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荥巩煤田位于豫西强变形区的嵩山背斜北翼,区内断块组合特征明显,聚煤期后构造变形对二1煤层的改造强烈。通过分析煤田构造、二1煤层及煤岩特征对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认为层间滑动断层是煤田中普遍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印支期嵩山地区存在着区域性的顺二1煤层发育的层间滑动断层,层间滑动引起的煤层流变造成了"三软"构造煤的发育和煤层厚度的剧烈变化,煤厚的变化及煤体结构的破坏是煤层瓦斯赋存不均衡和突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登封-新密煤田滑动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 煤田构造基本特征本区地层属华北型,从老到新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第四系。煤层赋存于石炭二叠系中。位于山西组下部的二、煤为主采煤层,厚约6~8m;位于石炭系铝土质泥岩与L_1石灰岩之间的一_1煤,厚1m左右,局部可采。煤田构造形态为一宽缓、西窄东宽且较为完整的复式向斜。北界是荥密背斜,南界为龙坡寨背斜。区内以EW向高角度正断层发育为特征,除牛店、关口断层是南降北升外,其余都是南升北降。滑动构造的广泛分布是  相似文献   

3.
几年来,福建广大煤田地质工作者运用滑动构造理论,找煤勘探有了新突破,相继在昌福山及高波半隐伏或隐伏区找到了上亿吨的煤炭资源,为福建煤炭工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勘探基地。l滑动构造的基本特征龙永煤田的构造位置属华南加里东精皱带,招皱基底为前泥盆纪浅变质岩系,海西——印支期形成了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巨厚沉积。主要含煤地层为下H叠统童子岩组,厚达800余米。煤田内各地层经历了多期重要的构造运动,特别是印支运动,造成了一系列全区普遍存在的近乎平行的滑动构造。滑动构造对龙永煤田主体构造的控制:童子岩组及上覆、下伏地层…  相似文献   

4.
鲁西煤田滑动构造与矿井灾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阐述了鲁西煤田滑动构造发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各种矿井灾害之间的关系,对如何改善生产条件、搞好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滑动构造是煤系盆地在介向挤压形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以盆地中部物质沿着倾斜的办弱层向边部运动为特征的推覆构造,一般浅部断距较大,深部消失在软弱层中。它不同于叠瓦式逆冲构造和简单的层间滑动。  相似文献   

6.
鲁西煤田多级滑动构造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朋菊  卜昌森 《地质论评》1995,41(6):503-508
鲁西石炭二叠纪与中奥陶世之间的假整合面为本区煤田的主滑面,它与煤系中若干次一级同共同组成多层次多级别的滑动构造系,本文主要分析该滑动构造系特征,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以及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豫西煤田重力滑动构造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8.
宁阳煤田存在以石炭二叠纪煤系与奥陶系之间的假整合面为主滑面以及煤系中若干次级滑面共同组成的多级滑动体系、类似的滑动构造在鲁西诸煤田中普遍发育。本文探讨了其成因类型,对煤系中发育的各种小型滑动构造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论述了其构造特征及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9.
杨建成 《甘肃地质》1995,4(2):94-96
华亭煤田属华北聚煤区,复式向构造形态。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总的规律是东厚西薄,局部分叉尖灭。根据同沉积作用和山字型构造体系及复合构造的原理,浅析了该煤田的构造形态及煤层赋存规律。  相似文献   

10.
樊寨滑动构造是河南嵩箕地区证实的又一个滑动构造,是在滑覆体下找煤的又一成功实例.  相似文献   

11.
韩晨  闫家倩  梁锋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034-67z1036
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由地表向地下空间拓宽,城市地质环境受到的影响和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诸如城市活断层、地裂隙、地下空洞等,都是市政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城市规划中,由于人口密集和安全问题,主动源实验并不能很好的在城区研究浅部地壳结构。因此寻求绿色且无破坏性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浅谈开发利用煤田地质科技信息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总局科技档案与管理现状1 1馆藏档案与管理概况总局档案馆现存各类地质档案资料5600多套 ,16000多卷 ,35多万件。专职管理人员8个。配备了计算机 ,加湿器、吸尘器、换气扇等。由于总局领导的重视 ,新建的标准化、现代化档案馆即将投入使用。从1995年起 ,对1973年(建局)以来馆存的档案资料按照《档案著录规则》、《中国档案分类法煤炭档案分类表》和《煤炭工业档案分类规则》等国家与行业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1997年总局档案馆又举办了该规范化管理的培训班 ,在全国煤田地质系统推行。1996年 ,总局档案馆…  相似文献   

13.
下平板滑移对后台阶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混合有限分析解法对后台阶流在下平板滑移作用下的流动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与典型后台阶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下平板滑移对流动结构所产生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情况下的后台阶流动涡漩结构更为复杂,流动区域内生成三个漩涡,两个小漩涡位于下部漩涡区,其长度主要随着下平板滑移速度的增大而减小;一个大漩涡位于上部漩涡区,其长度随着下平板滑移速度和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但雷诺数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紫金山铜矿区的蓝辉铜矿成因一直存有争论,其关键点在于对次生成因或原生成因的认识。文章对铜矿石光片进行反光显微镜观察,总结了铜矿物的生成顺序及分布特点,并讨论前人对蓝辉铜矿成因研究的不同成果,提出自己的一点研究看法。  相似文献   

