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海面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它作为地球的基本界面,对地球各个圈层、各种自然营力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与环境的变化,具有最为灵敏的反映和表现。各个地质时期的海面变化,都曾相应地引起全球性或区域性海陆相对位置和地球环境不同程度的变迁,特别是对沿海与陆架地区的侵蚀与堆积作用,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各种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曾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因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古以来,人类的生存及活动,大部分受海面变动所影响。当今,人们已经用验潮仪记录海面变化,其幅度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很大差…  相似文献   

2.
王绍鸿 《台湾海峡》1990,9(4):301-308
本文讨论了在建立海平面变化曲线中,基准面的选择、潮汐成因的误差与潮位修正、海平面标志物高程确定、海平面标志物高程的变动与修正(地壳升降、沉积物均衡沉降、水均衡沉降、沉积物的压实)以及古海面标志物年龄测定的误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华南沿海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虎男  赵红梅 《海洋学报》1990,12(5):620-630
本文简要介绍了关于华南海平面变化的几种看法.对200余个已测定14C年代的样品,进行古水深和地壳形变的订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华南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海平面变化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基本上符合前人得出的一般认识,即不仅具有我国东部海平面变化的共同特征,亦有华南沿海自身的特点.总的看来,该模式比较接近于费布里奇曲线.承认近6ka来海面仍有波动,但波动的幅度略大于费氏曲线.  相似文献   

4.
王龙  王张华  李翠玉 《海洋学报》2022,44(9):109-123
重建高质量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可为海岸带人类社会科学预测及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风险提供重要的地质历史依据和长时间尺度的数据参考。目前已发表了多条福建海岸带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然而已有曲线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历史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是矛盾结果。同时,相对海平面长期变化机制及影响因素也不明确。本研究收集、整理了福建沿海已发表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数据,对已有数据的年代、高程、指示意义等属性信息进行重新检查和校正,根据国际方法体系,建立了该区域一个标准化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数据库”,共包括海平面数据183个。在此基础上,采用“变量误差–综合高斯(EIV-IGP)”统计学模型,提出了一条新的福建沿海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并应用“冰川–水均衡调整”(GIA)理论,开展了相对海平面变化GIA模拟。最后,综合相对海平面变化地质记录及GIA模拟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福建沿海距今11.28~7.08 cal ka,相对海平面由(–23.55±6.94)m快速连续上升至(–1.51±1.80)m;距今7.08~4.08 cal ka,相对海平面由(–1.51±1.80)m缓慢上升至约(1.09±1.38)m;距今3.48 cal ka前后,相对海平面高于现代海平面约(1.35±1.23)m;此后,波动下降并逐渐接近现代位置;(2)“冰川–水均衡调整”作用是福建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主要长期作用机制;距今11.28~7.00 cal ka,相对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冰盖融水控制;距今7.00 cal ka以来,“水均衡调整”作用逐渐占据主导;(3)福建沿海中–晚全新世(距今6.75~0.16 cal ka)期间,存在高于现今海面位置的“高海平面”现象;不同于传统构造运动主导观点,研究认为GIA引起的“陆地掀斜”和“海洋虹吸”作用,可能是该区域“高海平面”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4)福建沿海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差异。不同岸段之间的沉积物压实、差异性构造运动和潮差变化等非GIA因素,可能是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白垩世高频率低幅度海平面变化的因果机制存在着争议。一些研究人员提出,引起冰川———冰消作用旋回的气候变化或地球体变形是这一时期非构造性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动因。地球体———冰川性海面升降都不可能引起全球海平面均匀变化。为了验证海平面变化地层记录的同期性或穿时性,笔者选择了7个被认为是构造稳定区的阿尔布期海平面曲线。海侵———海退旋回平均持续期为1.54Ma,频率为0.3-2.7Ma。7个海平面曲线中有5个是克拉通盆地(阿曼、巴黎盆地、莫斯科凹陷和复合曲线)。得克萨斯剖面位于大陆边缘,西太平洋海…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国沿海25个观测站水位资料的分析,初步探讨了中国沿海1980-2012年增减水的变化特征及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增减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相邻站由于受到的气象状况相同,其沿海增减水变化的过程相近,但是变化幅度存在较大差异。从空间分布看,沿海增减水的变化幅度呈现中间大南北小的区域特征,自长江口至广东沿海,增减水的年变化幅度最大,年变幅平均为5.0~7.5 cm;南海周边及北部湾沿海,增减水的年变化幅度次之,年变幅平均为4.0~5.5 cm;自渤海至黄海沿海,增减水的年变化幅度较小,年变幅平均为3.3~3.5 cm。(2)从时间变化看,1980-2012年中国沿海年平均增减水长期基本没有趋势性变化,但明显存在2至5年的周期性变化信号,该信号的震荡幅度为0.1 cm。经过高频滤波后,对沿海月平均增减水序列与Niño3.4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5,该相关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中国沿海的增减水变化与ENSO事件呈现负相关关系。(3)中国沿海增减水的长期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均与海平面变化不同。1980-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2.9 mm/a,而增减水长期基本无趋势性变化;另外,其季节变化与海平面的季节变化从时间和区域上均不存在一致性。(4)但是,短期海平面的变化与增减水有关,并且增减水对短期海平面的贡献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定,增水幅度大且持续时间长的过程对短期海平面有抬升作用,其贡献率最大可达65%;反之,减水幅度大且持续时间长的过程则对短期海平面有降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福建沿海全新世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从盛 《台湾海峡》1991,10(1):77-84
本文通过对严格筛选的61个海平面标志物进行研究,建立了福建沿海3个岸段的全新世海平面曲线。结果表明,在全新世海进过程中,海平面有过多次波动并且在6100,3100和1800a,B.P.前左右形成3次海平面高峰,但其高度分别不超过+3m,+2m和+1m;3个岸段海平面波动总趋势一致,但海平面的高度和变动幅度存在差异:闽东北沿海6100a,B.P.前左右的高海面比3100a,B.P.前左右的为高,闽中沿海则相反,其6100a,B.P.前左右的高海面比3100a,B.P.前的为低。  相似文献   

