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   总被引:89,自引:11,他引:78  
陆大道  刘毅  樊杰 《地理学报》1999,54(6):496-508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宏观背景下,区域开发与发展问题愈来愈成为各级政府规划决策和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针对区域发展问题开展研究,并每两年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上全国及各地区为国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动态;分析各地区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对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及生态环境产生的效果,揭示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地区间差异的形成机制与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引下,文章认为:在国家范围内,依据区域政策的空间尺度,区域政策整体上由国家区域政策和地方政策两个层次构成.并以区域发展协调机构为平台实现二者的空间组织。其中.国家区域政策主要包括区域政策空间组织体系构建,区域发展规划。区域政策组织管理体系构建和立法规范区域开发四个方面:地方政策主要包括国家区域政策支持与落实.区域政策实效反馈和地区发展规划三个方面;区域发展协调机构主要包括区域发展基金系统、区域政策控制与监督系统和政策反馈分析系统三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策影响过程与实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方创琳 《地理科学》2012,(3):257-264
中国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城市群的真正形成与发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历经80年代的发育萌芽阶段、90年代快速成长阶段和21世纪前10 a的持续发展阶段,共三大阶段。城市群形成发育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性,主要是国家及地方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体现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性和重点区域发展政策的倾向性两大方面。具体表现为,"六五"计划提出地区域协作和经济区政策开启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序幕,"七五"计划提出地三级经济区网络政策搭建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初步框架"八五"计划提出地横向联合与城乡统筹政策注入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一体化内容"九五"计划提出地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推动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发育"十五"计划实施地城镇化战略指明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方向"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奠定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空间格局。与此同时,针对处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国家相继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无数项差异化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城市群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旅游政策变迁及其空间 n.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卢敏  陆林  杨兴柱 《地理科学》2016,36(3):431-438
借助于经济学供给需求分析视角,构建旅游政策变迁及其空间响应的理论框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探寻旅游政策变迁的路径和动因,揭示旅游政策变迁和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内在联系。并以安徽省为例,根据改革开放之后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将旅游政策变迁划分为形成期、密集期和协调融合期3个时期,其空间响应状态分别为点状格局、单一板块格局和多板块空间格局。分析得出,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旅游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旅游政策在不同时期通过其作用机制引导、激励利益主体投资建设旅游节点、交通设施等行为,推动旅游空间格局由点状格局向板块格局发展演化,旅游政策的空间响应强度取决于政府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和政策对利益主体的激励程度。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各具特色的不同区域的先后崛起,是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的伟大社会实践,并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迁和经济景观特征上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每一次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带来了区域经济面貌的巨大变化,并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的改革与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6.
国家区域政策对央企空间布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可文  曹有挥  肖琛  王聪  车前进 《地理研究》2012,31(12):2139-2152
建国伊始, 国家区域政策就深刻影响着央企的空间布局。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 域政策对央企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特征与过程分析, 结果表明:央企空间布局是“经济人” 与“政治人”两种行为特征相互博弈的结果, 受国家区域政策直接、间接和累积循环三种模 式影响, 总体布局呈不平衡的板块集聚特征, 央企总部布局具有极高的首都指向性。国家区 域政策的转变历程与央企布局的演变过程相吻合, 均经历了均衡-不均衡-均衡的演变过程。 经济区内的政策强度与央企布局个数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政策强度与央企扩张具有相似的 年际变化规律, 但存在时滞和周期性。在不同的区域政策时期, 央企布局的空间变动和区域 政策的调整具有相应的一致性, 各阶段主要的作用机制不同, 且趋于三种模式的相互混合 影响。  相似文献   

7.
海洋政策是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国家总体战略制定的重要指向。边缘海由于其地缘范围的特殊性,在海洋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国家海洋战略的构建及海洋安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中国边缘海政策的演变与发展具体来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49-1978年的探索初创阶段,1978-1996年的变革推进阶段,1996年至今的稳定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按照近岸防御、近海防御、远海作战的顺序,以维护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为主线,遵循海洋安全为主,海洋经济先行,海洋安全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60多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了现代化的综合性海洋安全观,为海洋强国的建设积蓄了力量。  相似文献   

