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比较了活性水系沉积物的冻结采样技术与常规采样技术,经统计分析,10种氧化物和21种微量元素在两种技术之间全部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122个采样点上所得到的氧化物重量百分比和微量元素含量表明:冻结采样可得到具有代表性的沉积物样品。每个采样点为了获得对沉积物中氧化物重量百分比和元素含量具有代表性的评估,需要小于50%的冻结样品,相反,常规采样由于冲洗和淘洗细粒级沉积物,致命用以常规地球化学分析的沉  相似文献   

2.
张家港暨阳湖湖底沉积物渗透系数的现场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湖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中 ,湖底沉积物的渗透系数是极其重要的参数之一。湖底沉积物渗透系数的传统测定方法主要为实验室分析法。该方法不能进行渗透系数的现场测定。竖管测定法可现场测定湖底沉积物的渗透系数。在张家港暨阳湖已开挖的湖区约 0 .3km2 的范围内进行了 2 9个点的野外现场测定。其垂向渗透系数的平均值为 2 .76× 10 -7cm/s。暨阳湖湖底沉积物的渗透性等级为极微透水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底沉积物中球状白云石集合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青海湖为盐度低于海水的微咸水湖。为了探索白云石的成因,在青海湖二浪尖以北约15 km的湖底采集了长25 cm的沉积物柱状样品。对样品所做的X-衍射矿物物相定量分析表明其中含有2.2%的白云石。文献中也曾报道青海湖底沉积物中含有高达10%的白云石矿物。对这些含白云石矿物的湖底沉积物所进行的扫描电镜研究发现了其中呈球状、椭球状,大小1~2 μm的白云石集合体及其伴生的草莓状黄铁矿的存在。其特征与文献中报道的现代近海高盐度泻湖和萨勃哈中发现的微生物成因的白云石极为相似。这是内陆低盐度环境中此类白云石的首次发现,对于探讨不同盐度环境中白云石的形成机理,促进“白云石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SWB—1型便携式湖泊沉积物—界面水取样器的研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在湖泊环境的研究中,采到保持原状的沉积物-水界面样品是一项基本工作。根据国外有关资料,在前期研制的沉积物-水界面采样装置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湖泊沉积物-水界面取样器。本取样器由部分组成,即连接构件、配重、悬挂密封机构和取样管。取样器是靠自重插入湖泊沉积层,悬挂密封机构将样品封闭于取样管内。本取样器能在深水湖泊中取到30 ̄50cm的湖底沉积物柱及10 ̄30cm的界面水柱。整个取样器重量轻(只  相似文献   

5.
太湖波浪与湖流对沉积物再悬浮不同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罗潋葱  秦伯强 《水文》2003,23(3):1-4
基于有关太湖湖流、波浪和水化学指标的实测资料,对太湖中由于风强迫作用和底层湖流分别产生的湖底切应力进行了计算,发现二之间量级相差很大,得出了在风扰动情况下,由于波动而产生的湖底切应力对沉积物的再悬浮起着主导作用的结论,并估算了其临界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了解西南印度洋中脊调查区表层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对大洋第30航次在该区域获取的2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物相鉴定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含量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样品可分为Si质沉积物和Ca质沉积物两类,其中Si质沉积物富含Si、Mg、Fe、Al,稀土元素含量特征、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特征,以及稀土元素的北美页岩归一化曲线均表明沉积物保留了N-MORB的特征,主要为基性岩、超基性岩的风化产物;而Ca质沉积物富Ca、LOI、Sr,稀土元素以及微量元素之间的分配均指示沉积物物源为生源主导;所有站位均显示了两类沉积物不同程度的混杂,表明物质来源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调查区总体为稳定的偏氧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正Ba同位素由于具有在低温环境中分馏的特性,相比放射性同位素与微量元素,可以更好地示踪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中的再循环物质。研究表明沉积物与蚀变洋壳具有明显不同的Ba同位素组成(沉积物富集来自重晶石的Ba),使得Ba同位素成为研究表层与地幔储库间物质交换的有力工具。最近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报道了来自全球洋中脊的21个MORB样品的Ba、Sr、Nd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组成以及两个钻井中沉积物和蚀变洋壳  相似文献   

8.
张倩  张保珍 《地球化学》1994,23(4):386-391
根据青海湖近代沉积物短岩芯中介形虫壳体和湖底(21m水深)泉华碳酸盐的δ~18O、δ~13C分析,阐述了湖区近800a来的古气候环境的演变和湖底泉华形成时的某些古水文条件。  相似文献   

