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北雨季的划分及其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51-2001年东北地区9站旬平均降水量资料划分了东北雨季,确定了雨季开始旬序、结束旬序、持续期和降水量,分析了雨季各特征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雨季前后大气流场的差异,研究了雨季特征量与热带海温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雨季平均在7月中上旬开始,8月中上旬结束;51a雨季降水量与9站夏季Z指数密切相关,表明了雨季降水基本反映了该地区夏季降水的特征;(2)-般说来,雨季开始早,则持续期长,降水量大,反之亦然;(3)东北雨季主要受东亚夏季风的控制,季风增强北进,雨季开始,季风减弱南撤,雨季结束;(4)东北雨季特征量有短期气候预测时间尺度上的热带季节海表温度距平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2.
近50年河西走廊地区降水均值突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0-2009年河西走廊地区16个测站的年和季降水资料,在对该区降水量进行气候分区的基础上,采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对该区域各代表站年和季降水的均值突变特征进行了小波分析,揭示了河西走廊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突变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降水量在1968,1973,1982,1991及2005年左右发生了均值...  相似文献   

3.
雨季划分及雨带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德瀚 《气象学报》1981,39(2):252-256
1.雨季划分标准 鉴于月、旬、候降水量的分布都不是正态的,用多年平均资料划分雨季并不能代表多数年份的情形。因此本文定义某旬降水量相对系数C=某旬降水量÷(该旬天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365),用相对系数的好处,在于它能避免因各旬所包括的日数不同而引起的差异。用历年逐旬降水量计算相对系数,并且定义C≥1的旬为多雨旬。统计每一旬为  相似文献   

