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古代黄土高原植被*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守春 《地理研究》1990,9(4):72-79
充分发掘历史文献中的有关信息予以辨析考证,并吸收其它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果综合分析,笔者对黄土高原古代植被提出新见解:距今3000—2300年前的西周早期至战国时期,在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长城以南、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显域生境上,植被为疏林(稀树)灌丛草原,离石、延安、庆阳一线又将其分为南北有差异的两部分。  相似文献   

2.
近四十年来我国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利用160个站1951—1988年的气温资料,本文对近四十年来我国气温变化过程和时空特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十年平均气温从50年代至今一直在升温,80年代较50年代升高0.2℃。一般升温随纬度的增高而加强,冬秋季全国普遍增温,且升温幅度最大,夏季一般降温或升温幅度很小。总的趋势是近4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冬暖夏凉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4.
冀中南黄土潜蚀地貌与黄土构造节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景明  王君 《地理研究》1994,13(1):90-93
本文对冀中南黄土分布区的潜蚀地貌进行了研究后发现,与我国西北黄土区一样,该区黄土潜蚀地貌具有区域性、方向性和空间分带性特征,黄土构造节理控制了相应地区的潜蚀地貌形态、展布方向和发育程度,是黄土潜蚀地貌的构造基础。  相似文献   

5.
蒙吉军  王钧 《地理研究》2007,26(5):857-866
气候变化与植被变化的关系已经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得到了研究证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AVHRR GIMMS NDVI和AVHRR GloPEM NPP数据集,通过对逐个像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1)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和净初级生产量总体均呈增加的趋势,但不显著。植被指数的年际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2)植被指数年际变化与气候因子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区域分异比较明显;(3)不同的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有着不同的响应特征;在该研究区气温变化对植被变化的影响要高于降水量变化对其影响;(4)植被指数年际变化与气候因子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布的规律性比较明显。本研究将会增进对影响喀斯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然过程的认识,同时也会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北疆晚更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5个剖面总的孢粉分析结构和~(14)C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孢粉图式特征,将北疆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划分为7个阶段。同时探讨了各阶段的植被景观特征,并由此推断各时期古气候环境经历了冷湿——暖干——冷湿——偏冷偏湿——热干——偏凉略干——温干的演变过程。其中1~3阶段为晚更新世,4~7阶段属全新世。  相似文献   

7.
神农架大九湖四万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九湖6 m长连续沉积岩芯剖面(DJH-1 孔) 7 个样品的AMS14C年龄测定和151 块孢粉样品的鉴定分析, 揭示了神农架区域4 万以年来植被和气候演变。末次冰期阶段大九湖附近发育森林草地或草地-草甸植被。MIS 3 晚期, ~42-39 cal ka BP之间, 气候相对干冷, 发育森林草地;~39-31 cal ka BP 之间, 气候较为湿润, 草甸扩张并伴随低海拔阔叶树种的发育。MIS 2 阶段, 草甸组分中蒿属显著增加, 高海拔可能分布有荒漠草地, 气候极端干冷;该时期植被带垂直下降达到1000 余m, 按垂直温度递减率推算, 冰盛期阶段该区域温度下降约7℃左右。从冰消期开始, 森林植被开始扩张, 北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乔木组分依次增加。约在9.4-4 cal ka BP之间, 演变为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林, 属全新世适宜期;从约4 cal ka BP以来, 北温带阔叶和针叶树开始增加, 气候趋于凉干。通过对比区域高分辨率的洞穴石笋及高纬冰芯氧同位素记录, 表明神农架区域植被环境变化对气候变化敏感, 并记录了H1, YD气候突变事件;进一步体现出该区域气候环境演变主要与北半球太阳辐射控制的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有关, 且与北半球高纬气候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黄河源地区鄂陵湖地层剖面的研究,综合分析同一地区不同植被带孢粉代用指标,获得了晚全新世以来鄂陵湖流域植被及气候演变记录。1)1.90~1.60 ka BP,植被类型以高寒草原为主,区域气候干旱寒冷;2)1.60~0.80 ka BP,为高寒草甸景观,孢粉组合反映出次生植被具有垂直地带性,湖滨地区次生植被为十字花科及紫菀属,而阴坡和山顶区则为紫菀属及蒲公英属,干旱程度有所缓解;3)0.80 ka BP~,整体景观为莎草、十字花科、蒿属为主的高寒草甸景观,气候转向暖湿,但整体仍较为干旱。其中,0.66~0.84 ka BP出现一次湿润时期,植被丰富。  相似文献   

9.
张玉兰  杨永兴 《地理科学》2002,22(4):426-429
对黑龙江省同江县96-QP剖面从下至上划分4个孢粉组合带:1是以蒙古栎-桦属-蒿属-苔草属-木本科-水龙骨科为主组合带;2是以蒿属-莎草科-禾本科-桦属-栎属为主组合带;3是以桦属-蒙古栎松属-蒿属-莎草科-禾本科为主组合带;4是以松属-桦属-蒙古栎-蒿属-苔草属为主组合带。这4个孢粉组合带清楚地反映了古植被,古气候演替4个阶段;依次为温性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落叶阔叶树稍多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以松占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其气候变化是温暖湿润-温和略干-温和略湿-温凉湿润。  相似文献   

