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峁遗址作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本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航摄技术、GPS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等多种测绘技术对石峁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测量,得到了多种测绘成果,是利用多种信息化测绘技术服务于文物保护的成功应用,为以后开展同类大遗址保护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黄晓帆 《地图》2009,(6):24-35
首先就要声明:大遗址,不是噱头,不是口号,不是我们编辑部为专题而专题想象出来的名头。作为国家十一五期间的重要规划,100处大遗址覆盖了全国27个省级区划,从中央到地方大遗址的建设投入逾300亿,大遗址对于现实、对于未来的影响力在其尚未街谈巷闻之时就已注定深远弗及。  相似文献   

3.
大遗址     
首先就要声明:大遗址,不是噱头,不是口号,不是我们编辑部为专题而专题想象出来的名头。作为国家十一五期间的重要规划,100处大遗址覆盖了全国27个省级区划,从中央到地方大遗址的建设投入逾300亿,大遗址对于现实、对于未来的影响力在其尚未街谈巷闻之时就已注定深远弗及。  相似文献   

4.
做好文物测绘工作是我国开展大遗址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各类先进测绘技术在文物测绘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满足了大遗址保护工作的考古修缮、环境整治、规划编制、效果展示等多种不同需求。本文主要介绍了各种现代测绘技术在元上都城大遗址测绘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以神木县石峁遗址为例,探讨了应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等多种信息化测绘技术手段,获取神木县石峁遗址本体及周边的多种测绘数据,构建展示平台,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文物本体模型,旨在为神木县石峁遗址的保护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基于MapInfo的古文化遗址保护与监控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建农 《东北测绘》2000,23(4):22-24
对古文化遗址的文化重要性所覆盖的内函加以揭示,概述了MapInfo的技术特征,提出了基于MapInfo的古文化遗址保护与监控方案。  相似文献   

7.
对古文化遗址的文化重要性所覆盖的内涵加以揭示 ;概述了MapInfo的技术特征 ;提出了基于MapInfo的古文化遗址保护与监控方案。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大型土遗址的信息化保护和有效利用,本文研究利用激光扫描技术获取遗址建筑三维数据、测绘技术获取地形数据、遥感技术获取地形纹理数据、数码相机拍摄获取遗址建筑纹理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空间数据分析,以及利用虚拟漫游技术实现数据的虚拟漫游与可视化,通过以上技术集成,建立了大型土遗址信息化保护系统,实现了交河故城的三维虚拟再现和信息化保护。  相似文献   

9.
左弦 《地图》2009,(6):36-43
都说历史遗产是一笔厚重的财富,那么,西安和洛阳这两座城市无疑是顶级富豪了。同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前朝古都,前者以华贵之躯坐拥周秦汉唐四大遗址,博集秦咸阳城、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恢宏建筑遗迹,后者则于洛河两岸笑纳夏代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堪称"五都荟洛"。然而,这样的"大户人家",却有着平民百姓所不能理解的烦恼。你曾经听说过毛主席"古时候那么多帝王在洛阳建都,难道就放不下一个拖拉机厂"的感慨吗?你能够想象西安周秦汉唐四大遗址曾一度被称为"四条锁链",长安城甚至被附近百姓叫做"害城"吗?是的,如果历史遗产仅仅是一件尘封的往事,梦想无法照进现实,那么它就是一把双刃剑,是财富,也是包袱。  相似文献   

10.
以大型文物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三维数字化系统,实现大遗址场景中不同类型文物的高精度数字化存档、高真实感展示和高效查询等管理功能,并以靖江王陵大陵墓遗址为例,开发一套靖江王陵三维数字化系统,为我国其他大型文物遗址的数字化管理、科学考古、三维展示、文化宣传等服务建立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测绘手段难以满足日趋精细的土遗址保护工程测绘要求,采用无人机航拍、AGISoft photoscan及Smart3D软件对土遗址进行三维重建,辅以外业精确像控点生成文物精细三维模型、点云、DSM、DEM、DOM、DLG等测绘成果。实验证明,这种方法不仅成本低廉、方便快捷,而且误差小精度可靠,在土遗址保护工程领域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地图》2012,(5):14
静卧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茫茫金莲川草原上的元上都遗址,今年夏天成功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世界遗产家族"新的一员。这座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草原都城遗址,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龙兴之处",在蒙古大军定鼎"大都"北京之后,以"上都"身份担当元朝的夏季都城。据记载,元上都曾拥有11万人口,  相似文献   

