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尖峰北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南部,是一个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发育了A、B、C、D、E5套地震层序;盆地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平面上断裂展布方向主要有NE向、近EW向和NW向三组,断裂可分为正断层及平移断层,以正断层为主。古新世-始新世为盆地形成时期即断陷阶段,盆地内部充填了大量河湖相沉积。渐新世-中中新世为盆地发展期即坳陷阶段,盆地沉积类型由陆相逐步过渡到海陆过渡相和海相。中中新世末期,盆地相对隆升,部分地区遭受剥蚀。晚中新世-全新世为区域沉降阶段,盆地及其围区以稳定的浅海一半深海相沉积为主。盆地早期河湖相、三角洲相沉积分布范围较广,最大沉积厚度超过4500m,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盆地储盖条件良好,油气运移条件良好;尖峰北盆地具备较好的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2.
北黄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黄海地区是我国研究程度最低的海区,各种情况表明,本区油气前景乐观。为了弄清北黄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原有二维地震资料和重磁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和解释。资料处理采用了地震多次波压制技术、精细速度谱分析、位场延拓、小波多尺度分析、区域场和剩余场分解、方向导数分析以及重震联合反演等多种处理技术,对地球物理资料进行了综合解释。北黄海盆地结晶基底北低南高。褶皱基底呈NE向格局,埋深起伏变化较大。盆地主要发育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盆地被两条NE向的边界断裂所控制。NW向断裂是盆地内的次级断裂,控制了盆地内坳陷和隆起的分布范围和形态,使北黄海盆地形成三坳两隆的构造体系。规模较小的NE向3级断裂分布在坳陷内部,将坳陷分为不同规模的局部凹陷和局部隆起。火成岩主要分布在西部隆起带的南端和南部隆起带上,火成岩对坳陷内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黄海海域沉积盆地与油气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通过对黄海盆地几十年油气勘探的简要回顾,认为目前仍然存在着盆地基本情况不清,勘探工作历史不清,油气资源潜力不清3个不清楚现状,在对围限黄海周围3个国家油气勘探情况综合分析后,重点对盆地,盆地性质,盆地演化历史和盆地含油气性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最后对下步油气勘探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北黄海盆地的油源岩及其勘探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朝鲜西朝鲜湾盆地的钻井成果,系统介绍了北黄海盆地完整的地层层序,并提出了可能存在的渐新统和上侏罗统二套生油岩系,以及渐新统、上中生界和古生界三个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5.
北黄海盆地中生代地层的地质特征和油气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的北黄海盆地沿东北方向可以延伸到朝鲜的西朝鲜湾盆地和安州盆地,而沿西南方向可以延伸到中国的胶莱盆地。长期以来盆地的找油重点为第三系,结果收效甚微。20世纪80年代末朝鲜在西朝鲜湾靠北黄海盆地一侧钻井9数口且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的商业性油气流,自此中生代地替代新生代第三纪地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希望在北黄海盆的的中生代地层中也能找出商业性油气流。本文以李四光(1979)划分的新华 相似文献
6.
北黄海盆地基底地质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北黄海盆地为我国近海海域唯一未进行过石油钻探中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本文根据本所赴朝鲜地质考察的成果,结合我国在其周边盆地的钻探活动及海岛调查,初步探讨了北黄海盆地基底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根据最新调查获得的北黄海盆地海洋重力、海洋与航空磁力和多道地震资料,结合以往周边地区的资料,编制了北黄海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在重磁基础图件的基础上,通过解析延拓、任意方向导数计算、离散小波变换等处理,结合地震和地质资料,对北黄海北缘断裂带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北黄海北缘断裂带的存在,并对该断裂带的延伸长度、切割深度和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北黄海北缘断裂带是辽东隆起与北黄海盆地的界线,断裂带两侧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而且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对北黄海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海域惟一没有形成工业油气流的含油气盆地,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勘探潜力最好的一个区域,该坳陷的油气地质特征和勘探方向研究成为实现这一盆地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通过对已取得的勘探成果和现有资料的综合研究,指出东部坳陷存在三套生、储、盖组合,其中下白垩统生、储、盖组合最具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的基本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远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汪龙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9,9(3):41-50
本文着重探讨了南黄海盆地的基本地质构造特征、演化情况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意见.并根据在自营和中外合作勘探油气资源中所取得的成果,提出盆地油气远景展望和勘探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北黄海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环境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北黄海盆地是晚中生代和早新生代形成于东北亚陆壳之上的一系列NE-SW向裂谷盆地中的一个,以新生界盆地迭置于中生界盆地之上的双层结构为特征,盆地的演化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主要为陆相沉积,其中上侏罗统深湖相沉积机能是盆地内的主要烃源层,对盆地的油气资源远景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南黄海海相层石油地质条件分析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黄海海相层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获得重大进展,在新资料基础上,通过收集南黄海盆地及周边地区钻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进行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南黄海海相层分布稳定,残留厚度较大,存在五套烃源岩、二类储层、四套盖层、四套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油气地质条件;指出海相下组合的有利勘探远景区为崂山断隆带的中西部,海相上组合的有利勘探远景区为青岛坳陷带和勿南沙隆褶带的西部,其中下组合的崂山断隆带中西部是首选勘探远景区。 相似文献
13.
