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动物群》一书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杨遵义教授等人论著,《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对华南二叠—三叠系之交的地层界线、过渡层及其生物群地层划分、国内外对比、岩相古地理、海洋生物的演替及其地质事件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综  相似文献   

2.
二叠—三叠纪过渡期灾变事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介了80年代以来二叠一三叠纪过渡期地质灾变事件研究最新进展,包括生物集群绝灭事件,海水进退事件,火山爆发事件.铱等元素异常与撞击事件,稀土元素、δ~(13)C、δ~(18)O异常与灾变事件,微球粒与灾变事件,灾变群及其与集群绝灭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上二叠统记录着地质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和最深刻的环境变化。长期以来由于世界各主要沉积区晚二叠世地层的同期性未能确定 ,对这一事件及其过程难以全面了解。随着乐平统成为全球上二叠统的标准 ,我们选用若干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层序地层等的联接点 ,提出乐平世地层世界对比的试用方案  相似文献   

4.
<正>二叠—三叠纪之交(PTB)发生的显生宙以来规模最大的生物大灭绝(LPME)事件以及短时间内全球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变化,吸引了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持续不断的深入研究。作为PTB问题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中国华南的PTB剖面中普遍发育具火山成因的粘土岩,这些粘土岩的成因研究对于理解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LPME)的触发机制及相关基础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我们介绍一条新发现于下扬子皖南牛山地区深水剖面中粘土岩的工作,包括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贵州西部晚二叠世近海煤田地质特征及聚煤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立亭  罗晋辉 《贵州地质》1993,10(4):291-299
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煤田位于川滇古陆和川黔碳酸盐台地之间,是颇为典型的近海煤田。其地质特征及聚煤规律是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同沉积构造、海平面升降及地质事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二叠纪末期的全球淹没事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华南层序地层学分析,着重研究了晚二叠世的淹没事件。研究表明,晚二叠世海平面变化曲线不同于C.A.Ross和J.R.Ross(1987)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根据华南地区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古生物分析和层序地层分析,晚二叠世海平面变化结论如下:(1)二叠纪末期,全球发生海泛淹没事件,海平面急剧上升,而不是下降;(2)晚二叠世晚期的海进开始于吴家坪末期,至长兴期末期(二叠纪末期)达到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7.
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处的磁化率特征及其对比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界线层型的确定多以生物标定,但在国际地层委员会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组确定的4个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中,生物地层界线却较难精确对比。因此,其他具有广泛对比意义的事件地层标志也被用来作为确定二叠-三叠系界线的辅助标志。本文把磁化率特征(古气候的代用指标)运用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研究中,发现华南许多剖面上高精度的磁化率在二叠-三叠系界线处具有同步的变化趋势,因而,磁化率特征可以作为二叠-三叠  相似文献   

8.
华南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3年通过对滇东黔西地区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进展:1)证实滇东黔西地区是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的良好地区;2)发现并证明研究区有连续的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3)发现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存在事件成因的“界线粘土岩”;4)丰富了研究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古生物资料;5)分析研究了宣威组露头地层层序;6)进行了华南海相和陆相二叠-三叠系地层界线之间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华南二叠-三叠系的事件地层与生物地层界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成源 《地层学杂志》1994,18(2):110-118,145
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应严格区分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即为事件地层界线。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不能与“混生层”或“过渡层”的概念连在一起。长兴煤山忠心大队剖面是最好的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为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其位置就在长兴剖面界线层(混生层)2的内部,比事件地层界线高15cm。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即为长兴阶的顶界。  相似文献   

10.
华南二叠-三叠系的事件地层与生物地层界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应严格区分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即为事件地层界线。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不能与“混生层”或“过渡层”的概念连在一起。长兴煤山忠心大队剖面是最好的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为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其位置就在长兴剖面界线层(混生层)2的内部,比事件地层界线高15cm。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即为长兴阶的顶界。  相似文献   

