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2.
井下随钻测量定向钻进技术是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重要探查手段之一,与常规钻进技术相比,具有轨迹精确可控、分支覆盖面广、坐标位置可计算等优势。为检验新型随钻测量系统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在井下进行了现场测试试验,实钻了2个试验孔,结果表明:新型随钻测量系统准确性好,实钻偏差能够保证在孔深5‰允许范围内,可提供足够准确的三维坐标参数,满足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井下精确探查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城镇建设、资源开采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不断扩张,不良工程地质活动加剧了山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地质灾害承灾载体脆弱性评价作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地质灾害承灾载体脆弱性的相关研究,对地质灾害承灾载体脆弱性概念、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和脆弱性评价模型进行了概括总结。最后,本文指出了地质灾害承灾载体脆弱性研究亟需进一步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质灾害严重,地质灾害承灾载体的脆弱性直接决定着灾害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开展脆弱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构建了地质灾害承灾载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生命类、物质类、生态环境类和社会经济类指标。(2)以青川县为例,分别采用TOPSIS模型和加权求和模型,分别以乡镇单元和行政村单元为最小单元,开展了地质灾害承灾载体脆弱性评价,将青川县承灾载体脆弱性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个脆弱性等级。(3)两种模型评价结果对比显示,总体一致性较好,73%的区域脆弱性结果完全一致,27%的区域存在一个等级的差别;高、低脆弱性等级区两种模型结果一致,吻合度100%;较高和中等脆弱性等级区两种模型结果吻合度分别为86%和73%;较低脆弱性区两种模型结果吻合度略差,为54%。(4)两种单元评价结果对比显示,在总体规律上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半数以上的乡镇单元与行政村单元脆弱性等级完全相同或总体一致;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明显更加精细,原因在于不同行政村的各类指标值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乡镇单元消除了各个行政村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6.
随着我国高分遥感卫星产业的快速发展,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可以快速、准确地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本文重点以明光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中的野外工作为前提,提出基于孕灾机理与多源遥感结合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方法体系。在查明全市孕灾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并基于孕灾机理进行易发性分区评价;基于卫星遥感地表变化检测技术实现地质灾害易发靶区圈定,通过现场核查,并结合专家研判实现隐患体的最终确认。在工作区内共计识别出1处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2处孕灾地质条件点。本研究证实了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方法的应用能力,可为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与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煤矿水害是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如何精准探测隐蔽致灾体是解决这些隐患的前提。电磁法对低阻体反映灵敏,方法类型多样,适应性强,是探测富水致灾体的有效方法之一。传统的地面电磁方法包括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和回线源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隐蔽致灾体探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近源电磁勘探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包括广域电磁法和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提高了勘探效率和信噪比,拓宽了观测区域。地空电磁法是新发展起来一种大功率快速勘探方式,具备航空电磁法快速采集和地面电磁法大功率发射两个优势,特别适合于复杂地形条件的煤矿灾害隐患探测。分析了煤矿典型致灾体的形成机理、时空分布及物性特征,其中,隐蔽型导水构造是造成煤矿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需要重点关注;回顾了各种电磁方法的主要特征、适用性以及在煤矿水害探测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不同方法的技术参数和观测模式等,为相关技术人员从事煤矿灾害隐患探测提供了参考;最后对煤矿电磁法发展进行了展望:广域电磁法和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等近源电磁勘探方法将会在煤矿勘探中进一步扩大应用;三维反演技术和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反演算法等将是未来电磁法的主要发展方向;地空电磁勘探会快... 相似文献
8.
2018年8月24日,甘肃省临夏县韩集镇北山出现明显裂缝、局部下滑并形成滑坡群,紧邻坡脚和坡体上的房屋、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滑坡群在降雨、地震等影响下存在继续滑动的可能,对集镇和省道交通安全具有潜在威胁,因此开展滑坡群稳定性评价十分迫切。采用野外调查、极限平衡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北山滑坡群的各次级滑坡稳定性进行了系统评价,认为连续降雨或强降雨是造成北山出现大面积变形和形成多个次级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滑坡区地形、坡体结构和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应用GeoStudio软件对滑坡群不同块体进行定量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在自重工况下,滑坡群稳定性较好;在降雨工况下,除H10滑坡外,其余次级滑坡均可能进一步失稳破坏;若区内受到超越其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作用,滑坡群稳定系数将迅速降低,各次级滑坡均可能出现快速失稳现象。根据滑坡群不同次级滑坡的变形特点和成灾模式,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坡脚挡土墙、削坡减载、锚杆框架、截排水渠、吊沟及排水抗滑设计等综合治理措施。为保证滑坡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建筑及交通安全,应加强滑坡群风险管控,在滑坡治理前需加强监测预警,动态掌握滑体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9.
