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张家界砂岩峰林景观成因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云松  陈文光  朱诚 《山地学报》2005,23(3):308-312
通过实地考察,室内遥感影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岩层产状平缓,地壳水平上升,流水沿构造破裂面的节理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造就了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基本形态。地貌形态的物质基础是特定的岩性。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主要由方山、台地、峰墙、峰丛、峰林、石门、天生桥及峡谷、嶂谷等构成。其岩石胶结良好,刚性强,节理发育。物理风化很强烈,风化物和土壤十分疏松,内聚力小,抗蚀能力弱。存在着水土流失的潜在地质条件。另外,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本身的地貌特点,水文气象要素都促使其山体风化、崩塌,景观消亡。为了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针对仰韶大峡谷砂岩峰林地貌与砂岩溶孔等特色景观,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石测试与遥感影像分析,探讨了景区地貌景观的成因机理与演化。研究结果表明:仰韶大峡谷汝阳群石英砂岩岩层产状平缓,岩石坚硬刚性强,但垂直节理极其发育。第三纪地壳整体上升,地下水沿垂直节理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造就了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基本形态,主要由石柱、峰丛、峰林、石门、天生桥及峡谷、嶂谷等构成。另外,怪洞形成的物质基础是特定的岩性,汝阳群上部北大尖组与白草坪组均夹白云质石英砂岩及砾屑白云岩透镜体,抗蚀能力弱,在强烈的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的联合作用下,水土流失形成空洞。  相似文献   

3.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大地构造地貌上属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为横断山区东北缘。区内的地质构造主要为龙门山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跃,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岭谷相对高度达1 000~3 000 m。在这种特殊地质地貌以及大气环流的共同作用下,焚风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周围现代和上升海岸地貌进行了研究。认为现代海岸地貌有三类:碎屑海岸、基岩海岸和冰崖海岸。对碎屑海岸受负载浮冰的波浪作用造成的各种现象进行了成因和类型研究。系统研究上升海岸之后得出结论,该区上升海岸地貌以海拔20米为界,上下分别属较老组和较新组。海岸平均上升速度为10毫米/年。  相似文献   

5.
中国华北山地的层状地貌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层状地貌是在较短的距离内,从海岸到山顶的坡面上多级分布的阶梯状地貌。一般来说,它反映了地壳的构造运动。但并不是所有的层状地貌都是这样。只有地壳活动时期的火山喷发、砾石扇和地壳稳定时期的风化壳、古河道发育的层状地貌才能表明地壳的一次大的构造运动。据此认为,中国华北山地的喜马拉雅运动起始于始新世,至渐新世结束了第一幕。中新世是喜一雅运动的较激烈期,至上新世结束了第二幕。自第四纪进入了第三幕的第一亚幕,  相似文献   

6.
中国华北山地的层状地貌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状地貌是在较短的距离内 ,从海岸到山顶的坡面上多级分布的阶梯状地貌。一般来说 ,它反映了地壳的构造运动。但并不是所有的层状地貌都是这样。只有地壳活动时期的火山喷发、砾石扇和地壳稳定时期的风化壳、古河道发育的层状地貌才能表明地壳的一次大的构造运动。据此认为 ,中国华北山地的喜马拉雅运动起始于始新世 ,至渐新世结束了第一幕。中新世是喜马拉雅运动的较激烈期 ,至上新世结束了第二幕。自第四纪进入了第三幕的第一亚幕 ,也就是新构造运动。自晚更新世进入了第三幕的第二亚幕 ,即最新构造运动。现在 ,第三幕尚未结束  相似文献   

7.
金字塔沙丘形成机制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前言近几十年来,风沙地貌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甚微,其原因除去一些具体困难之外,主要在于其形成机制不清。金字塔沙丘是最高大的风沙地貌,相对高度一般为50-100米,最大可达数百米;因其外形酷似古埃及金字塔而得名。弄清金字塔沙丘的形成过程,不仅能够解开这一大自然的奥秘,而且有助于认识各种风沙地貌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高照山 《地理研究》1988,7(4):40-47
达来诺尔是在汗克拉源水头两个新生代断陷盆地、古地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几经变迁发育而成.中更新世中期该湖出现在好鲁厍一带,末期湖面扩大;晚更新世中期湖水占据现代分水岭两侧宽广地带,末期湖水越过分水岭超复全区;全新世地壳上升,湖水退缩在区内景低位置.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断裂构造的活动性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地质、地貌、地球化学、地壳形变、地震活动等多学科研究分析深圳市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指出晚更新世以前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断裂有多期活动,并以后者切截,错移前者为特征。但晚更新世以来至今活动已明显减弱,现今活动微弱。断裂活动对该地区地壳稳定性及其他地质地貌环境没有构成较严重的自然灾害隐患。  相似文献   

