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对我国西南及缅甸部分地区7级以上强震的分布及震前中强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得出:1.强震发生之前中强地震在空间上呈现两种分布形式,一种分布于极震区端点的延长线上,另一种则散乱地分布于震区附近;2.中强地震断层面积出现峰值点的当年及次年将在云南、四川发生7级以上强震;3.云南与缅甸强震的发生在时间上存在着交替性,即缅甸强震的活跃期是云南强震的平静期;4.云南与缅甸中强地震的发震频次与强震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当缅甸境内中强震频度高于云南,则未来强震在云南发生;当云南境内中强震频度高于缅甸,则强震将发生在缅甸。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西北地区8次MS≥7强震前的MS≥5地震活动特征和3次MS≥7强震前的ML4地震演化的研究,发现西北地区7级强震前存在较大范围的MS≥5地震平静或MS5地震空区。该地区强震前存在ML≥4地震空区的演化,一般表现为孕震区周围出现平静—活跃、持续平静和平静区逐步向未来震中收缩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966年邢台7.2级大震和1970年通海7.8级大震水-震过程的分析以及40多年来云南涝旱剧变与M≥6.2强震的相关研究,得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大面积、大幅度涨落,很可能是孕震区应变非线性增长并驱使孕震体进入不稳定状态乃至失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综合历史地震、地质信息,汾渭地震带存在平均重现周期2000年左右的M≥7级的强震系列.该强震系的强震在时间上是非平稳分布,具有丛集发震的特征.其累计频度N与时间t有近似的指数函数关系:(N=Ae~(Bt)(其中A=0.863,b=0.0018).将强震系的N—t关系和震级—频度关系相结合预测,从1980年起,未来85年(置信度98%)或未来183年(置信度95%)不会发生M≥7级强震.由非齐次泊松概率模型,未来50—100年汾渭地震带发生M≥7级强震的概率为3-6%.这较均匀油松模型的概率低得多.  相似文献   

5.
云南断层形变强震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1983~2009年云南地区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观测资料,研究了该时段3组7次M≥6.5地震(澜沧—耿马M7.6、M7.2,孟连M7.3、武定M6.5、丽江M7.0,姚安M6.5、缅北M7.0)的形变前兆特征。以断层运动速率与基准值之比定义异常参数R,定量分析了异常与本区域强震的关系,提出强震预测指标。结果表明,R值出现异常后0.5~16个月,川滇菱块内发生M≥6.5或菱块外围400km范围内发生M≥7.0,并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特征。菱块外强震前比菱块内强震前R值异常出现时间早,异常持续时间较长;菱块外强震前R为正值异常,菱块内强震前R为负值异常。研究结果对预测云南地区M≥6.5强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自1970年以来,云南已先后发生了4次Ms≥7级强烈地震(1970年1月5日通海—峨山7.7级、1974年5月11日永善—大关7.1级、1976年5月29日龙陵—潞西7.4级、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说明云南地区的地壳可能经常处于非稳态,易因内、外涨落加剧而产生状态突变。为此,本文专门做了系统的资料分析,初步勾画出了云南强震前一再重复出现的如下基本物理图象: 1.强震前5年,其周围二百余公里范围内5—6级地震明显活化; 2.震前1—3年,震中区降水剧变,出现罕见的旱涝振荡; 3.进而,M≥3.7级地震频次呈非线性增长,不久,气压出现短临性巨涨落; 4.强震总在一定的天文时刻爆发。研究上述的地壳内、外巨涨落过程,不仅有助于云南强震的实际预报,亦有助于孕震动力模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云南地区强震前中小地震活跃—平静的定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累计频度定量计算方法 ,讨论了云南地区 1970年以来 ,各个强震孕震区的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的时间进程曲线 ,系统计算了Ms≥ 6 3级强震前的ZL值曲线 ,结果表明 :强震前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异常表现出的地震孕震区的地震平静—活跃或活跃—平静过程至少出现一次 ,且震例中的 83 %开始出现平静(活跃 )的时间为强震前 1~ 2 12 年 ,强震前半年左右结束出现活跃 (平静 )。  相似文献   

