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超  詹庆明  刘达  米子豪 《地理科学》2021,41(6):971-979
采用腾讯人口迁徙数据构建长三角的有向城市网络,利用有向转变中心性与控制力研究人口流动视角下的区域空间结构。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已形成“区域性核心-局域性核心-人口扩散型城市”联动发展的多核心、等级化、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在该地区同时存在“同城化”“核心-边缘”空间发展模式。长三角41个城市可划分为7种发展类型,其中资源集聚型城市对人口资源存在普遍争夺的情况。研究进一步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有向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及发展特征,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长三角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战略布局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泛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从经济、社会、生态3维度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测度1995-2013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值;并通过ESDA分析技术、耦合度及多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格局演化及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1995-2013年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整体上呈提升趋势,且效益"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差异显著;2)相邻城市单元表现出较弱的空间集聚特征,效益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苏锡沪和宁杭地区,向皖江、绍甬地区演化,而效益冷点区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的耦合度不高,处于拮抗阶段向磨合阶段演化,仅个别城市效益系统耦合较好,呈"点"状形态分布;3)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格局演化主要受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及土地市场化3个主要驱动力综合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泛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城镇分布密度大且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相一致、城市分布交通指向性明显、交通网络比较发达、城市群空间联系较弱、首位城市带动作用不强等特点.借鉴国内外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其成功经验,根据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可采取强调"一点一核一心,五圈三轴"建设的反"K"字型模式对其窄间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即重视核心城市长沙的建设,强调长株潭3市的联动发展,保留3市城乡结合部的中央绿心,打造五大城镇组群并强化三大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企业并购数据构建企业网络,基于企业之间实际经济联系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中国城市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结果表明:(1)由跨城市并购数据所构建的中国城市网络复杂程度急剧加深,但仍处于低水平-弱连结的分布态势。(2)城市节点遵从典型的长尾分布和幂律分布,“富人俱乐部”现象显著。城市分布格局经历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城市群四区组团的跳跃式分布格局到“大”字型带状分布格局再到“T”字型沿海沿江发展格局的演变,以胡焕庸线为界东西差异显著。此外,并购频次排名前30位的城市大部分为省会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一些经济强市。(3)列入研究范围的城市其表现类型初期往往为主并型或被并型,后期趋向均衡型发展,且网络中城市的表现类型发生不同形式的变化。(4)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地区形成以三角结构为核心的城市网络菱形骨架格局逐渐得到夯实,城市网络由等级联系特征向等级性与空间近邻性并存转变。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城市旅游核心与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旅游产品价格、旅游交通服务价格与服务次数、城市居民居址到RBD与到城市旅游边缘区的距离、城市人口等因素对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及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指出上海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机制为: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资源的空间互补特性、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产品价格竞争上的优势、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快速旅游交通网络的建设及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人口的增加等。  相似文献   

6.
基于引力模型的厦漳泉大都市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相互作用力和空间分布轴线是决定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利用引力模型和断裂点公式分析厦漳泉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发现:环泉州湾和厦门市已成为两大增长极,漳州市区和南安市则是重要的增长点,该大都市区核心区呈"J"字型发展;由于各县市间的锁定效应与屏蔽效应,城市发展偏心化严重。因此,厦漳泉大都市区不仅要注重其"J"字型发展轴,也要强调多中心理念,规避屏蔽效应,降低空间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7.
韩玉刚  叶雷 《地理研究》2016,35(6):1127-1140
中国省际边缘区由于边缘性区位条件、增长核心缺乏、发展政策缺位等因素综合影响,相对省域核心区而言一般较为落后。豫皖省际边缘区是中国较为典型的“弱弱型”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实力弱小、相互联系有限、空间经济结构松散,急需遴选核心城市,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以推进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快速发展。基于此种思考,从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中心性评价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测度豫皖省际边缘区城市中心性,利用场强模型和GIS技术划分城市腹地。结果表明:在豫皖省际边缘区城市中,阜阳市中心性得分总分最高,在城市规模和交通通讯方面得分领先于其他城市,具有建设成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内部基础;阜阳市的腹地面积最大,直接腹地跨越了阜阳市市域、豫皖省界的范围,触及豫皖省际边缘区的所有城市,具有建设成为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外部环境。最后结合阜阳市内外发展条件,从跨界空间整合、内外交通组织、产业联动协同、经济社会示范4个方面,分析了其对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区域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8.
经济联系视角下泛长三角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经济联系视角,通过运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与GIS空间分析,对泛长三角区域网络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泛长三角区域空间网络整体呈现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杭州与合肥为多中心的"一级多核"空间格局;泛长三角区域空间网络密度较低,区域内城市间联系较为松散,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通过多重中心性分析,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市对周边城市的极化和扩散效应突出,但次级区域尚未完全融入;泛长三角区域可划分4个凝聚子群,且凝聚子群内部小团体现象明显,子群内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强。与此同时,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快,网络化特征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9.
以长江经济带127个市域为研究单元,结合地统计分析及空间变差函数,以1988、2001及2012年为研究截面,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东西差异显著,高水平区于东部地带呈片状及散点状分布,而低水平区于西部地带形成环状集聚格局;(2)冷热点格局呈现明显的梯度推移性,泛长三角地区形成片状热点集聚区,中部地带形成以武汉城市圈及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的次热点区,而西部边缘地带冷点区集聚;(3)空间变差函数显示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较强的空间自组织性,并在全方位呈现出波动变化格局,高值区域具有明显的迁移现象。且文章尝试从成因层、效应层、结果层探讨区域经济格局演变机理。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流的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研究视角,依据全国287个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及其时空的变化,探讨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认为,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构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主要动力.我国区域空间结构从西部到中东部、从中部及东北到东部沿海地区,总体上呈现出低水平均衡分布、单核心极化—扩散、多核心极化—扩散、高水平均衡4个演化阶段.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区域差异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的外向功能较强,城市群的集聚程度和对外服务能力呈现出规模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1.
12.
西北地区春季多雨与少雨年的高空环流特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郭江勇  李耀辉  吴红 《中国沙漠》2006,26(1):60-064
对西北地区1961—2000年119个气象站的春季降水,分析了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及其多雨与少雨年的500 hPa高度场、OLR场、700 hPa风场、湿度场。结果表明:多雨年中纬度500 hPa春季高度距平场东正西负,东亚大槽弱,欧洲低槽强,700 hPa春季矢量风距平场非洲至欧洲、西伯利亚海和菲律滨海盆为辐散区,印度和中国西北地区为辐合区,北半球欧亚700 hPa春季比湿距平场正中心位于阿拉伯海到孟加拉湾和长江流域,OLR主要负距平中心在东南沿海和孟加拉湾,西北地区亦为负距平,主要正距平中心在西太平洋。少雨年500 hPa春季高度距平场西正东负,中亚到新疆的高压脊强,东亚槽偏强,700 hPa春季矢量风距平场欧洲、西西伯利亚、泰国为辐合区,中国西北地区为辐散区,700 hPa春季比湿距平场正中心位于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盆,OLR负距平中心在东南沿海—青藏高原北—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亦为正距平,主要正距平中心在西太平洋。  相似文献   