9.
东海沉积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本文对东海沉积物稀土和某些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陆架区沉积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含量随样品的粒度由粗到细呈规律性变化。唯冲绳海槽区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含量例外,具体表现为海槽西坡到东坡,随沉积物粒度由粗→细→粗,稀土元素含量因受沉积物矿物成分控制而逐渐降低。东海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类似页岩,表明其物质来源主体仍是陆源的。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水系沉积物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及成矿远景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才浩  尤爱珍 《地质与勘探》1996,32(5):33-36,41
根据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测量分析3万余件样品中40种元素含量,统计了32种微量元素的背景平均值,浓度克拉克值,总体变化系数等参数。在利用水系沉积物富集系数估计值对浓度克拉克值进行校正后,使用顺序号累加法对福建省32种元素内生成矿作用的规模进行预测排序,并分析了银,硼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中游地区马兰黄土微量元素分布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黄河中游地区约340块马兰黄土(和有关沉积物)样品中Zn、Cu、Mn、Co、Ni、Mo六个微量元素的分析资料,编制了该区黄土微量元素分布图。分布模式图清楚表明,各元素的含量均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并明显地呈带状分布。这分布规律除受黄土粒度成分的控制外,并与区域的矿物成分和黄土堆积时生物气候环境的差异有关。黄土微量元素分布图对黄土区农业利用和人类生存环境评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测定了柯西河流域中尼跨境河段23个河床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矿物组分及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上、下游沉积物中长石/石英比分别为0.55和0.37,碳酸盐矿物分别以方解石(12%)和白云石(3%)为主,反映上游化学风化强度小于下游;上下游微量元素Zr、Hf、Cs、Li的分布差异与源岩及河流分选作用有关;与其他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河流相比,科西河沉积物中∑REE含量总体较高,主要受源区重矿物影响,其中上游∑REE低于下游,与河流分选造成的重矿物分布有关;LREE明显富集及δEu负异常(0.3~0.59)指示沉积物为长英质物源,结合微量元素图解和富集因子分析表明沉积物主要来源于花岗片麻岩,受人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青海湖底沉积物的矿物物相及有机质保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湖沉积环境是烃源岩发育的重要地质环境。本文以青海湖湖底沉积物为例,根据有机质与粘土矿物含最及矿物表面积的关系,分析了矿物学因素对盐湖相富有机质沉积物中有机质保存的影响。研究发现:湖底沉积物中有机质丰富,为上层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南河流携带束的陆地高等植物两种来源。矿物物相分析发现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含量达到32.4%,以伊利石为主。沉积物经密度分离后测试发现,有机碳含量与粘土矿物含量及矿物表面积之间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说明粘土矿物吸附是青海湖底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赋存形式。  相似文献   

14.
太湖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和变化: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太湖沉积物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了沉积物的元素含量特征及变化趋势,指出了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点。沉积物和岩石微量元素的上地壳标准化值显示,它们的曲线存在明显的区别,反映了物质在风化和沉积过程中不同的性质差异。重金属在太湖北部地区较高,在南部地区较低,特别是As、Hg、Cu、Zn、Ni。对照背景值,探讨了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并运用地累积指数评估了沉积物的污染程度。根据1987年和2000年的数据,计算了重金属的累积速率。最后,讨论了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现代沉积物的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马宝林  王琪 《沉积学报》1997,15(3):120-125
青海湖目前已进入湖泊关咸化的发育阶段,水位下降,湖体缩小,湖水趋势于咸化,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我们根据湖底现代沉积物中的元素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利用沉积物中介质性质指标,可溶盐指标以及表征气候干湿的元素及春组合关系指标等特点,阐述了青海湖距今3500年以来的演化规律,说明青海湖的发展总趋势是水质幅淡向咸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太平洋CP区中新世CP30孔的沉积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前人对中太平洋中新世的沉积特征及成因研究较少,笔者根据在中太平洋CP区采集的CP30孔柱状样品的测试分析结果,系统阐述了中新世的沉积物特征及元素含量在垂向的演变规律,利用grapher、spss软件及投点方式对所有样品的常、微量元素进行了R型因子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元素的组合特征及其成因专属性,并对其沉积物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神农架后山坪地区古城组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和沉积环境,系统采集了该组样品并进行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的TiO_2与SiO_2、Al_2O_3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与CaO、MgO呈负相关,说明古城组的沉积物来源可能为陆源沉积物和化学沉积物,主要为陆源沉积物;古城组沉积岩为水成沉积岩,非热水来源沉积,沉积物富火山碎屑或经历过钾交代变质作用;古城组沉积时为寒冷干燥、化学风化作用弱的古海洋氧化环境,地球化学参数指示,古城组沉积时期的氧化程度较比中元古代古海洋环境强,这与该时期所发育的冰期(古城冰期)有良好对应。  相似文献   

18.
张立仁  孙顺才 《沉积学报》1984,2(2):120-127
湖泊沉积物中的铁锰结核,目前报导的还很少,对其了解也很不够。1979年笔者在罗加湖工作时首先发现了湖底沉积物中有铁锰结核,并开始对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进行观察测定。现将罗加湖铁锰结核的一些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笔者利用在中太平洋(CP)区采取的CP9和CP25钻孔柱状样及19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对沉积物的成分、类型、古生物化石、常微量元素含量等鉴定测试,从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全新世以来沉积物中元素在垂向变化特点及相互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通过R型因子分析与物源的研究,认为该区沉积物主要受陆源碎屑及生物碎屑沉积的影响较大,晚期火山物质供应比早期要充足,全新世的沉积环境趋于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20.
西南印度洋中脊钙质沉积物地球化学及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海沉积物研究能够为海底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丰富的信息,对推动沉积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中国大洋科考20航次西南印度洋中脊附近的钙质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0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碳氧同位素及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钙质沉积物矿物组成主要为方解石,黏土矿物含量较低。方解石以钙质超微化石颗石藻及有孔虫的形态存在,碳氧同位素特征显示超微化石生活在正常的近表层海水环境中,死亡后埋藏环境稳定。稀土元素具有总量低、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Eu中等负异常、Ce中等负异常的特征。微量元素中富亲石元素、贫亲铁元素,亲生物元素Sr、Ba含量远高于其他元素。微量元素特征及Ceanom值说明沉积环境偏氧化。沉积物中大量的生物成因方解石及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研究区物源以生物源为主、含有少量陆源及幔源物质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