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以红柱石绢云母千枚岩、NH4Al(SO4)2.12H2O、NaH2PO4.2H2O等为原料,分别在1200℃、1300℃和1400℃下制备莫来石晶须。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分析了莫来石晶须的形成过程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当Al2O3/SiO2(摩尔比)为0.32,烧结温度1400℃,保温时间6 h,可获得长约13~20μm,长径比大于20的莫来石晶须。实验表明,只要条件控制得当,低品位的红柱石矿石也可以制取高质量的莫来石晶须。  相似文献   

2.
山西耿庄黄铁矿晶须形貌的显微观测及其标型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铁矿的晶须状生长是一种特殊的结晶类型,本次运用激光显微镜,对耿庄重晶石晶体中不同部位黄铁矿晶须,进行了微形貌三维观测.数据显示:在重晶石晶体的不同部位,晶须尺度差异较大.长度一般150~1700μm,直径3.504~113.720μm;晶须表面起伏程度从0.349~35.128μm.从a到d区表现出晶须长度逐渐均匀,...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西藏扎布耶盐湖四元子体系L i /C l-,CO32-,B4O72--H2O 298 K介稳平衡实验数据,绘制出的介稳平衡相图及物化性质(密度、pH值、电导率、折光率)组成图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四元体系属简单共饱型,无复盐或固溶体形成;其溶解度等温图含有一个共饱点、3条单变量曲线和3个结晶相区;3个结晶相区分别对应为L i2B4O7.3H2O,L i2CO3和L iC lH2O。  相似文献   

4.
二水硫酸钙结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过饱和溶液中CaSO4 ·2H2 O晶体成核及生长现象 ,同时对垢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 ,成核延迟时间随溶液过饱和度增大而减小 ;CaSO4 ·2H2 O晶体生长属于表面反应控制 ,且与粒径相关 ,当温度为 3 0℃ ,粒径为2 8~ 67μm ,Ca2 + 浓度为 0 .0 3 5mol/L时 ,晶体生长速度在 0 .5× 10 - 8~ 5 .8× 10 - 8m/s之间  相似文献   

5.
在由-αA l2O3和T iO2合成-βA 12T iO5时,文献报道有待定归属相(称作x相)先于-βA 12T iO5出现在煅烧后的混合物内,该x相表现出中间产物相特征,据说它在混合物内的含量随煅烧温度升高而增大,1 400℃时出现-βA 12T iO5,且x相与未转化反应物均转变成-βA 12T iO5。研究煅烧共凝胶法前驱体制备-βA 12T iO5的固相反应以及-βA 12T iO5的热分解过程,以了解该待定归属相的生成、演变规律。同文献报道的x相相比该相的初始生成温度、转化为-βA 12T iO5的温度均有明显降低,1 150℃煅烧共凝胶法前驱体所获产物的XRD图谱(18°≤2θ≤58°)内出现3个归属该x相的衍射峰,它们的峰中心分别位于2θ=41.2,°44.0,°24.9°(按相对峰强大小排列)。M gO掺杂使该x相与少量-βA 12T iO5相共同出现于1 150℃及1 200℃煅烧物内。1 250℃煅烧使该相失稳,转变为-βA 12T iO5,同时使未转化的金红石、-αA l2O3完成固相反应。对比表明x相的转变温度具有阈值特征,前驱体的微细化使之大大降低。本研究首次发现,伴随-βA 12T iO5在1 100℃下的热分解,该待定归属相重新出现,说明该相随热过程条件改变具有生成-消亡-重新生成的可逆性。它的消亡及重新生成体现出同-βA 12T iO5此消彼长的相关性。它应该是除-βA 12T iO5、A 12T i7O15以外的第三种铝、钛复合氧化物。  相似文献   

6.
在高分辨率Ikonos卫星影像(1m分辨率)分析基础上,结合野外考察和定量测量,详细研究了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康西瓦段三十里营房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特征,在三十里营房东侧塔尔萨依吉勒尕河下游地区,断裂切割了一系列发育完好的冲积扇和阶地。6级不同阶地陡坎和邻近冲积扇面上冲沟的左旋位错量分别为251±4m,250±5m,198±4m,22±2m,12±1m和约6m。T2表面的放弃年龄约10.9±0.2ka(10Be)所限定的位错量22200m,得到左旋滑移速率为218mm/a;而T4阶地的最大累积位错可能达500m,暗示的左旋滑移速率约45mm/a。最近一次大地震造成的最新地貌左旋水平位错量约6m,该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沿喀拉喀什河谷延伸长达100km,估算为Mw7.4地震,约12m的位错量可能是公元9751020年(AMS14C)以来最近两次大地震的累积同震地表位错,约6m的特征滑移量暗示该地段发生类似约Mw7.4地震的复发周期约370500 a。这些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断裂带西段为大型的左旋走滑断裂,它吸收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产生的较大部分应变,并使高原西部物质向东运移。  相似文献   

7.
钾霞石快速溶胶-凝胶法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氨水调节pH值,正硅酸乙酯-硝酸铝-硝酸钾-乙醇溶胶在5~12min内快速形成凝胶,最佳胶凝条件为:H2O/TEOS=25,EtOH/TEOS=4,pH≈9。干凝胶在862℃晶化热处理3h制备得到纳米级钾霞石粉体。合成钾霞石粉体一次粒子粒径约50nm,团聚后的二次粒子粒径5~20μm,平均孔径11.2nm,孔径呈双峰分布,属于中孔材料,可用作催化剂助剂。  相似文献   

