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早-中二叠世地层在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分布广泛.上二叠统分布比较零星,以陆相沉积为主,有限有化石证据的海相上二叠统仅见于喀喇昆仑的甜水海-麻扎一线以南地区[1].……  相似文献   

2.
静北潜山的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并将钻井揭示的未见化石的碳酸盐岩和石英砂岩沉积划归中元古界长城系,沿用至今.2002年在对该区的地层研究中,首次发现了晚古生代孢粉化石,从而证实静北潜山存在晚古生代地层.本文以孢粉化石为主要依据,对潜山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并与邻区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本区的构造和沉积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3.
魏玲 《新疆地质》2004,22(2):228-228
孢子花粉矿化程度比其它植物组织矿化程度低很多,在形成化石过程中,其外壁仍保存着原来的轮廓和构造,组成外壁的孢粉素具一定的耐酸碱性,因此可用酸碱处理孢粉化石。  相似文献   

4.
山东平邑盆地第三纪卞桥组孢粉化石组合及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胡仲衡 《地层学杂志》1989,13(2):108-119
<正> 1980年起,地质矿产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与石油部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东海陆架盆地浙东坳陷西湖凹陷钻井七口(其中石油总公司钻井一口),揭开了东海石油普查的序幕。由于孢粉化石在以上各井各层段均有出现,且纵向演变较明显,在横向上又有一定的稳定性,使利用孢子花粉组合带对该凹陷的新生代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于洋  张艳 《世界地质》2021,40(3):738-742
为了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孢粉化石微观形态,需要对岩石样品进行一系列化学处理,提取样品中的孢粉化石,并制备成扫描电镜样品.以吉林省辉南县二龙湾玛珥湖岩芯中产出的孢粉化石为例,将粉碎后的样品加稀盐酸→氢氟酸→浓盐酸处理,采用重液浮选法收集样品中的孢粉化石,干燥喷金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扫描电镜图像显示,孢粉形态真实、结构完整、立...  相似文献   

7.
在东昆仑西端布喀达坂峰地区二叠纪地层中首次发现陆相孢粉与海相疑源类化石一起保存的孢粉—疑源类化石组合。经对两个样品较为丰富的孢粉型化石研究后发现,上部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双囊无肋花粉最多,可与塔里木盆地的卡伦达尔组的孢粉组合做粗略的比较,但组合中出现了时代偏晚的Ephedripites及Taeniae-sporites,因此,研究区马尔争组中段复理石地层的时代当为中二叠世—晚二叠世。  相似文献   

8.
西藏拉萨地块设兴组孢粉化石新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拉萨地体的典中-那玛剖面设兴组上部新发现孢粉组合,其特征为:孢粉化石多为第三纪常见分子,未发现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特征分子.因此样品产出的层位不可能属于白垩纪的沉积.孢粉组合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体,主要为桦科的桤木粉(Alnipollenites)、桦粉(Betulaepollenites)、枥粉(Carpiniptes),山毛榉科的栎粉(Quercoidites)胡桃科的胡桃粉(Juglanspollenites),榆科的榆粉(Ulmipollenites),椴科的椴粉(Tiliapollenites)等,热带、亚热带植物孢粉少量出现;草本植物花粉出现很少,如晚第三纪常见的藜科(Chenopodiaceae),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及蓼科(Polygonaceae)等,指示了样品所在层位沉积时的气候并不干旱;早第三纪早期大量出现的三孔沟,网面三孔沟等花粉少量出现;孢粉总的面貌反映了温凉、湿润的温带气候,指示了落叶、阔叶森林广泛分布.孢粉组合更接近于早第三纪中晚期的面貌,其时代可能属于始新世-渐新世.本次孢粉的面貌与伦坡拉盆地的牛堡组中段孢粉化石面貌有些相似,与牛堡组上段和牛堡组之上的丁青组(渐新统)孢粉面貌相差甚远.因此推测,典中-那玛剖面设兴组产出孢粉的层位与牛堡组中段可能处于大致相同的时代或稍晚的时代.典中-那玛剖面的设兴组可能不仅仅包括晚白垩世晚期的地层,还包括下第三系的成分.  相似文献   

