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仔细鉴别和研究组成火山机构各部分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是确定火山口-火山颈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这些特征也是鉴定它的岩相、岩石标志.火山口、火山颈中的充填物质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也不尽一样.一般把火山口-火山颈中的充填物分为熔岩型、火山碎屑岩型和混合型三类.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镜泊湖地区全新世火山位于镜泊湖西北侧的"火山口森林"和蛤蟆塘两个地区.本次研究分别在"火山口森林"地区的Ⅰ号火山口、Ⅴ号火山口(大干泡)的一、二旋回层和蛤蟆塘地区的Ⅻ号火山口外围的第一旋回层的火山渣中取了3个碳化木进行14C 测年,其结果分别为3430±60 a、2470±120 a、2470±110 a和3490±140 a(其中Ⅴ号火山口的碳化木进行了两次测试).根据本区存在3个火山旋回和其他地质特征以及树木的最老年龄推测,该区最后一次火山活动可能在1000~2000 a之间,并且两次火山喷发间隔大约在1000 a左右,由此证明镜泊湖火山是东北地区最危险的火山之一.另外,由于"火山口森林"地区和蛤蟆塘地区的玄武质岩石在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所含的包体特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表明该区在3490 a BP前地幔存在着强烈的不均一性,其原因可能与地幔柱的三级构造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研究了七宝山破火山口,对破火山口特征作了全面论述,尤其是发现破火山口产有两套火山——侵入杂岩,粗安质火山侵入杂岩和英安流纹质火山侵入杂岩,前者为慢源岩浆经破火山口中心式喷发形成,后者为陆壳同熔岩浆在破火山口演化晚期经火山复活作用产生。  相似文献   

4.
笔者等于2006年10月对山东省昌乐地区火山口群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本区内发育的火山均为裂隙式喷发(田海芹等,2000),火山通道相以直立或微斜的柱状节理为主,但是发育于昌乐县北岩镇二姑山火山口中的火山通道相柱状节理形态与其他火山通道相的柱状节理存在明显的区别(图1).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香炉山破火山口为例,从火山口的构造特征,火山岩层序,火山机构等方面论述了破火山口的形成及演化。  相似文献   

6.
许必生 《福建地质》2008,27(2):199-203
通过对福建永定山口钼矿床地质特征的初步总结,认为永定山口钼矿床主要产于早侏罗世藩坑组中段,矿体受地层岩性控制,呈层状、似层状分布,成矿作用与火山喷发-沉积关系密切,属早侏罗世火山喷发-沉积型钼矿床。  相似文献   

7.
<正>1简述长白山天池火山位于中国吉林省东部、地跨中、朝边境,火口缘最高峰海拔2771 m,整座火山属长白山的主峰地带。除火山口天池南半部及其火山口缘划归朝鲜外,整座火山的大部分属于中国。天池火山口湖南北长4.4 km,东西宽3.37 km,水面积9.82 km2,水面海拔2189.1m,水深平均204 m,最深373 m,  相似文献   

8.
龙岗火山群单成因火山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长白山区龙岗火山群内分布有100多座由玄武质岩渣锥、熔岩流、低平火山口等火山结构组成的新生代火山。单成因火山作用决定着龙岗火山区内火山结构与规模,这对指导当地减轻火山灾害工作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下北半岛“恐山”是一个坟场,自古以来宗教要地。在地质学上,恐山火山,在东北日本的火山峰的位置。破火山口湖和破火山口园顶丘群形成复式火山。其火山的活泼的热水活动余韵尚存。热水系在地表部分喷气,由于温泉作用构成强酸性环境,草木不生,形成裸地。由地质调查所的最近研究表明,这个恐山是至今仍活  相似文献   

10.
破火山口的形成是火山物质喷发量最大、破坏力最强的一种火山作用现象,因此,探寻破火山口存在的证据是明晰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下白垩统营城组火山喷发规律和叠置关系的关键。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地层中徐东破火山口呈一个长轴约17km,短轴约10km的椭圆形、塌陷深度近3km的大型破火山口,其天窗式塌陷是下方岩浆房的不对称形态或岩浆房的不对称抽空导致。徐东破火山口内被厚层流纹质凝灰岩和熔岩填充,剖面上显示一对发育完整的正、逆断层,指示徐东破火山口经历了完整的沉降、塌陷、火山喷发过程。徐东破火山口形成于大陆裂谷背景下,是岩石圈减薄,大规模岩浆作用的产物。受区域NNW向构造格架控制,形成破火山口南北延伸的椭圆形态。  相似文献   

11.
巴东新城白土坡深层岩体软弱夹层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东组第三段中的软弱夹层是白土坡斜坡的主要结构面,巴东新城白土坡深层变形监测钻孔揭露白土坡斜坡巴东组第三段厚度在270m左右,主要贯通性软弱夹层有13层,为泥质灰岩碎块石夹土、黄褐色碎石土,中上部夹层分布较密,软弱夹层的空间分布由沉积环境所决定的岩性变化控制,典型夹层露头构造分析表明夹层由于构造作用发生过层间错动,夹层的存在有利于斜坡深层变形,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的抬高将会影响到斜坡岩体的深层蠕变。  相似文献   

