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祁连山木里地区侏罗系窑街组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连山木里坳陷侏罗系窑街组煤系泥岩和煤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分析结果表明, 窑街组煤系泥岩为好的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 处于成熟阶段, 以生油为主, 生气为辅; 煤为差等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为Ⅲ型, 处于成熟阶段, 富氢基质镜质体含量高, 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综合其它层位烃源岩分析结果, 认为窑街组煤系泥岩和晚三叠世尕勒得寺组湖相泥岩为祁连山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气源岩。   相似文献   

2.
焉耆盆地侏罗系煤系源岩评价与成烃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焉耆盆地已钻探井暗色泥岩、碳质泥岩等生油岩和部分原油样品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构造,特别是沉积和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了烃源岩类型及空间展布,煤系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组成及生烃机理,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特征,指出烃源岩类型属典型的腐殖型;侏罗系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煤系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均能生烃,但以侏罗系八道湾组煤系泥岩为主要烃源岩;博湖坳陷南、北凹陷都经历过油气形成过程,但北部凹陷存在两个生油阶段,而南部凹陷仅存在一个生油阶段。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煤有机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延安组煤系地层可否成为该盆地另一套油源岩的问题,历来存有争议。系统的煤岩和有机岩石学分析表明:煤中倾油性的壳质组分含量低,基质镜质体的类型也不利于生油,因此,延安组煤系有机质不大可能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煤成油藏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烃源岩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阿尔金断裂以北的新疆地区煤系泥岩和煤均很发育,而以南的甘青宁地区湖相和沼泽相泥岩发育。煤系烃源岩中主要的成烃显微组分是壳质体、藻类体、基质镜质体等,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煤系泥岩一般为中到差油源岩,少数为好烃源岩,煤一般为差油源岩,下侏罗统源岩生烃潜力高于中侏罗统源岩;煤系原油一般为成熟的轻质、中蜡、低凝固点、低硫优质原油;油源对比表明煤系泥岩是主要烃源岩,煤和碳质泥岩是次要烃源岩;有利生油区域基本分布在侏罗纪的沉降沉积中心,而且后续埋藏又较深的山前坳陷区域。  相似文献   

5.
煤和分散有机质(煤系泥岩或页岩)对煤成油田的贡献大小一直没有获得统一认识,这导致煤是否具有生排油能力直到现在仍然争论不休。选择了两个典型侏罗系煤和一个煤系泥岩样品,分别进行了限定体系热解生烃模拟,结果表明热解特征较差的泥岩(H/C 0.77,IH 146mg/g)却比中等富氢煤(H/C 0.82,IH 260mg/g)的生油量高出2.7倍,是一般煤(H/C 0.75,IH 199mg/g)生油潜力的6倍。这暗示着在煤成油评价中,不能简单把煤和煤系分散有机质对等进行评价,不然会低估煤系相对分散有机质的贡献而过高估计了煤的作用。热解模拟结果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煤系岩石中有机质含量对比结果表明,该凹陷煤成油更可能来自于煤系泥岩而不是煤本身。此外,通过分析发现煤中液态烃稳定性较差,一般在低熟阶段就开始裂解生气,因此,被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纳的,IH(或S1)随成熟度变化的趋势不能作为判断煤排油门限的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热解法对苏里格庙气田煤系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生烃潜力及其有机质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里格庙气田太原组、本溪组以及山西组的煤和碳质泥岩为非烃源岩,大部分山西组煤系泥岩属于差-中等烃源岩,少部分为非烃源岩,太原组则为非烃源岩.源岩中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量不受其成熟度的影响,且有机碳含量和生油潜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苏里格庙气田太原组和本溪组源岩为Ⅲ型干酪根;山西组源岩中1个样品为Ⅱ2型干酪根,其余都为Ⅲ型干酪根.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侏罗纪煤系油气主力源岩探讨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陈建平  秦勇 《地质学报》1999,73(2):140-152
煤系地层中的石油主要来源于煤系泥岩还是煤层的问题是目前石油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们争论的热点。本文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为例,深入研究了侏罗纪煤系源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煤系泥岩很发育,中下,侏罗统暗色泥岩厚达400-1000m,且生油潜力较高,主要生油层八道湾组热解生油潜量平均4mg/g左右,西山窑组也在2mg/g左右,目前钻井获得西山窑组一八道湾组的成熟度R0=0.6%-1.3%,具备了形成油  相似文献   