8.
重复地震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内多次发生强震称为重复地震,按空间位置的分布,重复地震可分为原地重复、带内重复和构造重复三种。两次地震的震源区相连,极震区重迭称为强震的原地重复,如1303年山西洪洞地震和1695年的临汾地震。四川鲜水河地震带曾发生一连串强震,如1923年(7)1/4级地震和1973年7.6级地震等可称为带内重复。至于公元前70年山东诸城7级地震和1668年郯城-莒县(8)1/2级地震均发生在郯庐活动构造带内则称为构造重复。强震往往重复发生在某些特殊地质构造部位。如郯庐断裂、怀来-新活动断陷盆地带和在中国的中西部由三个地质孤状带构成的南北地震带等。强震重复在时间上多发生于不同的地震活动期中,如华北第三活跃期内的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和第四活跃期中的1976年唐山地震即为明显震例。大地震在某些条件下具有原地重演的现象已成为众所瞩目的事实。通过强震重复性研究,可以了解产生重复地震的原因和条件。深入对重复地震发展过程的认识并掌握它的活动规律,不仅可提高中长期地震预报水平,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合理减少抗震设计投资;提出合适的措施避免地震造成的损失。还可以及时较准确地划出中短期的地震危险区,减轻地震灾害,为短临预报提供有发生强震的危险地点或较小的地区。本文综合评述了国内外有关重复地震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发展动态,全文分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讨论了云南地区新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特征,认为来自北西方向的挤压日趋强烈,发现地壳活动带呈某种规律性的迁移,进而推测地震带可能发生所谓“整体迁移”,并认为石屏、建水—通海、峨山—楚雄地震带,永胜—宁浪—盐源地震带可能是两个新崛起的地震带。而思茅—普洱、澜沦—耿马地震带有逐渐收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一九七○年一月五日在云南通海、峨山、建水三县交界地区沿曲江河谷发生的7.7极地震序列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通海地震序列是一个前震活动明显,没有临震前震、主震能量大,余震衰减快的典型主震型序列。主震震源机制求得的断层面、主震宏观等震线的长轴方向和余震分布的长轴方向完全一致,都与曲江断裂重合。故认为通海大震是曲江断裂在北北西向压应力作用下的一次从中间开始向两端破裂的新活动。  相似文献   

11.
柯坪塔格断裂带重复地震识别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互相关系数不小于0.8的波形互相关意义上重复地震的定义,利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的乌什和巴楚台记录的区域地震波形数据,识别并研究了新疆柯坪塔格断裂带及其周缘的板内重复地震.对所有相互距离不超过30 km的地震事件的垂直分量采用0.5-5.0 Hz带通滤波后进行波形互相关计算.其中乌什台共识别出460例重复地震,组成重复地震对和多重地震对共171组,占总事件数的15.5%;巴楚台共识别出822例重复地震,组成重复地震对和多重地震对共298组,占总事件数的21.2%00.对重复地震的分析表明,台站分布的不同和波形事件记录质量的差异,是造成两个台站识别出的“重复地震”数目和比例不同的原因.对重复地震复发的时间间隔统计表明,重复间隔从数分钟到数百天不等,最长重复间隔达10年.  相似文献   

12.
Repeating microearthquakes were identified along the edge of the rupture area of the 2008 MW7.9 Wenchuan earthquake.Slip rates at depths derived from seismic moments and recurrence intervals are found to be systematically larger than those observed at surface.This large deep slip rate may explain the odds about the occurrence of this unanticipated event.Our observations here suggested that seismic hazard could be underestimated if surface measurements alone are employed.  相似文献   

13.
地震预测面临着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和大地震"非频发性"的问题,是极具挑战性且尚待解决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之一(陈运泰,2009) .地震活动是断裂活动的直接体现,精定位的震源深度客观反映了断裂深部发生地震滑动变形的起始位置.断裂深部发生的慢滑动和重复地震等对揭示断裂深部行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Harris,2017).在...  相似文献   

