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利用天基、临近空间和航空平台的多种观测手段,实现对陆地、海洋、大气等各类对地观测信息的获取,其数据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气象以及国家安全等众多领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高分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部署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用于发展我国高分对地观测技术,构建我国高分对地观测体系,掌握高分对地观测信息自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对地观测技术的历史和现状,并针对部分国家(美国、法国、日本、中国)的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策略进行分析。美国EOS计划和ESE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推动对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法国以高分辨率SPOT卫星系列为其对地观测技术的特色;日本制定了对地观测技术的基本发展策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对地观测技术方面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此外,笔者以滑坡灾害系统为例说明了对地观测技术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及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3.
期刊博览     
《中国测绘》2014,(3):88-88
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商业化运营势在必行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不仅是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还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必须走商业化运营的道路。本文分析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发展的主要问题,论述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商业化运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商业化运营方式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不仅是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还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必须走商业化运营的道路。本文分析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发展的主要问题,论述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商业化运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商业化运营方式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分辨率卫星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为促进我国环境遥感应用水平的提高,结合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特点,系统总结了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高分辨率雷达卫星和高光谱分辨率卫星在我国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最新应用情况;指出我国目前主要存在应用系统化和业务化程度较低等不足;未来研究的重点包括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高精度处理技术、尺度效应和信息提取技术、高精度反演技术及地面真实性检验技术等方面。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专项系列卫星的陆续发射,将大大提升我国环境监测监管的定量化和精细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在对地观测中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独特优势。近十几年来,多模式、多角度、多维度、大幅宽、高分辨率、多基协同等SAR技术的问世,代表着新型SAR观测时代的到来。为对这一SAR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型SAR系统观测能力的发展,包括如何获取大范围、多时相、多层次SAR综合对地观测数据及实现月基SAR等观测技术;然后,总结了杂交介质建模、时频分解、深度学习、压缩感知等新型信息提取方法在SAR领域发挥的作用;最后,介绍了新型SAR在城市管理、植被调查、极地与海洋测绘以及灾害监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旨在推动SAR观测技术在测绘领域更广泛而深入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2008年10月31日,“高分辨率卫星SAR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在杭州圆满落幕。来自全国科研、教育和企业界的16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就微波对地观测技术与应用等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8.
利用国产卫星影像构建我国地理空间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高分辨率卫星对地观测技术的现状,分析了国产卫星数据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我国地理空间信息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并以资源三号卫星数据处理为例,总结了当前国产卫星数据处理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卫星遥感获取技术的发展,运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影像资源日益丰富,特别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被列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来,其在制作正射影像、三维模型、对地观测系统等方面作用突出,能够真实地反映研究地区地表的各种地理信息特点。与此同时,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能够在实时状态下获取地理信息,可满足未来信息化战争、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对地理环境保障提出的新要求。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制作方法,以及影像制作中方案的改进进行探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建设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旭东 《遥感学报》2016,20(5):775-780
中国从"十一五"末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全面建设具备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精度观测能力的自主、先进的对地观测体系,加强和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构建稳定的运行系统,并积极满足中国资源环境、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强化各行业和区域应用能力,促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广泛应用,推动中国空间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为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有效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的实施,我国计划未来几年研制发射一系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将大大提高遥感卫星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信息保障服务的能力。但落后的影像处理手段导致海量卫星影像快速处理与影像及时应用发生阻塞,不能实现遥感技术价值最大化。利用GXL软件开展了效率对比、生产试验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该软件在海量遥感数据正射影像制作时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地表反照率是研究地表能量收支平衡、中长期天气预报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参数。利用卫星数据估算地表反照率需要地表二向反射特征知识的支持,目前针对中低分辨率卫星数据的反照率反演算法相对成熟,且发布了不同分辨率和精度的全球产品。随着全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高分系列卫星的发展,为高分辨率地表反照率精确估算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然而高分辨率地表反照率遥感估算面临着观测角度数据不足、波段信息少等有效数据缺失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高分辨率地表反照率估算方法的研究。本文首先简述了地表反照率遥感估算的基本原理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并分析了近几年高分辨率反照率估算的相关算法,并对未来高分辨率反照率估算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展望和设想。论文研究可为高分辨率反照率算法研究和产品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遥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分辨率的对地观测遥感数据变得更为丰富,为遥感理论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利用变化检测技术能高效率地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提取相应目标区域的变化信息,快速地更新地图数据库。变化检测技术提供地表地物发生变化的信息,用于资源和环境监测、自然灾害评估等工作。  相似文献   