11.
龙家荣 《贵州地质》1990,7(4):293-302
本文基于丰富的实际材料,讨论二叠—三叠纪界线层基本特征及两系界线位置。提出华南长兴阶与苏联外高加索多拉萨姆阶为晚二叠世晚期同时异相地层单位。其标志化石Pseu-dotirolites和Paratiroliles均为二叠纪最高菊石带代表。在贵州,其上存在以Hypophiceras-Otoceras-Anchignathodus和以Ophiceras-Claraia wangi-Isarcicella isarcica为代表的两个生物层序,分别为国际格里斯巴赫早期和晚期的标志。贵州和华南的P—T过渡层,具独自岩相、生物及物、化特征,是两纪间沉积环境连续过渡—骤变之产物。按岩相,其底为两个沉积单元急变转折处;按化石,为两纪生物分界线;按物、化异常,为事件发生的位置。因些,过渡层是岩石、生物、事件三者重合标志,其底为二叠—三叠系界线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比分析华南地块和基墨里大陆(包括保山、缅泰和羌塘地块)间、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间的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分别确定了古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的闭合时代。结果表明:(1)基墨里大陆东部的保山地块与华南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然后继续和华南地块、缅泰地块、羌塘地块一起向北漂移,直到晚三叠世,即在云南三江地区,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 (2)早二叠世西伯利亚地块开始快速向南漂移,并于二叠纪末期(~250 Ma)和华北地块发生碰撞,即位于两地块间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代为二叠纪末;(3)峨眉山和西伯利亚两个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时代和大洋的闭合时代吻合,而大火成岩省在时间上又与全球生物灭绝事件吻合,进而推断二叠纪末的生物灭绝事件可能与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我门的研究表明华北和华南地块有着复杂的地质历史.寒武纪时,这两个地块似乎均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但它们是相互分离的,华南地块位于古赤道上,靠近澳大利亚的北部,而华北地块位于南纬35°.靠近伊朗、西藏和印度北部.在晚奥(?)世到石炭纪期间,冈瓦纳大陆穿过南极,发生古纬度带的倒转.然后,华北地块带着华南地块一起向北漂移.在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华北地块到达古赤道附近.二叠纪时,华北地块位于古地中海中,与伊朗、土耳其和阿拉伯毗邻.泥盆纪时,华南地块已与澳大利亚分离开,并向华北地块漂移.在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华北地块和华南地块以及印度支那地块位于古地中海中,晚二叠世,华北地块开始向北漂移,沿中亚褶皱带与西伯利亚地块碰撞.然而,直到中侏罗世,华北和华南地块才焊接在一起.自新生代开始以来,当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并与欧亚板块碰撞时,中国地块被进一步向东推挤.特别是华南地块相对于欧亚北部已向东漂移.  相似文献   

14.
右江盆地上二叠统-中三叠统地层中常含有多层凝灰岩, 对采自广西河池九圩及田林利周罗楼组和百逢组底部的4件凝灰岩样品进行锆石原位LA-ICPMS方法U-Pb同位素定年, 结果显示凝灰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52.8±1.8 Ma、253.0±2.4 Ma、247.2±1.5 Ma和239.3±2.7 Ma, 指示晚二叠世末期到中三叠世Bithynian期华南地块西南缘存在多期火山活动, 其可能与华南西南缘陆块的裂解与汇聚有关.凝灰岩中继承或捕虏锆石年龄(260~270 Ma)记录了中晚二叠世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或华南西南缘岛弧火山活动事件.凝灰岩的岩相学研究表明, 中三叠世特别是Bithynian期之后右江盆地由伸展型向挤压型转换, 盆地进入快速坳陷期.   相似文献   

15.
发生在二叠纪阳新世晚期-乐平世早期的峨眉地幔柱重大地质事件,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我国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大规模成煤作用。本文基于《中国矿产地质志·贵州卷·煤》的研编工作,阐述峨眉地幔柱事件产生的系列地质环境效应,使中泥盆世—中二叠世陆内断陷盆地转变为晚二叠世有利聚煤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奠定了贵州晚二叠世大规模聚煤的沉积盆地基底,改变了晚二叠世的气候,形成利于植物生长异常繁茂和森林生态环境、为聚煤成煤提供了丰富的木本。进而依据层级结构,将晚二叠世成煤区带划分为Ⅰ级成煤区(聚煤区),Ⅱ级成煤区(含煤区),Ⅲ级成煤区(储煤带),Ⅳ级成煤区(煤田)。  相似文献   