8.
中国侏罗系煤成油若干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社荣  方家虎 《地质论评》1997,43(2):155-161
在阐述了煤成油的概念,总结和评述了煤生油显微组分,生油门限,生油范围和生油高峰等问题后,本文通过吐哈等盆地侏罗系煤生油显微组分组成特征,可溶有机质演化,成熟度和有机质丰度,油源及原油成熟度对比;含煤岩系中煤层和泥岩的厚度及总量和煤及泥岩最高沥青和总烃转化率的对比; 其族组成和煤成原油的族组成特征的对比,提出了中国侏罗系煤成油盆地中泥岩比煤层对煤成油田形成有大的贡献看法。  相似文献   

9.
苏单格庙气田煤系烃源岩生烃特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热解法对苏里格庙气田煤系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生烃潜力及其有机质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里格庙气田太原组、本溪组以及山西组的煤和碳质泥岩为非烃源岩,大部分山西组煤系泥岩属于差-中等烃源岩,少部分为非烃源岩,太原组则为非烃源岩。源岩中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量不受其成熟度的影响,且有机碳含量和生油潜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苏里格庙气田太原组和本溪组源岩为Ⅲ型干酪根;山西组源岩中1个样品为Ⅱ:型干酪根,其余都为Ⅲ型干酪根。  相似文献   

10.
沉积有机质的成烃热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大锰  金奎励 《地质论评》1995,41(6):544-552
作者采用小玻管热模拟方法研究了煤及碳质泥岩中藻类体、基质镜质体、沥青质体、运移沥青、角质体、树脂体、孢子体、现代栓皮栎的木栓层,水生植物蓝藻(粘球藻)和水生动物虾蛄的成烃规律。并根据有机组分的荧光特性和显微傅利叶红外光谱特征初步建立了我国煤系源岩生油组分及现代海生生物蓝藻和虾蛄的生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结构藻类体生油晚,结束晚;不同类型的基质镜质体和沥青质体的成烃过程存在差异,且基质镜质体可早期生油;现代木栓组织的成烃模拟支持了木栓质体早期生油的观点;角质体、基质镜质体B的成烃具多阶段性的特点;现代粘球藻具生油晚,结束晚,且成烃范围宽;水生动物虾蛄具成烃早,结束早,且成烃范围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煤和含煤岩系成油理论研究和演变历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运用系统的历史和现实类比分析方法,对世界含煤岩系煤成油田的源岩成熟度、烃源岩类型和煤成油田形成条件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煤虽能生油,但难以形成有商业意义的油田;含煤岩系中泥岩是煤成油田形成的主要贡献组分,在含煤盆地中,难以形成低熟煤成油田。   相似文献   

