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气象消息     
《气象学报》1935,11(1):51-54
晋省南北各县,均遭苦旱,疫疠杂呈,秋禾多未下种,连日纷向省府报灾。绥远全境酷旱,时疫流行,全省储粮甚少,粮价日涨,米每石十三元,麦每石十一元。济南二十八日专电临清已半年无雨,掘地三尺不见湿土。运河断流。全县产麦只值二万元,棉损失七百万元。饮料缺乏,疠疫丛生,旱灾为十五年来所未有。  相似文献   

2.
晋省南北各县,均遭苦旱,疫疠杂呈,秋禾多未下种,连日纷向省府报灾。绥远全境酷旱,时疫流行,全省储粮甚少,粮价日涨,米每石十三元,麦每石十一元。济南二十八日专电临清已半年无雨,掘地三尺不见湿土。运河断流。全县产麦只值二万元,棉损失七百万元。饮料缺乏,疠疫丛生,旱灾为十五年来所未有。  相似文献   

3.
郑明肇 《贵州气象》1996,20(6):38-41,34
贵州届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雨量在1000~1500mm左右,素有“天无三日晴”之称,但由于特殊的岩溶地理环境,水旱灾害十分频繁。解放后的44年中,有水灾的38年,有旱灾的40年,一年内既有水灾又有旱灾的36年。例如1985年,全省大旱、大水、大旱交替出现,灾情严重。至于1990年的大旱,1991年的大水,则更是记忆犹新。特别是旱灾,对贵州国民经济的影响尤为严重。仅自1985~1990年的6年间,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即达600万公顷,平均每年100万公顷;工农业因灾减产及救灾平均每年损失20亿元(按1990年价)。影响水旱灾害的因素很多,前人多从气…  相似文献   

4.
陕西干旱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49~1995近47年陕西逐年灾情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就陕西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旱灾成因。得出结论,陕西年年有旱灾,2年有一次明显旱灾,5年有次中旱,10年有一次大干旱,特大干旱为65年一遇。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武汉市发生了严重的春夏连旱 ,尤以春旱为甚 ,其旱情之重、旱期之长、经济损失之巨为该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所罕见。截止当年 5月 2 5日前 ,武汉市江夏、黄陂、蔡甸、新洲、汉南等区共有约 2 1 0 4 公顷农田受到旱灾威胁 ,因旱灾而绝收的农田面积约 2 1 0 3 公顷 ,辖区 90 %的塘堰干涸 ,水库塘堰蓄水仅 3 1 0 8m3 ,为其常年平均值的 1 /3 ,42个乡镇 (农场 )、3 88个行政村约 5 0万人和 1 5万头牲畜饮水一度陷入困难 ,投入抗旱的劳动力达 40多万个。据统计结果 ,2 0 0 0年武汉市春夏连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愈 1 0亿元。因此 ,利用武…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前期新疆洪旱灾害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洪旱灾害是我国内陆干旱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本文归纳总结了新疆洪旱灾害的基本特征、近期变化和形成机理;阐述了洪旱灾害近期研究动态和灾害防治的新进展,对新疆洪旱灾防治能力作了简要评估;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根据"治水"的新理念和新疆的实际,提出21世纪前期新疆洪旱灾害减灾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吉林省26站逐日降水资料,基于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对吉林省1961-2000年作物生长季干旱及春、夏、秋旱进行识别,并检验与实况吻合率.结果表明,DNP识别各级干旱及春、夏、秋旱发生频次均呈由西到东减少的空间分布,重旱多发在西部,与干旱灾害实况一致.春、夏、秋旱占旱灾总频次的60.7%、22.6%、16.7%.不考虑干旱等级的检验结果显示,除通化地区外DNP对实际旱灾吻合率是60%~97%.对阶段性旱灾识别中春旱吻合率较高;夏旱吻合率不高;秋旱在西部有较高吻合率,中东部秋旱识别率低.历史典型旱灾年检验时,若不考虑干旱等级,吻合率达90.9%;若考虑发生时间,吻合率达86.4%;若将中旱等级以上识别为旱灾,则吻合率只有40.9%,此时若增加连续2次轻旱过程且间隔不超过4天同样识别为干旱,吻合率可提升至60%.总之,DNP评定干旱等级较实际偏低,但对阶段性旱灾有较好识别效果,能为干旱监测、旱灾评估业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满足草原生态气象业务的开展和社会公共气象服务需要,针对内蒙古年内和年际气候干旱所引发的草地旱灾及其影响,根据内蒙古草地气候和草地类型等特征,通过土壤水分平衡基本原理、积雪情况建立适用于牧草生长季、两个枯草季和冬季时段的旱灾评判模式,以及确定为轻旱、中旱和重旱的三级旱灾等级系数阈值与之对应的表现特征。经检验:除两个枯草季因目前尚缺少典型实例未进行检验外,牧草生长季108个个例的准确率达96%,冬季37个个例的准确率达97. 3%,模式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实用性。通过近几年气象业务应用和公共气象服务表明,旱灾指标体系应用效果良好,不同等级的旱灾指标均达到了可客观反映旱灾的目的,评判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9.
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法和分类统计法,分析了1644—1949年榆林地区旱灾在时间维度上的趋势性、周期性和季节性;采用核密度估计法,探究榆林地区旱灾在空间维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来看,榆林地区旱灾具有三个特征,总体呈阶段式上升趋势,存在一个13 a的周期,以夏旱为主;(2)从空间维度来看,榆林地区旱灾的高发区位于东部,以佳县(葭州)为核心区;(3)榆林地区旱灾分布与耕地范围密切相关,耕地占比高的地区也是旱灾高发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方志、清官档案、民国报刊以及当代的水利、农业和气象资料,以明清以来的山西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省区性旱灾等级划分方法,即以县级政区为基本分析单元,采用自下而上的等级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场次特大旱灾的概念,探讨了场次特大旱灾的划分标准,同时对明清以来山西省的场次特大旱灾时限进行了界定。研究发现,明清至2000年,山西省共发生过6场场次特大旱灾。且平均每3a就有2a发生旱灾。其中特大旱灾年12a,大旱灾年50a,中等旱灾年114a,一般旱灾年214a.  相似文献   