10.
以深圳市雨量监测数据和大规模出租车GPS数据为数据源,计算城市各道路在雨天相对于晴天同时段速度的变化率。结果发现,降雨并不总是造成道路速度下降,研究区中约30%道路的速度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降雨量、道路等级、车流量、晴天同时段的速度等影响因素在速度下降和速度上升两类道路上的作用差异。结果表明,对于速度下降的路段,降雨量、晴天同时段的速度、雨天车速的变异系数及车流量越大,道路速度越易受影响,下降幅度越大。公交站点的数量增加有助于缓解道路速度下降的幅度。道路等级不显著而道路在晴天同时段的速度显著,表明降雨天道路速度下降的程度与其在正常交通条件下的实际通行速度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对于速度上升的路段,降雨量、雨天车速变异系数越大,道路速度上升幅度反而越大。晴天同时段的速度越低的道路,其速度有更大的上升幅度。  相似文献   

11.
潘志新  任舫  陈留勤  吴昊  占义勇 《地理科学》2021,41(6):1069-1078
通过野外考察,并结合地质资料和样品分析,对陕北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红层岩性、形态特征、演化过程等进行系统阐述,并与中国东南部湿润区及国外的典型丹霞地貌进行对比,总结其共性和差异。结果表明:陕北丹霞地貌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大型内陆坳陷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主要成景地层为洛河组紫红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形成于早白垩世的干旱沙漠环境,发育大型交错层理,其碎屑颗粒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但结构松散,胶结程度较弱,颗粒表面有碟形撞击坑等典型风成砂岩特征。陕北丹霞地貌最显著的特征是顶部有第四纪黄土盖层,形成覆盖型丹霞,地貌发育总体上处于青年期,整体为高原-峡谷景观,发育密集的沟谷群和连续的丹霞崖壁,但孤立的单体地貌较少。陕北丹霞地貌演化过程可划分为早白垩世红层沉积-晚白垩世红层盆地构造抬升和古丹霞发育-古近纪以来间歇式抬升-第四纪黄土覆盖等4个阶段。国内外对比方面,陕北丹霞与中国东南部湿润区的丹霞地貌在构造环境,物质基础,地貌特征等方面差异较显著,但与美国西部的丹霞地貌存在许多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贵州高原北部发育平缓丘丛和深切峰丛2种喀斯特地貌组合,保存于喀斯特山间盆地的河流阶地对区域地貌演化具有指示意义.本文根据阶地发育特征和光释光(OSL)测年,分析阶地形成的时代和动力,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构造抬升和河流侵蚀对黔北喀斯特地貌演化的驱动作用.结果显示,绥阳盆地T1阶地时代18.8?8.2 ka,T2时代14...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通过分析中国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把我国丹霞地貌划分东南、西南和西北三大集中分布区。主要研究了三大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的景观异质性。东南区 (包括浙、闽、赣、粤、湘、桂等省区) 多发育临溪丹霞峰林、丹霞赤壁、一线天、天生桥等景观;西南区 (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 以赤壁与急流瀑布相伴为主要景观特色;西北区 (包括陇山周围、河湟谷地) 则呈现出特有的干旱区丹霞地貌景观,区内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如小气候及流水作用,黄土盖层成分及其存在与否的差异性,区内景观异质性显著。从三区的构造运动上升速度、降水强度、植被等生物作用、河川过程以及黄土作用等地质地理、气候条件、生物、理化等内外动力作用,分析了形成这种景观差异性的原因、形成机理和过程。  相似文献   

14.
黄琼芳 《热带地理》2016,36(6):935-943
广东省共有丹霞地貌 67 处,分布在 22 个断陷盆地中,主要受古近纪―新近纪抬升区、5 条北东向深大断裂和 1 条东西向深断裂控制,地层层位以丹霞组和南雄群为主,岩性以砾岩、砂砾岩、砂岩为主。古近纪―新近纪地壳升降运动控制了丹霞地貌在区域上的总体分布,大致以 22.5°N 为界线,以北为抬升区,发育丹霞地貌,以南为沉降区,不发育丹霞地貌;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壳升降运动,造成不同地区丹霞地貌的数量和规模有所区别:粤北、粤东北为抬升区,发育数量多、规模较大;粤中为沉降区,发育数量少、规模较小。深大断裂控制断陷盆地的分布,从而控制丹霞地貌具体的发育位置。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丹霞地貌发育特征,可将广东省划分为 4 个丹霞地貌发育区:粤北区、粤中区、粤东北区和粤西区。  相似文献   

