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研究以5年为时间窗,1年为滑动步长构建自变量序列,建立了新疆各研究区的投影寻踪自回归中长期地震预测模型;同时应用应变积累释放模型探讨了各区不同时段应变积累与释放特征,依据各区的应变积累水平及其地震活动分期特征判定未来地震趋势。综合分析两个模型的地震趋势预测意见,给出了新疆各研究区未来5年(2006-2010年)的地震危险性判定意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国际“地震可预测性合作研究”CSEP计划中, 用于地震概率预测模型检验的N-test和L-test方法的基本原理、 发展动态。 以地震活动平滑模型(smoothed seismicity model)在新疆天山中部地区的中长期预测结果为例, 本文尝试使用N-test和L-test统计检验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上述方法能够较好地评价预测结果, 并有助于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地震预测模型及相关参数设置。  相似文献   

3.
刘萍  曲延军  向元 《内陆地震》2019,(2):113-120
运用RB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合中国震例,通过对1976年以来新疆天山地震带MS≥4.7地震前异常参数研究分析,筛选出15个地震异常指标使其作为RBF神经网络的输入样本,经过31组样本集的训练和5组检验样本的检验,建立了基于RBF神经网络地震震级预测模型,通过对实际震例的检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4.
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科教部地震研究所要求 ,2 0 0 3年下半年阿拉木图地区地震形势研讨会于 7月 30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召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张云峰局长、王海涛副局长 ,哈萨克斯坦科教部地震研究所所长 E.努西波夫及中哈专家 1 0余人与会。会上哈方专家介绍了用 RTL方法预测阿拉木图地区下半年可能发生 6级地震的过程。新疆地震局委派分析预报中心 6位专家对这一震情进行协助判定。新疆专家们运用强震间隔时间累计概率和投影寻踪自回归预测模型 ,天山地震带 6级地震活动周期和迁移规律 ,5— 7级地震准前震 ,地震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5.
对未来1年内发生强震的预测在做好备灾应急准备和防震减灾工作上具有重要的现实需求.为反映近年来国际上关于1年尺度地震预测模型研究的进展,本文系统地整理了地震的统计概率预测模型、物理预测模型和混合预测模型,并从方法原理、预测效能评价、部署应用等角度进行了梳理.研究表明,目前国际上发展的1年尺度地震预测模型及其效能评价使用的参考模型的总体数量较少、建模原理主要基于G-R关系等统计学基本定律,显示该领域在基础理论架构、关键技术体系上并未足够成熟,这可能与相应的地震发生机理解释尚不完善、建立数理化的预测模型尚有困难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随着川滇地区强震记录的不断增加,为了建立更符合该区域地震动特征的预测模型,文中基于该区域现有的地震动数据,通过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建立适用于川滇地区的地震动预测模型;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为了分析文中预测模型对漾濞地震的适用性,首先根据预测模型的适用范围选取合适的漾濞地震数据,计算真实记...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12月7日新疆叶城5.2级地震至今,半年多新疆地区无5级以上地震;6级地震平静近1年;距离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4年多。作为中国大陆强震主体区域的新疆地区地震平静备受关注。分析显示,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6.7级和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6.2级地震,2017年8月9日新疆精河6.6级等地震与2015年以来兴都库什地区一系列强震的发生存在  相似文献   

8.
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的基础上,把模糊数学的表达方式用于灰色灾变预测中,建立了地震预测的灰色模糊模型。用此模型对我国川滇、甘宁青、新疆及华北等地区大地震时间序列进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灰色模糊预测模型比纯灰色系统理论模型要好,因而可在实际地震预测中试用。最后对所得结果及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新疆强震成组活动与前兆异常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高国英  聂晓红 《内陆地震》2002,16(2):108-117
对新疆近几年来强震成组活动和地震前兆场的动态演化图像进行追踪分析 ,进一步探讨了前兆异常群体演化与 1996— 1998年新疆成组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成组强震孕育过程中 ,全新疆年度趋势预测定点前兆异常群体演化特征明显。自 1993年开始 ,全新疆异常比例逐年增加 ,1996年度为 38% ,在强震连发的 1997年度全新疆异常比例达最高值 4 7%。在前兆异常群体中期演化过程中 ,1996年 1月开始 ,出现较为密集的转折性短临异常变化 ,到 1996年 3月爆发了强震成组活动。目前 ,全新疆异常比例达低值 ,地震活动也表现出相对平静。结合这种演化特征 ,分析了新疆乌恰地区和北天山西段 2个地震危险区近期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2003—2008年新疆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出了2003—2008年新疆74次MS≥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该期间震源机制反映出的新疆区域应力场特征,并结合1990—2008年的地震活动图像和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讨论。结果认为:1990—2003年与2004—2008年新疆MS≥5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图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震源机制得到的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NNW向,与新疆近SN向的背景应力场和作者前期给出的NNE向结果略有差异,反映出不同时期新疆大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特点;中强地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P轴仰角的大小变化与新疆地震活动的强弱相关性明显。  相似文献   