8.
建立的阴离子交换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用于测量面粉中的痕量 BrO3-及Br-。使用DIONEX CarBoPac PA-100(4 mm×250 mm,i.d.)色谱柱,在流速1 mL/min 及5 mmol/L NH4NO3淋洗液下分离BrO3-和Br-。该方法在100μL进样量下BrO3-的检出限为 0.0027 μmoL/L(0.22μg/L),Br-为0.0067 μmoL/L(0.54μg/L)。对市场上部分面粉类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所选面粉只有一种检出有BrO3-,其他样品中的BrO3-均低于检出限。方法的回收率可达到98%-109%。  相似文献   

9.
以磷石膏为原料制备硫酸钙晶须,从固液比、溶剂浓度、溶解温度以及降温速率对晶须影响的4个方面研究了晶须的结晶行为。对磷石膏和晶须进行了分析测试;利用显微观察及图像分析,讨论了实验条件对晶须长度、长径比和晶须形貌的影响;结合结晶学原理讨论了晶须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随固液比的增大,晶须长度和长径比先降后升;随溶剂浓度的增大,晶须的长度和长径比上升;随溶解温度的增大和降温速率的增加,晶须的长度和长径比下降。所制备的晶须平均长度为200~400μm,平均长径比为25~30。晶须长度和长径比的变化能够反映晶须形貌的变化。晶须的结晶分为晶核的形成和晶须的生长两个阶段,实验条件通过影响晶核形成的速率、过饱和度以及磷石膏的溶解量对晶须的结晶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埃洛石[Al2Si2O5(OH)4.nH2O]是一种1∶1型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其结构单元层由铝氧八面体片和硅氧四面体片组成,结构单元层之间为水分子层。天然埃洛石颗粒多呈管状,其外径通常为30~190 nm,内径10~100 nm,管长0.02~30μm。  相似文献   

11.
从大直径桩的荷载传递特性、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承载特性的试验和理论、在水平向荷载作用下承载特性的试验和理论方面评述大直径桩承载特性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各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三组结构面产状模型力学实验结果, 揭示了这种组合条件岩体中产生压剪区、张剪区及结构面、结构体的多种变形成分, 也揭示了压剪区和张剪区形成机理、及三组结构面组合下结构面产状的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13.
胡远超 《安徽地质》2007,17(2):154-157
观赏石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经济矿产资源,安徽复杂的地质背景造就了丰富多样的观赏石资源,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安徽的观赏石资源,本文对安徽观赏石资源的品种、分布、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合理开发和利用观赏石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成矿预测中证据权重法与信息量法及其比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简述了证据权重法及信息量法的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同时分别用证据权重法模型和信息量法模型对同一研究区进行预测,取得了极为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黄钇钽矿形成条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实验表明,黄钇钽矿需要在温度≥500℃,溶液pH≈4.0-7.5,压力500—1500bar的范围内形成,与褐钇铌矿相比,其形成条件的范围要窄得多。 不同的稀土元素在形成黄钇钽矿时的成矿温度亦不同。钇族稀土成矿温度相对较低且相互接近,铈族稀土的成矿温度比钇族稀土高得多,并随原子序数减小而迅速增高,以致La、Ce、Pr、Nd在一般的地质条件下难以形成这种结构的矿物,这就是至今在自然界发现的黄钇钽矿均为钇族稀土占优势的原因之一。实验还表明,大量F、P等组分的存在,对黄钇钽矿的形成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石英热发光特征研究,发现石英热发光曲线的复杂与否,与矿床的形成深度、多期次成矿作用和矿化的贫富有一定的关系。进而,为在该区进一步深入找矿及寻找其它内生矿床提供一项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断裂多期活动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断层多期活动的客观存在出发,在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论述了断层多期活动的必然性,并提出了对断裂多期活动研究的方法、途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e Atlas of Palaeogeography of China was published in 1955.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impor- ta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ompilation and publishing of the atlas. Actually it was a direct outcome of the famous Main geological structural units of China written by Huang Jiqing in 1945. Confined by the status of g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at stage, the atlas mainly presents the vari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old landmasses and oceans during different geological stages. The compilation was based on facies types, palaeontological species , and features of regional fauna assemblages . The basic scale of the atlas was 1:1 000 000. There are totally 20 maps, spanning from the Sinian to Triassic of the Mesozoic. The compila-tion was finished in more than three years. The outline of landmasses and oceans, main direction of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distribution of fossils, crustal deformation, mineral deposits, as well as volcanic and glacial activities are shown with various patterns and colors  相似文献   

19.
庄儒新  李峰  庞君 《云南地质》2005,24(4):455-461
独龙江地区岩体破碎,暴雨强度大,边坡稳定性差。独龙江公路下段Ⅰ号滑坡体位于贡山县普拉河旁,为确保公路安全,我们采用抗滑力/下滑力的方法来分析滑坡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泸水新城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晓莉 《云南地质》2007,26(1):77-82
泸水新城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三类:危险大(Ⅰ类)占11.04%,危险中等(Ⅱ类)占41.8%,危险小(Ⅲ类)占47.16%。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