11.
一、干旱是我国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早和洪涝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中,我国共发生较大的旱灾1056次,水灾1029次。与洪涝相比,旱灾影响的面积往往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有所谓“涝一线,旱一片”。据统计,在解放后的35年中,旱灾占64%,涝灾占36%。因此旱灾是我国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是降水量长时间少于正常值形成的灾害,全国各地都可发生。在年降水量250—600毫米的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区,正常年景作物水分供应仍嫌不足,遇上少雨年,那怕少得不  相似文献   

12.
水旱灾害是影响中国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收集1997—2012年中国南方所辖5省1市的农业灾情数据,建立基于水旱灾害受(成)灾面积的受(成)灾指数。以灾害学理论为基础,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模型获得中国南方地区不同等级农业水旱灾害风险发生概率。结果表明:(1)贵州和云南的旱灾成灾率高,重庆和广西的水灾成灾率高,说明这些地区的农业对干旱和洪涝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差,容易成灾;(2)农业水(旱)灾受灾等级普遍高于成灾等级。随着农业水(旱)灾受灾风险等级的增加,成灾风险等级可能并未随之增加,说明良好的防灾减灾能力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业水(旱)灾成灾率。研究区北部的水灾风险防范难度大于南部,西南的旱灾风险防范难度大于华南,农业旱灾较之水灾的发生风险等级高、成灾率高,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广;(3)从空间分布来看,水灾主要发生在四川和重庆地区,旱灾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其中重庆的成灾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山东的旱灾及其对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历史文献和调查统计资料,评析了山东700多年(1264~1990年)来曾发生过的旱灾及其所造成的危害。自元朝的1264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1948年计685年中曾发生旱灾418年,三年两遇;1949~1990年42年中发生旱灾21年,两年一遇。可见,山东旱灾发生之多。每遇旱灾都对国计民生造成严重损失,并造成水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近海滨地区海咸水侵染、地面沉降、地下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因此认为,旱灾是山东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相似文献   