11.
石特临 《地震工程学报》2001,23(4):370-376,394
分析了1976年以来甘肃省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预测情报及效果,探讨了与此有关的问题,认为:(1)19.4%的对应率反了目前甘肃1年尺度地震预测的真实状况;(2)提高预测水平的关键是对某一地区地震活动状态与前兆变人绵学玫研究和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地震发生后,针对能够快速预测震中附近的烈度分布情况的问题,首先对632次地震触发的台站进行筛选,对2 231个台站触发后20 s内有效的7个地震动参数以及震级和震源距的信息进行提取,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所选数据样本进行训练,建立三种有效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模型一所选的输入参数为7个,不利用震源参数,在预测中有着较好的时效性,从第1 s到20 s,预测的平均烈度差值逐渐减小到0.45;模型二所选的输入参数为8个,利用了震源距信息,可以用于烈度级别的预测,预测的平均烈度差值逐渐减小到0.36;模型三所选的输入参数为9个,预测结果较好,可用于震后烈度场的实时预测,平均烈度差值逐渐减小到0.31。利用提出的3种模型对两次地震事件进行烈度预测,预测烈度差值取整后分别有95%和76%以上在1以内,有着较好的结果,可以用于地震预警当中。  相似文献   

13.
吴忠良  蒋长胜 《中国地震》2007,23(3):211-224
从"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的角度讨论了世纪之交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国际进展。"统计预测"包括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检验、"统计地震学",以及统计物理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经验预测"包括搜索可能的前兆异常的尝试、建立将可能的前兆异常现象与地震孕育过程联系起来的简单模型、发现对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现象,以及地球介质变化的动态监测试验;"物理预测"包括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模型、地震断层带性质的观测和实验研究,以及对震源的直接探测和钻探。讨论了"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之间的关系,对"把经验预测或统计预测变成物理预测"的发展战略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4.
用三性法按华北历史地震资料讨论了邢台大震的发生年份。三性是指周期性、倍周期性和每个周期的黄金分割性。用异年倍九法讨论了邢台大震的发生日期。异年倍九是指某地区某季节内历史大震的发生日期与后来地震发生的日期其差值呈倍九天关系。因为现在单一解的地震预报还很困难,所以三性法和异年倍九法所预测的年份和日期是若干个固定的时间,对此应采取“不断拦截”的预测战略。  相似文献   

15.
以震报震是我们测震学预报地震方法中的一种。各个区域每年发生的小地震事件较多,了解区域小震与小震之间的联系规律,对于今后发生的地震,我们可以通过近期发生的地震,找出未来应力变化的区域,对潜在震源区提前做出预判,也为今后大震发生找出点研究线索。本文通过对区域直达纵波走时的变化来研究地下应力的变化,从而了解区域地震与地震之间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6.
应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地震预报分类系统”建立天山地震带8个区的地震短期综合预报模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此分类系统的应用方法做了以下改进:以半年或一年样本窗内的地震活动资料预报未来3个月最大地震;采用阈值划分异常,区分高值和低值异常两类参数,再用异常持续时间进行地震环境信息编码;在研究区内,根据一年和半年样本窗和震级错半级的分档形式,形成4种地震环境信息编码方式。计算机自动运行此系统程序,寻找各自的预报模型。对预留样本的检验按震级区间进行规则对应率、虚报率和地震对应率、漏报率的效能评价,结果表明南天山各区检验情况好于北天山;对北天山预测出5级以上、南天山6级以上地震以及能给出有效重叠震级区间的模型加权后认为南天山中西段、柯坪块体区检验情况较好。结果还表明半年样本窗检验效能普遍高于一年窗,对较低震级的检验情况一般要好于较高震级。  相似文献   

17.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4,18(3):193-201
在乌恰地区地震活动呈现长期平静异常的背景下,通过多种方法对2002年12月25日乌恰5.8级地震进行了1-3年的中长期预测。应用“模糊地震活动度”和“空区参数法”两种方法进行了1年和半年的中期预测,结合对该地区小震活动动态的分析与震例分析,尤其是预警地震的分析判断,提出了3个月的短期预测意见,较好地预测了这次地震。最后对预测情况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总结和反思,提出了七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美国中加州帕克菲尔德(Parkfield)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建设、运行和试验场工作期间发生的2004年6级地震的情况.着重阐述了在实验场20多年的地震预测研究中遇到的一系列科学同题以及一些新的认识.这些科学认识包括:对活动构造破裂分段的研究是地震长期预测的基础;无震滑动是地震预测中的一大难点和障碍;地震复发模型具有的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且在预测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差异性及其对地震预测中常用原则--前兆异常重现性和相似性的挑战等.这些认识对地震预测研究与实验场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区地下水动态的地震源兆与场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芹  刘丽芳  付虹 《地震研究》2004,27(2):126-132
在地震预报中,对发震地点的预测一般都是“以场求源”。如何区别源兆与场兆的特征,是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必须回答的问题。根据云南1979—2000年间的20余年中地下水动态观测的事实,作者在“七五”、“八五”攻关项目的基础上,对地震源兆与场兆的地下水动态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源兆特征为短临异常多、空间分布密集、以高频异常为主;场兆特征为中短期异常多、空间分布稀疏、以破年变异常为主。该分析对进一步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用R值评分方法对青海省1990~2006年以来的地震预报效能进行了评价,通过2种方法计算,结果表明,17年来青海省地震预报效能检验平均R值约为0.261。表明了地震危险区域的划分工作在这些年中取得了一定效果,研究也表明R值的高低不仅和预测手段有关,而且与年度地震活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