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介绍田仲成副教授从风论治咳嗽变异型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经验。田师认为本病属于“风咳”范畴,因风痰伏肺、肺失宣肃而发,急性期治疗当以祛风化痰、肃肺止咳为主,自拟祛风止咳汤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总结范伏元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的经验。范教授认为,肺气虚弱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痰和瘀既是疾病重要的病理产物,也是肺络痹阻发而为病的关键。虚、痰、瘀相互影响,形成正虚邪恋、迁延难愈之顽疾。临床分痰热壅肺证、气阴亏虚证、肺肾两虚证、痰瘀互结证,分别治以桑白皮汤或清金化痰汤加减、生脉散或沙参麦冬汤加减、金水六君子煎加减、身痛逐瘀汤加减。故在治疗上,除补益肺气、扶正祛邪外,适当加用逐瘀化痰之品,往往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介绍柏正平教授从风痰论治哮病发作期的临证经验。柏教授认为,哮病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总属本虚标实,以风、痰为本。柏教授还指出,哮病患者气道黏液分泌增加、喉中痰鸣,体现了痰为本病的重要发病因素,而气道痉挛亦符合中医风性主动的特点。治疗方面,柏教授采用自拟舒喘汤以祛风解痉、降气化痰、纳气平喘,并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临床效果显著,为哮病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介绍刘炳凡老中医治疗咳嗽的临床经验。刘老认为,外邪犯肺为本病主要诱因,脾肾阳虚气弱为其内在因素,由此而产生痰饮留伏,干犯肺脏,此为咳嗽反复发作及迁延不愈的主要病理基础。咳嗽的治疗不但要分清表里,还应辨明寒热虚实。心咳主要为心火烁肺证,宜清心泻火、化痰止咳,予凉膈散加减治疗。肺咳中,水火相吸、风痰相搏证,宜疏风散寒、温肺化饮、平火降逆、开结除痰,予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肺热炽盛、气阴两虚证宜清肺化痰、益气养阴,用泻白散加味治疗;肺燥阴虚、久咳伤津证宜清肺养阴、润燥止咳,用叶氏养胃汤加减治疗;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证,宜清热涤痰、肃肺降逆,用《千金》苇茎汤加味治疗。脾咳中,肺脾气虚证宜润肺、健脾、益肾,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阳不足证宜温中暖下、健脾益气,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肝咳,宜清肺平肝、化痰止咳,用柴芍六君汤、泻白散合金铃芍甘汤加味治疗。肾咳中,脾肾阳虚证宜补火扶阳,用沉香黑锡丹加减治疗;肺肾气阴两虚证宜引纳摄固、补养真元,用人参蛤蚧散加减治疗;肾阳虚水泛证宜崇土制水、温阳利尿,用真武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5.
介绍伍大华教授运用平眩定晕汤加减治疗眩晕的经验。伍教授认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前庭疾病,然复位成功后约31%~61%的患者会出现残余头晕,西医学对此并无较好的治疗方案。BPPV以肝肾亏虚、肾精不足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其强调风痰瘀标实与脏腑失调本虚的基本病机,临证根据病情发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攻补兼施,自拟平眩定晕汤加减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介绍孙媛主任医师治疗眩晕的经验。孙媛认为眩晕的发生与心、肝、肾、脾功能失调相关,常见病理因素有风、痰、瘀、虚、郁,以风、痰、瘀相兼者最为多见,其病因病机主要是肝风内动,痰瘀互结,上蒙清窍,治以平肝息风、祛痰化瘀,自拟化痰祛瘀定眩汤治疗。临证常根据不同兼夹病因,辨证施治,灵活化裁用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瓜蒌承气汤加减结合奥拉西坦对急性脑出血风痰火亢证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1 例急性脑出血风痰火亢证患者分为治疗组41 例和对照组40 例。对照组采用奥拉西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瓜蒌承气汤加减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免疫球蛋白(Ig)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IgM水平低于对照组,IgA、Ig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瓜蒌承气汤加减结合奥拉西坦可以改善急性脑出血风痰火亢证患者临床症状,增强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保护脑组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化瘀涤痰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瘀涤痰汤加减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水平、动脉硬化指数,评定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9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TC、LDL-C水平,动脉硬化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涤痰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病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介绍丁强主任医师运用自拟柴葛蓝草方加减治疗各种肺热证的经验。肺热证是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诸邪所导致的以肺热为主要症状的肺系疾病中一种最为常见的证型。本文分别从风热犯肺、痰热蕴肺、肝火犯肺3个证型论述了丁强主任医师运用自拟柴葛蓝草方加减治疗肺热证之思路及遣方用药特点。并附验案3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介绍刘以敏教授治疗风痰闭肺之肺炎喘嗽经验。刘教授认为小儿肺炎喘嗽常见风痰闭肺证,辨证以见面色夹青,或口鼻周青,或山根青,加之痰声漉漉为要,临证确立祛风涤痰、温肺定喘的治疗大法,擅用小白附二陈汤加味治疗,值得师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柏正平教授对肺结节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临证经验。柏教授认为,肺结节发病之内因多为肺气亏虚,肺之抗邪能力降低,外因为外邪隐袭犯肺;病理因素有痰、热、瘀、毒等;其病位在肺脾,基本病机为气机不畅、热毒滞肺、痰瘀互结,以清肺化痰、软坚散结为治疗总原则。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清肺散结方,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灵活加减,强调苦寒清热及祛瘀散结之品不宜久用,应中病即止,以防损耗肺气,并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介绍袁长津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袁教授认为该病与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内伤、感受外邪等有关,乃诸多因素导致心阳受损,痰浊、瘀血阻滞心脉,心失所养而致病。并将前人的经验与自己的临床体会相结合,对该病分型论治:心胆气虚、痰浊扰心证,常用柴芩温胆汤加减治之;气阴不足、心脉失养证,常用生脉饮合炙甘草汤加减治之;痰瘀互结、痹阻心脉证,常用黄连温胆汤合丹参饮化裁治之。袁教授论治思路独到,谨守病机,灵活用药,为心律失常的辨证及治疗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介绍高晟教授运用祛瘀消痰法治疗痰瘀互结型胸痹的经验。高教授认为,胸痹是因心脉痹阻而导致的胸闷、心痛,其主要致病因素为痰和瘀。心阴心阳不足、脾阳虚弱、肝气郁结均可导致痰和瘀的产生,因此提出祛瘀消痰法,同时兼顾理气健脾、行气解郁,自拟祛瘀消痰通痹汤加减,随症治之,收效可观。  相似文献   