16.
“东特提斯区二叠一三叠纪事件及其洲际对比”是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03号项目(简称IGCP N(?)203).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共同领导下的专门从事国际间重大地质科学项目研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古大陆中-新元古代汇聚与裂解的地质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新元古Rodinia超大陆提出后,现已发展成地学研究热点之一。在全球新元古代超大陆旋回的汇聚与裂解机制影响下,中国古大陆也随之变化。中元古代末一新元古代初的汇聚和新元古代晚期的裂解是最重要的两次地质事件。塔里木、华北、华南古陆都有它的地质记录。晋宁事件应是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北秦岭地块与中秦岭地块俯冲一碰撞造山作用和新元古代时期Rodinia超大陆形成的主要地质事件;华南的武陵运动,使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发生碰撞形成统一的“华南古陆”。在塔里木古陆与哈萨克斯坦一伊犁古陆之间的那拉提南缘碰撞带,甘肃北山南带柳园及青海柴达木盆地北部边缘的榴辉岩一花岗岩带的发现都是最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由著名古生物学家、学部委员、我院杨遵仪教授领导的IGCP(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03项目,即“东特提斯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及其过渡期地质事件”(1984——1987).先后在北京(1984)、莫斯科(1984)、美国俄亥俄州(1985)及意大利的布里西亚(1986)召开过工作会议和学术讨论会.它是国际地科联领导下的一个很活跃的项目.今年9月5日—20日又在我国召开了国际总结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国、苏联、西班牙、意大利、荷兰,丹麦、波兰、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泰国的代表及国内十多个单位的代表.9月5日—7日在北京地质教育中心、武汉地质学院北京  相似文献   

19.
新疆古生代构造—生物古地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福祥 《新疆地质》2001,19(1):20-26
通过6幅图表达了新疆古生代板块的构造-生物古地理区系。早古生代,包括劳伦,波罗的、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4陆块的亚帕特斯古陆(Iapetusa)群,与由其余陆块构成的冈瓦纳古陆群隔原特提斯洋相对峙。石炭-二叠纪,欧美、安加拉、太平洋和冈瓦纳4古陆共存并立。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担板块经历了早古生代亚伯特斯古陆、晚古生代安加拉古陆和早二叠世晚期以来欧亚大陆3个发展阶段。塔里木、中朝、华南-东南亚板块经历了早古生代冈瓦纳古陆、晚古生代太平洋古陆和早二叠世晚期以来欧亚大陆3个发展阶段。指出在中晚寒武世和晚奥陶世哈萨克斯坦板块靠近塔里木、中朝和华南-东南亚板块;在早古生代其余时期它接近西伯利亚板块。伊犁和托克逊-雅满苏地体是在中泥盆世之前裂解自塔里木板块,尔后在早二叠世晚期接近安加拉古陆。塔里木板块北东缘北山地区在早二叠世早期首先靠近安加拉古陆。塔里木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板块之间缝合时代大抵上和土耳其-中伊朗-冈底斯与华南-东南亚板块之间缝合时代一致。缝合事件发生在早二叠世早期,而相应的构造运动出现在早晚二叠世之交。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贵州罗甸沫阳、四川广元上寺和重庆中梁山二叠系及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测定结果。注意到早二叠世及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δ13C具有极大的正值,反映了这段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过渡繁盛和有机碳的高速埋藏。晚二叠世长兴(大隆)期的δ13C值急剧降低,并在三叠纪初步达到极小值,反映了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的迅速衰亡和集体绝灭。界线附近生物的集体绝灭事件除与二叠纪末的火山作用、环境与气候变迁有关外,还与晚二叠世的碳循环平衡失调造成广泛缺氧事件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