4.
根据全省主要气象台站1951—1990年旬降水相对系数,确定了雨季的起讫日期,分析了雨季的稳定程度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肃雨季比较明显,来临较迟,起讫日期不稳定,大部分地方降水变率大,特别是河西东部和中部8月降水变率大于7月,更易出现旱涝。且3年周期振动显著,是个比较重要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金华、衢州两站的资料为代表,研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与金衙盆地雨季降水量的关系。一、金衢盆地的雨季图1为金华(1953~1991)和衢州(1951~1991)逐旬多年平均旬降水量R的变化曲线。图中虚线为36个旬的旬多年平均降水量值R。当某连续二旬以上的时段内R≥R,则称此时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地区雨季降水与500 hPa高度场的SV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北地区131个测站(1961~2000年)的逐旬降水量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60~2000年)逐月北半球500 hPa 5×10高度场网格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平均雨季起讫时段,并用SVD方法分析雨季降水与500 hPa高度场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多雨期在5~9月,但雨季起讫时间的分布较为复杂,7月上旬至9月上旬可代表主要降水区的雨季。西北地区雨季降水除与同期500hPa环流有关外,还与前期3~5月、12~2月的500 hPa环流有关,但不同时期的影响关键区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利用西北干旱区1961—2007年77个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序列,将西北干旱区分为5个主要气候区,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雨季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并预测降水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降水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其西部降水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在新疆北部与伊犁河谷地区。降水具有5~6年或2~3年的年际周期与8~11年的年代际周期,但河西走廊地区例外。干旱区降水转型时期的空间差异显著,最早在1980年代初期从南疆开始,1980年代中期新疆北部降水出现异常偏多,伊犁河谷和河西走廊地区降水突变期则出现在1990年代初,但变化趋势相反;阿拉善高原地区降水没有明显的突变时间。由周期外推方法得到,在未来一个年代际周期中,西北干旱区的西部降水将以偏少的气候特征为主,直到2015年前后才会再次回到偏多的周期中来;阿拉善高原地区在未来8~11年中有可能向着降水增加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8.
降水气候特征的随机模拟试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利用多状态一阶Markov链,根据随机模拟理伦建立一种用以产生单站逐日降水量模拟记录的随机模式。由该模拟模式可推求降水的各种长年气候统计特征,因而这种模拟模式可为缺少逐日资料的地区提供获取足够长年代资料的有效途径。利用该模式对我国上海、北京、广州、沈阳、荆州等5站不同月份逐日降水的试验给果表明,模拟记录与历史资料所统计的气候特征如累年平均月降水量及其方差、累年平均日降水量及其方差、累年平均各月雨日数、最大日降水量等气候统计参数十分吻合,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由于试验站点分属不同气候区域,因而该模拟方法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4年亚欧500hPa候、旬平均环流、太平洋海温及15年波谱资料,从中长期预报的需要出发,普查淮北雨季各预报量与前期平均环流或距平值的相关关系,找出影响的关键候旬。再分析关键侯旬的主要影响系统和关键地区,以及雨季的波谱特征等。采用逐步判别、逐步回归等方法,从定性、定量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对雨季的开始、结束时间及雨季降水量级的预报,分别建立回归预报方程,基本解决淮北雨季各预报量的预报问题。近三年的应用实践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1960-2012年陕西降水变化特征及可能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艳  王钊  董妍  董自鹏  李星敏  陈闯 《高原气象》2016,(4):1050-1059
利用陕西82个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的2.5°×2.5°再分析资料以及MODIS卫星的气溶胶产品,分析了1960-2012年陕西雨季和全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大气可降水量和气溶胶对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陕西雨季、全年雨量和降雨日数均呈南多北少分布,年总雨量和降雨日数均呈下降趋势,雨季总雨量呈增加趋势,而降雨日数呈降低趋势,雨季雨强增加,降水向雨季集中;陕西全年和雨季小雨雨量和降雨日数均呈现下降趋势,雨季10 mm以上的降水量和降雨日数均呈增加趋势,增加站点占所选站点的75.6%,雨季降水的增加主要是10 mm以上降水量的贡献。陕西全年总雨量的减少可能与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减少有关。全年和雨季5 mm以下降水量的减少应该与气溶胶对降水的抑制有关,雨季10 mm以上降水量增加与气溶胶对降水的促进作用有关。分析表明当AOD≥0.4时,雨季气溶胶对降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总之,陕西全年小雨的减少以及雨季10 mm以上降水量增多,雨量向雨季集中应该与近几十年陕西气溶胶增加、气溶胶类型的转变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汪靖  吕江津 《气象》2010,36(11):12-17
利用1958—2007年天津地区4站月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资料集,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研究了天津地区雨季降水异常的前期强影响信号。结果表明:天津地区雨季降水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年的降水量,雨季降水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和一定的年代际变化。天津地区雨季降水与前期冬季2月NAO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前期冬季2月异常的NAO可能是天津地区雨季降水异常的前期强影响信号。NAO偏弱年,天津地区上游有强低值系统发展,南亚高压、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和热带东风急流位置偏北,阿拉伯海到孟加拉湾一带有季风低压和季风槽发展。上述系统的配置有利于天津地区雨季降水偏多。NAO偏强年上述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12.
利用河西走廊地区月降水和地温、地震资料,分析该区域降水异常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河西走廊降水异常可分为4个区;强地震会造成河西降水半年以上持续多雨(少雨),影响河西走廊降水异常的强地震分布在6个区域;各区域地震对河西走廊降水异常影响不同,主要有河西本区及上游强震将使河西半年内持续多雨,中阿巴热点和S涡列的强地震将使本区半年内持续少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旬降水年变化特征的区域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全国多年平均旬降水资料,通过旋转EOF分解,将全国各地旬降水的年变化特征划分为6大类别,在地理分布上归属为8个区域,各区域的降水除了夏季多,冬季少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其地域性特点。各区域特征时段降水量间的显著统计相关有一定的中期天气预报意义。各区域特征时段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近44a来有不同的趋势变化,部分区域可用特征时段的降水变化特征表示年降水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旬降水量是中期预报的主要项目,而它的多寡与500hpa候平均环流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利用欧洲中心发布的每候第二天20时高度场预报图作为候平均高度图,找出环流特征相似年,据此作旬降水量预报。一、旬降水量与500hpa候平均高度场的相关分析把历年4月下旬全省降水量明显偏多的77年与明显偏少的74年500hpa候平均图(图1、  相似文献   

