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依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分别从结构特征和表现形式两方面对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形式之一的双重逆冲构造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其将有助于逆冲推覆构造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古南海的构造演化对研究大陆边缘张裂和盆地形成模式有重大意义。关于南海的构造演化过程尚存有争议,基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收集及综合比对,同时结合地震剖面分析,对逆断层和褶皱等挤压构造进行识别以及展布的刻画;并对南海北部古逆冲断裂带的展布及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确定晚中生代南海北部区域构造应力背景的基础上,在研究区内识别出了一条中生代逆冲断裂带,并对其位置、展布、活动停止时间进行了分析,对南海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提出了新的模式:晚中生代以前,南海北部地区构造应力以挤压为主,存在着碰撞造山过程,形成了岛弧型活动大陆边缘;晚白垩世至始新世,盆地应力背景由挤压向张裂过渡,并存在至西向东的转换延迟;渐新世以后逐步转为拉张应力背景。  相似文献   

3.
尼日尔三角洲中深水褶皱与逆冲断裂带的构造样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reddy  Corredor  John  H.  Shaw  Frank  Bilotti  王凤琴 《海洋地质》2007,(3):29-57
深水尼日尔三角洲中包含有两个大型的褶皱和逆冲断裂带,它们是由显示有复合类型的逆冲作用的大陆架上的重力拉张作用所引起的压缩作用的产物。这些压缩构造形成于Akata组超压页岩中的多滑脱(水平)面之上。使用生长沉积作用模式、褶皱形态、断面地震反射和一般断弯褶皱及切变断弯褶皱原理等,我们描述并模拟了组成这些(构造)带的断裂相关褶皱和叠瓦状逆冲断裂系统的构造类型和运动学特征。单个断裂相关褶皱,包括前裂逆冲断裂和后裂逆冲断裂都是以倾角小于相关断面斜坡的长平后翼为特征的,其后翼上生长地层倾角向上变小的特征则反映了持续的翼部旋转成分。前翼要短于后翼,但是,生长地层则具有更为一致的倾角,反映了由膝折带的迁移所引起的褶皱作用成分。因此,我们使用了一种结合了一般断弯褶皱原理和切变断弯褶皱原理的方法来描述这些构造,包括超压页岩中的一个弱基底滑脱带的影响。我们详细地论述了这些原理,并进行了叠瓦状逆冲断裂系统的运动学模拟,结果显示了与该三角洲中空间和时间变化有关的逆冲断裂作用的复杂历史。使用褶皱生长地层的区域图形,我们定义了包括单滑脱面和多滑脱面的前裂、后裂和同代逆冲断裂。并定义了两种主要的叠瓦状逆冲断裂系统类型:Ⅰ型系统具有一个底部滑脱面,Ⅱ型叠瓦状逆冲断裂系统则具有多个底部滑脱面,并会造成Akata组明显的构造加厚以及浅层逆冲断片的再褶皱。通过对穿过这些系统的两条区域横剖面进行的层序恢复,我们分辨出了构造类型、逆冲断裂的活动时间及次序、及区域地层缩短量,而这些信息则与深水尼日尔三角洲中的烃类成熟和油气充注等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已经认识到,沿西西里和意大利半岛的亚平宁-马格里布褶皱冲断带顶部发育伸展盆地。这些盆地主要形成于上第四纪,推测与伊特鲁里亚弧后盆地的打开有关,这时逆冲前锋部位存在挤压活动。在其沉积下陷内部存在挤压构造。为确定构造类型,对这些盆地中的位于埃格迪岛西南的INVO-2盆地使用密级多道反射剖面测网勘测。INVO-2盆地沿一系列西北-东南向的伸展断层构成,并被地貌高分成两个次级盆地。半地堑极性反转沿两个次级盆地的轴向发育。发育在盆地凹陷内的挤压构造,倾向既有垂直又有平行于盆地轴向的,在一些情况中,这些构造与早期伸展地层的再活动有关。虽然因缺乏井资料不能准确确定挤压期,从盆地的开始到现在,看来挤压是间歇性地发生并夹在以伸展状态为主中。在张性环境中压缩脉冲的起因,我们可以在其毗邻的马格里布碰撞带的动力学中找出答案。  相似文献   

5.
测线INVO-7(图9)显示东部次级盆地一个没有主边界断层出现的位置上。主要特点就是位于盆地中心有一大的背斜。反射的几何形状表明此背斜应归于早期的伸展断层的挤压活动造成。从海底地形上看,尽管近来有可能重新活动,在盆地充填期挤压活动时间是有限的。在盆地的南部边缘(图10),一个大范围的北东-南西向挤压断层影响了盆地沉积并一直活动到现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