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论内蒙古大青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在石拐断陷盆地南侧,由一系列规模大涉等向南倾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构成,由南南西向北北东方向推覆,是单冲型逆推覆构造。由北向南分为前缘挤压滑构造带、斜歪倒转褶皱逆冲断层带和逆冲推覆岩席及叠瓦状逆冲断层带。  相似文献   

2.
闽北仁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于闽北变质岩中,由一系列规模不等向南东倾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及其上盘的推覆岩席组成,由南燕向北西方推覆,往逆冲方面可分为上,下2个逆冲推覆构造系,是前展式逆冲推覆构造,作用时期发生于印支期-燕山期。  相似文献   

3.
燕山地区位于华北板块的东北部 ,自晚古生代华北板块与蒙古板块的拼合后 ,燕山地区进入板内构造演化阶段。以往燕山造山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侏罗世开始的燕山运动 ,而对已经发现的印支期构造的详细研究比较缺乏。通过对辽西凌源太阳沟地区进行详细的构造解剖分析和大比例尺地质填图 ,揭示出在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期间 ,该区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构造变形。即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早期 ,发育由东往西逆冲的后展式逆冲推覆 ,早侏罗世晚期由西往东逆冲的前展式逆冲推覆和早侏罗世晚期崩塌滑覆构造。三期构造变形显示了燕山造山带早期构造的非极性演化特征 ,也显示了燕山地区的快速抬升和剥露过程。短时期内三期逆冲构造推覆方向的反转 ,显示了板内变形的特征 ,结合已经确定的变形时代及构造指向 ,作者认为它们很可能是对晚三叠世秦岭—大别碰撞带和侏罗—白垩纪蒙古—鄂霍茨克碰撞带的远程构造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秦岭略阳—白水江地区双向推覆构造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岭勉县—略阳板块缝合带在略阳地区构造样式总体表现为以一系列韧性逆冲断层为骨架,不同岩片(块)由北向南逆冲叠置的叠瓦状构造系,并在北部以状元碑走滑剪切转换带为界与白水江—光头山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构造系构成不对称双向推覆构造。两大推覆构造系结构构造分别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略阳逆冲构造系包括:前缘褶皱—逆冲带、中部逆冲叠瓦带和后缘逆冲带;白水江—光头山逆冲推覆构造系由前锋推覆带、中部褶皱—逆冲带和根带组成,并显示前展式扩展方式。双向推覆构造形成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是扬子板块北缘碧口地块与南秦岭地块强烈碰撞造山的产物,反映了板块边界对造山带构造变形样式的控制作用以及造山带结构构造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1:25万甘孜县幅区调将测区推覆构造划分为岗嘎逆冲推覆构造和雀儿山滑覆构造。岗嘎逆冲推覆构造由三个叠瓦状排列的推覆片体组成,由南西向北东挤压推覆,具后展式叠瓦扇的特征,属B型俯冲推覆类型,雀儿山滑覆造为测区内逆冲推覆,地壳大幅压缩抬升之后造成的重力不均衡的产物,属重力滑动滑构造类型,其滑移方向向为北西向南东。  相似文献   

6.
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对接带由江西中部通过,其中萍乡地区自燕山运动末期以来,在北部以逆冲推覆作用为主,形成了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南部在重力滑脱作用下,形成变质-岩浆热穹隆和一系列滑褶构造带及滑块构造,中部则形成相互叠覆的南、北构造对接带。在这些推、滑覆体之下多处掩覆了含煤岩系,这为寻找隐伏煤田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同时,南、北构造对接带也是钴多金属矿有利的成矿区段。   相似文献   

7.
李宗发 《贵州地质》1997,14(2):125-131
沿河凉河对冲变形都是笔者开展1:5万沿河幅区调过程中发现的,构造线方向为NNE,系燕山期产物。燕山早期由于受SE、NW向力偶作用,凉桥向斜形成后于两翼页岩与灰岩接触部位分别形成后展式迭瓦状逆冲断层及次级褶皱组成旋风顶和青莱坪逆推覆挤压带,前者发育双冲构造和飞来峰,再由这两上不同方向,不同体系的挤压带构成高级别的对冲构造晚期由对冲转走滑顺向斜轴形成凉桥右旋走滑断层,致使早期的两个对冲体系错移至少达9  相似文献   

