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京地区大灰厂组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灰厂组沉积在北京西部大灰厂一带发育良好。该组由陆相火山碎屑砂岩、粉砂岩、页岩及砾岩组成,富含狼翅鱼、叶肢介、拟蜉蝣等动物化石和孢子花粉化石,厚度120-200米。与下伏东狼沟组整合接触,与上覆辛庄组假整合接触。其孢粉组合是以classopollis占显著优势为特征(60-80%).含有较多Cicatricosisporites,Lygodiumsporites及少量Cicatricosisporites、Appendicisporites、Aequitriradites、Hsuisporites及Densoisporitesvelatus,D.microrugulatus等。与国内外早白垩世的孢粉组合比较,时代为早白垩世韦尔登期。属于旱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2.
芦尚坟组主要发育在索里-岗上北东部和朝阳山一饮水井南西地区。为一套陆相杂色泥岩,粉砂岩和砂岩夹砾岩,总厚约100米,与下覆蛇里组,上覆夏庄组整合接触,富含昆虫、植物、介形虫及粉条化石。 相似文献
3.
坨里组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山坨里-大灰厂白垩纪沉积盆地的西部或西南部。是一套以砾岩为主的陆相碎屑沉积。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及孢子花粉化石。孢粉组合是以Cicatricosisporites-Densois-porites-classopollis为代表,它们在组合中具有较高的含量,类型丰富多彩。根据组合中孢子和花粉的地层分布及国内外孢粉组合比较,定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早中期(凡兰吟—戈特里夫期)。气候为半干旱—干旱的热带。亚热带。 相似文献
4.
南昌地区发现的早侏罗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昌县岗上乡裴家Rk-4孔获得较丰富的孢粉化石,计有40属84种,含1新种。文中介绍了孢粉组合及其特征,讨论并阐明了含孢粉层位的地质时代为早侏罗世;并对该孔内地质构造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甘肃酒泉市天仓地区地层剖面发现丰富的介形类,计7属18余种,前人将该套地层划为上新统疏勒图组,本次结合化石时代和岩石组合,将其修订为早白垩世赤金堡组,并建立了2个介形类化石组合:下部Cypridea concina-Candona prona-Cypridea zhaobishanensis组合和上部Cypridea concina-Cypridea justa-Darwinulla leguminella组合,根据区域对比,将下部组合的时代厘定为早白垩世Hauterivian期,上部组合的时代厘定为早白垩世Barremian期。根据2个介形类组合的属种分布及化石形态特征的演化特征,对赤金堡组三段沉积期古生态、古气候进行讨论,认为湖盆在Barremian期较Hauterivian期更深广,气候具有变温暖湿润的趋势,这与全球早白垩世气候波动事件有良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7.
选择福州马尾青州ZK32钻孔岩芯,作为该地区全新世沉积地层的代表,进行系统的孢粉研究,得出六个孢粉组合,恢复了福州马尾全新世古植被、古气候,探讨了福州马尾全新世地层的划分以及气候与海面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9.
火山岩的绝对年龄是限定(含)火山岩地层形成时代及进行地层对比的关键依据。内蒙古阴山地区分布有大量的晚中生代白女羊盘组火山岩,而位于卓资县大榆树村附近的白女羊盘组火山岩目前尚缺乏年代学报道。为了厘定该火山岩地层的形成年龄,进而对比阴山—晋北—燕山地区的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笔者等对分布于卓资县大榆树村附近的白女羊盘组双峰式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试。得到该组火山岩剖面下部流纹岩的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6.9±0.8 Ma,属于早白垩世。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分布在阴山不同地区的白女羊盘组火山岩的形成年龄差异较大,分别是不同旋回火山活动的产物。其中分布在武川和固阳盆地的白女羊盘组与燕辽地区的九佛堂组的形成年龄相当;而分布在乌拉特中旗和卓资县的白女羊盘组与燕山地区的张家口组在形成年龄上可对比。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广元市青川县田坝子剖面发现了多处具铀异常(≈70×10-6)的含铀沥青脉。对含铀沥青脉开展了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光谱学研究,并与研究区典型砂岩型铀矿床(303矿床)中的“有机质”开展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含铀沥青脉中含有大量的微粒状矿物,包括微米级的石英、重晶石、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及呈微—纳米结构的草莓状黄铁矿,沥青脉中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十分富集,主要富集Mo、Re、Cd、U、Ba元素,次要富集Sc、V、Ni、Cu、Zn、Rb、Tl等。川北303砂岩型铀矿床的矿石中也发现了铀矿物与沥青脉共生的现象,同时也具有重晶石—黄铁矿—闪锌矿等的矿物组合,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与田坝子剖面沥青脉具有相似性,表明川北地区的铀矿化可能与古油气藏的裂解破坏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在四川盆地的构造活动区,或许具有寻找与构造油气作用相关的铀矿床的潜力。川西北沥青脉在灰化之后,其中的铀、钼、铼元素都富集到了可综合利用的程度,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可适当关注川西北沥青脉的伴生元素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1.
