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舒多友 《贵州地质》2000,17(4):269-272
铁门闩碳酸锰矿受控于地层层位,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沿震旦系下统大塘坡组一段(Z1d)富含有机质炭质页岩下部顺层产出。根据含锰岩系特征,矿体形态规模,矿石质量的分析研究,该锰矿床应属浅海沉积型碳酸锰矿。  相似文献   

2.
何明华 《贵州地质》1995,12(3):233-239
湘黔川三省交界地区的上元古界震旦系南华冰碛组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顶底界由2个I型层序界面(不整合面)所限定的沉积层序,该层序由下往上可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凝缩层、早期高水位体系域和晚期高水位体系域,其中的海侵体系域沉积序列为区内工业碳酸锰矿床的唯一赋矿层位。另外,还对松桃凉风坳锰矿段内的大塘坡组(Z1d)/铁丝坳组(Zit)的地层界线提出了新的划分意见,并用现代沉积学理论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3.
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成因新认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国南方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的形成一直存在热水成因、生物成因或化学成因的争议。通过对贵州松桃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的碳、硫同位素和藻类化石的研究,认为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是在700-695Ma全球性Sturtian冰期后形成,由于大气中含有很高的CO2与海洋中的Ca^2 、Mn^2 反应,造成大量CaCO3和MnCO3快速沉淀,形成“碳酸盐岩帽”(碳酸锰)所致。对大塘坡组藻类化石研究还表明,在含锰矿的层次,藻类化石很少,而锰矿层上下,微体藻类化石都很丰富,这说明锰矿成矿与藻类关系并不那么密切。  相似文献   

4.
湘中锡矿山地区泥盆纪—早石炭世地层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剖面研究,笔者建立了木区泥盆纪—早石炭世地层系统。论证了世界锑都赋矿层位七甲江灰岩时代为晚泥盆世佘田桥中期。锡矿山组底界从长龙界页岩中通过,并以Yunna-nellina hanburyi, Icriodus costatus出现划归锡矿山组下段。底栖相邵东组产牙形刺Bispathodus cf.costatus带,孢粉Retispora lepidophyta-Vallatisporites pusillites组合带等无疑应置于法门阶上部。据此,重新厘定了标准地点锡矿山阶(法门阶)包括锡矿山组下段、锡矿山组上段和邵东组三部分。盂公坳组底底部产孢粉Vallatisporites vallatus, Retusotriletes incohatus, Hymenozonotriletes explantus等,从而论证本组之底则为湘中及华南底栖相下石炭统岩关阶之底。大塘阶底界显然以Kueichouphyllum sinense, Thysanophyllum及其共生的(虫廷)类Dainella—Eostaffella组合出现和有孔虫Plectogyra, Mediocris, Climacammina, Archaediscus极大繁盛为划分标志。  相似文献   

5.
雷州半岛第四系底界位置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先斌 《广东地质》1998,13(3):25-31
以徐闻前山ZK1孔岩心剖面代表,讨论雷州半岛南部第四系底界位置,该底界位置在望楼港组中下部,与松山/高斯地磁极性界面大致相当,地质年龄约2.48×10^6a。该时气候开始变冷,有孔虫和介形虫数量锐减,暖温带植物显著增加,在雷州半岛北部,第四系底界与湛江组的底界接近,望楼港组和湛江组在雷州半岛有明显穿时特征。  相似文献   

6.
滇东曲靖地区志留系层序地层特征和年代地层界线再讨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曲靖地区志留—泥盆纪地层连续沉积,生物门类丰富,长期以来倍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笔者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关底组至翠峰山组西山村段之间确定了3个三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这些三级旋回(层序)和旋回边界(层序边界)与Vail等(1977)确定的全球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有很好的可比性。据此,结合生物组合分析曲靖地区志留系的年代界线为:(1)S D界线在玉龙寺组第二段之底(上易剥页岩之底、最大海泛面),但有一枚卢德洛上带化石Ozarkodinacrispa出现在于上易剥页岩的中部;(2)Pridolian Ludlovian界线置于妙高组第二段之底(第三个层序边界);(3)Ludlovian Wenlockian界线置于关底组第一段上部(第二个层序边界)。  相似文献   