15.
秦岭邻近地区旬降水气候学及其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秦岭及其邻近地区76个气象台1961~2000年的旬降水量和NCEP/NCAR850hPa格点风场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降水气候时空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秦岭地区多年平均汛期出现在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其间7月上旬和9月上旬先后出现两次降水峰值。该地区平均汛期降水量为403mm,占年总降水量的60%。秦岭南侧气候平均汛期降水量明显高于秦岭北侧,但秦岭南、北汛期降水年际变化基本一致。从流场分析看,秦岭及其邻近地区的汛期降水既受西南季风,又受到东南季风系统的影响。合成分析表明,汛期降水量偏多(少)的年份通常对应于同期对流层低层研究区南侧偏南气流的增强(减弱)。回归分析发现,汛期中旬雨量增加与超前2旬索马里急流和热带印度洋西南气流增强。以及超前1旬及同期台湾附近距平反气旋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太华山站气候资料,使用线性相关、回归和功率谱等方法,分析1954-2015年各季节和年空气湿度的变化特点及其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 62a来该站各季节和年平均绝对湿度呈线性增大趋势,但无周期性变化;平均相对湿度无显著线性变化,但雨季、干季期有约5a的周期变化。(2)干季降水偏多年同期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较大,雨季降水量则只与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3)气候变暖会显著增大雨季、冬季和年平均绝对湿度,但不显著影响雨季、干季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应用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以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1980~2018年龙泉驿区降水整体趋势,包括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性趋势,以及降水日数和月、旬、日降水的集中性特征。结果表明:龙泉驿区年降水量整体下降趋势明显,存在3a和9a振荡周期;降水日数存在7~8a和12a振荡主周期,以及4a振荡次周期。可引发龙泉驿区地质灾害活动的降水主要发生在7月和8月,二者降水量在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化趋势相反。旬降水量与日降水量均呈明显的准正态分布规律,旬降水量主要集中时段是7月下旬与8月中旬,日降水量较大值也出现在7月与8月。   相似文献   

18.
汪法鉴 《贵州气象》2000,24(2):30-30
1998、1999年我县春末初夏降水偏少,分布不均,一场中一大雨后,就说雨季开始了,显然不符合实情。80年代编写的《兴仁县农业气候区划》选取的标准是:“入春以后连续5d的降水量达到年平均旬降水量,且第2次达到该标准雨量间隔日数<30d则第1次达到标准雨量的日期为雨季开始期,否则按第2次达到标准日为雨季开始期”。多年来,按这一标准发布“雨季开始”的情报,被地方领导和农民视为“瞎说”。实际本地打田插秧需水时段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雨季提前无影响,雨季推后,干旱持续影响极大。1999年我县6月份降水87.6mm,多年平均值为258.8…  相似文献   

19.
辽宁雨季和多雨季标准的划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遵循针对性、可靠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对1951—2005年降水量和副热带高压脊线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降水量作为雨季划分标准,以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作为多雨季划分标准,可得出辽宁各地雨季、多雨季常年起止时间,历年最早、最晚起止时间,从而使雨季、多雨季得以定时、定量预报,进而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气象依据。同时得出,辽宁平均雨季降水量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60.8%,95%的区域性暴雨(暴雨站数大于等于3)出现在雨季时段内,雨季日数与雨季期间暴雨次数相关系数为0.97,与雨季期间总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98;较强降水过程、重大洪涝灾害集中在多雨季,多雨季时段内辽宁大范围区域性暴雨(暴雨站数大于等于10)次数占全年总次数的70%。多雨季日数的长短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范围区域性暴雨的次数,同时决定了多雨季期间的总降水量。  相似文献   

20.
王瑞英  肖天贵 《气象科学》2020,40(3):354-362
利用西南三省一市1980—2017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主成分及旋转主成分分析,对西南雨季降水的空间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分区的基础上,探讨了各区降水的时间演变特征,最后运用均生函数建立预测模型,进行预报试验。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雨季降水空间差异大,具体可分为6区;各区雨季降水量的时间演变均具有显著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且近年来西南大部分地区雨季降水量减少、降水异常偏少年出现的频次增多;预报模型对于雨季降水的拟合和预测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