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北京城市地质工作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北京城市地质工作主要进展,提出了当前城市地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了未来北京城市地质工作发展方向。提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战略需求,需要充分借鉴纽约、伦敦和东京等特大城市地质工作经验,启动城市地质工作立法,强化城市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作用;实施首都建设地质响应计划,统筹部署地质工作;加快首都地区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步伐,有效解决与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长敏 《城市地质》2005,17(1):30-33
在论述地质环境与北京城市建设关系和分析北京地区地质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建设与保护地质环境的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地质灾害状况及制定地质环境管理办法论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文从北京市自然地质背景和资源现状出发,根据目前资源开采中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程度以及地质环境发展趋势,论述了北京应尽快制定、颁布与实施地质环境管理办法的必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和相关依据。北京市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以及矿山环境污染,而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的监测预报工作还很少。纵观北京市社会、经济及资源的利用与发展,已逐步显现出地质灾害、矿山环境等地质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困扰。目前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管理的现状都显示出本市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报工作还很薄弱,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也不健全。因此,制定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已迫在眉睫,应使地质环境管理有法可依,改善目前地质环境,保证北京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成像光谱技术──90年代发展地质勘查工作的一种关键技术何钟琦(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编者按:90年代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关键时期,针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形势,为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据国家计委指示,由地矿部牵头编制了...  相似文献   

5.
水工环物探仪器研制特点与实例李惠民,吴海成(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地质矿产部,北京100812)物探之所以在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测工作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了技术性能良好的各种类型物探仪器。近十多年来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质工作,已成为未来地质工作的重要方面。然而,近年来城市地质问题越来越多。亟需城市地质学理论创新。本文创新了城市地质学理论,提出城市地质工作理念发展之路,谋划了未来10~15年北京城市地质工作,探讨了非正常情况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管理战略。北京城市地质工作应努力实现从问题推动型向理念发展型转变,在调查型地质工作基础上广泛开展监测型和信息服务型地质工作。重点做好正常型城市地质工作,严防非正常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事件发生。进一步提升战略资源和地质环境承载能力,为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保障。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敬军  陆华 《江苏地质》2004,28(1):17-21
回顾了以往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现状及工作成就,剖析了我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的目标与方向,部署全省矿山地质环境重点研究领域的工作,为江苏生态省建设和矿山环境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北京顺义区地质环境的主要特征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忠海 《城市地质》2003,15(1):18-23
本文在北京顺义区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大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顺义区的主要地质环境进行了初步调查,认为该区地质环境比较脆弱,如断裂活动性强、地震活动频度高、地壳稳定性差、第四纪地层发育、松散易液化的细粉砂土及不规则分布的软土分布面积较广,地面及地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水资源不足,容易发生地震、地裂缝、砂土液化、地面沉降、水环境污染及地基失稳等地质灾害,建议进行专门的综合性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为顺义区总体发展规划、保护地质环境以及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北京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盛况空前。本文围绕大会主题进行的学术交流,综述了地质工作者们在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地球环境的保护和减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及今后艰巨的任务,表明地质科学正处于一个崭新纪元的开端。面向未来,地质工作者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0.
经与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和中国地质学会协商,同意近期在我国适当增加协会会员人数。会员增补手续将于年内完成。请各有关单位认真做好推荐选拔工作,并将推荐材料寄交中国国家小组伍法权、李毓瑞。   联系地址 100029 北京德外祁家豁子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联系电话:010-62369677  相似文献   

11.
在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及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工作基础上,结合物探、钻探、槽探及区域地质等资料,对北京平原区的新构造活动及其引发的不良地质现象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亟需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战略需求,需要创新城市地质工作分类,优选地质工作发展模式,研究和解决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地质问题,构建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发展空间相适宜的区域工程地质勘查体系,确保北京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首都地区规划建设工作主要分布于平原松散地层之上,第四纪地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依托近几年来在北京地区开展的平原覆盖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活动断裂专项调查项目成果,系统总结了平原区第四纪区域地质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工作手段和技术方法,及其在解决第四纪基础地质问题及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平原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可查明第四纪...  相似文献   

14.
工程地质学发展趋势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新阶段,它囊括并发展了工程地质学的所有问题。作为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环境工程地质学,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为工程环境灾害学──一方面,由于各种自然环境恶化和灾害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环境恶化链、灾害链),研究似宜不限于地质环境和灾害(当然后者仍是重点),而适当扩大至土地环境、水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一门应用地质学的环境工程地质学及其母学科工程环境灾害学将具有力学、地理、经济三大支柱,首先力求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各种人类活动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活动链),所研究的人类活动似宜不限于工程建设和运行,而适当扩大至采矿和水事活动,包括开采地下水和排污。后者引起的环境恶化和灾害尤为严重,正酿成危机。其根本出路不仅在于科技进步,而且在于文化调节,力求科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15.
首都地区规划建设工作主要分布于平原松散地层之上,第四纪地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依托近几年来在北京地区开展的平原覆盖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活动断裂专项调查项目成果,系统总结了平原区第四纪区域地质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工作手段和技术方法,及其在解决第四纪基础地质问题及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平原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可查明第四纪精细地质结构、含水层分布特征,精确厘定活动断裂位置及其活动时限,探讨自然环境演化序列与人类活动关系等,为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和应急水源地水资源合理开采提供基础地学数据。研究成果对首都城市减灾防灾、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地学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北京平原地区地质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几代人的工作,北京平原地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领域都有重要进展。本文通过北京平原三维地质结构分析,认为北京平原的地下水资源、工程地质、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等地质问题均受三维地质结构控制,各种地质现象都处在一个统一的地质系统之内。第四系三维结构控制着第四系孔隙水资源的赋存、平原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地面沉降的分布和演化;基岩的三维结构控制基岩裂隙水、岩溶水资源和地热资源的赋存状态;平原隐伏断裂对平原的地貌、基底形态起控制作用,对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些由三维地质结构控制的地下水子系统,隐伏断裂子系统以及工程地质、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共同组成了北京平原区地质系统。  相似文献   

17.
王鸿祯 《第四纪研究》1994,14(2):115-118
尹赞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又是我国地质事业的一位开拓者和组织者。尹先生对科学界、地质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地质教育方面,自1952年至1956年,他参加了北京地质学院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第一任副院长兼教务长。在北京地质学院任职期间,他竭尽全力推进各项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学生,满足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地质人才的需求。他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成就而自豪,并长期关怀学院的成长,关怀地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缅怀尹先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推动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使之建成为当代地质教学和科研的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北京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深层化发展,关于北京市第三纪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相对于第四纪工程地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在系统分析大量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沉积学一般原理,首次从地质构造角度对北京平原区第三纪沉积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结论,并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大量的钻孔地层资料和物理力学试验资料对中心地区(336km2面积,100m深度范围),进行了工程地质统一分层的探讨,为今后中心地区深部地下空间规划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同时也为进一步的第三纪地质条件、尤其是工程地质条件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