15.
山区河流的河床结构是来水来沙与河床相互作用的产物,对河床阻力及输沙率的计算具有重要意义。为更科学地表征河床结构的细节特征,采用2017年2次考察金沙江小江流域干支流7个河段的地形测量数据,提出河床结构表征的4个新量纲一数(凹凸数、平均凹度、平均凸度和凹凸度)及其计算方法。新参数的计算原理简单而直观,能够从多角度表征河床结构发育程度及其形态特征,而且当河床结构发育程度较低时,凹凸度的表征结果更具有区分度。结果表明:新参数表征结果与前人单一参数的计算结果具有一致性;吊嘎河下游、陶家小河和清水沟的河床结构凹凸程度大,河床凸起"高凸",凹陷"深陡",河床阻力大,输沙率低;吊嘎河上游、小江、蒋家沟和蓝泥坪沟的河床结构凹凸程度小,河床凸起"低平",凹陷"浅缓",河床阻力小,输沙率大。  相似文献   

16.
从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重点阐述合同价款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在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进行合同价款控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刘贵元 《探矿工程》2018,45(9):42-45
溜渣井在矿山开采、隧道工程中经常应用,淤堵事故时有发生,通过采用动力头钻机+绳索取心钻具,进行跟管钻进的方法疏通溜渣井。本文结合小浪底引黄工程溜渣井疏通施工实例,介绍了疏通方法、配套设备、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总结了这次跟管钻进技术的经验与不足,为类似疏通工程的施工提供了简单实用的工法借鉴。  相似文献   

18.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of Antarctica has been investigated from P- (PRF) and S- receiver functions (SRF) using the seismological data from Trans-Antarctic Mountain Seismic Experiment (TAMSEIS). For the stations deployed on the thick ice sheet, estimation of crustal parameters from PRF may be erroneous as the Moho conversions may interfere with the reverberations within the thick ice sheet. However, the free surface multiples are well observed in PRF. On the other hand, in SRFs, the primary conversions of interest and multiples are separated by the mother S-phase. Therefore, it is advantageous to interpret PRF and SRF jointly for the regions where we have thick low velocity layer at the top such as ice or sediments. The crustal structure and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have already been estimated by various workers, but here we interpret the PRF and SRF jointly to minimize the ambiguity and map the lithospheric architecture below TAM. Our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average crustal thickness beneath the east Antarctica craton is ~44 km with Vp/Vs ranging between ~1.7 and 1.9. Below Trans-Antarctic Mountain (TAM), the average crustal thickness is ~36 km with higher Vp/Vs of ~1.8–2.0. The rift and the volcanic affected coastal region show erratic depths and Vp/Vs, primarily due to the absence of either primary conversion or multiples in the receiver functions. A small number of stations far from the volcano show that the crust is thinnest (~26 to 34 km thick) in the coastal part.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study is the mapping of the lithospheric configuration, not done so far using SRF. The SRF section along a profile spanning E-, W- Antarctica and TAM reveals that the lithospheric thickness in the coast is ~80 km and below TAM it is ~120 km. In the central thick ice cover region, the lithosphere thickens upto ~150 km towards Vostok highlands. The most intriguing feature in our SRF section is that the crust and lithosphere are shallow below TAM compared to the E- Antarctica. Further, we observe a mid-lithospheric low velocity layer confined mostly below TAM, suggesting that the thermal buoyancy could be the prime cause for the upliftment of TAM.  相似文献   

19.
新型打滑地层钻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钻探施工中,经常遇到打滑地层,为了解决打滑地层钻进难题,国内外专家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金刚石钻头,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金刚石增强型硬质合金复合齿钻头保证了切削齿具有良好的自锐能力、切削齿与岩石接触面的比压大等特点,从本质上提高了钻头对打滑地层的适应性.室内微钻试验表明,金刚石增强型硬质合金复合齿钻头钻进打滑地层时具有高时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苏鲁造山带区域地壳山根结构特征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徐纪人  赵志新 《岩石学报》2004,20(1):149-156
本利用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的三维P波速度资料,详细对比研究了苏鲁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带莫霍面深度和深部P波速度结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尽管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都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下凹等共同的P波速度结构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还存在着独特的区域性特征。从地貌上看,苏鲁地区山脉已经基本消失。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地壳厚度为32~33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2~3公里,但是莫霍面下凹程度远不如大别地区,造山带地壳山根已逐步趋向消失。苏鲁地区上地壳P波速度高于大别,比其周围地区约快1~1.2km/s,有可能显示了该区有更多高速、高密度的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与地表的岩石物性效果。大别造山带山脉依然存在,莫霍面下凹更明显,沿NWW向串状残留地壳山根最深为37~38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3~4公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区域构造运动的作用,苏鲁大别造山带中的不同地段,在其造山、演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别。苏鲁的造山运动起始虽略晚于大别,但结束的更快,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的后期。分析促使苏鲁造山运动进程加速的主要构造原因可能有两点,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运动以及通过中国华北区域的大范围NW-SE向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大区域构造背景加速了苏鲁造山带地表高山侵蚀过程的同时,随着山根浮力的不断减弱,地壳深部山根逐渐趋向消失。地壳速度结构特征有可能反映了苏鲁造山带的地壳山根随着地表山脉的侵蚀而减弱,趋向消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