8.
逆冲推覆构造研究进展和今后探索趋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朱志澄 《地学前缘》1995,2(1):51-58
本文概述了70年代中期以来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的几个方面,指出逆冲推覆构造广泛产出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今后应注意造山带内尤其是活动性高的地台上这类构造的研究。台阶式结构是逆冲构造的基本型式,但对各种模型应采取分析态度。文章分析了与逆冲推覆系相关的褶皱构造及其产出关系。逆冲推覆构造常呈一定型式产出,以隆起构造为中心的背冲和以构造拗陷为中心的对冲是具有普遍品格的模式。挤压性推覆与伸展滑覆常密切伴生,并与构造热隆作用相关,常常表现为推覆→侵入→滑覆的规律性顺序。笔者最后提出了这类构造今后研究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赣中峡江地区1:5万新干图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综合研究。作者首次在该区提出了泥盆纪地层为外来体的观点,认为是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泥盆系由NW向SE推覆,燕山晚期再向SE伸展滑脱。江西北部和南部均有EW,NNE推,滑覆构造存在的报道,资料较多,但对赣中很少见有报道,此次峡江地区推,滑覆构造的发现和确定。对认识赣南与赣北NNE向推,滑覆构造的联系乃至全区整体认识,在地质构造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详实的野外第一性资料,着重阐述了其推,滑覆构造特征,并分析了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0.
宁夏中西部香山—天景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宁夏香山-天景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由天景山北麓断裂带(主滑脱断裂)和香山-天景山冲断席(可分为9个次级逆冲推覆岩席)组成,推覆岩席前端为一系列形态相似的铲式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构造变形强烈;岩席内部构造变形相对较弱.整个推覆构造带主要遭受了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挤压逆冲推覆作用,燕山期主压应力σ1方向为44°,由南西往北东推覆,总位移量26.6km;喜马拉雅期主压应力σ1方向为75°,由南西西往北东东逆冲推覆,晚更新世以来还兼有左行走滑,总位移量大于4km.  相似文献   

11.
苏州西南部的推覆和伸展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量的地质、钻孔资料,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和岩组分析研究,发现苏州西南部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两期重要的构造变动:先期的推覆、后期的伸展。推覆时代确定在早、中三叠世之后,晚侏罗世之前。其后该区便转入伸展构造发育期。推覆构造具有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组合的几何学特征。推覆动向大体从北西(340°±)向南东,并有左旋逆冲性质。根据平衡剖面恢复,确定最小推覆缩短量为18—20公里,缩短率为45.6—47.6%。伸展拉张为表层的重力滑动,浅层形成NNE走向为主的“堑—垒”式对称正断层体系。区域盆地构造走向,野外地质和岩组的研究表明拉张主方向大体为NW305°—SE115°,并具右旋运动性质。挤压和拉张、推覆和伸展的叠加改造,使得苏州西南部的地层,包括大部分岩体在内,均成为无根构造岩片的叠置。这对研究该区高岭土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机理和指导找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在石拐断陷盆地南侧,由一系列规模大小不等向南倾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构成,由南南西向北北东方向推覆,是单冲型逆冲推覆构造。由北向南分为前缘挤压滑脱构造带、斜歪倒转褶皱—逆冲断层带和逆冲推覆岩席及叠瓦状逆冲断层带。  相似文献   

13.
开滦唐山矿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控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生代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对煤层影响很大。以位于唐山块陷之上开平煤田西北侧的开滦唐山矿区域背景分析为基础,从研究构造规律出发,通过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主要探讨了以FIII逆断层为主体的逆冲推覆构造特征。结果显示,唐山矿推覆构造的走向与煤田内褶皱轴大致平行,沿地层走向呈NE向;其以前展式扩展方式自NW向SE方向逆冲;燕山运动早-中期,库拉-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强烈挤压作用是该推覆构造的主要动力来源。另外,受褶皱和断层等构造控制,特别是受推覆构造的控制,唐山矿煤层厚度变化显著,局部出现煤仓。   相似文献   

