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云状歌     
尝积云猛看状如鱼鳞片,细看又似波涟涟,颜色洁白无暗影,缕缕柔丝撒蓝天。撒在天空很散乱?中间虽然有暗影,边缘丝缕很明显。 匀卷层云一层薄幕挂在天,丝缕结构看不见,日月轮廓犹可辨,日晕月晕常出现。 毛尝层云丝缕结构很明显,白色丝缕缀成片,阳光刺目物有影,云薄亦可见晕环。 钩卷云云丝平直一头弯,好似银钩挂天边,天_卜出现钩钩云,地上不久雨来临。 伪.云云体扁长似铁砧,边缘丝缕很明显,积雨云顶所蜕变,一个方向去伸展。 密卷云谁把银丝揉成团, 毛卷云洁白纤细较分散,云丝平_l笼无钩弯,似马尾,如羽毛,光泽柔和煞好看。 堡状高积云云底平直…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十分关心人工降雨工作,指出:人工造雨工作很重要,希望气象工作者多努力。英明领袖华主席发出了  相似文献   

3.
天气报观测时15分钟内、航空报观测时10分钟内出现的现象都是“观测时的现象”.当观测时先后或同时出现两种或以上天气现象时,应合并选码. 雨或毛毛雨并有雨淞生成和雾并有雾淞生成时,现在天气电码的选择,可以说是合并选码,也可以说是按大码编报原则.因为雨、毛毛雨、雾都有单独编报的电码,而雨淞、雾淞却没有相应的电码,但编报电码中有雨或毛毛雨并有雨淞结成和雾并有雾淞生成的电码,且电码较雨或毛毛雨、雾单独  相似文献   

4.
利用四川省雅安市195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和1969~2000年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东侧雅安地区4个典型旱年和4个典型涝年的降水量、降水频率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雅安旱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为1242.9mm,涝年的平均年降水量比旱年多1010mm。旱年汛期降水量占旱年降水总量的70.4%,涝年汛期降水量超出旱年一倍,且占涝年降水总量的81.1%。旱、涝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且涝年的季节差异更加显著;雨强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相似,夏季达到最大,且旱、涝年年雨强和汛期雨强的差异很明显;旱、涝年之间的雨日差异要小的多,季节差异也不突出。旱、涝年降水量和雨日的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月份不同,旱年降水量7月最多、1月最少,而涝年降水量8月最多、12月最少。另外,旱、涝年白天、夜间的月降水量和月雨日最大值出现时间不同,并且不同降水强度,旱、涝年降水量和雨日的逐月变化也有较大差异;旱、涝年降水日变化与夜雨特征都突出,但夜间降水量和频次远远大于白天。旱、涝年降水量和频次的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时间有差异,旱年最大小时降水量在01时,最小在14时。涝年夜间小时降水量为双峰结构,最大小时降水量在23时,另一最大值在03时,最小在16时。旱年和涝年最大小时降水频次均出现在00时,最小分别出现在14时和15时。并且,降水量和频次从谷值到峰值的增加速率超过了从峰值到谷值的衰减速率;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其夜间降水量越容易出现多峰值的波动,且旱、涝年夜间降水量和频次的差值也越明显。其中,旱年中雨和大雨降水量和频次高于涝年,但涝年暴雨降水量和频次远高于旱年。   相似文献   