通过吐哈盆地南缘觉罗塔格山系和准噶尔盆地周缘(不包括准盆南缘北天山山脉)不同岩石浸出试验发现,同属中晚古生代的侵入岩、火山岩及变质岩,在相同条件下其铀浸出率有明显差异,即吐哈盆地南缘各类岩石的总浸出率在14.30%,而准噶尔盆地周缘(不包括准盆南缘北天山山脉)岩石的总浸出率仅为1.81%,这也许正是吐哈盆地南缘形成万吨级砂岩铀矿,而准盆北部(顶山地区)砂岩铀矿成矿前景欠佳,目前只有个别工业铀矿孔及部分矿化孔,而不具工业意义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激电视参数直接评价异常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极化体的真、视相同的参数,是极化体本质属性的反映,应作为区分参数.这些参数有:时间常数(τ)、相角极值频率(ωm)、界面复电容率X(ε)与频散系数(c).经初步探讨,频散系数(c)可能是一个矿物区分参数.在野外激电异常上,测定区分的视参数,无需反演求解真参数,可直接对异常源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12.
简述了岩土爆破工程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规范》(GB/T28001)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方法,辨识重大危险源,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减少安全风险,提高安全运行绩效。 相似文献
13.
14.
区域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复杂,国内外主要的评价思路是建立以方法本身为基础的评价模型,这种评价思路会引起与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自身的“不兼容”性,可以通过合理利用不同方法进行组合的评价模式来减小这种“不兼容”性.通过分析现有评价方法的适宜性,针对其不同的优缺点,提出了利用不同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方法进行组合评价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扬长避短原则、互扬互抑原则、提高资料的利用率原则、提高评价结果的精度原则.以青川县滑坡危险性评价为例,对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分别与AHP法和信息熵进行组合评价,其结果的精度要高于单独模糊综合评判法,但由于历史监测数据不充分,使得利用专家知识和经验的模糊综合评判与AHP的组合评价法的精度要高于基本监测数据的模糊综合评判和信息熵的组合评价法.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军强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2,25(3):216-219
介绍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基本程序,通过实例分析,初步探讨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与信息量模型的汶川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威胁.针对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选取重灾区汶川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的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平台,获取了研究区的次生地质灾害信息,分析了研究区内次生地质灾害与各影响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系、地震断裂之间的相关性特征,并结合信息量法模型进行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高度、中度和轻度危险区的面积分别为1 130.196 km2、1 739.584 km2、1 213.219 km2.本次地震触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集群式分布的特点,即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地质灾害集中发育,而远离断裂带区地质灾害很快衰减,呈零星分布;从灾害发育的区域特征分析,汶川县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呈现出北部和东部重、西部和南部轻的特点.所得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表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信息量模型能够快速、有效地对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以及危险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建新煤矿建设工程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工业场地建设和煤矿开采的适宜性,依据钻孔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等相关资料,在野外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对研究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评估。结果认为:评估区内有危险性大区8个,面积0.100 050km2,危险性中等区1个,面积14.965 013km2,危险性小区5个,面积3.459 323km2;工业场地建设为基本适宜,煤矿井下开采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和中等区,按有关规范、规程要求,采取合理的开发方案和有效的避让或防治措施后为基本适宜,在危险性小区适宜煤矿开采。 相似文献
18.
A glob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probabilistic approach in conjunction with a modified means of evaluating the seismicity parameters. The earthquake occurrence rate function was formulated for area source cells from recent instrumental earthquake catalogs. For the statis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G–R relation of each source cell, the upper- and lower-bound magnitudes were determined from, respectively,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 using a Kernel smoothing operator and detection thresholds of recent catalogs. The seismic hazard at a particular site was obtained by integrating the hazard contribution from influencing cells,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bined with the Poisson distribution to obtain the seismic hazard in terms of the intensity at 10%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for the next 50 years. The seismic hazard maps for three countries, constructed using the same method, agree well with the existing maps obtained by different methods. The method is applicable to both oceanic and continental regions, and for any specific duration of time. It can be used for those regions without detailed geological information or where the relation between existing faults and earthquake occurrence is not clear. 相似文献
19.
灰色局势综合评判法在煤矿突水水源判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煤矿水害已成为深部开采的一大灾害,其中很多突水在矿井淹没后找不到水源,给综合治理水害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地下水流动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灰色模糊性,根据这一特性,应用灰色局势综合评判法的相关亲缘程度的综合测辨隶属度R来判别矿区突水水源,并用实例进行了分析验证,为治理水害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控制煤层底板带压开采突水发生,同时解决突水系数法评价底板突水的局限性,引入灰色模糊聚类法综合评价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以袁店煤矿101、102采区为例,通过对10煤层水文地质条件、底板充水水源和充水通道深入分析,提取评价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关键指标,综合考虑岩溶裂隙发育、地质构造、隔水层厚度、裂隙含水层富水性、灰岩含水层厚度5个突水主控因素,并进行底板突水危险性分区。结果表明:101采区底板突水危险性较小,102采区危险性较大。建议对102采区局部富水地段进行注浆加固,以达到防治突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