14.
闽西南回龙地区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闽西南回龙地区逆冲推覆发育于桃溪变质核杂岩构造东南缘,由一系列规模不等,倾向南东东的叠瓦状逆冲断层及逆冲岩席组成,推覆运移方向由南东东入北西西,具明显分带,为单冲型逆冲推覆构造,形成发育时期为燕山期。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中部大青山地区推覆构造系统及与断层相关的褶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内蒙古大青山地区西部推覆构造及与断层相关的褶皱的研究表明,大青山构造系统自南向北分为根部逆冲推覆岩席带、中部斜歪倒转褶皱一逆冲断层带和前缘断层相关褶皱带,变形强度由根带向前缘带逐渐减弱,前缘带发育典型的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推覆构造运动方向由SSE向NNW推覆,主要形成于中侏罗世末期,推覆距离达10~20km,其形成可能与鄂霍次克洋在燕山期的闭合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天湖山煤矿区经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广泛发育了以推覆、滑覆断层为主的控煤构造。为加深对推覆、滑覆叠加构造控煤机制的认识,在掌握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天湖山典型推覆、滑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以及推滑叠加型构造对煤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区内构造先后经过了多期次、多层次伸展滑覆和逆冲推覆的复杂叠加作用,推滑叠加型构造的控煤机制主要体现两个方面:1滑覆断层的伸展应力环境和剥蚀效应造成地层的缺失;2推覆断层挤压应力环境以及地层增厚效应造成地层的重复和抬升,另外叠加构造也导致煤层发生流变。  相似文献   

17.
燕山造山带东段—辽西地区薄皮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杨庚  柴育成等 《地质学报》2001,75(3):322-332
辽西地区为华北北缘中生缘生代燕山造山带东延部分,地表地质调查和新的地震剖面资料的构造解释表明辽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系大为型薄皮构造组成的楔形体,主要由凌源-北票逆掩断层、牛营子-郭家店逆掩断层、汤神庙逆掩断层和建昌-朝阳逆掩断层,以及在这些逆掩断层上盘发育的大型推覆组成。逆冲构造的扩展方式为背驮式,逆冲指向南东,定型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即白垩世义县组火山碎屑岩(110Ma)和早白晋世九佛堂组之间,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形成的辽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系既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最终闭合碰撞有关,同时也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在东亚大陆之有关。  相似文献   

18.
125万甘孜县幅区调将测区推覆构造划分为岗嘎逆冲推覆构造和雀儿山滑覆构造.岗嘎逆冲推覆构造由三个叠瓦状排列的推覆片体组成,由南西向北东挤压推覆,具后展式叠瓦扇的特征,属B型俯冲推覆类型.雀儿山滑覆构造为测区内逆冲推覆、地壳大幅压缩抬升之后造成的重力不均衡的产物,属重力滑动滑覆构造类型,其滑移方向为北西向南东.  相似文献   

19.
辽西地区构造系统的形成与东北亚区域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庚  郭华 《铀矿地质》2002,18(4):193-201
燕山造山带东部辽西地区的构造填图,地质研究,以及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的同位素资料 ,提供了东北亚和燕山板内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华北板块北部燕山-辽西地区自中元古宙至中生代,与整个华北克拉通一起,接受相同的地台盖层沉积,其沉积历史完全相同。在中晚三叠世之后,该区沉积了中生代火山碎屑岩和陆相沉积岩,并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这才有别于华北克拉通的其它稳定区。同位素资料表明,兴隆沟期火山岩,蓝旗期火山岩和义县期火山岩形成时间分别为200-170Ma,170-155Ma,140-100Ma。按构造成因和系统的指导思想,将该区构造构造归并成3种构造系统,即逆冲推覆构造系,正滑断裂系和走滑断裂系。这3种断裂系统的发育顺序是: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相当于义县组,九佛堂组之间的界面);正滑断裂构造系是九佛堂组和阜新组的同沉积构造;走滑断裂构造系形成最晚,为晚白垩世形成的构造。其中早期逆冲推覆构造起了主导作用,奠定了本区构造格局的基本格架,晚期构造的叠加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已有的构造格局。三叠纪到早白垩世期间,在欧亚板块向南挤压和古太平洋板块向北向西方向的挤压作用下,于早白垩世中期形成本区的逆冲推覆构造;早白垩世晚期受古来洲大陆区域扩张的影响,形成了辽西地区的正滑断裂系,晚白垩世北北东向的走滑断裂系形成则与郯庐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储东如  童劲松  耿小光 《安徽地质》2010,20(4):241-243,259
繁昌地区推覆构造由前缘主底板逆掩断层、中部小淮山楔状褶皱冲断体及后缘小淮窑断裂组成,构成了该地区北东向构造格架。构成逆冲系统的多条逆掩断层所夹持的构造岩片由南东向北西呈后展式(上叠式)依次扩展。该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是喜山期构造反转的产物,并非印支—燕山期前陆带对冲构造系统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