9.
苏北盆地雀安断陷上白垩统盐系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根据孢粉型及被子植物演化特征命名为希指蕨孢属-克拉梭粉属孢粉化石带。自下而上,又细分为三个化石亚带:克拉梭粉属-希指蕨孢属-泉头粉属亚带、克拉梭粉属-希指蕨孢属-拟千屈菜粉属亚带和希指蕨孢属-克拉梭粉属-美丽粉属亚带。其时代分别为:森诺曼晚期、土仑早-中期和土仑晚期-森努力早、中期。当时古气侯为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侯,十分有利于盐类矿床的沉积  相似文献   

10.
通过西昆仑大红柳滩一带地质填图和实测地层剖面,从原划上三叠统克勒青河群中采到了大量孢粉和珊蝴、菊石类等化石,经鉴定其形成时代主体为二叠纪,经区域地层对比,重新厘定为二叠纪黄羊岭群。该生物化石的取得,为分析研究西昆仑微陆块及巴颜喀拉晚古生代—中生代边缘裂陷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县达布太尔地区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结合部的西昆仑造山带,是研究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质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由于西昆仑地区处于中亚腹地的高寒缺氧地带,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十分困难,区域地质研究程度较低,达布太尔地区沉积地层中一直没有获得可靠微体化石证据。经笔者的室内、外地质调查与研究,在达布太尔地区发现了内点囊三缝孢Endosporites punctatus Gao,雅致韦氏粉 Wilsonites delicatus (Kosanke) Kosanke,多孔柯达粉 Cordaitina spongiosa (Luber ) Samolovich,马什阿里粉 Alisporites mathalensis Clarke,卵形侧囊粉 Sulcatisporites ovatus (Balme and Hennelly) Balme,以及光面和点状孢子Leiotriletes 和Punctatisporites 等二叠纪孢子花粉化石。从上述化石组合特征看,这些孢子花粉化石基本属于华夏植物地理区类型。结合前人对该区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笔者认为塔什库尔干县达布太尔地区原划为二叠纪的碎屑岩沉积地层可能为包含了志留纪、二叠纪及其它时代岩层的混杂地层体。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进行1∶25万邦多区幅和措麦区幅区域地质调查期间,于措勤县尼雄和尼玛县文部等地发现一套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地层。其岩性组合面貌非常特殊,富含植物化石,与坚扎弄组层型剖面可以对比。植物群面貌具有华夏和冈瓦纳植物群中非典型分子的双重性质,无论从植物化石本身、沉积特征,还是从海水进退规律及气候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地层时代宜归晚二叠世,但不排除属中二叠世最晚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山东章丘地区石千峰群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石千峰群为一套陆相红色碎屑岩系,一直缺乏生物依据。笔者对该地层剖面重新测制,首次发现了孢粉化石,其时代为三叠纪。  相似文献   

14.
西藏冈底斯申扎地层分区上二叠统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区域地质调查所在完成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措勤区幅填图工作中,首次在措勤县江让区敌布错北岸发现了一套覆于冈底斯古生代弧背断隆下二叠统下拉组之上的灰色砂板岩、砾岩夹泥灰岩、硅质岩组合,厚度大于840m,与下二叠统下拉组灰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这套岩层中平行纹层、水平层理、脉状层理、沙纹层理发育,具海陆交复相的沉积特点,并产有丰富的植物化石及少量的动物化石。植物化石经野外初步鉴定具有西藏夏岗江植物群Pecopterissp.,Phyllothecasp.,Sphenopte…  相似文献   

