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用历史观点,初步探讨了我国干旱区湿地与人─地系统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虽然干旱区气候及其干暖化发展与湿地发生学相悖,但也不乏湿地分布.干旱区湿地一直处在衰退过程之中,其原因总的来说是区域性人—地系统动力学负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系统动力学(SD)方法,剖析了干旱区绿洲经济-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基本反馈结构;探讨了绿洲经济增长的内部机制及其与主要政策变量间的关系。应用模型的仿真结果,就玛纳斯绿洲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及人口承载力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湿地多功能景观研究的意义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在介绍多功能景观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湿地及其景观生态学研究现状,特别是干旱区湿地和新疆湿地特征的分析,论述了干旱区湿地多功能景观研究的意义,提出了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框架,并对其前景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4.
系统动力学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陈兴鹏  戴芹 《干旱区地理》2002,25(4):377-382
水土资源承载力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在系统论述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结合西北干旱区水土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西北干旱区水土资源承载力系统模型,并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对其水土资源承协力作了系统分析研究,从而提出了该地区提高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人类土地利用干扰对黑河中游湿地时空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旱区湿地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与人类的干扰活动密切相关。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6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利用景观开发强度指数(LDI)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等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人类土地利用干扰对黑河中游湿地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湿地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人工湿地总体呈增加趋势;湿地景观的异质性、破碎化程度增强,湿地斑块之间的聚集度下降;总体上研究区各类湿地的LDI指数呈上升趋势,湿地的人为干扰程度增强,2001年后湖泊湿地的人为干扰程度最强。在人为干扰下湿地多转化为林地、草地、居工矿用地及耕地。人为干扰对湿地的影响因湿地类型而异。因此,科学评价不同类型湿地的人为干扰状况,对不同类型湿地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3S"技术的于田绿洲湿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以极端干旱区典型绿洲———于田绿洲为研究区,采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湿地资源调查,查明了于田绿洲湿地类型、区域分布及面积,应用模型和分形理论,探讨了于田绿洲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对于干旱区绿洲湿地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特征与保护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李静  孙虎  邢东兴  王香鸽 《中国沙漠》2003,23(6):670-674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湿地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型。在干旱半干旱环境背景控制下发育的湿地具有独特的特点。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相互叠加,使得湿地退化过程加速和复杂化,表现为湿地面积减小,湿地咸化、沙漠化、盐碱化,湿地生态系统受损,生态调节功能降低。针对目前湿地退化现状,加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的保护、恢复及生态系统重建,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根据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所处的生态区域、湿地成因和受干扰因素的影响程度及湿地过程的自然特征,同时,还考虑到研究区湿地资源的利用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利益主体,提出了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分层保护管理模式;根据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研究现状,提出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科学研究内容及研究方向,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湿地研究与保护提供示范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湿地恢复学理论,以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为案例,分析西北干旱区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和恢复模式,阐明在西北干旱区发展湿地公园,应以"生态节水"为主,推广低碳运营模式,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敦煌西湖湿地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从水资源优化利用、科研监测体系建立、法律法规完善宣传等方面提出了湿地保护对策。由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许多泉眼干涸,活动在这一区域的野骆驼等野生动物饮水困难,生存受到严重威胁,通过在干旱区地下水位浅水区建设太阳能智能控制汲水系统,有效解决这一区域野生动物的饮水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成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湿地资源开发的有效方式。黑河中游湿地资源丰富,是西北干旱区重要的湿地分布区之一,开展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十分优越。以黑河中游湿地即张掖市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旅游资源条件进行评价;结合生态安全理论,以保护性开发为基础,提出功能分区、生态旅游产品导向和社区共管模式结合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最后,提出黑河中游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的举措,以期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实现黑河中游湿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动力学已经发展到dynamics阶段。陆地系统动力学将成为地理学尖端。当前陆地系统研究的重点为流域系统、城市与区域系统和气候-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提出我国当前应抓陆地系统开发的资源环境稳定性,环境需求动力学分析、陆地系统一般动力学及其在全球系统中功能,以及计算地理学。针对陆地系统的巨性,指出对它的研究不仅需要物理主义的科学观,而且需要历史主义的科学观,在系统分析方面,不能囿于系统的物理完整性  相似文献   