8.
王珏 《海洋科学》1989,13(2):65-68
根据世界各地验潮资料的统计分析,全球平均海平面在过去一百年内上升了l0—15cm,且在最近几十年内呈现加速上升趋势,它是全球增温导致大洋水热膨胀和山地冰川融化及大气中CO_2等温室效应气体浓度增加的结果。 一、近百年来世界海面上升 1940年,Thorarinsson 利用冰川研究资料,提出近几年来海平面以>0.5mm/a的速率上升的观点。然而,对海面变化最直接可靠的记录来自沿海的验潮站。1941年,Gutenburg  相似文献   

9.
中国珊瑚礁分布区全新世构造运动速率的新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希涛  许寿椿 《海洋学报》1984,6(2):215-222
珊瑚样品的现代位置是地质历史进程中海面变化与地壳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计算沿海地区构造运动速率的方法,都依赖于具体的海平面变化曲线.为了认识海面变化与地壳运动各自的情形与规律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定量比较不同地区构造运动速率的新方法.这一方法不依赖于任何特殊海平面变化曲线.本文根据中国全新世珊瑚礁样品的14C等资料,获得了各珊瑚礁区构造运动速率的相对比较值为:台湾东海岸,约4.5或6.0毫米/年;恒春半岛,3.5毫米/年;台南地区,约2.6毫米/年;钓鱼岛,约1.6毫米/年;台湾北海岸,约0.8毫米/年;西沙群岛,约0.7毫米/年;海南岛南岸,约0.5毫米/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月平均海面季节变化的物理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面动荡起伏、瞬息万变。从许多实用问题的要求,往往要引用平均海面。平均海面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实测潮位资料的算术平均值、统计值,或指某种滤波运算所得的量值。 研究平均海面是海洋科学为生产服务的重大课题之一。海洋潮汐预报不准确的一个原因就是平均海面不规则变化所引起的;平均海面缓慢而有规律地变化会导致海面倾斜,从而将产生相应的海流。有关沿海工程设计,必需参考平均海面的变化规律,否则会造成不应有的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相对海面变化时,常常用实测潮位记录来分析相对海面的变化速率。淤泥质海岸的验潮站多设在入海河流的闸F。由于拦门沙发育等因素的影响,闸下测到的潮位不能准确反映低潮时的潮位变化,因此常常采用平均高潮位记录来分析相对海面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平均高潮位、平均潮位和平均海平面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得出平均高潮位与平均潮位以及平均海平面变化速率之间的关系。并对江苏沿海6个验潮站33a的潮位记录进行分析,得出江苏沿海此期间的相对海面变化速率为0.29~1.00cm/a。  相似文献   

