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冰川地震学结合了冰川学和地震学的综合优势,形成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冰震是指冰川运动和破裂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包括从微小的嘎吱声到相当于7级地震的突发性破裂或滑动.当前,根据冰震发生的位置以及发生机理的不同,将冰震大概分为五类:冰川表层破裂、冰川终端崩解、冰内水力压裂、冰腔水流震荡、冰层基底黏滑.冰震研究除了可以采用传统地震学方法外,也可以结合GPS、数值模拟、冰川物性等多学科综合方法来研究,进一步可以探究冰崩的发生过程及危险性评估.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冰川地震学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我国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的冰川地震研究工作,综合探讨了冰川地震对天然地震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冰川地震学是冰川学与地震学的交叉学科,其核心内容是运用地震学方法开展冰震、冰川结构及变化等研究.南极冰川类型丰富,拥有大量快速冰流以及大型冰架,其冰盖内部及边缘地区拥有丰富的冰震来源,各类冰震发震频繁,冰震信号频带宽、震级跨度大,在全球冰冻圈中具有代表性.南极冰川结构变化与物质平衡密切相关,冰川地震学研究可以通过监测各类冰川结构变化事件,为南极内部结构变化带来新的认识.本文首先介绍了南极地区冰川地震学研究开展情况,总结出5类具有代表性的南极冰震,并结合南极部分冰流、溢出冰川、冰架以及冰山详细描述其类型及特征.其次,对Rutford冰流、Whillans冰流、Ross冰架以及Thwaites冰川4个典型区域的冰川地震学研究情况进行介绍.最后,针对在南极开展冰川地震学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地震学是利用地震波的传播特性来研究内部结构及震动源的一门学科,在获取滑坡体物性参数、监测其变化,以及探测滑坡发育过程中的变形和微破裂等信息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些信息对于滑坡的监测、治理、以及预警至关重要.本文调研了国内外近年来地震学手段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分为滑坡体结构研究、滑坡发育过程中滑坡震研究以及滑坡启动后的动态过程研究三部分,主要概括了其原理及结论.调研结果表明,结合密集台阵长时间观测,地震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获取滑坡体三维结构,局部及内部的变形、破裂情况,以及滑坡发生后的动力学过程.滑坡物性参数变化和滑坡震活动性异常等可能是滑坡灾害发生前的前兆信号,能被地震学手段获取.  相似文献   

4.
地震震源断层面及其破裂特征的研究是地震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对深入认识地震的发生过程以及对地震预测研究都具有科学意义,一直受到国内外地震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完好的理论会产生好的名称。天文学家有自己的“黑洞”理论,地震学家有“环形圈”和“空区”理论。1971年,拉蒙特地质观象台的地震学家赛克斯(L.Sykes)描绘了阿拉斯加大地震的余震区的轮廓。继苏联和日本一些地震学者提供的线索之后,他制定出了最近地震活动中的空区,这些空区几十年来未发生破裂,但他提出,不久  相似文献   

6.
引言 实验地震学是地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地震预报学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自从1962年茂木清夫证实岩石在破裂过程中的微破裂频幅关系与天然地震的频度震级关系同样遵从古登堡-李希特公式后,人们更进一步地将岩石样品和模拟样品的破裂过程与地震实际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并寄希望于从这类模拟实验研究中得到地震预报的启示。1966年Brace等提出粘滑可能是地震发生的一种物理机制,有关断层粘滑的模拟实验也随之受到更多的重视。伴随实验室研究的深入开展,若干地震震源理论  相似文献   

7.
宽频带地震学与中强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宽频带地震学是近年来地球物理学科的重要进展之一,现代的观测技术实现了仪器在很宽的频带范围内记录数字地震信号,宽频带资料含有更真实和更全面的震源和地下介质的信息,利用宽频带资料可以对广泛的地球物理问题进行研究,中强地震的破裂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利用宽频带地震学的分析手段,可以得到更加精细的破裂图象,未来的十年里,宽频地震学将会是地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天山作为全球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板内造山带,一直是中外地震学家密切关注的区域之一。本文从天山地区应力场及构造运动特征入手,对天山不同构造分区地震的破裂和地震序列类型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天山全区而言,地震破裂类型主要为逆断-走滑型,地震序列类型以主-余型为主,同时试图通过强震发震构造力学性质和地震学参数等方面的对比,揭示构造带内部差异性运动对强震孕育发生的影响,以期为天山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与地震预测提供基础性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破裂触发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贺鹏超  沈正康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10):3308-3317
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北川断裂、彭灌断裂、小渔洞断裂等多条断裂的破裂,呈现出复杂的破裂过程. 对此,以往地震学的研究没有对于各个发震断层的破裂先后顺序给出充分论证. 本文计算由于断层破裂在其他断层段上造成库仑应力的变化,根据其相互触发关系确定断层可能的破裂顺序. 结果表明,各断裂带可能的发震顺序为:主震在北川断裂南端(小渔洞断裂以南的北川断裂虹口段)起始,造成北川断裂的后续段落龙门山镇-清平段和彭灌断裂同时破裂,进而触发小渔洞断裂发生破裂.  相似文献   

