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玉树M_S7.1地震前后青藏高原东缘绝对重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MS7.1地震后,中国地震局及时组织实施了地震科学考察,其中对玉树、西宁、姑咱和西昌等4个绝对重力点进行复测,通过比对前期成果,分别给出了2007年以来(地震前后)3~4期各测点H=1.0m(距墩面高)和H=0.0m(墩面)处的绝对重力变化(观测精度均优于3.0×10-8 m.s-2).结合已有区域地质构造运动、地震活动机制、形变测量成果等,主要结论或认识有:1)地震前后(含同震)玉树、姑咱、西昌绝对重力变化明显呈上升变化,玉树点和姑咱点尤为突出;2)同震模拟结果表明,地震前后玉树点绝对重力变化(H=1.0m)与同震破裂效应基本相当;3)从重力变化角度检核了玉树地震左旋破裂运动对羌塘块体东流运动和川滇菱形块体的南东-南南东运动具有明显激励作用,川滇菱形块体北段尤为强烈,南段可能因南南东向运动遇到中部贡嘎山隆起的阻挡吸收而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2.
梁伟锋  祝意青  徐云马  刘练  郭树松  刘芳 《地震研究》2012,35(3):318-322,441
系统深入地分析了2005~2009年华北地区流动重力观测资料,提取2006年河北省文安县MS5.1地震前后0.5a、1a等不同时间尺度可靠的重力场动态变化信息,研究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文安地震孕育阶段,测区出现较大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并产生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局部重力异常区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区域重力场的有序性演化与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3.
景泰5.9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祝意青  陈兵  张希  张四新 《中国地震》2001,17(4):356-363
通过对河西地区重力复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2000年6月6日景泰5.9级地震孕育过程中的重力场演化特征。重力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本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地震孕育的非均匀态→发震的演化过程,还分析研究了特征重力变化与强震活动原关系。  相似文献   

4.
1997~2003白家疃地震台记录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从介绍白家疃台站的 Geodynamics TRG—1型潮汐重力仪数字化重力固体潮观测系统入手,对所记录到的1999.6~2002.6期间的重力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这一长达3年、变化幅度为130×10~(-8)m·S~(-2)的重力变化可能是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远场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5.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利用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区1991~2000年间的GPS观测获得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资料,1998,2000年重力复测资料,初步研究了昆仑山口西M_s 8.1级地震前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分析表明,这一大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大区域的水平运动和变形背景有关,可能是较大尺度的地块活动行为,青藏块体内部左旋剪切变形区的范围很大,这次大地震正好发生在与断裂走向一致的左旋剪切应变率量值最高的区域和面膨胀应变的张性区,重力变化的负值异常区的边缘,区域构造变形背景有利于大型左旋走滑破裂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流动重力资料对汶川M_S8.0地震的中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重力观测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分析,结合一定的孕震理论和前兆机制理论,研究了网络重力观测前兆手段的异常特征,并给出了1~2年尺度的地震趋势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7.
(1)1998--2000年,整个测区重力变化不大,重力变化在-60~+20×10^-8m/s^2之间。重力变化最大的地区是测区南部的滇西地区,呈现局部重力负值异常,测区中南部的四川地区表现为以龙门山断裂为界,西部川西高原重力负值变化,东部四川盆地重力正值变化;2000--2002年,整个测区重力变化较为剧烈。重力场总体以正值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8.
刘潇 《华南地震》2021,41(1):73-77
利用GRACE重力卫星RL05月重力场数据,获取尼泊尔大地震前后震源区周缘2010-2015年每月重力变化,以及震中点位重力时间序列.基于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卫星重力场进行分解,获得重力场细节和近似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前5年(2010-2014)内在震源区周边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卫星重力异常正负交替和迁移现象,2...  相似文献   

9.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3级地震.为了了解玉树地震前后玉树地震台的噪声水平有没有变化,我们对玉树地震台记录的噪声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即分别计算噪声均方根值和噪声功率谱.研究表明,玉树台的高频噪声功率谱在2009年比2008年要高3~8dB.震前一个月左右,高频噪声开始有升高现象,震前半个月左右,高频噪声的功率谱能量显著升高,地震后,高频噪声经过继续急剧升高、开始慢慢回落、到回落到噪声模型水平三个阶段.噪声回落到2008年的噪声水平,明显低于地震前1个月的噪声水平,所以我们认为震前高频噪声升高与玉树地震有关,属于噪声异常.  相似文献   