南黄海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再认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肖国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2,22(2):81-87
南黄海盆地是中国近海唯一未突破工业性油气流的含油气盆地,其油气潜力目前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类比周缘勘探程度高,油气地质条件相似的油气盆地反演的油气排聚系数来估算其油气资源潜力,加上与周边国家资料的对比分析,对南黄海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提出了新的认识,南黄海南部盆地资源潜力优于北部盆地,盆地内部则西部均优于东部。 相似文献
14.
北黄海盆地褶皱分布与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黄海盆地为叠置在华北地台上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在地史上经受了多期区域构造运动的改造,地层变形强烈,褶皱构造相当发育,分为伸展型、压缩型、重力型和热力型4大成因类型。其中,与张性正断层相关的伸展型褶皱分布范围最广,可进一步划分为牵引褶皱、逆牵引褶皱、滚动褶皱、翘倾褶皱、补偿性挤压背斜和断层-位移褶皱;形成于区域挤压应力场的压缩型褶皱包括非反转挤压褶皱和反转褶皱,在东部和中部坳陷表现明显;重力型褶皱以发育于古潜山之上的披覆背斜比较常见;由岩浆活动引起的热力型褶皱不甚发育,目前仅见于东部坳陷。 相似文献
15.
北黄海盆地某研究区块钻井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旋回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利用钻井、地震、岩心和各种分析资料,对北黄海某研究区块的层序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在中生代上侏罗统-新生代渐新统识别出1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并与相应三级层序对应,从下到上依次命名为层序Ⅰ-层序Ⅺ,从而建立了北黄海某研究区块的高分辨率钻井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北黄海盆地构造发育过程的认识,以及钻井、地震等资料提供的信息,进一步对研究区中新生代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了侏罗系、白垩系两套勘探层系,纵向上主要有三套有利的储盖组合的结论,这对研究区油气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预测北黄海西部海域的含油气远景,利用沉积物矿物鉴定、红外光谱和有机气相色谱对150个站位542个表层样和柱状样中的沥青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北黄海西部海域存在相当数量的沥青组分,主要分布在粒度较细的研究区西部,主要走向NNE,其次为NW。不同深度沥青颗粒的OEP值显示,北黄海西部海底存在轻微油污染。结合前人对北黄海烃源岩和前中生界基底的研究成果以及沥青高含量分布区的位置,预测沉积物中的沥青组分可能来自另一套烃源岩——下古生界灰岩。 相似文献
17.
18.
北黄海盆地东部M隆起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东部近海中生代断陷型盆地,详细记载着中国东部复杂的构造活动信息,期间经历了多期岩浆活动和构造反转。M隆起位于北黄海盆地东部,其构造活动记录比周边的坳陷更为详细。为充分认识M隆起的地质结构及沉积响应关系,在充分利用地震、钻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从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探讨分析其构造演化历程,进而为北黄海盆地乃至中国东部地区的构造演化提供新的依据。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及地质分析揭示,该隆起区发育有5个典型的不整合面,纵向上可划分为5个构造层。结合北黄海盆地所处构造位置、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特征,及板块运动和区域构造演化史,将北黄海盆地东部M隆起自中侏罗世至今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共9期):裂陷阶段(稳定沉积期、掀斜形成期、早白垩世凹陷沉积期)、构造反转阶段(晚白垩世抬升剥蚀期)、再次裂陷阶段(早渐新世初沉积期、早渐新世末剥蚀期、F2断层活跃期)、再次构造反转阶段(整体抬升期)、区域沉降阶段(区域沉降期)。 相似文献
19.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厚层中、新生代地层,其中侏罗系和白垩系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目的层段。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获得的原始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该区中生代的储层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多为以次生孔隙为主的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多为以粒内孔隙为主的孔隙型和裂缝型;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等。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对储层起破坏作用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都比较强,而对储层起建设性的溶蚀作用总体上较弱,构造破裂对储层物性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