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琳 《地理教学》2011,(7):31-32
课例之一 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一节课的课尾,我引导学生回顾了快要结束的这一节课。最后时刻,我在黑板上再次画上地球公转轨道,我画好椭圆,标明了近日点、一月初和远日点、七月初。  相似文献   

2.
王寒生 《地理教学》2010,(13):58-59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书本上给的图是从秋分位置,从北半球上空看,地轴是向右倾斜,地球公转是逆时针方向。但在练习题、测试题有的地轴向左倾斜。当我国神州七号10月升空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什么位置(图略)。以前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理解不透彻,做题时常问这类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找出规律,必须自制公转仪来演示。  相似文献   

3.
王晓利 《地理教学》2013,(18):33-34
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的内容要求中涵盖"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此的活动建议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理解深浅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地球公转意义的学习,据此本节成为高中地理学习中的第一个瓶颈。对于本节课的处理,大多数教师通常都会按照课程  相似文献   

4.
曲星 《中国地名》2014,(4):45-45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月26日宣布,科学家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715颗新行星,使人类在太阳系外发现的行星总数增至近1700颗。这些新发现的行星,围绕305颗恒星公转。其中有4颗行星的体积小于地球的2.5倍,其轨道位于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宜居带”。温度条件适宜,理论上其表面可保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液态水。  相似文献   

5.
王瑞林 《地理教学》2013,(16):48-49,39
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和得分率较低的知识点。课标要求为"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公转过程揭示了其意义产生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对地球公转内容的描述来演示并说明其公转过程,对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和学科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地球公转过程相关特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基础,为其铺垫,若对本部分概念、特点了解和掌握不够,则无法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分析其地理意义。学生演示活动与现代多媒体工具展示比较:不如多媒体形象、直观、准确,但参与性强,可操作性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进而通过亲自操作、参与的过程体验升华为求知探究的行为。多媒体只能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但实体展示辅以引证说明可以成为教学中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我们学校只有—个三球仪,而目.常在地理、物理、语文、自然的课堂上出现。年月久了,“月球”就老要脱离母体,自由下落。这自然就成为学生课堂上的笑料。 一次地理课上,我一边演示三球仪,一边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说出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绕转中心等。  相似文献   

7.
姜艳 《地理教学》2013,(14):43-44
正案例一从连黑三日谈极昼极夜章节内容:地球公转的意义之极昼极夜播放flash动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地球公转,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交界线,也就是晨昏线是怎样移动的?学生:有时候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有时候北极圈内全是白天,南极圈全是黑夜;有时候南极圈内全是白天,北极圈内全是黑夜。  相似文献   

8.
“公转的轨道和周期”内容中,关键是讲明白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知识。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我主要采用启发提问的教学方法配合讲述法讲授。边讲述“开普勒定律”,边在黑板上速绘“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图”,并说明“行星运行的轨道是椭圆的,太阳就位于—个焦点上”。启发提问: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叶慧 《地理教学》2012,(19):27-29
【教材分析】"产生时差"是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之一,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理解晨昏线、昼夜交替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知识点均有帮助,所以本节课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该内容也是学业水  相似文献   

10.
地球公转的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又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造成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这部分内容是传统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制作旋转式投影片简便易行,能有效地帮助建立起完整的运动图像。  相似文献   

11.
地球上不仅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而且在南北两个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这些现象出现,是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问有规律地移动而产生的。因此,上述三种现象的出现是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同步发生的。  相似文献   

12.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既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高中学生望而生畏的难点。地球运动内容包括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月相变化规律、地方时与区时等等。这些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不仅要求学生要能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还要求学生要能够构建立体空间想象能  相似文献   

13.
沈海燕 《地理教学》2010,(19):57-58
在高二区域地理的“地球和地图”一节内容时,学生在判断飞机的飞行方向时,由于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如何确定同一纬度的两点之间的飞行方向”往往百思不得其解。经过调查了解,发现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立体几何中的大圆概念。不理解大圆的概念,又怎么能理解“球面上任意两点的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呢?  相似文献   

14.
地球的公转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个问题比较难理解,为弄清这一问题,我们除了利用地球仪等演示四季变化,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外,我们还安排学生轮流观察一年中各个季节日出日落的时间,日出日落的方位。然后,我们把这些数字整理成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陈启洪 《地理教学》2012,(16):45-46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这些内容涉及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推理能力以及地理计算能力,因此学生理解和综合应用起来有较大的难度。笔者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收集了学生提出的部分疑问,现整理简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地理空间思维是中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素养。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提升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在“地球公转运动”的学习中,由于空间尺度大、动态性强,教师可以通过营造适合学生操作实践的具身空间,认识地球公转现象,再通过空间转化,搭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构建地理空间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地理练习中,常见到这样的题目:“当地球位于近日点时,一天比24小时长还是短?”这个问题涉及到地球自转和公转许多内容,这对许多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理解和弄清的。但实际上只需依据课本两幅插图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陆建设 《地理教学》2012,(21):50-52
我国地处中低纬度,不存在极昼极夜现象,学生没有直观感受,难以体验,学习此内容,学生理解困难,尤其是对极地地区太阳高度、太阳视运动等内容,几乎达到讳疾忌医的程度。本文将常见考点汇总,题理结合,精选试题,讲练同步,效果显著。极昼极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存在着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线来回移动,两极地区极昼范围不断发生变化。极昼、极夜分布纬度范  相似文献   

19.
晨昏线是地表昼与夜的分界线,它因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和公转在地表不停地移动,它和各纬线、经线的位置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它们的交点在某一时间段内的轨迹有着相当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徐文 《地理教学》2007,(7):17-18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二)”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更替和四季、五带的划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和人地观。其中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弄清产生上述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其引起的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则是教学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