13.
14.
15.
根据2000年阿克苏水平衡站有底测坑试验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有效性函数与土壤相对有效含水率,作物生物学特性函数,与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有效性函数与土壤相对有效含水率呈直线函数关系;(2)作物生物学特性函数与群体叶面积指数呈指数函数关系。选用20cm蒸发器水面蒸发量、作物生物学特性函数和土壤水分有效性函数,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阿拉尔灌区棉田蒸散量计算模型。该模式仅需常规气象与土壤湿度资料,计算简便,精度较高,便于在缺乏实测资料的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康林  季明霞  黄建平  管晓丹 《中国沙漠》2013,33(5):1453-1460
根据1960-2010年全国701个地面站沙尘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春季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发现南疆和内蒙古两个沙尘源区的沙尘指数51年来都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其中内蒙古沙尘指数总体较小、年际变化较大,而南疆沙尘指数的波动较小。通过分析南疆和内蒙古沙尘指数典型高、低值年春季环流场发现,控制两个沙尘源区的环流场存在明显差异:南疆沙尘指数低值年时,西路入侵的冷空气减少,受此影响蒙古气旋和南疆热低压减弱,导致南疆地区近地面西风减弱,最终导致南疆沙尘天气减少;内蒙古沙尘指数低值年时,西北路和北路冷空气入侵次数减少,地面场上西伯利亚冷高压和蒙古高压减弱,并且蒙古气旋的发生发展受到限制,导致内蒙古西部近地面西北风和偏西风减小,最终导致内蒙古地区沙尘天气减少。  相似文献   

19.
陕西盛夏多雨年与少雨年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贺皓  罗慧  黄宝霞 《中国沙漠》2007,27(2):342-346
应用NCEP/NCAR 1979—2004年再分析资料,针对陕西盛夏(7—8月)降水的情况,分析了汛期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陕西汛期多雨年,影响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表现为“三强一弱”,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蒙古低槽、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强,青藏高压弱;少雨年天气系统表现为“三弱一强”,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蒙古低槽、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弱,青藏高压强。另外,在多雨年,500 hPa流场,在陕西中部有一条东西向的切变线或风向辐合区;850 hPa形成了孟加拉湾经四川盆地到陕西和南海经鄂西北到陕西的水汽通道;少雨年500 hPa河套中部为西北气流控制,850 hPa水汽通道不明显或水汽输送中途减弱。  相似文献   

20.
Geomagnetic field motions of Holocene secular variations are investigated using a separation method. The palaeomagnetic secular variations from Britain, North America and Australia have been subjected to maximum-entropy method analyse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spectral analyses, the secular variations are separated by band-pass filters into low-frequency components, generally including the period band 1800-3600 yr, and high-frequency components, generally including the period band 1000-1200 yr. There is an interval, from 4200 to 1700 yr BP, which shows clockwise rotational motions in the low-frequency components of all three sites. Westward drifting of geomagnetic fields may be globally dominant. Swinging or elliptical looping motions constrained to a certain direction were observed in the low-frequency components of the British data. The time duration for the persistence of the swinging motion constrained to a certain direction was 3500 years or so, which could be the lifetime of an oscillating stationary field. The duration of the transitional motion was 1000-1300 years, which may indicate the recurrence time of a stationary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