13.
湿地蓄水量动态SD仿真研究--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沼泽湿地水循环系统分析基础上,根据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原理,探讨湿地蓄水量动态仿真的方法、步骤和过程;以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实验站沼泽湿地为例,通过系统分析、函数建立、程序编写等过程建立了沼泽湿地蓄水量动态仿真模型,对模型反复检验和调试,直到获得较好的仿真效果;通过1997、1998、1999连续三年湿地水位变化实测与仿真结果的对比显示,仿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区,内陆沼泽湿地分布集中,是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水禽多样性极为丰富。近年来,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共同作用下,该区的水禽多样性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数据统计,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分析了松嫩平原半干旱区内陆湿地水禽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探讨了影响水禽多样性变化的环境因素及存在主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干旱区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方略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王让会  叶新 《干旱区地理》2001,24(2):152-156
中国西部干旱区干旱缺水,荒漠化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33万km^2,年侵蚀模数一般在2000-9000t/km^2。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地区的沙质荒漠化面积由1959年的1371.22km^2发展到了1996年的1494.29km^2,平均年增长率为0.24%,西部干旱区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及造成的损失在逐渐增大。通过多种措施保障干旱区的生态安全,是西部干旱区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从资金筹措、技术保障、建设模式、总体效益及管理形式等方面制订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地理》2006,29(1):28-28
干旱区的盆山体系所孕育的山地、绿洲及荒漠系统(MODS)是研究干旱区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的天然实验室。围绕着干旱区的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等重大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让会领导的学术团队,经过5年的艰辛探索,在干旱区生态系统耦合关系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成果《生态系统耦合的原理与方法》已公开出版,中国工程院李佩成院士为该专著作序。  相似文献   

17.
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现状简要梳理的基础上,针对干旱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选取新疆艾比湖湿地为研究靶区,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分析模型,结合层次分析的思想,尝试给出了针对研究靶区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分为3个项目层,7个因素层,共35个指标,并给出了每一个指标的量化标准。指标体系较全面地涵盖了生物物理指标、生态学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等3大类指标。  相似文献   

18.
荒漠绿洲湿地水分来源及植物水分利用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颖  刘冰  赵文智  温紫娟  王宵 《中国沙漠》2022,42(4):151-162
水分是干旱区不同景观界面间的水分循环过程与水力联系的主体,维持着干旱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为量化水分来源及其对植物水分的贡献率,以河岸灌木湿地和草地盐沼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降水、径流、地下水、土壤水和植物水中δD、δ18O组成,利用多源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水分来源对荒漠植物水分利用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 黑河流域荒漠绿洲湿地年均降水量104.6 mm,约占蒸散量(604.47 mm)的17.03%,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地下水位与土壤含水量的波动取决于河流距离,离河道较近的河岸灌木湿地地下水深度及土壤含水量随季节波动较小,而离河道较远的草地盐沼湿地则变化很大。(2) 当地大气降水线δD=6.33δ18O+4.04 (R2=0.931),斜率和截距均略小于全球大气降水线则符合黑河流域湿地整体降水少而蒸散量大的特点。黑河径流δD和δ18O均值分别为-43.80‰±12.09‰和-8.65‰±23.33‰,地下水为-50.98‰±13.18‰和-9.74‰±25.49‰,土壤水为 -42.07‰±6.89‰和-7.22‰±2.49‰,植物水为-51.84‰±14.46‰和-8.50‰±24.13‰。(3) 地表蒸发是荒漠绿洲湿地土壤氢、氧同位素富集的主要原因。地下水和河水分别是草地盐沼湿地与河岸灌木湿地的主要水分来源,贡献率分别约为61%和50%,表明湿地植物相比于干旱区脉冲式降水更依赖较为稳定的水源。(4) 植物根系深度和毛细根分布是决定荒漠绿洲湿地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水土资源时空变化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水资源是制约干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自然因素,水、土资源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平衡与否的矛盾影响着干旱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用定量化的数学模型表示二者的互相影响,能描述、解释和预测二者关系并能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干旱区土地利用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然后对水土资源相互影响下时空变化的模拟方法和理论进行了综述。一方面从蒸散的计算、模拟地下水补给、模拟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影响、模拟土地管理措施影响、模拟抽取地下水影响、以系统方法模拟土地利用影响等几方面对土地利用影响下水资源的时空变化模拟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水资源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从主要考虑水文作用的水文-植被模型的建立应用及引入人为因素为驱动力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两方面做了综述。文章最后进一步概括了干旱区水土资源时空变化模拟的趋势并就此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三点展望意见。  相似文献   

20.
湿地生态系统储存着大量的碳,在陆地碳循环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同时,湿地生态系统本身比较脆弱,特别是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原有的碳循环模式。干旱区湿地碳循环规律研究不但有助于评估干旱区湿地生态效益,也有助于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通过对甘肃省张掖湿地CO_2通量的观测(2012年6月~2014年8月),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遥感数据,估算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率,分析了环境因子对CO_2通量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CO_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两整年GPP平均值为1.06 kg C m~(-2)·a~(-1),NEE平均值为-0.40 kg C m~(-2)·a~(-1),为明显的碳汇。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与夜间生态系统呼吸都呈显著的指数关系,太阳辐射与湿地白天CO_2通量呈负相关,并且随季节不同,相关性差异较大。结合遥感数据计算得到的光能利用率最大值为1.51 g C·MJ~(-1),生长季平均光能利用率为1.07 g C·MJ~(-1)。光能利用率与温度有一定的相关性,随温度升高,光能利用率呈现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