13.
关中唐十八帝陵是古代中国留给后代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千年以来帝陵遗址区水土流失现象加剧,破坏了帝陵景观。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本文以某唐帝陵为对象,使用卫星和无人机影像产品,估算53年来司马道冲沟的发育速率,建立了帝陵遗址区的水土流失体积-面积关系模型。结果表明:(1)遗址区受益于还林换草工程,坡耕地减少,草地林地增加。司马道下游林区NDVI指数达0.8,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土流失等级转为轻度。(2)渭北旱塬地区,发育为卵状冲沟与其垂直面的切沟,周长与面积有良好的拟合关系。(3)唐帝陵遗址区的沟道发育模型,面积和体积之间有良好的幂函关系,即y=0.040 5 x1.493 6,决定系数R2=0.82,53年来的切沟年发育为0.36 m/a。可将上述模型作为渭北旱塬地区沟道发育模型。(4)遗址区水土流失和土壤沉积体积比率为38.5∶1,产生的侵蚀和土壤沉积面积比率为11.5∶1。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全站仪离散点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对大型古遗址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了各种测绘手段的作业方法及流程,得到一系列测绘成果,并利用三维浏览软件实现遗址的三维展示,为遗址修缮与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徐绍史部长在文章中指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切实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提醒读者注意:在6月25日于湖北举行的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主会场,徐部长在致辞中指出,我们既要看到耕地保护、坚守红线始终是全社会一以贯之的使命和责任,同时也要认识到耕地保护、坚守红线将是一个动态的持久调整变化的过程,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建设性保护的思路,更加注重对耕地建设的深入思考,更加注重对耕地质量和生态的管护,更加注重耕地保护手段的综合运用,不仅要"守住红线",而且还要"建好红线"。  相似文献   

16.
《测绘信息与工程》2007,32(4):33-33
由清华大学、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共同参与进行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空间信息技术在大型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调研组,在扬州召开会议。会议宣布该系统将首先对京杭大运河全线采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精确定位和监测。由此开创了数字化文物保护的先河,为大运河保护范围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为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技术支持,并进行京杭大运河空间信息技术系统的开发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指导考古挖掘和理解古人类活动,该文从汾河流域DEM数据中提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曲率、距河流距离及距大遗址距离等作为自变量,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建立流域内仰韶时期至夏商时期各时期遗址分布模型,对模型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生成了汾河流域各时期遗址分布概率图,在此基础上对汾河流域人类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遗址分布模型总体分类精度较好。遗址分布模型对考古工作及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为考古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鲁东南新石器遗址时空格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琪  刘冰  刘欢 《测绘科学》2019,44(7):88-95,104
针对史前文化遗址的时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以进一步分析环境变化对人类聚居地带来的影响,对发现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鲁东南地区史前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地形地貌等条件分析遗址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高程50~200m、坡度0~6°、坡向朝南且距离河流200~2100m的范围内;且遗址点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聚集性,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聚集中心存在迁移现象。由此得出古代人类倾向于选择海拔高度低,坡度小,向阳且靠近水源的地方聚居,且不同时期农业经济类型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一定程度的影响了人类活动中心的位置分布。探究了鲁东南地区3个时期遗址时空分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中心的聚散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今年6月26日,山东省传来一个惊人消息,在山东广饶傅家大汶口化遗址中发现一例在5000年前成功实施开颅手术的人脑标本。众所周知,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开颅手术也是一项难度大、危险性高的手术。  相似文献   

20.
浅议当前耕地保护的制约因素及破解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耕地资源呈现“一多三少”的特点,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国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我国目前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保护耕地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人口增长快、建设占用耕地需求大、耕地收益不稳定、耕地保护未形成社会共担机制等原因,我国耕地保护的效果有些弱化,应当寻求破解途径来解决这些困局.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情况,梳理我国耕地保护的效果及制约因素,并提出破解这些制约因素的途径.本文研究认为注重内部挖潜、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大力开展土地整治以及探索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等可以对我国耕地保护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