14.
进入 2 1世纪以来 ,四川盆地气候异常。自 2 0 0 0年仲秋到 2 0 0 1年立秋 ,蜀天相继出现了冬干、严重春旱、严重夏旱、严重伏旱 ,遭受了有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 ,降水量普遍偏少 4至 9成 ,气温持续偏高 1至 4℃。全省有 73个县发生春旱 ,80个县发生夏旱 ,61个县发生伏旱 ,有 37个县出现了冬春夏伏“四连旱”。持续干旱导致旱区 95 %的塘堰干涸 ,绝大部分溪河断流。历史罕见的“四连旱”致使盛夏持续高温 ,干旱少雨 ,异常炎热 ,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 2至 4℃ ,人们普遍感到酷暑难耐。今年仲春 4月 2 9日盆地内有 4 3个县遭受了 7级以上的大…  相似文献   

15.
1997年夏季,洛阳地区遭受了自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经分析认为:初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盛夏偏强;大陆高压或副热带高压长时间地控制本区,冷空气活动少且强度弱;台风登陆少且晚,是造成洛阳地区夏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基于昌吉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20年降水量资料,计算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SPI-7)。运用趋势分析法、M-K突变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探究了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SPI-7指数的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物生长季干旱的站次比和干旱强度的年际变化,并结合该区实际发生的旱灾对SPI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961—2020年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以0.08/10 a的速率呈微弱的正趋势(变湿),在年代变化趋势中呈现出变干-变湿-变干的变化波动, 1981年标准化降水指数由低到高突变;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干旱发生的区域面积有轻微减少的趋势;干旱强度在全区范围内主要为轻旱和中旱等级,并表现为全域性干旱和区域性干旱;空间分布上看干旱率最高区域在东部地区,轻旱主要集中在东部,中旱、重旱和特旱集中在西部地区,干旱强度大的区域大致分布在西部地区;在周期性变化方面,SPI指数存在着6年、9年、16年周期震荡;历史旱灾与SPI指数干旱评价结果吻合率较高,SPI指数在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的干旱监测与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旱灾的地气环流形势分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青燕  汤懋苍  赵红岩 《高原气象》2009,28(6):1490-1497
旱灾与地气环流有很好的相关, 根据对近50多年旱灾成因的普查, 可将形成旱灾的地气环流形势分成4类: (1)大地冷涡; (2)月(季)际地温的大片负变温区; (3)大震前的大旱(旱震关系); (4)强震地热涡出现之后的地冷涡区。研究发现, 大地冷涡因其波长较长, 故移动缓慢, 造成的干旱一般均较严重。T′32的月际负变温区一般是表示该地区地下热活动减弱, 故可预测下月将少雨; T′32的季际负变温区, 同理也可预测下季将少雨。强地震对正常地热活动是一个强干扰, 我国的大旱大涝几乎均与强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分析了我省近 10 a(年)来水、旱、病虫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内在联系,提醒人们不仅要重视 研究水灾,也要重视旱灾与病虫灾害的研究;然后根据我省实际情况,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方面 提出综合防灾减灾和标本兼治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19.
棉花是耐旱性较强的作物.湖北省四湖地区棉花生长季内旱灾频繁,夏旱十年六遇,秋旱十年六至七遇,伏秋连旱十年三遇.因此研究棉花与干旱的关系以及灌溉所产生的影响,是本地区棉花生产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各地对此项目的研究一般都停留在已有品种抗旱性的鉴定和旱情对棉花影响的生理解释上,国外的研究也多限于对抗旱指标和抗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畜牧业气象灾害危险性评价及灾害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影响草原畜牧业生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春旱、夏旱、春夏连旱)、黑灾、白灾和暴风雪等。其中旱灾发生的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危害也最大。其次是白灾和黑灾。气象灾害在内蒙古草原东、西和中部出现的危险指数分别为5.1、5.5 和4.3。干旱对西部荒漠草原的影响最大;白灾主要出现在中部和东部,东部成灾的危险程度大于中部;黑灾主要出现在中东部。锡盟草原黑灾出现的次数多,但强度弱,呼盟草原出现次数少,但强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