断裂把三角洲切割成一系列的断块,并且在垂直运动上以沉降为主导,为珠江三角洲的第四系沉积创造了空间。另外,第四系两期河流相砂砾层分布的差异反映了古河道在晚更新世海侵后、全新世海侵前所发生的变迁。这主要是断裂活动的结果。因此,在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新构造运动既影响着三角洲的沉积又控制着河道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属于断块型三角洲,断块差异运动方式及受断块运动影响的应力场特征尚不明确.建立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采用热-力学耦合的黏弹塑性材料有限单元方法,模拟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近10 Ma以来的断块运动特征.结果显示:五桂山、番禺台地和伶仃洋三个块体的地表平均垂向位移受控于莫霍面起伏和断层运动,垂向位移差异与目前基底面埋深对应;应力场表现为垂向应力最大,水平应力场方向受远场边界条件控制,两个水平主应力值差异较小;应力场方向在断层附近发生了明显偏移且量值增加,在断层交汇区出现极大值.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地区重磁资料解释的深部断裂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完成的海洋863项目"海洋深部地壳探测技术"专题"重磁地震综合反演的方法技术及软件系统"中的软件(包括10多种方法技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重磁资料进行数据处理,有效成图重力71幅,航磁88幅,共129幅.  相似文献   

18.
酆晓  丁丽青 《华南地震》1998,18(4):23-30
应用时空域层次分析新思路及我国地震科技攻关成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前兆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对该区的地震前兆场特征作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目前存在的区域前兆异常场进行特征分析。研究认为,区内现有的前兆监测方法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呈现出与正常动态变化相异的中期或中短期前兆异常反映,并具有相对丛集的总体特征。前兆异常场由东莞虎门重力、广州水化学等构成。最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近期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震危险性刍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日恒 《华南地震》1998,18(1):64-69
根据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资料,综合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研究结果认为,东莞-广州-肇庆一带是一个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20.
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乡现有房屋建筑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房屋作了耐震分析,进而建立相应的易损性矩阵,最终结果得到每个以区,镇为单元的50年期望损失和地区内4个假设强烈地震事件的地震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