10.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地壳垂直运动的负位错模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张希  张四新  王双绪 《地震研究》2004,27(2):153-158
利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区外围格尔木一五道梁300km长水准测线在1979,1991和2002年3期垂直形变资料,借助研究改进的负位错模型获取发震构造及其相关断裂的运动、变形特征及应力应变积累部位和强度,对与此次大震有关的区域构造形变背景及可能的震后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2年相对1979~1991年垂直差异运动及应变积累加速增强的特征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孕育有关;且这样的一个地壳垂直运动加速过程可能还未因地震发生而结束,发震构造相关的断裂构造部位仍有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卢显  孟庆岩  顾行发  张晓东  康春丽 《地震》2016,36(3):144-151
应用中国FY-2E气象卫星与NCEP数据, 计算了玉树地震前后的长波辐射与地面温度变化, 并结合玉树井水温和HJ-1B卫星地表温度的结果探讨了各参量的变化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几项参量均在玉树地震前出现了数值增高的现象。 除了玉树井水温, 其他几项参量的数值增高区均在临近震中的南部区域。 同时, 各参量增强特征出现的时间顺序与参量的内在物理属性一致, 进一步证实了地震构造运动所产生的热量传递是由陆地深部传向地表再传递到大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2019年四川长宁地震前后地壳内部物质的运移过程,文中利用流动重力和GNSS资料对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征、地壳垂直形变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地震震中处于重力变化正、负异常的梯度带上,并在地震前后呈现明显反向。小波多尺度分解表明,浅部的离散性局部变化特征明显,深部的趋势变化特征显著。震中周边4个站点的重力变化与地壳垂直形变的关系与近似规律不一致。长宁震区长期的动力是青藏高原的物质在深部向四川盆地南边界运移的结果。在震中及周边区域的地表浅层可能存在一些空洞或气囊等空间,在地震前后出现气体、液体或高密度物质流失和填充的现象。结合前人对长宁地震发震机制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该区域的采盐、采气及废水回注等因素可能是触发四川长宁地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强地震前后重力观测中异常变化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武星  马丽  黄建平 《地震》2007,27(2):53-63
分析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和2004年印尼MS8.9地震前后部分重力观测的变化, 对这些采样间隔在1分钟以下的重力数据进行了高通滤波和频谱分析。 结果表明, 在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 乌鲁木齐和库尔勒观测台在二个时段分别同步出现了异常变化。 一次是在2001年11月3~5日, 另一次在2001年11月11~13日; 这二次异常都表现为颤动信号的出现, 而且后一次的强度要大于前一次; 颤动信号的周期主要集中在几十分钟。 印尼MS8.9地震前, 这二个台也记录到类似的异常信息, 但颤动的幅度很小; 同时武汉观测台的超导重力仪也记录到了颤动信号, 该信号一直持续到地震的发生。 这些信息对于识别、 认识慢地震, 进而探索与强地震发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四川地区2010年8月至2015年3月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重力场等值线变化图像,研究分析2014年康定MS6.3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三岔口地区长期保持区域性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2)在康定MS6.3级地震前后三岔口地区的区域性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变化并不是特别显著;(3)在康定MS6.3级地震前震区重力变化等值线出现四象限区域或者类似于四象限区域的分布特征;(4)康定MS6.3级地震发震位置处于0值线附近且0值线在此处发生明显的转折、畸变;(5)康定MS6.3级地震发生在重力减小后回调增加的过程中,震后重力继续回调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重力梯级带的地震地质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东部重力梯级带上的强震震中分布有着明显的分段性。区域重力场及其地震地质分析表明,沿带现代地震活动的不均一性是与其深部构造环境的差异相联系的。因此重力场与地震关系实质上是一个地震与构造的关系问题。区域重力场只有当其综合反映了所在地区(带)存在强震孕育的构造条件方可作为强震发生的一种判别标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民乐MS6.1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河西地区的流动重力监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2003年10月25日民乐Ms6.1级地震前的重力场变化,认为在空间分布上,地震发生前观测区出现了区域性的重力异常变化及与构造活动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并在震中或邻区产生局部重力变化异常区。在时间序列上,地震发生前,重力段差和重力测点先是增强,然后反向减弱,并在反向过程中发震。  相似文献   

17.
利用GRACE卫星重力场模型和地表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计算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发生前6年的重力变化,对卫星和流动重力段差结果与卫星重力反映的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GRACE卫星重力段差受滤波半径影响显著,与地表流动重力观测结果相比,在重力变化数值上差异较大,在变化率上较为一致;②在汶川地震孕育阶段,川滇地区重力等值线呈“增大—减速增大—减小”的特征,震前2年形成近似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的重力变化梯度带。  相似文献   

18.
河南范县ML 4.7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使用“LGADJ”软件,分析范县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特征发现:震中附近的重力点值在地震的孕育-发震-震后调整阶段,出现了下降-上升-下降的过程。从重力变化的角度,我们认为,该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支持孕震过程的膨胀理论;指出:通过加强观测研究冀鲁豫交界地区重力场变化,不断探索地震破坏机理,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区域网1999、2001、2004、2007年观测资料及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区域网2009、2011年观测资料,解算了南北地震带相对华南地块的GPS速度场,并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解算了南北地震带南、北部地区应变率场的多期次结果,通过分析汶川地震前、后地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的动态变化,进一步研究了汶川地震前区域地壳形变和应变积累背景与孕震异常的形变场主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合利用EIGEN6C4布格重力异常、SIO V15.1地形和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研究2021年玛多Ms7.4地震的重力挠曲均衡背景和震前重力变化特征.首先,基于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结合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数据,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震中及周边地区(青藏高原东北部)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和挠曲均衡重力异常.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