8.
以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实施的区域开放开发政策为样本,将开放开发政策分为宏观开放开发政策、经济特区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开发区政策3个能级,从政策内容、工具、作用强度3个维度分析了区域开放开发政策演变的过程。长江三角洲国家级/省级宏观区域开放开发政策的目标从对外开放转为综合开发,对外开放在空间演化上呈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地、从中心城区到农村的梯度开放特征,政策工具从财税政策和行政控制转为发展社会资本与改善发展环境,前期的财税优惠政策和开放政策逐渐削弱甚至消亡,一些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得到增强。上海浦东经历了从经济特区向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转变,政策工具从优惠政策转向全方位的优先探试权。开发区政策集中在经济领域,省级开发区政策效应较国家级开发区弱,不同开发区间的政策逐渐趋同,强度在不断弱化。  相似文献   

9.
论文分析了美国风电产业政策演进的历程、特征与影响因素,这对于推进中国风电产业政策升级和提升政策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扼要刻画美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美国风电产业的政策框架;考察了美国风电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并进行了阶段划分,探讨了风电产业萌芽示范期、缓慢发展期、快速增长期和优化增长期等阶段的政策背景、内容和绩效。基于对演进历程的系统回顾,提出了美国风电产业政策演进的四大特征,并揭示了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院论文分析了美国风电产业政策演进的历程、特征与影响因素,这对于推进中国风电产业政策升级和提升政策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扼要刻画美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美国风电产业的政策框架;考察了美国风电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并进行了阶段划分,探讨了风电产业萌芽示范期、缓慢发展期、快速增长期和优化增长期等阶段的政策背景、内容和绩效.基于对演进历程的系统回顾,提出了美国风电产业政策演进的四大特征,并揭示了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Pilot reforms gradually implemented through key nod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as introduced in 1978.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in post-reform China,this paper develops the concep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national node strategies(NNS),defined a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entered on specific spatial nodes,by addressing their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search scope.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NNS were explored quantitatively through the examples of the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Pudong New Area and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the exploration stage led by Special Economic Zones(SEZs),the expansion stage dominat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and the optimization stage featuring State-level New Areas and National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s.During all the three stages,NN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demonstrative and leading role and promoted the rapid evolution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from localized to widespread implementation,and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has also changed accordingly.As an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owth pole theory in transitional China,NNS have become engin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mportant conduits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N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have achieved a benign coupling and formed a grad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l.Empirical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NNS are an important method used by the government to guide and regul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with complex and diverse economic effects that differ depending on the stag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spatial scale of analysis.  相似文献   

12.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national node strategi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ilot reforms gradually implemented through key nod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as introduced in 1978.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in post-reform China, this paper develops the concep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national node strategies (NNS), defined a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entered on specific spatial nodes, by addressing their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search scope. 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NNS were explored quantitatively through the examples of the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Pudong New Area and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exploration stage led by Special Economic Zones (SEZs), the expansion stage dominat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and the optimization stage featuring State-level New Areas and National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s. During all the three stages, NN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demonstrative and leading role and promoted the rapid evolution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from localized to widespread implement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has also changed accordingly. As an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owth pole theory in transitional China, NNS have become engin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mportant conduits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N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have achieved a benign coupling and formed a grad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l. Empirical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NNS are an important method used by the government to guide and regul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complex and diverse economic effects that differ depending on the stag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spatial scale of analysis.  相似文献   

