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为了加强对朔州市地面沉降区的治理,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结合收集采空区分布范围开展朔州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工作,通过沉降数据分析,总结出朔州市沉降趋势,显示朔州市存在明显地面沉降,为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和工程施工采取工程,使矿山地质灾害得到基本控制和综合整治。建立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实现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空概率预警预报。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下一步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措施,为朔州市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地面沉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监测地面沉降方面的优势和缺陷.与传统监测方法相比,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方面主要具有全天候、大范围、高分辨率、高精度等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则会产生去相关问题.探讨了利用该技术监测地面沉降的发展方向,认为应将InSAR与GPS及传统的水准测量等方法结合使用,合理利用各技术之间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3.
简述地面沉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引起地面沉降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述抽取地下水、开采石油和水溶性气体及建筑荷载诱发地面沉降的三种机制.介绍全球定位系统、地下水位自动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分层标与自动监测四种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的特点、发展及应用.概述地面沉降预测和灾害损失评估研究及其治理进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监测上海地面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下水开采以及工程建设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城市地面沉降问题突出.传统的地面沉降监测水准测量虽精度高,但点密度低、成本较高.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PSInSAR)监测地面沉降,具有低成本、大面积和高精度特点.选用2003~2005、2007~2008、2008~2009年间覆盖上海城区的中等分辨率Envisat ASAR影像,获得上海不同时期沉降速率图.其中2003~2005和2007~2008年间的结果与水准数据进行了比较验证,达到了毫米级精度.利用2008~2010年间获取的TerraSAR-X影像得到的沉降速率图还表明:基于序列高分辨率SAR数据不仅可以监测地面沉降,还可对大型单体建筑物及地铁等线状地物进行形变监测,证实了PSInSAR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InSAR技术及其在沧州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地面沉降危害日益显著,常规的测量方法尽管精度高,但是成本高、采样精度低、测量时间周期长,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已成为测量地球表面变化极具潜力的技术,它可以大面积的采样、测量时间短,同时成本也很低。沧州地区至2001年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已达2236mm。文中介绍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进行沧州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的试验,最后利用InSAR的差分技术得到的沧州地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结果,并据此得到一些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6.
地面沉降的经济损失构成及其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面沉降造成灾害的经济损失调查和分析计算工作开展较晚,研究案例较少。灾情评价这部分工作对于地面沉降防治的决策和防控效益的评价必不可少,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7.
基于InSAR的西安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地区长期遭受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该区域1992年至今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监测。主要分3个阶段进行,在每一阶段尤其对InSAR处理过程中的干涉图滤波进行了迭代自适应处理和相位解缠进行了顾及粗差的改正,通过与同期水准和GPS监测结果比较可得InSAR精度达1cm。从3个时间段的InSAR成果可以看出在空间分布上,西安市的东郊和南郊是沉降严重的区域;从时间发育来看,最大沉降阶段发生在1996年,最大沉降量达21cm,而2006年的最大沉降量减少到8cm,且沉降中心转移到西南郊;3个阶段均探测到活动地裂缝两侧的不均匀沉降,地裂缝的南侧沉降均大于北侧。该研究将为西安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解释和减灾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9.
新技术在城市地面沉降研究中的应用:遥感卫星雷达干涉测量(InSAR)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遥感卫星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涉测量及差分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针对近年来国外InSAR在地面沉降方面的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D-InSAR在国内大中城市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应用的可能性,对SAR数据的获取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这种方法目前的进展及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地面沉降及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出现在东、中部17个省市,总面积超过5×104km2,同时在17个省市出现成因上与它有关的地裂缝,危害是多方面的。沉降发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部地区,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更大。我国地面沉降有下列特点:过量开采地下水是主要原因;各土层变形量既与其压缩性有关,也与它本身的厚度有关;砂土变形基本特征是压缩过程中总的应力与应变关系为非线性,压缩变形以塑性变形为主并包含有蠕变;水位恢复到开采前水平,沉降仍在继续,存在滞后等。从目前研究,特别是模拟研究的现状出发,指出存在8个方面的不足,进而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6个科学问题,为提高我国的研究水平献策。 相似文献
12.
13.
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第四届地面沉降国际讨论会及我国“八五”科技攻关成果表明,我国地面沉降研究及防治工作,由于引进系统思维方式、非线性科学的新理论与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融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进行综合研究,成果显著,目前已进入以数学模型预测为主的动态微量控沉阶段。这要求我们加深沉降机理研究。抽汲地下水形成的地面沉降研究的核心与难点是粘性土中孔隙水运移问题,它也是土体环境地质和外动力地质灾害研究的前缘热点,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15.
上海市地面沉降动态分析与灰色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上海市地面沉降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特征,进而以市区和近郊区典型地段的地面沉降监测资料为基础,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并在某些假定前提下预测了上海市地面最终沉降量及“沉降寿命”。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相对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有关学者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问题作了分析探讨。认为相对海平面上升已经在并将继续在该区造成多种危害,地面沉降是影响相对海平面上升诸多因子中贡献率最大的因子,它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同相对海平面上升一样.也是该区不容忽视的地质灾害之一。然而,由于采取了积极的控制措施,上海地区人为引起地面沉降在相对海平面上升中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50、60年代的90%以上降至目前的60%以下,但预计在未来几十年中仍将占相当大的比例,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采取更为积极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及监测网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自20世纪60年代发生以来,随着地下水的开采不断发展,并造成洪涝灾害加剧,城市排水排污能力、内河通航能力下降等危害.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该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及监测工作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系统规划设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地防治新集矿区地面沉降,研究了该区第四系松散层的工程地质特征与地面沉降的关系:松散层的大部分力学参数在地表以下30m内变化不大,埋深大于30m后变化明显;粘性土的压缩性明显大于砂性土;粘土中伊利石含量高,排水条件好,压缩性好。将松散层划分为3个主要压缩层;建立了地面沉降计算模型,预测区内地面沉降为0.2832~0.8293m。 相似文献
19.
海平面上升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高度关注。预计未来30年,浙江沿海海平面将比2009年升高88~140 mm。海平面上升与浙江沿海平原地面沉降迭加将进一步恶化地质与生态系统,引发许多灾害问题,制约沿海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就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迭加引发的地质灾害链与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要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重视对陆-海相互作用机制与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着手考虑建立陆海(包括入海河流)统筹的海岸带地质与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