5.
江苏冬季降水相态气候分布特征及预报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1981-2010年南京、徐州、射阳逐日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在分析冬季雨日、雪日、雨夹雪日气候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厚度分析的方法进一步研究江苏冬季不同降水相态的预报指标.结果表明:厚度分析能被用来识别降水相态(雨、雪),1 000~850 hPa厚度阈值1 292 gpm可以作为江苏冬季区分雨、雪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同时结合地面温度和850 hPa温度可以较准确的判定降水的相态,即1 000~ 850 hPa厚度≤1 292 gpm,且T850≤-3℃,T≤2℃时,判定为雪;反之,则为雨.另外,地面湿球温度在雨雪区分上也是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暖切变型暖区暴雨(WSWR)是存在暖式切变线作为天气背景的暖区暴雨(WR)类型。本研究基于WR与切变线的定义,综合中尺度暴雨团、锋面、切变线等客观识别标准,利用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小时网格数据集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0~2017年的江淮流域WSWR进行客观识别与验证。8年共确定WR雨团1268个,WSWR雨团451个,其高频区位于皖赣鄂三省交界处及江浙沿海区域,且WSWR雨团与WR雨团的频次大值区分布基本一致。WSWR雨团多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此期间WR雨团中40%以上是WSWR雨团,雨团出现的位置随主雨带一致向北推进,其平均最大降水量为29 mm h-1。WSWR出现频次的日变化呈现双峰结构,分别出现在08~13时(北京时,下同)、20~22时,雨团的小时降水量高峰值主要出现在午后(13~19时)和清晨(01~05时)。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典型暴雨过程的中尺度雨团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FY-2E逐时云顶黑体亮温资料 (TBB)、闪电定位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和逐时降水资料,对2009—2013年6—8月内蒙古7例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雨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暴雨的降水强度在1~3 h即可达到暴雨或大暴雨量级,中尺度雨团活动是内蒙古暴雨过程形成原因,而80%雨团活动是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 造成的。MCS内TBB不超过-52℃冷云区和地闪密度大值中心对雨团强度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冷锋云系中MCS造成的雨团多原地生成和消亡,TBB不超过-52℃冷云区面积小,维持时间为2~8 h,地闪密度增长缓慢而且发生频次低;冷涡云系中雨团跳跃式出现在MCS冷云区或冷空气流入一侧,出现TBB不超过-62℃冷云区,雨团出现频次高,持续出现时间可长达24 h,地闪密度增长迅速且发生频次高。7次暴雨过程中约有60%雨团伴有地闪活动,地闪密度达到最大值时刻预示未来1~3 h最强雨团出现和MCS发展到成熟。地面加密风场中尺度辐合线先于MCS和雨团出现,中尺度辐合线造成的局地辐合可作为MCS发展的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运用伯努利方程和斯托克斯公式得出风压下雨滴下落偏离垂直方向的角度。比较了迎风坡与背风坡雨量和雨强的相对大小。结果表明:风力使正圆球形雨滴下落时运动状态改变的幅度随半径增大而增加。迎风坡雨量在雨滴下落方向垂直于坡面时最大,背风坡雨量随坡度和风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在不考虑气流爬坡作用和“背风波”时,迎风坡雨量和雨强明显比背风坡大。坡度愈大,风力愈强,背风坡雨量和雨强偏小愈显著。迎风坡雨量偏小的情况,仅出现在风力较大,且坡度较缓(一般小于25°)的坡面。分析商南县长、短历时暴雨伴风情况,发现西坡发生山洪、泥石流的几率增多,而东南坡发生滑坡、塌方的危险性加大。  相似文献   

9.
上海气象仪器厂生产的FJ型暗筒式日照计有两种规格,一种暗筒稍大、使用8811号自记纸,可记录范围从04时至20时(地方时,下同),全程记录时间16小时;另一种暗筒稍小、使用8812号自记纸(纸四周有黑边),可记录范围从04时42分至19时18分,全程记录时间14.6小时。这里我们把前一种称为大暗筒,后一种称为小暗筒。索伦站过去一直使用小暗筒日照计,但是每年6月份都有几天日照迹线超出记录纸范围,在换用大暗筒日照计以后,日照“满格”的现象就再没有出现过。  相似文献   

10.
“未到惊蛰先响雷,四十五日暗天门”是一条天气谚语:运用1966~1980年丰顺县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扣验证,并自1981年以来,经10多年的使用.其准确率为7/8。作为中长期预报,具有一定使明价值,现重作整理,供作参考。1弄清天气谚语的含义3月份的倒春寒天气,是造成春插育秧烂秧死苗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因此,做好春寒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重要课题之一。“未到惊蛰先响雷、四、‘五日暗天河’早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谚语中雷是指出现在惊蛰日前的初雷。略是指惊蛰日后多出现阴寒(雨)天气。雷与暗的因果关系,初雷出现在惊蛰日之前,则…  相似文献   

11.
2013年7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林玉成  徐珺  张芳华 《气象》2013,39(10):1379-1384
2013年7月环流特征如下:欧亚中高纬呈西低东高异常分布型,我国中高纬多短波槽活动,西太平洋副高强度较常年偏强,西南季风较常年偏强。7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38.9 mm,较常年同期(120.6 mm)偏多15.2%,为1951年以来第四多雨年;全国平均气温为22.4℃,较常年同期(21.9℃)偏高0.5℃。月内共出现11次强降水过程,多站出现极端日降水量。7月共有4个热带气旋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活动,并有“温比亚”、“苏力”、“西马仑”等3个热带气旋登陆。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全国100个气象观测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  相似文献   