15.
The prominent types of Danxia landform in Fangyan include enclosed valleys, mesas, peaks, stone columns and grooves etc. Their spatial combinations have regular configurations along the northwest–southeast direction: typical grooves and caves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Wufengshuyuan mainly; abundant fresh collapsed stones may be observed in central Jimingfeng and Taohuafeng; stone drums and stone columns are in the southeastern Shiguliao particularly; enclosed valleys are encircling joints of peaks and plains from three directions east, west, and south. Their spatial combinations reflect that the developments of Danxia landform have undergone stages of geomorphic cyclical erosion in the form of weathering, collapse, transportation, sedimentation and other processes, together with the “sculpture” of external forces mainly as tectonic uplift. The picturesque Danxia landform began its formation at that point. Danxia landform developed mainly in the strata of Fangyan Formation (K1f) caused by the alluvial fan-braided river phase of anterior fan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Regular patterns of weathering of stones and features of braided alluvial phase sediments may be verified by the analysis of three groups of experimental data. Danxia landform of Fangyan is a uniqu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dolescent” development typ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s status in China, by virtue of its outstanding universal aesthetic and scientific value.  相似文献   

16.
The prominent types of Danxia landform in Fangyan include enclosed valleys, mesas, peaks, stone columns and grooves etc. Their spatial combinations have regular configurations along the northwest-southeast direction: typical grooves and caves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Wufengshuyuan mainly; abundant fresh collapsed stones may be observed in central Jimingfeng and Taohuafeng; stone drums and stone columns are in the southeastern Shiguliao particularly; enclosed valleys are encircling joints of peaks and plains from three directions east, west, and south. Their spatial combinations reflect that the developments of Danxia landform have undergone stages of geomorphic cyclical erosion in the form of weathering, collapse, transportation, sedimentation and other processes, together with the “sculpture” of external forces mainly as tectonic uplift. The picturesque Danxia landform began its formation at that point. Danxia landform developed mainly in the strata of Fangyan Formation (K1 f) caused by the alluvial fan-braided river phase of anterior fan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Regular patterns of weathering of stones and features of braided alluvial phase sediments may be verified by the analysis of three groups of experimental data. Danxia landform of Fangyan is a uniqu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dolescent” development typ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s status in China, by virtue of its outstanding universal aesthetic and scientific value.  相似文献   

17.
丹霞地貌概念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尚仁  刘瑞华 《山地学报》2003,21(6):669-674
关于丹霞地貌概念上的不同意见,主要是:①岩性岩相上是较单一的“陆相碎屑岩”还是涵盖多种岩性岩相的“沉积岩”;②地貌上是“丹崖”,还是“赤壁丹崖”,或是“赤壁丹崖群”。根据目前已知的中外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征,初步认为,丹霞地貌是由砂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经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赤壁丹崖群地貌。近10a来,一些丹霞地貌概念,基本上属于“中国丹霞地貌”的概念,不完全符合世界丹霞地貌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海岸阶地的形成通常是海准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研究海阶不仅可印证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准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全盘了解大地构造的意义,而且小规模的海阶变动,时常与地震活动伴生,因此,研究海阶更可作为判读地震周期的依据之一,所以,世界各地位于地壳活动带的国家对于海阶的型态与演育...  相似文献   

19.
海岸阶地的形成通常是海准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研究海阶不仅可印证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准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全盘了解大地构造的意义,而且小规模的海阶变动,时常与地震活动伴生,因此,研究海阶更可作为判读地震周期的依据之一,所以,世界各地位于地壳活动带的国家对于海阶的型态与演育过程均作详细的调查及研究.本研究以淡水河以南至大安溪以北之海阶作为研究范围,发现台湾西北部位于观音山北部沿海、新竹山子顶沿海、客雅溪口南岸、后龙溪口南岸等4个地区,都有零星的海阶分布.经过阶地分布、地形特征与阶序对比,并利用世界海阶对比基图求出该地区的地壳隆升率与海阶可能形成的年代,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台湾西北部海岸地区的海阶大致上可划分为高位及低位2群阶:也,高位海阶分布的高度在15~275m之间,阶面覆盖着红壤层,为晚更新世时所造成;低位海阶分布的范围与高度较小,在海滩与高位阶地末端阶崖之间,沿着海岸成带状分布,阶面无红壤掩覆,海拔大多在10m以下.低位海阶构成的物质多以砾石及砂为主,属全新世海阶,即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近1万年以来全球高海水位时期所形成.利用海阶对比基图与已有的定年数据,辅以地形地貌及堆积物特征比较,获得各段阶地之平均隆升率,观音山北部沿海、客雅溪口南岸、后龙溪口南岸3个地区,经过比对,分别是2.1mm/a、2.2mm/a、2.15mm/a,数值相近,显示该区之地盘隆升率及海准面变动状况大致相同;仅新竹山子顶沿海地盘隆升率较小,为1.4mm/a.此表示,台湾岛的海阶变化不仅受到海准面变动的影响,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丹霞地貌是一种具有很高景观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现代地质地理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考察研究。而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早在360多年前便对丹霞地貌进行过多方面的观察和描述,并留下宝贵的文字资料。这充分展示了丹霞风景地貌在我国研究的古老历史,也预示着丹霞风景地貌进行现代旅游开发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