12.
地壳垂直运动可直接由几何水准重复联测求得,但重复联测实施起来非常困难。本文给出了由验潮得到的平均海面变化推求地壳垂直运动的新方法,从理论上和实际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说明了用该方法求地壳升降运动是可行的。本文得出了中国沿海近几十年均衡意义下的平均海面上升速度为1.3mm/a,误差为±0.25mm/a;并给出了中国沿海各验潮站地壳垂直运动毫米级的年变化数值,其年平均升降值为0.02mm/a是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13.
张赤军 《海洋学报》2002,24(5):19-25
海面倾斜与高程基准密切相关,它已经受到大地测量学界和海洋学界的重视.进一步讨论了大地水准的测量精度,指出了大地(几何)水准与沿海验潮资料的不符是由于海面的倾斜;分析了海面倾斜的机理,其中包括海流、海水密度分布、气压、台风引起的破碎波等的作用;提出了用海水异常密度的三维分布计算大地水准面的扰动,实质上它反映了海面的倾斜,该量占大地水准测量结果的73%,这进一步说明密度的异常乃是我国沿海海面倾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20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43  
近几年来,我国沿海与近海陆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研究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在沿海地区,发现了多层海相地层与许多古岸线遗迹.在陆架地区,则发现陆相地层与沉溺的古滨线遗迹.在这些指示古海面的地貌、沉积与生物证据中,往往含有可供进行C14年代测定的样品,其中若干样品已获得比较可靠的年代测定结果.这为建立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海洋平面变化曲线和探讨与海面变化有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了较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达源 《海洋科学》1985,9(5):11-14
泥炭生成于沼泽湿地之中,沼泽湿地的形成则需要特定的地形、水文与生物等条件,因而泥炭在环境变迁研究中有它独特的指示意义。沿海平原地带沼泽湿地的形成与附近湖、河水位及其海面高度(尤其是潮位高度)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沿海平原地带沉积地层中的泥炭夹层,它的成因属性、层厚及其层位高度等,常用来作为海面变化分析研究中的一种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几十年来中国沿岸海面变化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本文采用平均海面一种平稳动态模型,分析中国沿岸海面变化,并作出趋势预测.中国近海40年来相对海平面变化速率平均约为1mm/a,近10a、特别是近3a来的平均海面呈上升趋势.有关3-7a的变化,主要是本海区海面对埃尔尼诺现象、黑潮大弯曲和中国沿海气候变异作出的响应.具体说,中国近海海面变化主要是由黑潮流量、本海区寒潮强弱和降水量多寡等因素决定的.本文以黄浦公园为例,用找到的周期对年均海面进行推算,5a间推算与实测值的标准差为3.9cm.  相似文献   

17.
应用水文资料计算中国近海海面地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近海存在着海水密度变化与海面地形相关的规律,以及华南沿海(包括厦门)由于大气扰动使沿岸平均海面升高的现象,研究了多年水文资料计算海面地形、日水文资料计算海面地形、一次水文资料计算海面地形的有关计算方法,并给出了计算结果,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正这是一群最大86岁,最小56岁,平均74.5岁的同志!为探讨三里河人的海洋活动与板桥镇港的问题在泥泞的路上冒雨前行,在实验室里乐而忘忧!进展近半年来课题完成了1、对三里河遗址、板桥镇港进行了野外考察。2、设计并完成了七个钻位的打钻,获取一吨半的样品。3、初步印象为,A、这里可能近四五百年来岸线的变化超出了前几千年的变化幅度,而且在这一变化中人类活动的作用可能超过了自然(海面变化)的作用:明以后半岛沿海一带人口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9.
“龙王”台风SAR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0519号"龙王"台风SAR遥感图像,结合NCEP/QSCAT混合风场海面风向反演了高分辨的台风海面风速。基于高分辨率的SAR台风海面风场的风速剖面,对台风期间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域海面风场的小尺度特征及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对风场特征的形成有显著作用,它导致台风海面风场结构发生变形以及澎湖列岛附近低风速尾流区、台湾岛的中央山脉北端下风面"角流"区和台湾岛西北海岸背风槽(或诱生低压)等现象的形成及台风期间福建省沿海区的大风天气。  相似文献   

20.
张赤军 《海洋测绘》2001,1(3):14-18
高程基准与海面倾斜密切相关,它已经受到大地测量学界和海洋学界的重视,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大地水准的测量精度,指出了大地(几何)水准与沿海验潮资料的不符是由于海面的倾斜;分析了海面倾斜主要来自海流、海水密度分布、台风引起的破碎波等的作用;提出并根据海水异常密度的分布计算出大地水准面的改正,实质上它反映了海面的倾斜,该量占大地水准测量结果的三分之二,这说明密度的扰动乃是我国近海海面倾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