12.
新疆侏罗系煤基质镜质体的岩石学特征及成烃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运用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理论对新疆伯罗系煤中基质交易质体的岩石学特征及生烃性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基质镜质体按成因和生烃性可分成三种不同的亚型,并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基质镜质体在煤成烃作用中的意义和热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成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素平  魏辉 《沉积学报》1997,15(4):78-85
本文以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为基础,结合模拟实验,对中国西北地区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成油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含有丰富的类脂成分,壳质组特别是角质体含量高可能导致了本区高蜡石油的生成,壳质组和基质镜质体的含量决定了煤的氢指数和热解烃产值,它们共同构成了盆地内煤成油的母质。模拟排油实验证明了煤孔隙的吸附能力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煤中液态烃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较好地排出。为了便于生产勘探,文中还讨论了煤系地层的沉积有机相,依据沉积相,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特征将煤系划分成四种沉积有机相:分别是高位沼泽有机相,森林沼泽有机相,流水沼泽有机相和开阔水体有机相,其中,流水沼泽有机相生成液态烃的潜力最大,以含有大量的角质体为特征;森林沼泽有机相的生烃潜力次之,以基质镜质体为主要成分;高位沼泽有机相生烃潜力最差,以惰性组和镜质组为主要的有机组分;而开阔水体有机相不是煤成烃研究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煤成烃潜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煤的热模拟实验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以产气为主,三叠系煤相对倾向于生油,三叠系煤的产油量是侏罗系煤产油量的 6~8倍,且产油温度宽,生成的气体成分以甲烷为主,但三叠系煤对液态沥青的吸附量大。侏罗系煤不仅产量小,产油持续的温度范围窄,而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其排油效率高,对液态沥青的吸附量只有三叠系煤的 1/10。煤系有机显微组分组成和特征是造成中生界煤生烃潜力差异的主要原因。由于侏罗系煤生烃潜力低,且成熟度低,三叠系煤生油潜力虽高,但煤系规模小,煤层厚度薄,难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5.
Coal measure source rocks, located in the Xihu Sag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were analyzed to define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organic geochemistry/petr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coal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The Pinghu source rocks in the Xihu Sag are mainly gas-prone accompany with condensate oil generation. The coals and shales of the Pinghu Formation are classified from "fair" to "excellent" source rocks with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contents ranging from 25.2% to 77.2% and 1.29% to 20.9%, respectively. The coals are richer in TOC and S1+S2 than the shales, indicating that the coals have more generation potential per unit mass. Moreover, the kerogen type of the organic matter consists of types Ⅱ-Ⅲ and Ⅲ, which the maturity Ro ranges from 0.59% to 0.83%. Petrographically, the coals and shales are dominated by vitrinite macerals(69.1%–96.8%) with minor proportions of liptinite(2.5%–17.55%) and inertinite(0.2%–6.2%).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aceral composition and S1+S2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the generation potential is vitrinite. Therefore, the coals and shales of the Pinghu Formation has goo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which provided a good foundation for coal measure gas accumulation. Furthermore, coal facies models indicates that the Pinghu coal was deposited in limno-telmatic environment under high water levels, with low tree density(mainly herbaceous) and with low-moderate nutrient supply. Fluctuating water levels and intermittent flooding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peat resulted in the inter-layering of coal, shale and sandstone, which potentially providing favorabl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for coal measure gas.  相似文献   

16.
含煤地层中以腐殖型有机质为主的成煤物质在成煤过程中、特别是在沥青化过程中形成的“煤成油”已经成为能源勘探中的具有极大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向。我国的油田多为陆相成因,属高含蜡质油,含油岩系与煤系共生或有密切关系。“煤成烃”理论,尤其是“煤成油”理论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中都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煤成油”理论所涉及的问题综其根本不外三个主要方面:一是煤及煤的各组成部分的成油能力和鉴定特征;二是形成物的运移,特别指的是初次运移;三是烃源对比和源源对比。而实用意义则在于对煤成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和对开发的经济可行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原油族组分在煤中留存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煤及其干酪根对不同组分油气的留烃能力.将原油分成5个组分,引入溶胀理论,对低、中、高成熟度的煤及其干酪根在不同溶解度参数的溶剂中进行了溶胀实验,获得不同成熟度的煤及其干酪根的溶胀特征,进而得到不同成熟度的煤及其干酪根对5个组分的留烃能力.R°在0.4%~1.25%范围内的煤及其干酪根,其溶胀比随着煤的成熟度增加而降低;而R°大于1.25%的干酪根,其溶胀度则随着Ⅲ型干酪根的成熟度的增加而升高.在"油窗"范围内,随着成熟度的变化,煤和Ⅲ型干酪根的溶胀比降低,表明其留烃能力在下降.对于具有中等溶解度参数的组分,其留烃能力下降约20%.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北侏罗纪煤储量巨大,煤质优良,多低灰、低硫,被称为“优质煤”。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其煤岩学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不同地质背景下形成的煤其煤岩学特征表现各异,如新疆的艾维尔沟、阜康等矿区的煤可用于炼焦,神华煤可直接液化,吐哈盆地的煤具有成油潜力。西北中侏罗世煤普遍富含惰质组,贫矿物质最为显著,与我国东部石炭-二叠纪煤以及国外“冈瓦纳煤”均存在较大差异,西北侏罗纪煤煤岩类型独特,是大型内陆型盆地演化的产物,多属低变质烟煤,局部也有中、高变质烟煤和无烟煤,还出现一个褐煤矿点。在煤地质学与煤岩学、煤化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今后洁净、高效、合理地利用西北侏罗纪优质煤资源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