7.
将浙江省中生代晚期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岩系:(1)下部岩系为建德群和磨石山群,主体时代为晚侏罗世,顶部祝村组和横山组跨入早白垩世;底部以兰江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与下伏中侏罗统渔山尖组和毛弄组分开,其底界年龄为150~155Ma。(2)中部岩系是永康群,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以闽浙运动的区域不整合与下伏地层接触,其底界年龄为120~125Ma。(3)上部岩系由衢江群和天台群构成,成岩时代以晚白垩世为主,底部中戴组和塘上组属于早白垩世沉积,以丽水运动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为底界,时代为105~110Ma。  相似文献   

8.
华南地区岩关阶依皱纹珊瑚可分为Ceriphyllum-Caninophyllumpatulum(G-C)组合带、Cystophyrentis(C)延限带和Pseudouralinia(P)延限带及相应的有孔虫带和牙形类带(表1)。与法国一比利时盆地、英国和俄罗斯奥莫朗地区有关生物地层相比,C-C组合带与法一比盆地的RC1间隔带下部和英国的Km-K1亚带大致相当;C延限带与RC1间隔带上部至RC2间隔带下部和英国的K2-Z1亚带对比;P延限带与RC2间隔带上部至RC3奥佩尔带和英国的Z方亚带至γ层对比。若以P延限带或所谓的"C-P间隔带"做为中国石炭系与泥盆系的分界标志,则石炭系的底界过于偏高。笔者认为C-C组合带或邵东组属于早石炭世地层。  相似文献   

9.
曹默雷  陈建平 《沉积学报》2022,40(4):1083-1094
以湘西北民乐锰矿为例,基于矿区内钻孔信息对成矿期(大塘坡组下段)进行地层对比,由新分层信息及厚度变化分析沉积特征并建立三级、四级层序格架,由三级、四级层序尺度的古地貌变化分析成矿期沉积演变特征。主要认识有:1)民乐锰矿含矿层(大塘坡组下段)可根据岩性细分为下亚段1段(致密块状、密集条带状矿体夹黑色炭质页岩)、下亚段2段(黑色页岩夹薄层锰矿条带)、上亚段(黑色炭质页岩夹黄铁矿)。2)民乐锰矿的三级层序凝缩层体系域可划分为四个四级层序,其中第二、三层序菱锰矿发育较厚,形态以块状和密集条带状为主;第一、四层序菱锰矿发育薄,形态多为条带状。3)民乐锰矿沉积过程可以通过三级层序和四级层序两个研究尺度共同解释,三级层序尺度解释锰矿沉积过程,而四级层序尺度则揭示了多期不同形态、厚度锰矿的沉积过程。  相似文献   