哈密拗陷北部下侏罗统按其岩性、化石组合和地震波组等特征自下而上分为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根据两组所产的孢粉化石,建立了两个孢粉组合Osmundacidites Apiculatisporis Cycadopites组合和Cyathidites Pinuspollenites Cycadopites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比,探讨了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的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哈密盆地托克逊凹陷早侏罗世地层中产孢粉化石共53属74种。通过对纵向上典型属种及优势组分含量变化规律的分析可划分为两个孢粉组合:Osmundacidites-Protopinus-Cycadopites组合和Cyathidites-Piceaepollenites-Cycadopites组合,它们分别产自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与国内外有关化石群进行比较,八道湾组的时代应属早侏罗世早期;三工河组的时代应为早侏罗世晚期。托克逊地区当时的植被是由银杏、苏铁类和松柏类等乔木.并伴有真蕨类等草本植物组成。古气候应属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3.
早白垩世剑门关组是研究四川盆地北部沉积环境演化的良好地层, 对该地层开展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 对探讨四川盆地北部早白垩世剑门关组物源区性质、构造背景、古风化作用及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分析了剑门关组泥质岩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发现早白垩世剑门关组泥质岩富CaO、MgO, 贫Al2O3、Fe2O3、K2O、Na2O、TiO2、P2O5、MnO, 富Cr、Cs、V, 贫Sr、Nb、U、Hf, 稀土元素总量为(164.96~234.35) ×10-6, 轻、重稀土元素比值为11.77~15.87, 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高, 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 具弱的正Eu异常.综合分析认为:剑门关组为同一物源的近物源再旋回沉积岩;源岩为沉积岩, 可能富含斜长石、重晶石等富Eu矿物;源岩在沉积前经历了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作用, 并发生了钾交代作用;剑门关组沉积期为温暖、湿润的气候, 物源区具有由活动大陆边缘向大陆岛弧转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沉积磁组构特征及其古风向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沉积的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和统计分析,揭示了该沙漠磁组构参数在不同层位的变化特征,获得了古风向及其变化趋势和气候带漂变规律。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在早白垩世晚期的风向主要为SEE向和SW向,二者交替出现。晚白垩世早期为SEE向。(2)两组方向所示盛行风为西风和东北信风。(3)该沙漠早期处于副热高压带的西风和东北信风切变带上,切变带曾作短周期南北向漂变,晚期因切变带南移而处于西风带中,属于长周期漂变。(4)磁组构能很好地显示风沙沉积物中无宏观表征的风向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川西北山前坳陷地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激发了勘探工作者向更大区域和更多层系探索的愿望。为了给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与参考,本文系统讨论了川西北南华纪以来的盆地性质、构造—沉积格局及油气成藏条件。川西北经历了南华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新生代3大演化阶段,现今构造格局受燕山期龙门山、米仓山造山带以及向盆地逆冲推覆形成的冲断系统控制。其中龙门山北段冲断系统总体表现为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扩展的“前列式”构造变形,在盆山结合位置,深部构造楔向造山带方向消减了大部分位移,造成前渊坳陷部位构造变形急剧减弱。川西北燕山期前陆盆地之下保存了南华纪—中奥陶世和泥盆纪—中三叠世两期完整、连续的裂陷层序与被动大陆边缘层序,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龙门山与米仓山急剧隆升并向盆地大规模推覆,造成前渊坳陷内的海相层系急速埋藏增温,进入成藏高峰。由于山前冲断带自中⁃晚侏罗世(~160 Ma)以来处于抬升和剥蚀状态,而前渊坳陷始终处于埋藏状态,油气保存条件要优于山前冲断带,因此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16.
通过对狮泉河—革吉一带早白垩世地层中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岩层序、沉积特征、沉积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对比,认为乌木垄铅波岩组钙碱系列火山岩的发育可能代表板块俯冲消减作用。多爱组、拖称组、朗久组构成3个不同的部分熔融系列,指示俯冲角度变陡造成的弧壳加厚的过程,而朗久组火山岩喷出的碱性特点,指示存在由于俯冲诱发的弧的拉裂。捷嘎组和郎山组是狮泉河蛇绿混杂岩带闭合后再度发生海侵、在不同大地构造位置的同一残海盆地沉积,其海盆南深北浅、东深西浅,从盆地边缘角度不整合接触向盆地内的微角度不整合-整合过渡。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风向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道了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古风向测量结果,总结了风向变化的规律。认为该浙江省早期处于副热高压带地区的西北和东北切变带(divergent latitudes of westerly winds and northeasterly trade winds)。随着气候的波动,该切变带发生了短周期的南北向漂变,造成西风与东北信风交替现象。 相似文献
18.
19.
依据钱塘江南岸跨湖桥全新世地层剖面的孢粉分析,结合14C测年以及沉积物岩性岩相特征,将浙江湘湖地区全新世早、中期(10~2.9kaB.P.)划分为3个古气候发展阶段。概述了孢粉组合、植被类型以及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演化规律,并指出第Ⅱ气候阶段(7.7~5.0kaB.P.)相当于与全球变化相一致的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跨湖桥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中孕育和发展的。本区全新世早期的气候变化与中国南方的深圳湾地区有很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