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银梓  林振山 《气象科学》2000,20(4):440-452
本文利用地转动量近似^「1」并结合行波解的方法,研究了均匀基本气流中的层结大气非线性波动,首先由绝热无磨擦的闭合方程组导得关于垂直P速度的单一变量的非线性方程,然后讨论了非线性方程解的稳定性,并求得近似的非线性方程的椭圆余弦波和孤立波解及其存在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随机微分方程数值方法的稳定性的研究成果.作为相关话题,收敛性问题也有所涉猎.以经典Itô型随机微分方程、中立型随机泛函微分方程、Markov跳随机微分方程和Poisson跳随机微分方程为代表,主要介绍了几类数值方法稳定性研究的成果.这些方法包括常见的Euler-Maruyama方法、Backward Euler-Maruyama方法、θ方法、分步方法等.文中分析了关于稳定性等价性定理经典论文的学术思路,提出了随机微分方程数值计算与仿真所面临的挑战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讨论广义解析函数关于区域边界曲线摄动的稳定性,把它化为一类Fred-holm积分方程的解一致收敛性的问题,然后利用上述Fredholm积分方程预解核性质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相似文献   

4.
胡红兵 《四川气象》1996,16(2):1-3,9
从绝热、无摩擦的运动方程出发,运用特征方程及其根的稳定性理论,在理论上探讨西南低涡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育成不育系的育性类型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亚,武昌,贵阳等三生态试验点对10个新育成不育系的联合生态试验资料,采用图形判别分析和方差分析两种方法鉴定各供试不育系的育性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类型的不育系作不育稳定性分析,这些分析结果是评价新育成不育系实用价值和适用区域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浅谈作物积温的稳定性及其预报的准确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介绍积温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气温、叶龄变化对积温值的影响。认为作物发育速度受高温抑制时,积温的不稳定性增大;当未受高温抑制时,积温有较好的稳定性。各地在进行积温预报时,应开展相关试验,并将不同地区有效积温的夜温差值进行比较订正,以提高预报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马开玉 《气象科学》1995,15(1):65-71
为合理利用我国降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全国分布较均匀的162个测站1960-1991年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降水是琢其稳定性特征,得出:我国降水量较丰富的东部和南就地区降水较稳定;台湾,海南和东南沿海降水稳定性比内地小;降水量较少的西北和华北地区降水不稳定,降水量多的季节比少的季节降水稳定。  相似文献   

8.
对流边界层的Lyapounov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薛具奎  胡隐樵 《高原气象》2000,19(2):235-243
针对一个简单的大气边界层干热对流模式,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及Lyapounov第二稳定性理论,分析了热对流边界层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并将二者结合构造了一个广义Lyapounov函数,进而在小扰动下给出了边界层的非平衡定态(参考态)发生不稳定的临界Rayleigh数和对流得以发展的临界浮力加速度。数值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9.
冬麦北移是个新问题。1997年由中央农业部牵头、立项和投资,准备用5-7年时间民这顶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并对此进行了充分论证、分析和部署。赤峰市元宝山区已有3年冬麦试种的成功经验。对不同品种的适播期、越冬、返青及生长发育所需的气象条件基本有所掌握,产量已达400kg/0.06hm^2以上,而且品质也优于春麦。可以说冬麦在赤峰地区种植有成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作物发育期积温计算方法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山西介休农业气象试验站冬小麦京冬6号从出苗至三叶期为研究对象,比较3种模式的计算方法,分析期间日均温及积温与发育天数的关系,得到冬小麦在此期间发育期天数变化幅度最大。3种模式得到的有效积温变异系数都大于活动积温,活动积温中又以模式2稳定性最大。建议以模式2计算活动积温来模拟冬小麦出苗至三叶期的模拟。从统计角度分析,日均温与发育天数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但以日均温模拟发育进程是不准确的。模式3对温度的订正方法会产生日均温和积温偏离现象,日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高于上限温度时,订正结果将低于实际;日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低于上限温度时,订正结果将高于实际。作物模型中计算日均温和积温时,不宜采用模式3的订正方法。  相似文献   

11.
长期预报的相空间近邻等距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振山 《大气科学》1992,16(5):530-537
考虑到确定性系统的外在随机因素和内在随机性(浑沌)所造成的长期预报的不准确性,本义将有关浑沌的理论和数理统计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d维相空间距平符号传播的“正、反规则”假说和近邻等距模式.实例检验表明,经调试后距平符号的报准率一般为66%—80%,而相对误差一般不大于8%.  相似文献   

