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开展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对全面掌握和科学量化耕地质量等级状况,实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耕地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耕地质量等级定期动态调查评价制度、耕地质量等级与产能年度更新报告制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由数量管理为主向质量为主、数量为辅的转变,对提升耕地资源保障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长沙县2013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长沙县近三年内增加的耕地和因耕地质量建设引起质量变化的耕地,进行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通过外业补充调查,补充新增耕地分等因素数据及更新变化较大区域的分等因素数据;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长沙县2013年耕地质量等别,并对2010-2013年间耕地的数量、质量变化趋势性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南宁市广良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以提升该项目区耕地质量为切入点,分析提高该区域耕地质量等别的有效途径,为科学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笔者通过构建4个指标模型,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耕地利用效益进行计算,得出湖南省14个市州耕地产出效益整体较差;耕地消耗回报整体较好,区域差异明显;耕地污染替代整体较差,耕地污染逐步加重;耕地利用集约程度较好,应注意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相似文献   

5.
张军 《国土资源》2011,(9):50-51
根据国务院的安排布署,朝阳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已全面完成,为此作者就第二次土地调查的耕地变化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耕地资源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土地资源,对其质量的研究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综合选取了13个可能导致耕地质量发生变化的因素作为基础指标,运用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山东省济宁市耕地资源的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济宁市耕地的质量等级为"一般",评价结果符合实际。针对评价结果,对可能导致耕地质量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前正在开展的农用地分等工作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以耕地为主的农用地综合评定,结合这项工作搞好耕地质量评价,为确定合理的利用耕地模式,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对耕地进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省沅江市为例,研究了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方法和程序,分析了其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沅江市耕地后备资源面积137.46公顷,宜耕土地的主要潜力是内陆滩涂,不宜耕土地的主要限制是排水和生态条件。根据调查评价结果,提出了沅江市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复垦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学测算补充耕地指标市场的价格指数,对引导湖南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及发挥土地要素保障作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湖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数据库,在分析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价格动态变化的基础上,界定了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指数的内涵,探索建立了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价格指数的测算方法和编制步骤,并据此测算了2016—2022年湖南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价格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其研究结果可为各级政府、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投资者开展补充耕地指标的开发、管理和交易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数据和1∶400万土壤肥力综合质量数据,从耕地的地形特征和土壤肥力两个角度,对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耕地自然质量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贫困地区平原型、丘陵型耕地比重较低、山地型和陡坡型耕地比重较高;贫困地区耕地土壤肥力的平均水平和非贫困地区差别不大,但土壤肥力好和较好的耕地所占比重较小。本文还建立了包括地形特征和土壤肥力综合质量两个因素的耕地自然质量评价指数,从县域尺度对全国耕地自然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并发现贫困地区耕地自然质量评价指数在低值区集中的特征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工业用地高效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土地低效利用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该研究基于DEA方法,从环境—经济、投入—产出2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为例,测度2013—2016年湖南省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并运用ArcGIS10.2分别对2013年和2016年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湖南省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整体较高,呈上升趋势,各城市之间利用效率有较大差异。空间上,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逐步形成协同发展模式;大部分城市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变化不同步,需要进一步探讨两者稳定的发展模式。结合产业类型进行工业结构调整是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研究内容的补充及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临邑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1997—2005年耕地净减数量为1 400 hm2,年均净减少175 hm2。为了确保临邑县耕地和基本农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实地调研,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利用对策:积极推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体制改革,加快体制创新的步伐;完善治理整顿制度及监督、监察机制;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研究制定非公益性建设占用耕地的机制;协调耕地保护与生态退耕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家对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明确提出建设占用耕地要"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并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措施。针对政策的趋向性变化,该文结合莱芜市实际,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耕地占补平衡提出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济南市长清县为例,利用GIS技术和遥感技术,从综合肥力的观点出发,科学地考虑影响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多种因素,确定合理的数学模型,对土地生产力水平进行定量化评价计算。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等定级研究和粮食生产潜力的计算,计算结果精确到30m×30m的像元分布数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苏锡常地区已有三期矢量数据(1988、1995和2000年)的基础上,对2008年TM影像进行监督分类,经过人工解译辅助处理得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4期土地利用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近30年来,苏锡常地区建设用地扩展及其对耕地占用的态势。主要结论有:(1)从整体扩展面积看,1988年到2008年建设用地面积扩展总计2 354.55km2,其中,城市扩展面积最大,为1257.26km2,占到总扩展面积的一半,其次,是建制镇的扩展,面积达695.91km2,农村居民点扩展面积为355.96km2,扩展最少的是工矿交通用地,为45.42km2;(2) 城市扩展所占用的土地资源主要来源于对耕地的占用。从三个不同时期来看,1995-2000年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最少,为262.36km2,1988-1995年占用耕地面积656.36km2,而在2000-2008年耕地被占用高达1 343.56km2。这些数据为我国东部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济宁市耕地历年总量及人均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可以看出,55年来耕地数量总体呈明显波动减少趋势,各县(市、区)的变化也存在差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果表明,济宁市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对耕地占用的巨大需求和比较经济利益对耕地占用的巨大压力。为遏制耕地数量减少,对耕地数量快速减少区、平稳减少区和增加区采取的措施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7.
根据济宁市耕地历年总量及人均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可以看出,55年来耕地数量总体呈明显波动减少趋势,各县(市、区)的变化也存在差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果表明,济宁市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对耕地占用的巨大需求和比较经济利益对耕地占用的巨大压力。为遏制耕地数量减少,对耕地数量快速减少区、平稳减少区和增加区采取的措施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8.
As an important constitute of land consolidation,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tect the quantity, qual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ultivated land. Its target not only lies in the in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quantity, but also the improve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ecosystem environment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and construction arrangement of cultivated land were explored to facilitate the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for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HSBFC) with administrative village as the unit. Taking the land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project area in Quzhou County, Handan City, Hebei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study comprised of three steps: 1) establishment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uniformity based on regional optimum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uniform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soil fertility quality, engineering quality, spatial quality and eco-environment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new concep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2) calcul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uniformity by grading indicators, assigning scores and weighting sums, exploring the local homoge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through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analyzing the constraints and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of barrier factors; 3) arrangement of HSBFC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ncentration, continuity and priority to the easy operatio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value of farmland quality uniformity for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the study area was between 7.76 and 21.96, and there was a difference between various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The region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patterns included High-High(HH), Low-Low(LL), High-Low(HL) and Low-High(LH). These indicate that regional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has local homoge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most restrictive factor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the medium and low transformation difficulty indexes, including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farmland shelterbelt network density, field regularity and scale of the field. In addition, there were also high transformation difficulty indicators in some areas, such as sectional configuration. The project area was divided into four partitions: major construction area, secondary construction area, general construction area, and conditional construction area.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of each subarea was 1538.85 ha, 1224.27 ha, 555.93 ha, and 1666.63 ha, respectively. This comprised of 30.87%, 24.56%, 11.15% and 33.42% of the total project area, respectively. The evaluation model and index system could satisfy the evaluation of farmland quality and diagnosis of obstacle factors to facilitate the subsequent construction decision.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regional HSBFC, and a new feasible idea and method for related studies.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农村土地整治事业发展需要,湖南省结合本省实际,创新土地整治模式,试行"先建后补、以补促建"农村土地整治模式,通过在长沙市望城区和株洲市攸县的项目试点,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该模式形成过程、内涵、运作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并与传统的土地整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完善该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