10.
卷曲藻Grypania属在蓟县高于庄组中的确认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系统描述了采自天津蓟县长城系高于庄组宏观藻类化石1属4种(包括1新种)。认为前人所建新属桑树鞍藻属(SangshuaniaDu,1986)即为美国西部上前寒武系贝尔特超群格雷松页岩中的卷曲藻属(GrypaniaWalteretal.1976),高于庄组(1434Ma)与格雷松页岩(1400Ma)在层位上大体相当,得到古生物化石上的直接证据,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而远隔浩瀚的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华北古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介绍1992年中美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与综合研究项目第一阶段(INDEPTHI-1)广角地震观测资料利用Seis81程序(Cerveny,1981)进行二维解释所获得的帕里一达吉地带的上地壳结构特征。主要成果为:(1)前寒武结晶基底之顶界表现为R1界面。据本项目地质调查,藏南拆离系(STDS)在帕里以北约10km处出露,向北缓倾并向地下延伸。认为R1界面不仅是结晶基底之顶界的反映,而且STD可能沿着R1界面展布,也即R1界面同时是一条沉积盖层和基底之间的拆离层。R1界面埋深3±0.6—11±0.6km。(2)上述拆离层在萨马达一达吉之间,以R1界面之上的负速度梯度楔状体(LVL)为特征。LVL可能是STDS活动时拖带下沉的中生代特提斯沉积,或可能是含水破碎带。(3)在结晶基底内部存在第二条拆离带(LVZ),表现为T2反射波组。LVZ在帕里埋深8.5±0.6km,向北陡倾,至萨马达为22.5±0.6km深;再向北,倾角变缓,至达吉之下,达27±0.6km深。LVZ在帕里─萨马达之间,厚仅0.5km;至达吉,增厚至5km;也具楔形负速度梯度带性质;它可能是花岗岩局部融熔体之反映...更多。(4)在萨马达─达吉。  相似文献   

12.
林联情 《河南地质》1995,13(1):38-41
1882年李希霍芬在太原西山建立石炭系的太原系含煤建造以来,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意见,归纳起来有三:(1)以Pseudoschwagerina(s.1)带之底为界,下面为石炭系,上面为二系系;(2)以晋东南的灰白色“佳祥砂岩”与太原西山黄绿色“骆驼脖子砂岩”对比,山西组的地层时代定为晚石炭世;(3)以晋东南灰白色第三砂岩(陵川砂岩)与太原西山“北岔沟砂岩”对比,砂岩底面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线,下  相似文献   

13.
本溪组指中国北方奥陶系灰岩不整合面之上、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之下,由碎屑岩夹灰岩或灰岩凸镜体所组成的一套海陆交互相地层。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地层学理论的发展及认识的不同,对本溪组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的划分形成了多种争议。本文按地层多重划分的观点和方法认为组是一个岩石地层的自然实体,并有区别于相邻自然实体单位的岩石内容和反映其发育的某一特定过程。为此,建议以层型剖面(本溪市新洞沟与蚂蚁村沟间的牛毛岭)为准,将本溪组岩石地层单位定义到《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的成果上来。即奥陶系灰岩顶部不整合面之上、下蚂蚁沟灰岩底界之下的一套碎屑岩层。从该灰岩层(即华北各地下部第一层灰岩)始,到最上部一层灰岩顶界(如山西太原的东大窑灰岩、河南禹州L8灰岩)为上覆太原组。该组下部产G、F两层铝土页岩,称为湖田段;上部为紫色-杂色富碳岩系(夹一薄煤层或碳质页岩)称为新洞沟段。本溪组的地质时代或年代地层,依据各地所产化石及上覆太原组第一层灰岩(即顶界)所产化石,不同地区时限不同,在吉南-辽东地区为大塘阶-德呜阶;在晋冀鲁为罗苏阶-滑石板阶;而在河南禹州其顶界进入逍遥阶(或小独山阶)-阿瑟尔阶;明显地反映出岩石地层单位穿时的普遍性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上扬子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钒矿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南部早寒武世黑色岩系中,蕴藏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而位于扬子地台东南缘的钒矿床尤其令人瞩目。本文以湘西为例,剖析该类钒矿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矿床产于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底产的碳系页岩、硅岩及黑色页岩组合。矿层呈层状、似层状,产权稳定,埋藏浅,储量大。矿石主要由水云母(伊利石)和石英组成,含有机质及藻类化石。成矿受地层、岩性、古构造和古地理条件控制。矿床具有微生物成矿与海底热水沉积双重特征,成因应属生物地球化学积积矿床范畴。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1∶25万麻城幅项目组于2000年在大别山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在原中元古代红安(岩)群七角山(岩)组大理岩中发现生物化石碎片(杨金香鉴定)。对部分样品外送作进一步鉴定确认,其中在丰店—高桥一带原红安(岩)群七角山(岩)组大理岩中发现了蓝绿藻类化石(余素玉教授鉴定),其镜下特征为:暗色藻斑点成堆分布,藻管体零星分布,管壁有机质不均匀。藻体属低等蓝绿藻类(图1),在震旦系中常见。在原新元古代震旦纪大理岩中分别发现海百合茎(门口岭)及双壳类化石碎片(袁集)(图2~3)(余素玉教授…  相似文献   

