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沿海拔梯度,选择长白山4处泥炭地为研究地,以喙叶泥炭藓和大泥炭藓为分解材料,于丘上和丘间两种生境进行分解实验,研究物种、生境以及海拔下降导致的增温对泥炭藓残体分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以及生境和物种差异均影响泥炭藓残体的分解,即增温促进泥炭藓分解,丘间生境更利于泥炭藓残体分解,喙叶泥炭藓分解率高于大泥炭藓。比较而言,物种即分解材料的内在质地是影响植物残体分解的主要因素,即高氮含量和低C/N比的喙叶泥炭藓更易分解。增温与物种及增温与生境间均存在交互作用,可以改变生境和物种差异对泥炭藓残体分解的影响,可能会对泥炭地碳汇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泥炭是在沼泽的形成过程中由未被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形成的,泥炭的性质取决于泥炭的形成环境,发育过程和成炭植物种属等。泥炭性质的差异可以反映泥炭的化学组成、发育过程以及形成环境,是评价泥炭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测定泥炭基本性质指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泥炭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泥炭又称草炭或泥煤,是未完全分解和已分解的有机残体(主要是植物残体),长期积累起来的物质。现代沼泽地仍在积累着的泥炭,叫裸露(或表露)泥炭,亦即现代泥炭沼泽,如沼泽已消失,泥炭被埋没于地下,则称为埋藏泥炭。 泥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根据有关学科和我室多年的调查研究,经初步整理与分析,草成此文,望指正。  相似文献   

4.
泥炭沼泽中的有壳阿米巴(testate amoebae)组合主要受水文变化的影响,由于环境指示意义明确常在泥炭古环境研究中作为古水文状况的代用指标。介绍了一种发现于哈尼泥炭地表层样品的有壳阿米巴虫小匣三角嘴虫(Trigonopyxis arcula)壳体。更为重要的是它所指示的环境意义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表明利用有壳阿米巴进行本区泥炭地古环境重建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泥炭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炭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1975~1977年间,我们对吉林省的泥炭资源进行了野外考察,并对大量泥炭样品进行物理、化学、植物残体、孢子花粉分析与同位素C~(14)年代测定,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该省泥炭的分布、分区、形成时期、特性与质量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泥炭沼泽脂类化合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50年来,国内外泥炭沼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特别是在脂类化合物及其稳定同位素等方面。现代沼泽植物和泥炭的脂类化合物及其稳定同位素提供了丰富的有关有机质母源及成岩过程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可以用来进行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建,潜在信息特征的多样性使他们成为多年来古环境研究领域的焦点。通过评述泥炭沼泽脂类分子标志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研究技术的革新、研究方法的改进、时间分辨率的提高,同时分析了这些分子标志物与植被演替、气候变迁和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且对脂类化合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现在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7.
赵红艳  杨倩楠  王爱霞  常帅  杨露 《地理科学》2015,35(8):1014-1020
选择长白山地区2种不同类型的泥炭沼泽,进行了典型剖面的大气铅沉降研究。植物残体和泥炭性质表明老白山泥炭地已经发育到贫营养阶段,而大桥泥炭地还处于富营养状态。两地泥炭记录的总铅含量和沉降速率与中国其他地区在同一个数量级上。老白山泥炭记录的大气铅在总铅中占主导地位,大气铅与富集因子呈明显的正相关(r=0.874,n=16,p<0.01),且在16世纪中叶、18世纪初和20世纪出现峰值。大桥泥炭记录的铅可能存在再迁移和再沉降现象,但是相对较弱,因此,它也可以被用来重建当时的大气沉降。  相似文献   

8.
泥炭地具有巨大的碳储量,在厌氧条件下,泥炭地的土壤环境很稳定,而野外火灾是影响泥炭地碳储量的重要因素.综述了泥炭地野外火灾的类型和野外火灾后泥炭地的碳损失;总结了野外火灾及其产物(热解碳和灰分)对泥炭地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恢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野外火灾造成的泥炭地的直接碳损失和火灾后碳储量的恢复;展望了未...  相似文献   

9.
黑碳是生物质或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含碳物质。湿地,特别是泥炭地,是忠实记录和反映古环境信息的理想地质档案之一,研究湿地中的黑碳,对探讨湿地中稳定性碳的储量、长时间尺度的火活动及其与气候和植物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湿地中黑碳的来源及其适用的测量方法;与其它沉积环境相比,湿地环境中黑碳含量特征及其与有机质之间的关系;总结了湿地中黑碳的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其与火活动、气候和植物变化的关系;结合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湿地中黑碳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泥炭地炭屑记录作为火演化的代用指标已经被广泛认可,可以用于反演历史时期火事件。综述了国内外利用泥炭地炭屑记录进行火事件以及人类活动效应研究的进展;总结了泥炭地炭屑作为火事件代用指标的独特优势,指出泥炭是探讨气候变化、植被类型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良好载体;针对目前泥炭地炭屑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今后泥炭地炭屑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大小兴安岭高位泥炭孢粉纪录及泥炭发育和演替过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夏玉梅 《地理科学》1996,16(4):337-344
根据3个高位泥炭剖面孢粉分析和^14C测年数据,以及植物残体、微量元素与营养元素等分析相互印证,揭示大小安岭分别5000a B.P.和2700a B.P.以来孢粉组合特征和植物群与气候演变过程。分析表明大小兴安岭高位泥炭形成了低、中和高位发育阶段的演变,大兴安岭高位泥形成晚于小兴安岭。1300a B.P.大小兴安岭普遍发育高位泥炭。该区图强和汤北(94-A)高位泥炭剖面分别是大小兴安岭高位泥炭标准  相似文献   

