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成矿规律专业委员会、吉林省地质学会、IGCP第247项中国工作组、长春地质学院矿床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前寒武纪矿床专业学组共同发起,吉林省地质学会负责筹备的第一届全国环太平洋成矿带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7月15日—20日在长春举行学术报告与讨论会,7月21日—24日赴长白山考察新生代火山岩中的宝石地质。 来自全国16个省市、40个单位的代表83人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98篇论文(摘要),有32名代表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大会组织委员会副主席裴荣富研究员致开幕词,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张秋生教授作总结报告。长春地质学院院长张贻侠教授、吉林省地质矿产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于6月29日~7月5日在昆明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区域地质及成矿会议。参加大会的有来自地质、冶金、煤炭、石油、二机、化工、教育、中国科学院等部分的159个生产、科研、教学单位300多位代表。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53篇,论文摘要313篇(其中包括区域地层古生物34篇,区域构造  相似文献   

3.
本刊今年以滇西地区(“三江”地带南段)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地质研究论文作为主要内容,共15篇,分4期刊登完成。这是地质矿产部“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江”地区构造岩浆带的划分与主要有色金属矿产分布规律》(86010项目)下属二三级课题所提交成果中提炼而成的论文。其中第1篇为二级课题,其余14篇为三级专题。二级课题(编号:86010—8),主要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滇西地区有特色而国家急需的铅锌、锡等主要矿种深化地质成矿认识并开拓金矿新的远景。论文对区域的地质演化过程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4.
王登红  陈毓川 《岩矿测试》2009,28(3):199-200
2006年下半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计划项目,在其中的“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工作项目中安排了400万元的专项经费以开展典型矿床及其成矿年代学研究工作。这是有史以来我国在成矿年代学方面罕见的“大投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调查中心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及铼-锇同位素应用成果》专辑就是该项工作前一阶段所取得的近200个同位素年龄新数据中一小部分成果之结晶。成矿规律研究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客观地认识矿产资源形成与分布之自然规律的系统性工作,其研究  相似文献   

5.
朱裕生  武广  丁建华 《地质论评》2016,62(S1):247-248
矿产勘查; 成果应用成矿规律研究是当代矿产勘查的基础工作。成矿规律研究的成果是部署矿产勘查的科学依据;编制成矿规律图是成矿规律研究的手段和成矿规律研究成果的深化过程及表达方式。成矿规律研究的文字表述和成矿规律图两者组成成矿规律研究的整体成果。 成矿规律是“区域成矿学”的核心(朱裕生、肖克炎.1997),应用成矿规律的整体成果和可能的技方法(地质的、物化探的、数学地质的)指出现在还没有发现而将来可能或应当发现的矿产蕴藏量或矿床(朱裕生,1984)是成矿规律实用价值的体现。我国历经四十余年成矿规律的探索、研究和勘查应用,实践证明成矿规律是“区域成矿学”的核心内容和矿产资源评价(我国习惯用“矿产预测”表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讨论会于2月26日至3月2日在成都地质学院举行。会议得到了成都有色金属公司、省学会和地院领导的支持,准备充分,取得了圆满成功。会上有19位同志宣读论文,反映了会员们对黄金、有色金属成矿规律和预测结合基础地质的研究以及龙门山地质深部地球物理等方面的新成果。会上还介绍了国际地质大会(28届)矿产研究的新动向以及地球化学、微电脑、同  相似文献   

7.
1990年11月16日—22日,华东地勘局在270研究所召开了“赣杭带深入找矿工作研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在“赣杭带”进入新一轮找矿后,如何选准新的找矿靶区以及采取怎样的技术思路及对策把找矿工作深化下去,迅速扩大该带的地质成果。会议共收到论文18篇,有14位代表及特邀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内容涉及“赣杭带”的区域地质,深部构造,成  相似文献   

8.
1986年8月1日至7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市举行了第九届国际洞穴学大会,同时还召开了国际洞穴学会成员国代表会议。共有35个国家的代表450余人参加了大会,中国有3名代表出席。 会议论文集共2卷,纳入论文256篇,近30个国家提交了论文。中国共提交论文16篇,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地理所,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及四川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  相似文献   

9.
一、论文综述 本次大会计有15个单位提交有关论文21篇,大体上反映了相应的研究现状和水平。 (一)滑坡灾害的研究 1.滑坡区域规律研究 视滑坡为一定自然地理地质环境下的作用过程和现象,予以群体性研究,较之过去单体研究有了扩展。“巴谢河流域滑坡分布规律及石质黄土层在大型滑坡形成中的作用”一文指  相似文献   