15.
16.
谢振东  杨永革 《地质通报》2001,20(3):331-333
南雄盆地地跨江西、广东两省,在江西省境内出露约300km2。笔者于1996—1999年在从事1∶5万大塘圩幅的区调过程中,在江西省信丰县大塘镇晚白垩世南雄群主田组下部发现了温带型孢粉组合。这一发现对研究赣南及南岭地区晚白垩纪古植物面貌及古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1 化石层位特征南雄群主田组为一套湖泊相细碎屑沉积物,所产孢粉化石位于深湖相泥质页岩中。采集地点在信丰县大塘镇105国道东侧罗西坑—新仓下实测剖面上。现将主田组下部实测剖面简介如下:上覆地层南雄群浈水组(K2zs)紫红色厚—巨厚层状砂砾岩、砾岩。── 整 合 ──…  相似文献   

17.
西藏措勤—申扎地层分区二叠系敌布错组的建立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敌布错组为1∶25万措勤区幅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发现并建立的岩石地层单位。该组角度不整合于下二叠统下拉组之上,盛产冈瓦纳—华夏混合植物群化石,岩性组合呈现灰色复陆屑建造的特点,厚度大于830m。层型剖面位于西藏措勤县江让乡敌布错北缘(E84°46',N30°51')。2001年夏经专家实地考查确认,该剖面已完全具备建组条件。此套岩石组合的发现为进一步完善冈底斯构造带古生代地层系统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The continuous Permian-Triassic strata in West Qinling represent deep-marine deposits. In this paper,abundant trace fossils(seventeen ichnospecies,twelve ichnogenera)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Upper Permian Maomaolong Formation in the Gannan area of the western Qinling orogen. As a new ichnologic method,ichnonetwork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system composed of interconnected ichnotaxa,which provides useful means for studying the behavior and ecology of ichnocoenosis. In this study,an ichnonetwork analysis is conducted with trace fossils data obtained from the first hand filed trip. The results show that ichnocoenosisis structured in the Maomaolong Formaiton,and three ichnoassociations were controlled by palaeoenvironments: Palaeophycus-Lockeia-Arenicolites-Dictyodora-Planolites-Protovirgularia-Chondrites (C1,proximal turbidite zone),Palaeophycus-Lockeia-Arenicolites-Dictyodora-Protovirgularia-Phycodes-Chondrites-Helminthopsis (C2,turbidite transition zone-distal turbidite zone),and Palaeophycus-Nereites-Scolicia-Protovirgularia-Helminthopsis (C3,distal turbidite zone). The evolution from C1 to C3 in the Upper Permian Maomaolong Formation from the Gannan area of the West Qinling reveals the palaeoenvironmental changes from proximal turbidite zone to distal turbidite zone.  相似文献   

19.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在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过程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地质时期,所以晚二叠世林西组沉积环境对研究古亚洲洋闭合这一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大兴安岭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曾有双壳、叶肢介、植物及孢粉化石记录,但鲜有介形虫化石报道。在大兴安岭中段林西组研究中首次发现介形虫化石,经初步研究,主要分子有Kemeroviana,Volganella,Iniella,Qitaina,Darwinuloides,Palaeocypridopsis,Tomiella,DarwinulaUrumqiella等,暂划为Volganella-Kemeroviana组合,其时代为晚二叠世。与俄罗斯地台晚二叠世介形虫化石群关系较为密切,部分属种曾见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从介形虫化石组合特征和保存特点来看,其生存环境为淡水湖泊,故认为这一地区的林西组为陆相沉积。  相似文献   

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木吉地区邻近帕米尔,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应力最集中的地区,地层变质和变形强烈,研究基础薄弱。木吉群由变质砂岩、板岩、千枚岩、石英岩、钙质石英岩、变粒岩、二云石英片岩、大理岩等组成,一直未发现任何化石。最近,笔者在木吉乡的喀拉足克沟和阿拉木陶沟的粉砂岩、钙质粉砂岩中发现了一些植物管胞片和孢粉化石:Gran-ulatisporites sp.,Cycloranisporites sp.,Verrucosisporites sp.,Pityosporites sp.,Punetatosporites sp.,Leiotriletes sp.,Apicu-latisporites sp.,Platysaccus sp.,Cycodopites sp.等。从地层接触关系和孢粉化石的整体面貌看,木吉地区含上述孢粉化石的木吉群的时代可能为泥盆纪—石炭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