14.
对地观测技术最新进展评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概括阐述了航天航空对地观测技术近两年的进展情况.特别重点分析了卫星遥感对地观测的全球变化研究任务、高分辨率卫星的商业化成功经验、机载传感器系统的突破性成就、无人机低空遥感的潜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面临的竞争局面、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宏伟前景等方面的发展形势.并且针对下一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15.
"EROS-B高分辨率卫星新闻发布会"于2008年6月5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会议由北京博思科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www.pcc.cn)主办,日本最大的航测公司PASCO公司、以色列ImageSat International公司共同协办。本次会议邀请到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范一大主任、国土资源部土地规划院柴渊主任、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寇连群主任结合当前形势进行了针对性的发言。会议  相似文献   

16.
首先描述高分辨率全球四维变分资料同化系统的基本软件框架,并对多源卫星资料同化的关键技术作阐述;其次通过统计分析,说明新型卫星观测数据的引入不但能够增加同化系统中的信息量,而且能够提高其他类型观测数据的利用率;然后通过一个月的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从距平相关还是均方根误差而言,在有效同化无线电掩星和卫星风资料后,高分辨率同化预报系统预报技巧的提高是十分明显的;最后,通过一个强降水个例的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新的初始场全球模式降水预报准确性较高,就强降水中心区域的预报而言,模式预报和观测实况较为一致,优于国外模式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局部地区获取数据较为困难,导致在地理国情监测中利用传统光学成像监测手段获取数据难以满足监测需求。随着无人机机载微型化合成孔径雷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全天时、全天候航空遥感监测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对无人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监测系统集成构建,利用该套系统高分辨率微波成像,验证了其在地理国情监测应用中的适用性。为无人机机载SAR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手段。  相似文献   

18.
赵文波 《遥感学报》2019,23(6):1036-1045
系统梳理1998年民用航天管理机构调整,特别是2005年天地一体化结构调整实施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下称高分专项)从2007年开始论证到实施至今10余年发展历程,揭示行业发展基本规律,首次将中国民用遥感行业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阐述了每个阶段主要特征、面临的问题以及创新管理实践;首次将高分专项十年历程明确为一个发展阶段,提出本行业未来发展要在高分专项阶段成果基础上,推动遥感行业继"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成功后,向"体系效能型"转变,再次引领和推动中国对地观测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地观测系统以及空间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建成星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系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从GB级转向TB级,轻小型智能遥感卫星有限的带宽容量和存储空间都严重限制了遥感信息的智能实时服务,由此提出了一种面向任务的智能压缩方法。首先,基于遥感影像的数据特点以及轻小型智能遥感卫星星地数传的瓶颈,分析了传统在轨压缩算法的局限性,论述了面向任务的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影像智能压缩处理的重要性;其次,提出了基于珞珈三号01星平台面向任务的智能压缩方法,通过星上高质量成像和高精度几何定位获取观测区域;然后,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利用信息提取模型获取感兴趣目标/区域;最后,利用压缩模型对该区域进行自适应码率分配来实现高倍率压缩任务,并生成码流文件回传到地面。针对不同的任务需求,合理分配码率,可通过该方法有效实现遥感影像的高倍率智能压缩。  相似文献   

20.
地基GNSS全球电离层延迟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量地基GPS双频观测为电离层延迟建模提供了高分辨率时空覆盖的数据源。尽管如此,穿刺点的数量及空间分布、观测精度影响着建模精度。GLONASS/GPS兼容接收机增加了可观测的卫星数,改善了穿刺点的几何分布。基于此,完整地给出了GLONASS/GPS联合全球电离层延迟建模的算法实现以及数据处理策略。实测数据表明,在当前IGS站网分布下,GLONASS数据改善了全球电离层延迟模型化效果;卫星的DCB稳定性优于接收机的DCB,但GLONASS卫星DCB稳定性差于GPS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