12.
惠州城区50年来雨日的气候统计和变化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6,他引:0  
利用统计软件SPSS,分析了1957—2006年惠州城区雨日和不同强度雨日的气候统计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惠州城区50年来年平均雨日为142.1d,属于多雨日区,但年际变化较大;小雨日最多,中雨日次之,灾害性暴雨及以上量级降雨各月都有出现的可能,但主要出现在汛期。雨日月和季节变化明显,月变化呈6月为主峰,8月为次峰的双峰型分布。雨日平均每10年减少3.28d,主要表现为小雨日的减少,四季中秋季的减少最明显;年降雨量无明显线性增减趋势而年雨日呈线性减少趋势使雨日平均雨量呈上升趋势,降水呈集中的趋势;雨日的减少可能是受全球变暖引起的大气环流变化和城市发展带来的空气污染等多重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59-2016年峨眉山、峨眉市、乐山市及夹江县气象站逐日降水数据和1964-2016年6-9月逐时降水数据,应用统计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降水量、雨日和降水频次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年代降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随海拔具有一定差异性,高海拔峨眉山趋势更明显。峨眉山与其周边地区年降水量和年雨日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显著减少,且峨眉山年雨日比其周边地区减少更快。汛期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降水量、雨日变化均强于其年代和年降水量、雨日变化,较其他时段更突出;高海拔峨眉山冬季、秋季和夏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显著,而周边地区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四季雨日都呈减少趋势,但峨眉山减少程度大于其周边地区。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月降水量和雨日都呈减少趋势,但峨眉山更明显。峨眉山降水量日变化呈单峰单谷结构,而峨眉市则在清晨出现次峰值,两地夜雨特征突出,夜间降水量远大于白天,且两地降水量峰值出现时间都存在提前的变化特征;峨眉山小时降水频次最大值出现时间存在提前的变化特征,但峨眉市相反,具有延后的变化特征。在全球气候变暖下,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气候响应主要为降水减少,高海拔地区降水减少的趋势大于低海拔地区。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这种区域气候响应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可能与区域温度响应与水汽状况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选取海南省海口站和屯昌站对比分析台风贝碧嘉(1816)外围云系结构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台风贝碧嘉(1816)影响海南岛期间,随着降水云系的发展,海口地区对流性云系发展加强,屯昌地区表现为层状云降水,两个站点雨滴谱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海口站和屯昌站的降水均以直径小于1 mm的雨滴为主,其中屯昌站直径1~3 mm的雨滴对雨强的贡献最大;海口站雨滴数浓度随雨滴直径增大而减小,但对雨强的贡献随之增大,直径大于3 mm的雨滴对总雨强的贡献达到56.61%;海口站的特征参量曲线在时间上分布不均,表现为阵性强降水,而屯昌站的特征参量曲线起伏不大,降水比海口站小且均匀、连续;在雨滴谱演变上,海口站始终保持单峰型,屯昌站以单峰为主伴随多峰出现,当雨强增大时,两站直径1 mm范围内的雨滴数浓度随之增加,谱型迅速拓宽,大粒径雨滴出现且增多,其中海口站直径3 mm以上的雨滴端增幅更明显;两个站点雨滴谱符合Gamma分布,形状参数和斜率参数满足二项式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气象学报》1935,11(4):200-211
本月份昆明最高温度27.5℃(二十日十四时);最低温度11.0℃(十三日及十六日);全月雨量总计188.7m.m.超过历年平均同月份雨量,较诸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年俱多;较诸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年则少,本月四日一次最大雨量55m.m.;二日十二时四十五分始,发生雷雨一次,降雨12.2m.m,总计雨日十六,阴日四,昙日九,晴日一;雷雨一日,霭二日,远雷,闪电各一日;全月最大风速  相似文献   