12.
铁铝榴石表面的光泽差异可作为其是否经过了充填处理的重要证据之一,但需要辨别其成因是天然矿物包裹体出露还是人工注入材料所致。采用常规的宝石学测试方法和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了铁铝榴石样品的宝石学特征及其表面弱光泽材料的红外光谱特征,获得了其是否经过充填处理的关键证据。结果表明,显微红外反射光谱中1 200~900 cm-1范围内的谱带以及798,779 cm-1处的吸收峰表明铁铝榴石中的异相材料为石英矿物包裹体,而不是油、树脂、蜡、玻璃等人工充填物。因此,铁铝榴石表面有弱光泽材料的存在不能简单视为其经过充填处理的关键证据,其表面存在的矿物包裹体可能是引起石榴石光泽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高山地区地形复杂,飞行高度较高,航磁测量获得的磁异常强度相对弱小.为了更有效地利用高精度航空磁法测量得到的磁异常信息,在充分论证中高山区弱磁异常存在的可靠性基础上,结合中高山地区特点,提出了改进的非线性滤波方法,并给出其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红层泥岩水岩作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层是红色陆相沉积为主的碎屑沉积岩层,岩性以砂岩、泥岩、粉砂岩和页岩为主。该类岩层多为软岩与硬岩相间,呈互层状产出,层间结合力弱。受区域构造影响,岩层扭曲褶皱强烈,多中高倾角,结构面发育,有泥化现象。红层中的泥岩具有透水性弱、亲水性强,遇水易软化、塑变,抗风化能力弱,易崩解等特性。特别是遇水后岩体及结构面抗剪强度大幅度降低,并且具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工程特性。水岩作用对边坡的影响主要有,结构面遇水泥化导致楔形体失稳,泥岩塑性变形引起边坡蠕变,同时红层还具有很强的崩解性,边坡开挖后发生崩解等现象。  相似文献   

15.
We consider a system of nonline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at arises in the modeling of two-phase flows in a porous medium. The phase velocities are modeled using a Brinkman regularization of the classical Darcy’s law. We propose a notion of weak solution for these equations and prove existence of these solutions. An efficient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 is proposed and is shown to converge to the weak solutions of this system. The Darcy limit of the Brinkman regularization is studied numerically using the convergent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 in two space dimensions as well as using both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tools in one space dimens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Brinkman regularization may not approximate the accepted entropy solutions of the Darcy model and raise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the use of Brinkman type models in two-phase flows.  相似文献   

16.
西昌盆地七里坝构造油气化探异常特征及构造含油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西昌攀西盆地七里坝构造油气化探工作 ,发现了油气化探弱异常 ,进行了化探异常特征、存在形式以及与油气的关系的研究 ,结果表明 ,七里坝各类异常是该构造内存在有异常源 ,但异常源的烃量可能已有相当部分逸散掉了  相似文献   

17.
Conventional wave-equation-based migration of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can produce severe artifacts, which appear as broad circular arcs or “smile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apparent truncations of reflections on the stack section arising from poor signal penetration, changes in orientation of the acquisition profile, and the existence of strong overlying lateral velocity variations. These artifacts limit the interpretation of deep seismic profiles, because they obscure weak reflections and reflection truncations that may, e.g.,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subsurface faults. Here I present a new migration algorithm, in which each sample of the stack is migrated to a short linear segment whose position and dip are determined by its original position on the stack, an estimate of the local apparent dip at that point, and a user-specified migration velocity. No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reflections on the stack section is required, and the algorithm produces no arc-like migration artifacts. The degree of lateral smearing can be easily controlled, allowing reflection truncations to be revealed. In practice, the algorithm is most effectively applied to data that have been coherency-filtered to remove low amplitude noise, which would otherwise be preserved.  相似文献   

18.
平顺铁矿为山西省南部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床之一,矿区内发育有东西两岩浆岩带,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具有低硅(绝大部分小于56%)、高镁(Mg#=51.47~81.66,平均值为61.42);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Ba、K)和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LREE富集,HREE亏损,无或只有微弱的正铕异常,富集放射性成因Pb,以及第一岩浆岩带橄榄辉长岩含有大量橄榄石、角闪石和辉石的捕掳晶等特点,显示两岩浆岩带具有起源相同、快速侵位的特点。平顺地区6个典型钻孔岩性的化学分析结果说明岩浆后期热液具有从东往西运移的趋势。结合两岩浆岩带侵位特点,提出第二岩浆岩带是由第一岩浆岩带晚期岩浆侧向侵位形成,二者之间在某一范围内深部相连,并可能成矿的观点。这为本区将来深部找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隐性断裂带是由区域或局部应力场或基底断裂活动影响下, 在凹陷沉积盖层中产生的断裂趋势带。重磁、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成果证实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存在北东、北西两组基底断裂。部分北东向的基底断裂活动强烈, 控制了凹陷形成和演化; 北西向和部分北东向的基底断裂活动性较弱, 沉积盖层中形成了隐性断裂带。它们表现为成带分布的雁列式小断层、断断续续沿固定方向分布的小断层、一系列沉积扇体或油气圈闭成带成串分布等线状构造。随机测线的剖面上表现为地震同相轴没有明显错断或呈现杂乱反射。除上述两组隐性断裂带, 区域右行应力场在凹陷内部产生的东西方向的挤压应力分量也形成了断续状、串状的南北向隐性断裂带。研究表明, 隐性断裂带由"隐性"逐渐向"显性"过渡。经历了早期弱雁列式隐性期、早中期强雁列式隐性期、中期断续状隐-显期、中后期串状显-隐期4个隐性阶段, 最终演化为"显性"张扭性走滑断裂。沉积盖层中形成的这些隐性断裂带控制了储集砂体分布、改善了储层物性、使隐性圈闭成带成串分布, 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0.
形成岩溶的高阻碳酸岩对电磁波的吸收较弱,而且碳酸岩成层沉积的特定环境使碳酸岩地区岩石的各向异性现象较明显,由于地空界面的存在及岩溶洞壁两侧介质电性差异明显,界面清晰,又使电磁波出现强烈的反射及散射现象。本文从理论上对碳酸岩地区电磁波传播的特有现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给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