10.
值此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发生20周年之际,本文简要回顾了该震后的地震学研究,包括:渤海地震序列基本参数的精定、震源参数的测定、余震序列的主要时空演变特征以及主震震源破裂面取向等。  相似文献   

11.
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发震断层的地震学证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地震学观测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并综合其他作者的研究成果,论证了台湾海峡1994年7.3级地震发震断层的主破裂面走向应为北西向,地震的发生是由分布于该区域的巴士系构造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 ,对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不仅会深化对地震发生过程的认识 ,同时也有助于攻克地震预测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 .对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地震学家的重视 .从 2 0世纪 90年代初 ,他们开始着眼于研究主震发生过程中的主破裂时空过程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通常是利用数字化地震观测波形资料 ,借助于反演方法 ,反演出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 .通过对地震破裂时空进程成像 ,发现了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 .地震破裂不但在空间上是非均匀的 ,而且在时间上也是错综变化的 ,这些成果使我们对地震的发生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Chen etal.,1 996;…  相似文献   

13.
摩擦界面的失效方式对于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工程学至地震学领域中的失效过程非常关键.摩擦运动起始于将两个剪切体分离的薄界面内传播的破裂前沿.通过测定沿界面的剪切应力和法向应力,结合随后的实际接触面积动态学特性,我们发现剪切应力与法向应力之比在局部可远远超过没有发生突然滑动的静摩擦系数.而且,系统所选的不同破裂模式与局部应力比...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水平估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地震力学和数字地震学理论,利用视应力和应力降,估算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前后震源区的应力水平,结果表明,震前震源区应力值约为1.5~2.0MPa,地震破裂过程中,由于断层发生错动过头,使地震发生后震源区应力低于动摩擦力,降至-1.2~-0.1MPa。  相似文献   

15.
月尘易于发生迁移运动,影响月表和近月空间环境及月面物质成分分布.?研究月尘是认识水星、小天体等地外无大气天体表面尘埃形成机制、尘埃发射机理及运动规律的基础.?在航天工程上,月尘是任何月面探测活动都无法避免和必须应对的重要环境问题,是未来载人登月及月球基地建设的重要挑战.?前期探月任务中观测到了大规模的月尘活动,并据此开...  相似文献   

16.
断层的自发破裂及其产生的地震波场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断层几何形态和自发破裂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不同,往往会导致不同的震源破裂过程,进而对地震波场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基于不同几何形态的断层上的自发破裂过程,通过计算研究其产生的地震波场的特征.针对弯折和分叉的断层系统,我们考察了初始成核区位置以及超剪切破裂对于地震波场的...  相似文献   

17.
2002年11月3日,阿拉斯加中部发生了一次Mw7.9级的地震。该地震使部分苏西特纳冰川断层、迪纳利断层及托茨春达断层发生破裂。反演GPS测量的位移场表明,该事件以沿迪纳利断层复杂的右旋走滑破裂占优势。最靠近震中的GPS测点显示出苏西特纳冰川断层有逆冲运动的影响。优选的Mw7.9级地震同震滑动模型表明,在破裂的西段滑动相对较小,而在震中以东约60km至在迪纳利断层和托茨春达断层的交汇处滑动相对较大。我们发现大多数浅层滑动从地表至深15km,但反演却表明在震中以东110km有一大的深部滑移层。我们的模型预示地表滑动与地表地质观测非常一致,模型分辨率也非常好。  相似文献   

18.
地震物理学     
引言 本文从两个层次来考虑地震过程问题。我们由回顾地震学家通常使用的研究破裂过程的经典宏观方法入手,然后,进入矿物和岩石破裂的微观物理学问题。在微观研究中我们强调由位错、微小裂隙以及其他缺陷所造成的不可逆的变形。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震波形资料,通过反演技术研究大地震震源的破裂过程是定量认识震源运动学特性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地震破裂过程的数字波形反演和成像成为近年来地震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快速而精确地从地震记录波形中获取震源运动学参数,以便从整体到细节上更加全面地描述地震破裂的复杂性,成为此类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共轭地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张四昌 《中国地震》1991,7(2):69-76
本文对分散在地震学各分支学科中反映地震破裂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归纳后指出,由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地形变测量、地表形变带、烈度分布及某些前兆场等方面的资料共同证实,在强震孕育和爆发过程中显现出清楚的共轭破裂现象。文中进而讨论了地震共轭破裂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以及共轭断层的孕震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