10.
13 ka BP 以来黄土高原西部的植被与环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土高原西部三个剖面的孢粉记录分析, 重建了该区13 ka BP 以来详细的植被 与气候演化序列。结果表明, 12.1 ka BP 以前, 研究区植被以干草原为主, 气候寒冷干燥。 12.1~9.8 ka BP 植被变化显著。期间出现两次显著的湿润期, 分别为12.1~11.4 ka BP、 11.2~11.0 ka BP, 可与博令暖期和阿勒罗得暖期对比; 两次持续时间和强度明显不同的干旱 期出现在11.4~11.2 ka BP 和11.0~9.8 ka BP, 可分别与中仙女木事件和新仙女木事件对比。 经过短暂的快速变湿后, 9.6~7.6 ka BP 研究区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 气候波动频繁但总体温 和偏干。7.6~4.0 ka BP 森林和森林草原植被出现, 气候温暖湿润。其中6.6~5.8 ka BP 温带落 叶阔叶林发育, 为研究区全新世最适宜期。自4.0 ka BP 以来研究区草原和荒漠草原交替出 现, 气候在总体干冷的环境下存在次一级的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11.
湖北利川二万多年来的古植被古气候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孢粉资料,讨论了利川地区古植被和古气候。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中国近两千多年来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内陆干旱区以及气候变迁与气候波动韵律的分异及其对应关系,丝绸之路的总体兴衰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东段北麓近10ka来的气候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邬光剑  潘保田 《中国沙漠》1998,18(3):193-200
磁化率、碳酸钙含量和有机碳含量可用作良好的气候指标,主要是反映了降水量的变化。祁连山东段北麓哈溪剖面研究表明,9560aB.P.时本区已进入全新世。大暖期是对温度而言,与气候适宜期是不同的概念,二者在时间上也不一定是同时的。本区的气候适宜期为6.8~3.6kaB.P.,气候最宜期为5.0~3.6kaB.P.,与其它记录有不同之处。在7.8~7.2kaB.P.和1.5~0.8kaB.P.间出现了“冷湿”的气候组合,这与传统的气候组合不同,但后一阶段的“冷湿”是有大量证据的。9.0~8.7kaB.P.间是全新世最干旱的时段,堆积了砂黄土。  相似文献   

14.
P个气候要素、n个站点的气候要素场,由主成分分析,可用前m个主成分反映气候要素场的主要气候特征,由各主成分的空间分布,可以分析各地的气候特征。据此,将陕西省划分为5个气候亚带11个气候区。  相似文献   

15.
Shaanxi Province in China has been exposed to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dramatic land‐use policies. The aim here is to examine vegetation changes in this area on a regional scale from 2000 to 2004 in relation to land‐use changes and climate traits. The data in this assessment includ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from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from 2000 to 2004, and climate data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from 1956 to 2000. The results show an increase in vegetation production from 2000 to 2004, particularly in the north, which cannot be explained solely by climate impacts. Since the vegetation in the north is more dependent on climate variation than the other parts of Shaanxi due to more serious water limit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arge‐scale land‐use policy implemented over the last decade, with a focus on northern Shaanxi, is possibly having an impact on the overall vegetation.  相似文献   

16.
新疆伊犁地区近40年来的干湿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新疆伊犁地区近40年来的干湿变化,划分出不同的干湿阶段与变化分析了降水与气温、与大气环流及邻近区域间降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近50a新疆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评估   总被引:79,自引:19,他引:79  
利用新疆比较完整的气象观测记录,分析温度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新疆气候变化与全球和全国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又具有显明的区域性特点:变暖脚步渐缓,增温势头不减。与此相伴随的暴雪、暴雨、低温冷害和干旱等气候极值事件频频出现,而寒潮天气明显减少,导致冬季增温高于夏季,使新疆光热资源变幅及时空分布发生变化。近50a,尤其近10多年来,气候的明显变温对新疆的生态与环境的变化有积极的影响,使新疆的农牧业结构悄然发生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地化元素所揭示的近30MaB.P.以来气候演变的序列及特征,即在第三纪大部分时间中,虽有冷干与暖湿的交替变化,但气候状况相对稳定;进入上新世后,气候不稳定性显著增加,表现为冷干与暖湿大幅度、频繁地交替,至第四纪早期,才又表现出相对冷湿的环境特征。这一变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季风由上新世前不显著至上新世中逐步建立,直至第四纪早期稳定建立的动态过程。由地化元素揭示的近30MaB.P.以来的气候演变过程与孢粉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变化很可能同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口发展的区域差异是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其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甘肃省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统计分布检验的结果表明,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甘肃省人口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人口的地区分布差异反而有所减小,主要原因之一是各市人口增长差异有所缩小。实现甘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有效控制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对人口发展区域差异的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20.
西藏“一江两河”中游地区风成地层沉积时代、沉积相和磁化率等研究结果表明,早在800KaB.P.前西南季风就已存在,受全球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其盛行衰变与东南季风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主要表现为本区地层所记录的气候变化信息不如东南季风区详细;而且西南季风因高原屏障作用给本区带来的降水愈来愈少,气候明显地向干冷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