14.
介绍柏正平教授分期论治哮病经验。柏教授认为哮病发生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其病因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关系密切,而病机则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病理因素责之于风、痰、虚三端,故柏教授辨证论治哮病多从“风、痰、虚”三端和“肺、脾、肾”三脏入手,将临床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责之于风痰,治宜祛风解痉、化痰平喘,常以舒喘汤加减治之;缓解期责之于肺、脾、肾虚,治宜健脾化痰、补益肺肾,常以补肺益肾膏化裁治之;且将活血化痰之法贯穿治疗始终,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 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 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16.
介绍胡学军教授治疗肺结节的经验。胡教授认为肺结节与肺、脾、肝关系密切,虚、郁、毒、痰、瘀是其基本病机,治当立足调补脏气不离肺脾肝、祛邪散结重在热毒痰瘀。其中补虚扶正、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化痰散结是治疗肺结节的主要方法,以六君子汤、逍遥散、温胆汤、自拟补肺消结饮等为基本方,配合软坚散结药物,并随症加减。胡教授强调要明体质偏颇处方,审气候环境用药,常获佳效。  相似文献   

17.
介绍郭慧如教授从肺胃论治青春期痤疮的经验。郭教授认为,青春期痤疮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在肺胃,标实为风、湿、热邪;治疗应以疏肝和胃、宣肺透表、清热祛湿为法;自拟清痘汤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介绍郭俊杰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临床经验。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是本病的易感因素,肝失疏泄是发病的本质,日久病变累及脾肾,痰凝血瘀是其病理产物。运用柔肝解郁,温阳缓图,行气活血、化痰散结的治疗法则辨证论治,临床中对于肝郁气滞者用逍遥散加减,脾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痰瘀互结者用自拟九味散结汤加减。  相似文献   

19.
介绍黄振炎教授辨治岭南地区感染后咳嗽的经验。黄教授认为,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临床治疗或从风立论,以疏风散邪、宣肺止咳为要,方拟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或从湿立论,以宣肺理气、化湿透热为要,方拟三仁汤加减;或从虚立论,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方拟六君子汤加减。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急性发作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00 例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分为痰浊壅肺证、痰热蕴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肾气虚证,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信息,进行肺功能等相关检查,并由患者本人填写COPD评估测试(CAT),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分析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的关系,CAT评分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关系、中医证型与CAT评分的关系。结果:在患者平均年龄、平均病程、CAT评分方面,痰浊壅肺证、痰热蕴肺证与痰瘀阻肺证、肺肾气虚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AT评分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FEV1/FVC%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的年龄、病程、CAT评分以及肺功能在各中医证型中存在差异,CAT评分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