16.
黔东北地区南华纪锰矿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覃英  周琦  张遂 《贵州地质》2005,22(4):246-251
黔东北地区“大塘坡式”锰矿,产于南华系大塘坡组底部炭质页岩中。含锰沉积盆地受北东向古断裂的控制,矿床呈北东向展布。本文总结了区内锰矿成矿地质条件、夯布特征、成矿规律、找矿标志及地质勘探工作程度,并提出了下步地质勘查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中生代晚期地层多重划分对比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将浙江省中生苦层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岩系:1.下部岩系建德群和磨石山群,主体时代为晚株罗世,顶部村组和横山组距入早白晋世;底部以兰江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与下伏中侏罗统渔业尖组和毛弄组分开,其底界年龄为150-155Ma。(2)中部岩系是永康群,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以闽浙运动的区域不整合与下肽地层接触,其底界年龄为120-125M。3.上部岩系由衢江群和天台群构成,成岩时代以晚白垩世为主,底部中戴组和塘  相似文献   

18.
扬子陆块东南缘南华纪地层对比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扬子陆块东南缘的南华纪地层剖面众多 ,依据我国南华系与国际上“成冰系”相对应的原则 ,选择了其中 5条具代表性的剖面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 :扬子东南陆缘的冰川事件序列为长安冰期、富禄 (莲沱 )间冰期、古城冰期、大塘坡间冰期、南沱冰期 ;鄂西一带缺失长安冰期沉积 ;长安组的底界可定为南华系的底界 ,南沱组 (或洪江组 )的顶界可定为南华系的顶界 ;上下统的分界在莲沱组 (或富禄组 )与古城组之间 ;以冰川事件为主线 ,结合同位素年龄值 ,探讨了组与组跨相区对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南华系的年限。  相似文献   

19.
扬子区震旦纪地层序列和南、北方震旦系对比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198 2年“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决议“震旦系是青白口系之上的晚元古代最上部的一个年代地层单位 ,以三峡地区的剖面为代表 ,暂以莲沱组底界为底界”。但从区域性对比和同位素年代地层学分析 ,莲沱组底至黄陵花岗岩的侵蚀面之间有约 10 0 Ma的沉积缺失 ,莲沱组和南沱组也不能代表 75 0~ 6 6 0 Ma间的沉积历史。峡东地区震旦系下部地层不完整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赞同修订震旦系的含义 ,以下冰碛层 (古城组或铁丝坳组 )之底为震旦系的底界 ,年龄为 70 0 Ma。朝鲜飞浪洞组可与古城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对比 ,祥原系及辽南、徐淮地区的相当地层属“南华冰期”前的沉积地层。建议震旦系之下至青白口系顶 (85 0 Ma)之间建立辽南系 ,从而完善我国晚元古代年代地层框架  相似文献   

20.
贵州东部中新元古代沉积旋回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明华 《贵州地质》2000,17(1):34-39
应用层序地层学及事件地层学的概念和方法,从沉积旋回的研究入手,首次在该区出露的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划分出4个不同级别的旋回层(或层序),即(从老到新)梵净山群1个(相当于1个一级层序)、下江群1个(相当于1个一级层序)、震旦系2个(即铁丝坳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灯影组,相当于2个二级层序)。同时对上述所划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凝缩层(其中包含量大海经泛面)及沉积体系城的特征作了归纳性描述。另外还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