16.
1991年江淮暴雨期地气通量与混合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用1991年5—7月江淮及其北部地区的地面与高空资料根据3种不同的整体公式对地表通量(动量、感热和潜热通量)进行了估算,并对混合层结构进行了研究,揭示出这次持续性特大暴雨中陆面过程的一些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地表通量依赖于大气稳定度,稳定度越强,地表通量越小。不稳定状况下平均地表动量通量为0.0154N/m2,向上的感热和潜热平均值分别为25.7W/m2和132.3W/m2;稳定状况下,地表动量通量为0.006N/m2,感热和潜热通量平均是向下输送的,分别为-1.5W/m2和2.5W/m2。2.地表通量与降水过程密切有关。雨期的动量通量略小于非雨期,而雨期的感热与潜热通量明显小于非雨期,雨量越大,这两种通量愈小。3.地表通量具有明显日变化。动量、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下午2时左右,最小值出现在凌晨2时左右。4.混合层与雨期关系密切,雨期的混合层高度较非雨期低,这时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小;而非雨期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17.
利用玉树站1953—2011年59年的常规地面降水资料,分析了玉树地区夏季昼夜降水的特征,并利用2004—2011年8年间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逐时降水特征。结果表明:1953—2011年59年间玉树结古地区夏季降水夜雨特征较为明显,夜雨率达到66%。在小雨量级,夏季昼雨频次都大于夜雨频次,但在小到中雨量级时,夜雨发生频次开始增多并多于昼雨频次,而且这一增多趋势在随着降水量的增多而迅速增大。夏季平均而言,85%的中到大雨和92%的大雨过程均发生在夜间时段内,且发生在7,8月夜间较6月夜间多。夏季不同小时雨强的出现频次,夜间均大于白天,夜雨频次占总降水频次的60%。降水多发时段为19时至24时及凌晨3时至7时之间,少发时段为11时至13时。小波分析表明:昼夜降水变化具有5—10年的短时间尺度变化周期及15年左右的长时间尺度的变化周期。夜雨的周期性在80年代后有所加强,而昼雨则相反。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春季和秋季降水时空变化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和规划必须了解目标地区的气候背景,才能有较好的作业效果,因此根据河南省1971~2001年114个气象站点4月和10月的降水资料,采用具有分类显著性检验的聚类统计检验分析方法进行分区,并在此基础上对降水距平百分率、降水强度和雨日数等参数作分析,研究其各分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河南省4月和10月降水量和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均呈现北少南多、东北少西南多的特点;月平均降水量从北向南增大主要是雨日数从北向南的增加起决定性的作用,其中以中雨雨日数的增加起主导作用.(2)4月各分区降水量和雨日数的年际演变趋势均呈减少趋势;10月各分区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雨日数的年际演变呈现不同的趋势,个别分区强度较小降水(小雨和中雨)的雨日数呈增加趋势.(3)从旱涝年份情况上看,4月和10月各分区在31年中均以干旱、少雨年居多,并且均以无降水日、小雨雨日占多数.其中,4月河南省最北部的分区(分区1)和最南部的分区(分区5)是干旱年出现最为频繁的区域,其余分区干旱年出现的频数较接近;各等级强度降水的雨日数均以分区5最多,以分区1最少;10月河南最北部的分区(分区1)是旱涝年发生最为频繁的区域,其余分区旱涝年出现频数较接近,各等级强度降水的日数均以河南最南部的分区(分区4)最多,而分区1最少.这些结果对河南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布局规划和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湿层结参数非常数时雨团模型中的位势不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杰  张铭 《气象科学》2012,32(5):550-558
建立了圆柱坐标下湿层结参数在垂直方向不为常数时的非轴对称雨团数学模型,着重讨论了其中的位势不稳定问题。抽象出了暴雨发生前期、盛期和发生后的三种典型湿层结参数的垂直分布。得到了此时位势不稳定的判据,分别给出了不稳定扰动增长率与稳定扰动振荡圆频率的上、下界。并在该参数取分2段常数的情况下,进行了解析求解。得到以下结论:该模型雨团在水平方向可有螺旋结构,这与用雷达资料得到的实际情况一致。在暴雨发生前期,有位势不稳定发生;且螺旋臂条数越多,雨团半径越小,不稳定增长率的上界越大。在暴雨盛期,整层为弱位势稳定层结,无位势不稳定发生;扰动螺旋臂条数越少,半径越大,其振荡圆频率下界越大。在暴雨结束后,整层为强位势稳定层结,也无位势不稳定发生;扰动螺旋臂条数越多,半径越小,其振荡圆频率的上界越大。在该参数取为2段常数情况下,且下层与上层其分别为负、正值时,有位势不稳定发生,且雨团的螺旋臂越多、半径越小及不稳定层次越厚,其增长率越大。该不稳定雨团的垂直结构在下层大体为半个正弦波,波长随不稳定层次的增厚而增大;在上层则为指数分布,且随高度增加迅速趋于0。  相似文献   

20.
云南各量级雨日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贵芬  刘瑜 《高原气象》2009,28(1):214-219
利用1959-2005年云南125个测站的雨量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云南中雨日、大雨日、暴雨日、大暴雨日及各量级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和变化,并与雨日的气候变化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云南中雨以上强降雨日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雨季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日数分别占全年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日数的84%,90%,94%,99%,特别是6~8月大雨以上强降雨日占全年的61%以上,强雨日的集中程度相当高,且降雨量级越大集中越高.云南大雨日、暴雨日、大暴雨日在增多;大雨日的增多趋势不明显,暴雨日、大暴雨日的增多趋势较明显,且大暴雨日比暴雨日的增多趋势大.雨日、中雨日在减少;雨日的减少趋势十分明显.以每10年平均计算,云南省内总大雨日增多6.9天,暴雨日增多4.3天,大暴雨日增多0.7天,中雨日减少75.4天;云南省内站平均雨日减少7.6天.云南年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全省减少量是每10年平均减少15.3 mm;大雨量、暴雨量和大暴雨量稍有增多,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小雨量、中雨量有较明显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