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黄河兰州谷地新构造运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分析新构造运动在黄河兰州谷地的表现,证明自上新世末以来本区新构造运动强烈,相继发生过3次主要构造事件,制约和影响黄河兰州谷地的形成、发育及环境演变。新构造运动以脉动式整体抬升和差异式断块运动的方式活动,使本区自2.4Ma以来上升约800m。由于特定的地貌位置和特殊的区域地质构造,本区新构造运动完全受制于青藏高原阶段性强烈隆起。 相似文献
3.
黄河源区新构造运动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黄河源区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新获得的大量实际资料,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黄河源区早更新世一中更新世处于走滑伸展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在整体隆升中,形成断块山与拉分盆地,湖泊广布;晚更新世,大陆动力学机制过渡为挤压收缩,在整体抬升中,断块山显著崛起,湖盆萎缩、变形;全新世,大陆动力学环境反转为走滑挤压,持续隆升,黄河扩展源头到达本区,扎陵湖、鄂陵湖外泄,闭流盆地水环境转向开放。近代,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构造活化与寒冻风化岩屑坡扩大、沙质荒漠化蔓延、湖泊和沼泽湿地萎缩、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源区黄河频繁断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响应关系密切。因此,新构造运动在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中起主导作用,而其他因素则起到促进与加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基于黄河源区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新获得的大量实际资料,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黄河源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处于走滑伸展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在整体隆升中,形成断块山与拉分盆地,湖泊广布;晚更新世,大陆动力学机制过渡为挤压收缩,在整体抬升中,断块山显著崛起,湖盆萎缩、变形;全新世,大陆动力学环境反转为走滑挤压,持续隆升,黄河扩展源头到达本区,扎陵湖、鄂陵湖外泄,闭流盆地水环境转向开放.近代,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构造活化与寒冻风化岩屑坡扩大、沙质荒漠化蔓延、湖泊和沼泽湿地萎缩、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源区黄河频繁断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响应关系密切.因此,新构造运动在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中起主导作用,而其他因素则起到促进与加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黄河源区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新获得的大量实际资料,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黄河源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处于走滑伸展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在整体隆升中,形成断块山与拉分盆地,湖泊广布;晚更新世,大陆动力学机制过渡为挤压收缩,在整体抬升中,断块山显著崛起,湖盆萎缩、变形;全新世,大陆动力学环境反转为走滑挤压,持续隆升,黄河扩展源头到达本区,扎陵湖、鄂陵湖外泄,闭流盆地水环境转向开放。近代,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构造活化与寒冻风化岩屑坡扩大、沙质荒漠化蔓延、湖泊和沼泽湿地萎缩、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源区黄河频繁断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响应关系密切。因此,新构造运动在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中起主导作用,而其他因素则起到促进与加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构造运动对贵州锥状喀斯特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贵州属我国喀斯特最发育的高原区。在复杂的构造背景和有利的热带一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发育了一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中由峰丛洼地、峰林洼地和峰林溶原三大成因系列构成的锥状喀斯特最显著、最壮观。与其它地区相比,贵州的锥状喀斯特在第三纪末期以来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控制。在地貌结构和发育演化上表现出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介绍了渭北煤田的新构造运动特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状况。认为内力型地质灾害(地震及活动断裂)是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反映,外力型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土壤侵蚀、地面裂陷、奥灰水害及瓦斯突出等)一般多与人类活动有关,但其地质背景也是新构造运动。所以,研究煤田内地质灾害,必须全面认识煤田内的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10.
应用遥感技术,结合2003年野外实地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历史时期海岸线叠加处理,得出珠江三角洲最新岸线演变动态.论文回顾了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发育演变,对珠江三角洲自1965至2003年38年间围垦土地增长速率和海岸线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和测算,认为珠江三角洲海岸演进呈越来越快的趋势,其中伶仃洋、磨刀门、黄茅海为海岸变迁的典型地段.以珠江口地区为重点对河口海岸演变的作用效应、人类活动特点及其引发的海岸环境地质问题、海平面上升对环境的叠加影响等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海岸异常变迁背景下,人类工程活动造成湿地破坏、水位壅高、航道淤积、污水滞留等不良环境地质问题.海平面上升造成珠江三角洲大片低地被淹没、风暴潮灾害加剧等,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1.
新构造运动在塔里木盆地演化中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塔里木盆地逐渐向封闭的干旱盆地演化。由于波动式的新构造运动在每阶段表现的形式有差异,因而盆地的演化也相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该盆地新构造运动大致经历了上新世末—早更新世、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以及晚更新世三个阶段,其中以早更新世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对盆地的地貌影响最大。新构造运动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挤压引起的,故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的演化阶段在时间上大致吻合。 相似文献
12.
丽江——大理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及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江—大理地区新构造运动异常活跃,新构造保存较全。新构造运动造成了晚新生代及第四纪的地层普遍褶皱和断裂,表现出强烈性、差异性、振荡性、继承性和新生性等特征。同时,它又是十分重要的造貌运动,导致了高原面的形成与解体,奠定了该区现今地貌格局,对滇西北地区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现今的主要水系定型;使处于鼎盛时期(N-Q1)的古湖泊加速收缩;生态环境退化;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本区地质环境的演化和地质灾害的发育,促使山地地质灾害进一步恶化,区域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
赣南地区可划分为三个自然生态环境区,即:东、南部山地丘陵区、中部盆地丘陵区及西部山地丘陵区。从全区范围来说,单位耕地面积创造的农业产值与森林覆盖率呈显著正相关;而目前中部盆地丘陵区内的工业发展及西部山地丘陵区的农业发展与区内森林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南海西北部壳体新构造运动及其演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南海西北部壳体的地形地貌、重磁场异常和地壳结构特征和岩石圈动力学环境,对穿过莺歌海盆地和西沙海槽的地震剖面进行解释。把本区新构造运动类型划分为拉张型、挤压型、平移剪切型和旋动型,并对其构造演化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南海西北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曾经历复杂的动力学演变过程,从中生代到新生代,本区在周缘岩石圈壳体作用下,经历挤压、拉张、复杂应力调整和现代挤压收缩四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5.
陕甘宁接壤区气候暖干化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陕甘宁接壤区1951-2000年气温、降水及1956-2000年陕甘宁接壤区 7条主要河流径流量实测记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气象数据和水文数据分析后得出结论,陕甘宁接壤区近年来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全区增温线性倾向值为 0.194℃/10 a,高于全球近百年的趋势(0.05℃/10 a),区内增温趋势强弱差异显著。陕甘宁接壤区气候变干表现在 2个方面:①年降水量减少;②地表径流量减少。降水线性倾向值平均为-1.0759 mm/a,地表径流总量1956-2000年减少速率为 0.4844 m3/a。陕甘宁接壤区生态环境在暖干化的气候背景下继续恶化,生态贫水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沙漠扩大。 相似文献
16.
南海南部地洼区新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南海南部地洼区的岩石圈动力学环境,把本区新构造运动类型划分为拉张型、挤压型、平移剪切型和旋动型,并对其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是地质环境的“屏障”,对地质环境起着保护作用。当生态环境的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或大气降水与气候条件发生变化时,将导致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土壤退化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地质环境是生态环境的“载体”,对生态环境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成土基岩是除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外控制森林植被种属与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地质体特征与水文环境、地质背景与社会经济状况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依从联系。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是环境体系中的两个方面。生态环境的恶化将导致地质环境的脆弱,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控制着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