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平面变化不仅关系到全球环境的演变,而且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关于海平面变化的机制研究与精确估算则一直以来是海洋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通过分析晚中生代以来全球海平面变化记录,在行星尺度和地球轨道尺度上,分析讨论了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影响机制。结果显示:虽然近100Ma以来,海平面记录中构造和大洋碳储库周期连续小波分析信号显著,其滤波振幅强度变化也对应了全球性的构造、气候及生物演变事件,反映了由构造运动引起的海-陆格局变化、气候突变以及相应的生物演变事件等全球性变化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但在南极冰盖形成之后,构造周期与大洋碳储库周期的影响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出现不同,特别是近5Ma以来两者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近10Ma以来,偏心率周期、斜率周期和岁差周期分别在约0.8、5.3及6.2Ma之后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开始增强,显示出不同地球轨道参数周期对海平面变化影响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而在这一阶段,虽然极地冰盖体积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相关性最为显著,但是,海平面变化可能受到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引起的高纬度地区冰盖体积变化与低纬度季风演化引起的大洋碳储库变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苏干湖地区降尘(含尘暴样品)、湖泊表层沉积(碎屑沉积)以及湖泊东部地表沉积3组样品的元素组成特征发现:3组样品具有同源性,Al和Ti在粉尘释放—沉积中行为稳定,Fe可能受元素分馏效应的影响,在湖泊沉积中富集程度相对较高。6次典型尘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尘暴降尘中Al、Fe、Ti通量的变化与尘暴发生期间10 min平均风速及其变差系数(Cv)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Al、Fe、Ti通量不仅可以作为尘暴中风速变化的替代指标,而且可以指示尘暴事件中风速的变化幅度。苏干湖现代沉积(岩心)中Al、Fe、Ti通量变化与冷湖气象站44年的年均大风日数记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可以利用湖泊现代沉积中风成输入碎屑组分(去除有机质和碳酸盐)的Al、Fe、Ti通量作为大风尘暴事件的替代指标,以重建地质历史时期柴达木盆地粉尘源区尘暴演化序列或者粉尘释放历史。  相似文献   

3.
孙启梦  张素萍 《海洋科学》2021,45(1):139-145
蟹守螺总科(Cerithioidea)是一群古老、极度多样化的腹足类,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至温带的水域中,是腹足类生态和进化研究中重要的关键群体。目前蟹守螺总科动物整体上属于了解较少的类群,其定义也一直在修订中。随着贝类学研究理念的进步与技术手段的发展,蟹守螺总科的分类学与系统发育学研究等有了较大进展,但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文中对该总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4.
陈楠生 《海洋与湖沼》2021,52(2):274-286
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多圈层相互作用下,全球范围内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地理位置、物种组成结构和优势度都呈动态变化。迄今,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形成与演变机制在生态、遗传和分子等层面正逐步得到解析。在生态层面,学界涌现出了物种形成中心、物种汇聚中心、物种重叠中心和物种保存中心等重要科学假说,解析了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重塑以及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形成机理;其中,地质和洋流等是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制约因素,从而形成了类似华莱士区这样具有特殊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在遗传层面,物种种内或种间频繁的基因交流和适应性辐射可以促进生物间不同基因型和表型的重新组合,衍生出更高更复杂的生物多样性水平,进而加速了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形成。在分子层面,染色体进化、基因组多倍化、超级基因形成、基因复制、基因渗入、水平基因转移、遗传通路的进化和调控元件的进化等分子调控与进化机制可以引发新性状的形成和物种的多样化,从而推动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形成。本文重点介绍了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在揭示海洋生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于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和演变机制的深入了解,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理论的认知,亦可以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利用手段的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D(VD)是一类具有抗佝偻病作用的类固醇激素,其中维生素D3(VD3)是VD在动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作为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类物质,VD发挥着广泛且重要的生理学作用.VD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及相关的代谢酶具有较高的进化保守性,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影响.由于鱼类在生活环境方面与陆生脊椎动物存在显著差异,VD在...  相似文献   

6.
北冰洋中脊海底热水活动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底热水活动是当前海洋地质研究的热点,北极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理想地区,发生在北极地区的海底热水活动不仅对大洋矿产资源研究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全球变化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在介绍北冰洋中脊的地质背景和北冰洋Gakkel海岭的海底热水活动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球物理、海洋矿产、海洋化学、海洋热结构、海洋生物研究等角度提出了一些研究展望,认为北极地区热水活动的发现和研究必将提升对海底热水活动研究的认识,而且对北冰洋乃至全球的热结构、气候变化以及极端环境下的生命活动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锡清 《海洋科学》2000,24(9):56-56
海洋生命科学追溯海洋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解析海洋生命的结构与功能 ,研究海洋生命形式的多样性 ,探讨海洋生命之间以及海洋生命与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海洋作为生命的摇篮 ,覆盖地球表面积的71%左右 ,组成全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海洋约包含生物种类的80%以上 ,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巨大储存库。海洋生命生活在海洋这样一个极为特殊的环境中 ,与陆地生命相比更具有原始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海洋生命现象复杂而且富于变化 ,使得海洋生命科学研究既具有难度 ,也具备特色 ,海洋生命科学更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面对新世纪的海洋 ,既是生…  相似文献   

8.
莱州湾东岸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海岸带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是海、陆、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3个大型计划,即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地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作用因素研究计划(HDP)中,由HDP与IGBP分别以人类活动和地球环境为中心并相互结合,从系统性变化和累积性变化的观点,通过个人、地区、国家和国际合作的共同努力而进行。物质与能量流动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而过渡带(即界面)是进行全球变化研究的最有效地区。海岸带是最重要的过渡带。查明海岸带各地球子系统间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对各子系统的描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海岸带的新概念,以陆海相互作用为其基本特征。由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提出的关于“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计划,在近几年中成为海岸带研究的热点以及全球变化中的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学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该中心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为依托单位,以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中心成员来自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大地海洋科学系和生命科学院等院系,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色。现任研究中心主任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蒋少涌博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院士。本研究中心目前确立的3个主要研究方向为:(1)海洋矿产资源地球化学研究,主要致力于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化学勘查与研究;大洋铁锰结核和结壳资源研究;以及古代和现代大洋底热液活动和硫化物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2)海洋生物资源和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以海底“深部生物圈”和海底热液作用与极端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洋底微生物的地球化学效应、物质循环、环境演变和基因资源。(3)古海洋环境研究,通过海洋沉积记录,追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研究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在不同时间尺度(构造尺度、轨道尺度、海洋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揭示其对全球环境变迁的影响。目前,侧重于新元古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的古海洋环境地球化学示踪研究和大洋富钴结壳高分辨率时序元素和同位素演化与新生代古海洋环境变迁研究。  相似文献   

10.
水深超过 2 0 0 0 m的深海约占海洋总面积的 90 .3 % ,是全球海洋的主体部分 ,也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海研究不仅引发了 2 0世纪的地球科学革命 ,而且在 2 1世纪的地球系统科学、生命起源及基因研究、资源开发等领域仍将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以深海为对象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不仅是当前的一个重要国际学术前沿 ,而且也是获取新的战略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需求。为了推动中国的深海研究 ,使国内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深海领域的国际学术竞争 ,在新世纪的全球深海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与同济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