12.
西辽河平原东部沼泽发育与中全新世早期以来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根据典型沼泽剖面14 C测年及其树木年轮校正、孢粉分析、粘土矿物X 衍射分析、泥炭植物残体鉴定和沉积物的化学元素聚集与迁移资料 ,研究了中全新世以来西辽河平原东部沼泽发育过程与古环境演变及其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 ,位于生态环境过渡带、脆弱带的沼泽发生、发育对环境变化尤为敏感。中全新世早期以来 ,环境变化频繁 ,由此导致沼泽发育出现多次形成、发育、退化、消亡、再生循环变化。沼泽发育与古环境演变可划分为 6个时期 :中全新世早期沼泽孕育与萌芽发育期 ;中全新世中期沼泽旺盛发育期 ;中全新世中晚期沼泽间断发育期 ;中全新世晚期沼泽退化发育期 ;晚全新世早期沼泽复苏期 ;晚全新世晚期沼泽消亡期。距今 5 80 0年左右为本区全新世沼泽最早发育期。沼泽发育也遵循富营养沼泽长期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赵俊琳 《极地研究》1989,1(3):52-60
作者在南极地区近代环境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指示元素来研究古环境的变迁。通过研究南极长城站地区西湖底沉积物丛其所含的植物残体、复原了约4000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推断了末次冰盖从本区消退的时间为3500年前。研究南极地区近代环境的演变对解决全球性环境演变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作为重要地质档案的泥炭已经成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最有价值的陆地载体之一,尤其是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最有潜力。有综述指出,中国泥炭碳、氧同位素古气候研究缺乏现代过程的验证。通过总结国内外泥炭植物纤维素碳、氧同位素现代过程及其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其中包括泥炭植物应用于古气候重建的材料选择、维管束和非维管束植物纤维素碳、氧同位素的指示意义研究进展。进一步分析已有研究中泥炭碳、氧同位素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泥炭植物碳、氧同位素古气候研究现状,为中国后续开展泥炭相关工作提供思路指引。  相似文献   

15.
藻类是泥炭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泥炭地藻类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特征报道较少。本研究以长白山金川泥炭地表层泥炭藓为试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附生硅质藻类遗存形态特征,发现大量硅藻壳体和金藻孢囊,还有少量金藻鳞片。这些金藻鳞片总体呈两头略尖的椭圆形,由圆顶、盾、V形肋、凸缘、刚毛等部分组成。鳞片长度范围在4~5μm,宽度范围在2~3μm。经比对前人研究,这些金藻鳞片属于金藻纲金胞藻目鱼鳞藻属(mallomonas)。金藻鳞片由于其硅质成分易于保存、分类特征明显且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是湿地环境监测和古环境重建的有效生物指标。目前我国金藻鳞片相关报道很少,需加强金藻鳞片分类学及生态属性调查,深入了解湿地藻类生物多样性,并为湿地环境评估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汞在吉林省双阳泥炭和黑龙江省洪河农场泥炭吸附等温线,利用热力学函数关系计算汞在两种泥炭等量吸附焓、吸附自由能和吸附熵,结果表明汞在泥炭中的吸附是配位离子吸附,且反应极易发生,由于泥炭残体组成和性质的差异,汞在两种泥炭中的吸附性能也有一定区别。最后讨论了泥炭吸附汞的热力学基本原理及由此所产生的汞对沼泽湿地环境和生物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我国泥炭形成时期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泥炭的形成时期看,我国泥炭主要形成于全新世,也有晚第三纪上新世的古泥炭、更新世早期和晚期泥炭。近万年来,不同地带泥炭的形成和发育规律有明显差异。泥炭形成时期的探讨,有助于泥炭资源的勘查和古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64,自引:5,他引:164  
湿地科学是当前国际众多学科学者共同热切关注的重点学科和前沿领域。根据大量最新国际湿地科学研究文献资料中的信息 ,提出了湿地的科学定义和湿地科学的概念。归纳出国际湿地科学研究发展的主要特点 ,即湿地科学历史久远 ,过去发展缓慢而现代发展迅速 ;目前已成为 2 1世纪科学研究的重点学科和研究领域 ;研究内容增多 ,领域扩大 ;综合性增强 ,分化性加大 ;世界湿地科学发展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湿地研究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总结了国际湿地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主要在湿地保护与管理 ,形成、发育与演化 ,古环境重建 ,生态过程与动态 ,生物多样性保护 ,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效应和全球环境变化 ,湿地退化机制、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和人工湿地构建 ,生态系统健康 ,泥炭地与泥炭开发利用、湿地生态工程模式与管理技术和新技术、新手段与新方法应用方面取得突出进展。  相似文献   

19.
甘肃尕海湿地退化泥炭地恢复技术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炭地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为重要的碳库之一。泥炭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泥炭资源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气候变化、沟蚀及修路等人为影响,尕海湿地的泥炭地出现退化现象。总结了甘肃尕海湿地退化泥炭地的恢复方案和技术措施,评价了退化泥炭地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泥炭表土中植硅体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新荣  胡克  王东坡 《地理科学》2007,27(6):831-836
表土沉积物中植硅体组合研究是恢复第四纪古植被、重建第四纪古环境、划分对比地层的基础。对东北地区41个地点的泥炭表土进行植硅体分析,发现东北泥炭表土中植硅体含量丰富,主要可分为哑铃型、鞍型、扇型、帽型、尖型、齿型、棒型、方型、长方型、梯型和其它11种类型。植硅体表面形态特征不一,表面纹饰多为突起或凹坑,其中哑铃型植硅体可细分为2种,扇型、齿型和棒型植硅体各分5种,帽型和尖型植硅体各分3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