14.
地球内核是地球最中心的圈层,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是在几年至十年的尺度上存在着明显的时变性.利用重复地震经过内核的波随时间的变化给内核的时变性提供了最有力的且毫无争议的证据.然而时变信号的来源仍有待商榷.一般解释认为与内核的差速旋转有关;另一个解释为内核边界的快速变化.最新的研究表明,内核的时变信号主要来源于内核的内部而非边界.这一新发现排除了内核边界作为时变唯一信号来源的可能性.最简单而合理的解释依然是内核的差速旋转:内核以每年0.05°~0.1°的速率相对于地幔超速旋转,并有变速旋转的可能性,使得内核浅部不均一的横向结构发生位移,重复地震的体波沿着固定路径传播时会采样到不同的内核结构而产生时变信号.这一模型可以解释此前研究观测到的所有时变信号.内核时变现象和其成因的探究对于我们认识地球深部的运行方式,尤其是磁场的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重庆数字地震台网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地震波形资料和观测报告,选出5个研究区1 251个M_L≥1.5地震进行波形互相关计算,识别出358对同时被2个地震台站记录且各台波形互相关系数(cc)不小于0.8的重复地震对,涉及342个地震事件,约占地震总数的27%。将筛选出的重复地震对用于定量判断地震目录中震相拾取误差及评估台网定位精度,结果显示:重庆数字地震台网的垂直定位误差约为3 km,水平定位误差约为5 km,Pg、Sg震相拾取误差分别为0.5 s和0.7 s;其中武隆区地震定位和震相拾取精度最高,綦江区最低。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中的事件为模板地震,通过滑动窗口的波形互相关方法对布设在灌县—安县断裂周边17个流动地震台的连续地震记录进行处理,识别ML0.0以上的重复地震. 然后使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算法对这些地震进行重定位,获得了243次地震的重定位结果. 结果表明: 在研究时段内,灌县—安县断裂的地震活动性呈减弱趋势; 地震震源的优势分布深度为5—15 km,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地震呈高角度向西倾斜分布; 地震震中沿NE向分布,与龙门山前山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 研究区内南、 北两段的地震活动性及b值存在差异,这可能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区域应力方向由南到北发生的WNW向到ENE向转换的构造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现有桥梁中有一部分需要进行加固,而采用高强复合玻璃纤维进行加固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研究其加固性能,尤其是加固后的疲劳性能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本文进行了高强复合玻璃纤维加固RC梁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弯曲性能试验研究。试验表明:粘贴高强复合玻璃纤维后混凝土梁的疲劳寿命提高了2倍多,其疲劳变形减少了61%~65%,加固梁的疲劳抗裂性能得到了较大改善。因此,粘贴复合玻璃纤维是提高混凝土梁疲劳性能的有效方法,可用于延长混凝土梁的使用寿命。本文还通过加固梁的钢筋应力幅值与疲劳寿命的关系,拟合出S-N曲线。  相似文献   

18.
In the list of ’repeating pairs’ or ’doublets’ of earthquakes in China identified by Schaff and Richards using tele-seismic waveform cross-correlation, there were 23 repeating pairs located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this study the waveforms of these events were cross-correlated using records from Liaoning Regional Seismograph Network (LRSN), and the ’repeating events’ in the sense of regional waveform cross-correlation were obtained. The result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Schaff and Richards and was us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seismic phase picking and event location practice of LRSN. The result shows that ’repeating events’ in the sense of teleseismic waveform cross-correlation and those in the sense of regional waveform cross-correlation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l-though with some overlap. However, the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location accuracy and the phase pick errors of LRSN by using these two sets of ’repeating events’, respectively, provides similar results, while ’repeating events’ in the sense of regional waveform cross-correlation seem to be better performing in such an assessment. With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repeaters’ be less than 1 km, the uncertainty in routine earthquake location of LRSN is estimated to be below 5 km, with the average of 2 km. In the observational bulletins of LRSN the time error in phase picking is estimated to be within ±1s for 94% Pg readings and for 88% Sg readings.  相似文献   

19.
利用辽宁区域地震台网记录分析重复地震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Schaff和Richards所选的通过远震波形相关得到的分布在辽宁地区的23对ldquo;重复地震rdquo;,利用辽宁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进行相关计算,得到辽宁区域台网波形相关意义上的ldquo;重复地震rdquo;,并与Schaff和Richards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利用辽宁区域台网得到的ldquo;重复地震rdquo;对辽宁区域地震台网的震相拾取和地震定位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远震波形相关意义上的ldquo;重复地震rdquo;与区域台网波形相关意义上的ldquo;重复地震rdquo;有一定差别,它们只有部分交集. 但是,从总体上评估辽宁区域台网的定位能力和震相拾取误差,用两种方法得到的ldquo;重复地震rdquo;所给出的评估结果无实质差别——尽管用区域台网得到的ldquo;重复地震rdquo;似乎效果更好. 基于ldquo;重复地震rdquo;之间在理论上距离应小于1 km的工作假定,可以得到辽宁区域台网地震目录中的定位误差在5 km之内,平均为2 km;Pg震相的拾取误差94%在plusmn;1 s之间,Sg震相的拾取误差88%在plusmn;1 s之间.   相似文献   

20.
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发生MS 5.0地震,震后1个月内发生107次ML≥1.0地震,双差定位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深度约10 km,破裂面呈近SW向单侧破裂。选取震中附近布设的3个流动台地震波形及观测资料记录,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挑选武隆MS 5.0地震后符合条件的重复地震事件,利用尾波干涉技术,分析震源区震后地壳介质变化。结果显示:①S波早期尾波部分呈明显的线性变化,可能由震源区附近地壳介质的波速变化所引起;②由震中距最小的重复地震计算的相对波速变化最大;③在P波尾波发现走时延迟和不相关系数均存在1个短周期“尖峰”变化,可能与震后地下介质中散射体的运移有关;④震后局部地区的地震波速度存在上升—下降的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