10.
曹德斌  包钢  王宇  李燕 《云南地质》2006,25(1):1-11
“十五”期间承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七项18个图幅。地层古生物、区域岩石及地质构造、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及旅游地学等方面取得较多的新成果和新认识。提交地质图及地质报告外,还提交专题研究成果7份,以测区所收集的地质资料为基础编写硕士论文7篇,公开发表文章7篇,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云南及西藏基础地质的研究程度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巴藏幅(I48E013009)1∶50 000 矿产地质图数据库在《矿产地质调查成果图件编制指南(1∶50 000)》(讨论稿)和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的指导下编制完成。采用数据为既往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矿产勘查报告、科学研究报告、论文和1∶50 000专项填图采集的数据,共形成数据记录:产状811条、地质界线102条、同位素年龄5条、化石2条、矿产信息21条、矿化蚀变带22条、断层86条、褶皱111条、建造65条。图面以主图和角图相结合地方式全面客观地表达了区域地质界线、岩石建造、年代、断层、褶皱轴迹、节理、劈理、皱纹线理、窗棂构造、断层面擦痕、矿化蚀变、矿产信息及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其中包括加里东期风暴沉积和褶皱变形、早石炭世铁质结核及一系列新发现和新认识。在“建造构造”图层的属性中强调了含矿建造、矿化蚀变;在“断层”图层及“褶皱”构造图层的属性中强调了成矿构造。该数据库为区域成矿规律及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可供使用者根据需求进行检索。本文提交的巴藏幅MapGIS空间数据库数据量约为90.2 MB,Access数据库2.51 MB。  相似文献   

12.
第三层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9月14日至16日在我国哈尔滨市隆重举行。会议代表有中国、俄罗斯、乌克兰、日本、蒙古等国家130余人。我国代表110名。代表来自地质、冶金、有色、石油、煤炭、核工业和黄金系统,以及科学院、大专院校等。会上宣读论文120余篇。论文内容包括有关大地构造和区域构造、区域成矿学、有色金属成矿学、金成矿学、石油成矿学、煤成矿学、黑色金属成矿学、遥感地质、数学地质等。  相似文献   

13.
第二届全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会议于1985年11月17—21日在天津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全国25省市自治区8个系统94个单位的154名代表。会议期间有106名同志发言共宣讲论文117篇,充分交流了我国近年来层控矿床和有关矿产资源研究的新成果、新认识。反映出自1981年在贵阳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会议后的四年时间内,我国在层控矿床的地质找矿、成矿理论、成矿机制、成矿物质来源、区域和矿区成矿规律与实验技术方法等方面取得的较大进展。这次会议的显著特点是:  相似文献   

14.
于1986年9月9日~15日在长沙召开,这次会议是为了迎接1987年第十一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及地质大会在我国召开,为了进一步总结我国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及地质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召开的。到会代表230名,提交239篇论文摘要和198篇论文。这些论文  相似文献   

15.
《矿床地质》2020,(1):196-196
《矿床地质》创刊于1982年,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发行,双月末出版。本刊主要报道矿床地质(包括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海洋矿产)、矿床地球化学、区域成矿规律、矿产普查与勘探、矿产资源预测与评价方面研究的科研成果;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矿田构造及模拟实验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认识和综述性文章。优先发表新探明矿床、新类型矿床和新发现矿床的科研成果。主要栏目有“研究论文”、“最新报道”、“叙谈矿产地质工作”等。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和河南省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东秦岭(包括大别山)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找矿方向讨论会》,于1983年10月22—29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地质矿产部、冶金部、核工业部及其所属研究单位和地质队,高等院校、三门峡市等52个单位的98名代表。其中还有光明日报、河南日报、中国地质报社和中国地质编辑部的记者多人。  相似文献   

17.
耿树方 《地质论评》1981,27(6):550-551
为了交流几十年来,特别是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地质及成矿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和进一步推动有关学术活动的发展,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与云南省地质学会于1981年6月29日—7月5日在昆明市联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区域地质及成矿会议”与“云南省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构造地质学术年会”。这是我国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  相似文献   

18.
该课题是地质矿产部“七五”重点勘查项目“长江中下游及上海经济区航空遥感综合调查”中的二级课题(JKDY—75—05—03),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承担完成.该课题应用遥感地质与矿床地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区域构造、岩石及矿产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典型矿田(床)的实地研究,深入系统地总结了该区的区域成矿规律,提出了一定数量的找矿远景地段,探索出一套遥感地质与矿床地质相结合的方法、经验,在理论认识和方法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成果有:  相似文献   

19.
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区域地质及成矿规律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共同发起,吉林省地质学会负责筹备,于1987年7月在长春举行。国内代表83人,来自联邦德国和日本的4名地学家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98篇,其中论述环太平洋带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及成矿规律方面的有25篇;有关成矿带、矿床以及成矿作用的文章73篇(其中包括论述金矿的文章22篇)。这些论文中有一部分是首次发表的,反映了我国环太平洋成矿带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第二十七届国际地质大会于一九八四年八月四日至十四日在莫斯科召开。出席会议的有112个国家,约6000余位代表东道主苏联最多达2500余人,外国代表以美国为最多达340人。中国地质代表团以地质矿产部朱训副部长为团长,共78位地质科技工作者组成。大会收到论文摘要5768篇,苏联居多,外国代表提交会议的论文摘要美国352篇,我国提交315篇。大会分设二十二个学术分组讨论会,其中水文地质学列为第十六分组。本组会议召集人,为上届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主席吉伯特、克斯坦尼教授[G.CAS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