13.
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孟广文  王洪玲  杨爽 《地理学报》2015,70(10):1552-1565
自由经济区作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近年来已成为促进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化的驱动力以及制度创新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为应对全球化与世界贸易格局的新挑战,增强深化改革开放新动力,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贸易型自由经济区如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对自由经济区发展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与归纳,但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从动力机制角度探讨其演化规律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自由经济区理论及案例研究基础上,应用访谈、问卷等形式采集数据,综合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分析方法,选用政策、市场、环境、产业、要素、效益和创新驱动力7个要素,建立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最后,运用该模型,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实际情况,系统分析了影响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演化主要动力因子及动力机制,从而预测未来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演化模式;最后,探讨了该研究对中国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与演化的意义。本文对中国未来自由经济区的转型与发展以及理论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印度自由经济区的发展类型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自由经济区不仅是各国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而且是推动城市化发展及制度创新的平台。印度是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之一,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具有战略性地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印度自由经济区整体的发展类型及其发展的动力-阻力机制研究较少。文章采用文献归纳法总结出印度自由经济区发展经历了出口加工区、科技园、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际、国内、区内三个方面总结了印度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动力-阻力机制;最后,探讨了印度各种类型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对国内自由经济区的启示。文章对完善印度自由经济区整体演化规律的理论探索和国内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魏瑾瑞  张雯馨 《地理科学》2019,39(9):1425-1433
以辽宁自贸试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多边、双边与单边开放的演变逻辑,将11个自贸试验区作为整体系统性地考察自贸试验区的宏观经济联系,从而定位和识别辽宁自贸试验区的差异化发展路径。研究表明,尽管自贸试验区城市尚未表现出较强的整体群网络,但是以上海为核心的自贸试验区体系已基本形成。根据核心-中间-边缘层模型,辽宁自贸试验区处于边缘层,与上海、广东、浙江(核心层)和天津(中间层)等沿海自贸试验区存在较强的直接经济联系,并且在制度的复制与推广方面存在诸多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中国极化区发展及功能模式分析方法探讨,构建识别极化区功能的指标体系,采用极化区发展分析及功能评估方法,对中国已经批准建设的、具有极化区发展潜力的16个规划发展区进行了发展状况分析及功能定量评估,并提出发挥重要竞争力和影响力、承担重要引领带动功能、具有重要门户和枢纽地位、支撑落后地区快速发展等4类适合中国区域发展现状的极化区发展功能模式。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   总被引:110,自引:13,他引:97  
周一星  张莉 《地理学报》2003,58(2):271-284
从改革开放的视角,用实证的方法,对中国城市经济区进行了新的研究。根据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确定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全国的经济核心区;通过外贸货流、铁路客货流、人口迁移流、信件流等流量流向分析,概括了3大核心区的内向型和外向型腹地范围;在此基础上,把中国经济地域划分为北方区、东中区和南方区3个一级城市经济区和11个二级区。对中国目前的经济空间组织形成许多新的认识。这一研究对于各地区经济联系方向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适应我国21世纪实施西部大发国策的需要,本文以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点-轴系统”理论为依据,对中西部地区的南昆经带外向型地域开发模式的空间系统结构、因素作用机制以及空间地域功能效应,按国内外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空间演变规律,进行了揭示、分析与评价,并由此而对我国制定西部大开发、大开放顺应决策的地域性原则作 出了相应强调。  相似文献   

19.
郭锐  陈东  樊杰 《地理研究》2019,38(10):2518-2526
有序、高效的空间规划体系是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不同空间性规划打架、上下层级规划不衔接的问题突出,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仍处于改革和试点的阶段。回顾中国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阶段过程,按照空间层级和规划类型,提出适合中国国土面积和区域单元特征的中国特色空间规划体系,结合福建和贵州省空间规划试点案例,梳理空间规划体系中5个层次的衔接内容,包括“三区三线”底图与空间布局总图的衔接、“三区三线”底图与专项分幅总图的衔接、空间布局总图与专项分幅总图的衔接、专项分幅总图与部门专项规划的衔接、上下层级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同时从数据基础、学科体系、人才培养、规划流程4个方面指出未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应该克服的难点问题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为了应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响应"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定位,通过系统辨析经济核心区的概念与内涵,及其与土地节约集约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在人口、产业与土地资源时空匹配的基础上,经济核心区作为国家经济增长、人口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理应成为国家和地区实现节约集约的关键和推进主体;并据此对经济核心区土地节约集约的内涵、我国土地节约集约的几个基本认知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指出粗放式经济增长与扭曲房地产市场、土地规划不科学、土地产权和义务的混乱、土地供应与管理的不完善等因素,是造成我国经济核心区土地非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中国要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核心区节约集约用地,需要从机制创新、规划创新、技术和标准创新、以及监督管理创新等层面予以切入与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