12.
气候噪声和气候系统的分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相空间嵌入定理,按照Grassberger和Procaccia提出的计算分数维的方法,利用近百年来南、北半球地面气温资料,估算了气候吸引子的分数维,计算结果表明:气候吸引子的分数维南半球为3.3~3.7,北半球为3.2~3.7。它提供了气候吸引子的自相似结构的基本信息,表明模似气候系统最少需要4个独立变量。另外,还讨论了气候噪声对估算维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嘉滨  江野 《大气科学》1993,17(3):274-282
本文研究了具有参考大气的谱模式半隐式时间差分格式的计算稳定性问题.通过试验与分析,找到了影响这种半隐式格式计算稳定性的关键因子.另外本文还进一步试验了第一作者过去提出的修改的半隐式时间差分格式,这种格式采用了修改半隐式项而不改变重力波性状的做法.取得了稳定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相空间中划分大尺度异常雨型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使用1962~2001年的逐日台站降水资料,考察中国夏季大尺度低频降水的时空特征。对于20d以上的低频尺度降水异常,在前8个主要EOF模态支撑的相空间中,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了6种大尺度异常雨型:东北型、黄河型、秦岭淮河型、长江江南型、华南型和少雨型。分析表明,这些雨型的物理意义明确,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优于使用2维概率密度函数的划分结果,从而说明相空间中的聚类分型是整体性和区域性兼顾的划分方式,同时也证实了多维相空间的不均匀性。统计结果显示,新雨型在季节内交替出现,能够反映出大尺度异常降水的低频演变特征,并且具有不同于季风雨带变化的特点。通过分析新雨型在历史上的分布情况,并与以往分型相比较,进一步反映出新雨型划分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16.
万军  赵平  闵文彬 《大气科学》1992,16(1):120-126
本文应用WKB方法研究了在弱非均匀层结大气中,当基本气流具有弱垂直切变时,重力惯性内波的稳定性问题.由导得的波能量方程出发,分析了风速垂直切变及非均匀大气层结对重力惯性内波波能变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相空间中划分大尺度异常雨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文中针对以往雨型研究中的不足 ,从动力学角度将相空间引入到大尺度异常雨型的划分 ,通过估计EOF相平面上的概率密度函数、并确定局部极大值区域来划分主要雨型。分析表明 ,新雨型不仅再现了传统的 3类雨型特征 ,还得到了其他分型 ,并且能够反映出异常降水分布的季节内低频变化 ;分别采用 10和 2 0d低通滤波数据划分的雨型形态比较接近 ,但其种类、持续性和季节内分布等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雨型的气候分布与季风雨带有一定对应关系 ,其形成与夏季风异常关系密切。通过对简单直观的二维相平面问题的探讨 ,不仅证实了在相空间中划分大尺度雨型的可行性 ,也为进一步在高维空间中讨论雨型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天山及周边地区大气含水量序列的方差值和降水转化率,分析了天山地区空中水资源的稳定性和可开发性,结果表明:天山山区大气含水量的稳定性与大气含水量多少有密切关系,大气含水量低的地区,水资源稳定,而大气含水量高的地区,水资源不稳定。夏季是四季中方差最大的季节,稳定性较差;冬季是大气含水量方差最低的季节,特别是山区大气含水量稳定,秋季略高于春季。天山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大气含水量方差明显要小,而中部地区的较大,这主要是由控制风带的强弱及水汽输送决定的。大气含水量的稳定性和海拔成反相关关系,这主要与水汽凝结的高度有关。地形高度变化和降水转化率密切相关,随海拔高度上升,降水转化率增大,降水转化率在2000m左右形成一个高值,天山山区年降水转化率最大,伊犁河谷冬季降水转化率最大。  相似文献   

19.
Sensible (H) and latent (LvE) heat fluxes are obtained by a combined energy budget – similarity model applied to observations from Melle in Belgium and Cabauw in The Netherlands. The sensitivity to both the stability functions and the accuracy of input data is investigated. In a first step, fluxes are calculated for a selection of stability functions and compared to values obtained with pre-defined (reference) functions. For the diurnal fluxes higher than 10 W m−2 in 1996 at Melle, the root-mean-square rmsreaches 9 W m−2 for H and 6 W m−2 for LvE, depending on the chosen functions. A lesser sensitivity is obtained at Cabauw and can be explained by lower absolute values of the stability parameter ζ (L involving the Obukhov length) mainly induced by higher mean wind speeds. Different stability bins are also considered. It is concluded that a more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stability functions is already desirable for absolute values of L above a few metres. These values are not so scarce at Melle and should be captured in the future b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new developing long-term measurement stations. In a second step, a statistical approach is proposed with errors depicted by both systematic biases and random fluctuations represented by means of Gaussian distribu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very accurate measurements are needed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mean annual value of the bias and rms below 5–10 W m−2, and thus to allow th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the sensitivity to errors on input data and to the stability functions selection.  相似文献   

20.
基于稳定度和能量指标作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指标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主要基于1995—2001年强对流天气过程和高空探测资料,计算了K指数、A指数、位势不稳定指标以及能量平衡高度、位势不稳定能量等指标,并进行量化检验和预报指标的对比。结果表明:(1)A指数、K指数的数值大小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效果。(2)位势不稳定指标I在安徽南方应用比北方的预报效果好,安徽南北方I的临界值有差异,北方I的临界值小,南方I的临界值大。(3)逐年的能量平衡高度和位势不稳定能量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能量平衡高度高于350 hPa且处于极值是强对流天气预报的重要指标。总温度较高、饱和总温度较高、位势不稳定能量较高时,能量平衡高度较高;反之,能量平衡高度较低。这种对应关系可以通过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4)强对流天气过程期间,能量平衡高度较高。随着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增大,出现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也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